螃蟹脱壳期管理

【常见问题】螃蟹脱壳期该如何管理?

【专家解答】今年螃蟹第一次脱壳从3月底至4月上旬将进入大量脱壳阶段,由于蟹种在培育过程中培育水平不一,带来蟹种质量上的差异较大;蟹种经过越冬又消耗一定的营养,加上捕捞、销售、运输造成或多或少的损伤;池塘生态环境的营造是否符合螃蟹脱壳生长的要求等等对螃蟹第一次脱壳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全年的产量和效益。因此,加强螃蟹第一次脱壳期间的养殖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1、水位保持在平均水深60公分左右,水位保持不变,蜕壳期间尽量不要加水。

2、水质要保持肥、爽、亮,以培育优质藻类为主。

3、伊乐藻等水草要保持生长态势,叶面要保持新鲜干净、无污垢,以提供螃蟹蜕壳栖息场所。

4、蜕壳期间禁止向水体进行杀虫、消毒、杀青苔等刺激性药物。适当泼洒含钙、安基酸、多种维生素、葡萄糖之类的营养物质,减少螃蟹的应激反应,增加水体的营养成份,保持微循环良好。

5、大量蜕壳期间,不要向水体投放大批量的螺丝。

6、第一次蜕壳后,可以对水进行一次杀虫消毒,并及时抬高水位10-20公分,向水体进行解毒改底,进一步进行肥水培藻,肥水宜用生物肥,每亩每米水深用量3-5公斤,要保持水质清新肥爽。

【小编点评】小编汤姆为探索螃蟹脱壳期如何管理的你整理了《螃蟹脱壳期管理》,这里分享一些小编在对螃蟹脱壳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同时饲料里添加营养促进剂和脱壳素。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促进同步脱壳,同时池塘里还要加人硬壳宝或者液体钙成分补充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在开始脱壳后撒些粒粒氧增加池底溶氧,提升河蟹脱壳成活率。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化,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6、蜕壳期间要注意防病、治病。

编辑推荐

乌龟脱壳吗


不少人喜欢养殖乌龟,无论是家养的宠物还是农场里大规模的养殖,都会发现一种存在一种疑惑,那就是乌龟会脱壳吗?乌龟脱壳是应该怎么办?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一下。

乌龟会脱壳吗?

乌龟会脱壳。乌龟脱壳说明乌龟长大了。龟会蜕壳,尤其是水龟,陆龟和半水基本不会蜕壳。在饲养时,水龟蜕壳,那是代表长大。

【正常状态】

一般健康正常状态下的龟,蜕壳时,是一片一片自动掉落,像指甲一样,硬硬的。

有两种顺序:

1.先是背甲先退,在是腹甲。

2.先是腹甲,再是背甲。

龟蜕壳的时候不会像其他动物一样,退完以后是完整的连续的,而是散开的。

【非正常状态】

黄缘一般不会蜕壳,黄缘却龟壳上翘了。

症状为:边缘遁甲能用手指甲掀开,但里面是新的很嫩的壳,不臭不软。

乌龟脱壳是应该怎么办?

乌龟脱壳一般在水龟中比较多见。可能是环境太干燥所引起,不用太过担心,没有问题,可以等到他自己脱落,涂些维生素E上去,每天早晚一次。

陆龟,半水的话可以用水苔或者椰土,山泥做垫材,保证足够的湿度。 乌龟脱壳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乌龟会脱壳,说明乌龟在长大,它原本的龟壳已经不能容纳现在的身体了。不用太过担心,如果必要的话,可以给它涂抹一些维生素E。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养殖林蛙蝌蚪期和变态期管理


1.蝌蚪期的饲养管理

蝌蚪期是林蛙个体生活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一般历时40~50天。人工大棚是饲养蝌蚪的一种良好设施。

⑴蝌蚪期的饲养:蝌蚪为杂食性,主要采食对象有水藻类、杂草、野菜、蔬菜、各种动物肉及内脏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为培育高质量的幼蛙群,应投饲一定量的人工饲料,具体方法如下:

1~7日龄:主要吃卵胶膜,不用人工饲料。

8~14日龄:吃植物性饲料,以豆浆和煮熟的羊蹄叶、山芝麻等嫩叶为主。每日投喂1次,投量为250克/平方米。

15~29日龄:吃幼嫩的椴、榆树叶,羊蹄叶,蒿草等,结合喂精料(玉米粉:豆饼粉:鱼粉:骨肉粉为1:1:0.5:0.5)或用营养价值相当的鱼饲料。日投1~2次,精料投量为500~1000克/平方米。

30日龄:变态期停食,停用人工饲料。

蝌蚪的饲料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精、粗饲料的比例约为1:2,可将饲料直接投放到饲养池水边或水中的采食板上。

⑵蝌蚪期的管理:

①密度调节。人工饲养蝌蚪的密度在10日龄左右时,每平方米水面放养4000~5000只;至15~20日龄时,将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500~3000只;25~30日龄时,每平方米水面应放养1500~2000只。

②同池蝌蚪的日龄一致性原则。人工养殖蝌蚪时,密度高,易造成蝌蚪间相互残食现象,一般为大吃小。蝌蚪开食后对后期的卵团危害极大,它们可以很快地咬破未孵化的卵膜,造成卵大量死亡。因此,必须同期的卵团放在同一孵化池内,以确保同池蝌蚪日龄的一致。

③饲喂。饲喂蝌蚪要定时、定点,同时饲料要保质、保量。料量不足,则蝌蚪相互残杀,一般是大的咬住小的,或者是几只蝌蚪围攻1只蝌蚪,直至将其吃掉。料量过剩,则严重污染水质,引起池水溶氧量降低,易造成蝌蚪大量死亡。

④池水管理。池水管理蝌蚪期管理的重点,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水质、水量和水温。

蝌蚪期要保证充足的水源,随时排灌。池水面要求平稳,注水要平缓。在蝌蚪生长初期,通过灌水调节水温,在每天下午的14~15时进行。一般白天、晴天要浅灌水,夜间或阴雨天要深灌。在蝌蚪生长后期,当水温达到24℃以上时,要加大灌水量,以降低水温。

另外,要经常检查池中的水位,及时清理沉积物,确保饲养池不断水、不臭水,严防污水及农药等的污染。池水的pH值应为6.5~7.0。每周要把池水彻底更换1次。

2.变态期的管理

当蝌蚪长至25~29日龄时,即蝌蚪全长为4.3~5厘米,躯体部长1.2~1.5厘米,呈扁圆形,直径0.9~1厘米,尾长3.2~3.5厘米,后腿发育基本完整,长1~1.5厘米,前腿处生出两个小突起,开始向变态期过度。蝌蚪进入变态期的特征是,体侧前肢处出现突起,腹部收缩变瘦,体形变小并停止进食。

蝌蚪发育至变态期时,如果幼蛙饲养圈内设有蓄水池(面积2~4平方米),可将变态期的蝌蚪直接捞取并转运到饲养圈的蓄水池中,令其自然完成变态,直接进圈饲养。

若饲养圈内没有蓄水池,则须等幼蛙变态完毕,及时将其捕捉送到饲养圈内饲养。捕捉时最好用手操网,而不直接用手,以免损伤幼蛙。

在蝌蚪变态期到来之前,要预选用塑料布将变态池围起,并要求围栏严实无缝隙,以防幼蛙逃跑。

蝌蚪变态期要防止某些鸟类的侵害啄食。

蛋鸡产蛋期的管理


蛋用品种鸡第一个产蛋周期大约为1年,全程可分成产蛋前期、高峰期和产蛋后期三个阶段。根据产蛋期内周平均产蛋率绘制成的坐标曲线图(纵坐标标示产蛋率,横坐标标示周龄),称为产蛋率曲线。

产蛋前期:产蛋前期是指开始产蛋到产蛋率达到80%之前,通常是从21周龄初到28周龄末。少数品种的鸡开产日龄及产蛋高峰都前移到19-23周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产蛋率增长很快,以每周20%-30%的幅度上升。鸡的体重和蛋重也都在增加。体重平均每周仍可增长30-40g,蛋重每周增加1.2g左右。

产蛋高峰期:当鸡群的产蛋率上升到80%时,即进人了产蛋高峰期。80%产蛋率到最高峰值时的产蛋率仍然上升得很快,通常3一4周便可升到92%-95%。90%以上的产蛋率一般可以维持10-20周,然后缓慢下降。当产蛋率降到80%以下,产蛋高峰期便结束了。现代蛋用品种高峰期通常可以维持6个月左右。72周时产蛋率仍保持在65%左右。

产蛋后期:从周平均产蛋率80%以下至鸡群淘汰,称为产蛋后期,通常是指60-72周龄的时候。产蛋后期周平均产蛋率下降幅度要比高峰期下降幅度大一些。

饲养管理措施

1.适时转群,按时接种、驱虫。蛋鸡入笼工作最好在18周龄前完成,以便使蛋鸡尽早熟悉环境。过迟易使部分已开产鸡停产,或使卵黄落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在上笼前或上笼的同时应接种新城疫油苗加活苗,减蛋综合征灭活苗及其它疫苗。入笼后最好进行一次彻底的驱虫工作,对体表寄生虫如螨、虱等可用喷洒药物的方法。对体内寄生虫可内服丙硫咪唑20~30毫克/公斤体重,或用阿福丁(虫克星)拌入料中服用。转群、接种前后在料中应加入多种维生素、抗菌素以减轻应激反应。

2.适时转换产蛋料。为了适应蛋鸡体重的增加、生殖系统的生长和对钙的需求,可在18周龄开始喂产蛋鸡饲料,20周龄起喂产蛋高峰期饲料。同时在料中额外添加一倍量多种维生素。这个时期应当取消限制饲喂的方法,让鸡自由采食。在开灯期间要保证槽中始终有料。

3.增加光照时间。农村专业户养鸡在育成期多采用自然光照法。在18周龄时,如果鸡群体重达到标准,可每两周增加光照30分钟,直到产蛋率达到最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或16小时为止。如果鸡群体重较轻,发育较慢,可在增加喂料的同时推迟到20周龄增加光照时间。在产蛋期间光照的原则是时间不能缩短,强度不能减弱。

4.为鸡创造舒适的环境条件。产蛋鸡最适合的温度是13℃~23℃,冬季最好能保持在10℃以上,夏天最好能保持在30℃以下。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各种噪声,保持环境和喂料、饮水、光照等稳定性。

5.搞好疫病防治工作。(1)蛋鸡入笼后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菌素,如氟哌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每4~5周投药一周,以预防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肠炎等。(2)定期在饲料中额外添加倍量多种维生素,以适应鸡的产蛋需要和减轻各种应激反应,提高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3)加强卫生管理,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坚持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制度,防止疫病传入。密切注意产蛋率的上升幅度是否符合标准,密切注意外界环境对鸡群的任何微小影响。

螃蟹养殖:螃蟹吃什么


【常见问题】:螃蟹吃什么?

【专家解答】:螃蟹是很多人爱吃的水产植物,但是养螃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螃蟹固然美味,那么在养殖螃蟹的时候,螃蟹吃什么呢?螃蟹是杂食性的水生动物,食物的来源范围很广,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即:天然性饵料、人工动物性饵料和人工植物性饵料。

天然性饵料

凡是螃蟹喜食的、自然生长在水中或者陆地上的各种生物,均称为天然饵料。天然饵料主要有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陆生动植物等。

1、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金藻、甲藻、裸藻、绿藻等,是早期幼蟹和浮游动物的饲料。

2、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等,是它的好饲料。

3、水生植物:包括苦草、轮叶黑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芜萍、浮萍、水浮莲、水花生、金丝草等,是它的主体天然饵料。

4、底栖动物:水域中的螺、蚬、河蚌、水蚯蚓等是它的上佳饲料。

5、陆生动植物:包括黄粉虫、蚯蚓及黑麦草、狼尾草、聚合草等。

人工动物性饵料

人工动物性饵料主要有螺蛳、蚬子、河蚌、蚕蛹、黄粉虫、蚯蚓、小杂鱼、蝇蛆、畜禽内脏等。

人工植物性

人工植物性饵料主要包括黄豆、豆饼、菜饼、棉籽饼、麦类、米糠、豆渣、酒糟、酱渣、花生饼等。

在养殖过程中不能单一的饲喂某一种饲饵,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的饲喂,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的提高螃蟹的养殖效益。

【小编总结】:以上就是养殖螃蟹的时候可以给螃蟹吃的饵料了,在养殖螃蟹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养殖螃蟹。

鸵鸟育雏期养殖怎么管理


鸵鸟雏鸟的育雏期指的是出壳到3月龄这段时间,由于这段时期的雏鸟抵抗力低、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在饲养过程中稍有闪失便有可能造成损失,影响成活率。因此,在鸵鸟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育雏成活率,减少淘汰率,做好鸵鸟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那么,鸵鸟育雏期养殖怎么管理?现将鸵鸟育雏期的养殖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1.育雏舍:育雏舍专门用于饲养3月龄以内的雏鸟。要求干燥、卫生,保持良好通风。人雏前1周进行全面打扫和消毒,地面和墙壁用1%-2%的火碱喷洒消毒,然后关闭门窗,用甲醛溶液、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在育雏室门口设置火碱消毒池。入雏前1天,将育雏室的温度升至22-25℃,保持相对湿度50%-60%。

2.育雏器:具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育雏伞或红外线灯来育雏。育雏伞一般采用大型号的折叠式电热育雏伞,伞顶装有电子控温器,伞内用陶瓷远红外线加热板或U型红外铁管加热,功率1000瓦。入雏前对育雏伞或育雏箱进行彻底消毒。开启育雏伞上的温控器或育雏箱上的红外线灯,温度调至34-36℃。在伞和育雏箱四周加置防护网。食槽要求光滑平整,雏鸵鸟吃食方便,便于清洗和消毒。食槽要固定好,否则被雏鸟踩翻,既浪费饲料又可能压伤雏鸟。水槽一般使用水盆,使用前要进行清洗和消毒。鸵鸟饮水的特点是嘴向前耍水,然后头向上抬。因此,要用宽阔的盆子盛水。

二、雏鸵鸟的饲养管理

1.入雏:雏鸟出壳后在出雏器内停留24小时,再转入育雏室内饲养。初生雏鸟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6只,随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密度,到3月龄时雏鸵鸟每只最少2平方米。按雏鸟周龄的增长而逐渐分群。

2.温度调节:育雏第一周温度控制在34-36℃,以后每周降低2℃,至第七周达到21-22℃即可。1周龄雏鸟抵抗力低,温度骤变、风吹或雨淋等,都会使雏鸟引起感冒、肺炎而死亡。要经常观察雏鸟,根据雏鸟的活动状态来调整温度。温度低时,雏鸟就会靠近热源,挤在一起,发出震颤的吱吱叫声,易造成挤压伤或压死。尤其在晚上或停电时更要注意。温度高时,雏鸟张口呼吸,饮水增加。如果温度适中,雏鸟活泼好动,食欲旺盛,羽毛有光泽,休息和睡眠安静。2月龄时可以脱离人工保温,遇寒冷季节可适当推迟。

3.开食与饲喂:刚出壳的雏鸟并不饥饿,其腹内的卵黄提供的营养足以满足48-72小时的营养需要。开食过早会使卵黄吸收不完全,损伤消化器官,对以后的生长发育不利。因此,雏鸟出壳后72小时开食为好。开食前应先给饮水,水中加0.01%的高锰酸钾。饮水后2小时再喂给混合精饲料,精饲料以粉状拌湿喂给,也可用嫩绿的菜叶、多汁的青草、煮熟切碎的鸡蛋作为开食料。在这期间不能在育雏伞、育雏箱内使用垫草和其他垫料,因为此时雏鸟分不清什么东西可食与不可食,只要能吞咽进去的东西就吃,往往造成肠梗阻。1周龄雏鸟的饲料以少喂勤添为原则,每隔3小时投喂1次,以后逐渐减少到4小时喂1次。每次先喂青绿饲料,后喂精饲料,每次以不剩料为准。1周龄以后喂料可不用拌湿料,而改喂颗粒料。1-3月龄的雏鸟精料占日粮的60%,青饲料占40%。镁的缺乏可引起骨骼病变,从3周龄开始,可以在饮水中补充硫酸镁,添加剂量为每10升水中加5克。

4.光照与通风:1-8日龄每天光照20-24小时,2-12周龄每天光照16-18小时。1周龄以后,如果天气晴朗,外界气温高,可将雏鸟放到运动场上活动晒太阳。阳光对雏鸟的作用很大,它可使雏鸟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后者参与体内的钙磷代谢,防止腿病的发生。所以,应尽可能让雏鸟在阳光下活动。在我国的北方,冬季育雏,可建玻璃温室运动场或塑料大棚运动场。通风换气的目的是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换入新鲜空气,同时也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在炎热的夏季,育雏舍应打开窗户通风。冬季通风要避免对流,要使雏鸟远离风口,防止感冒。一般通风以闻不到氨味为准。如果鸵鸟饲养密度较大,室内排泄物多,产生的氨就多,会直接影响鸵鸟的生长发育。

【小编结语】做好鸵鸟育雏期的养殖管理工作,是鸵鸟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引起重视。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鸵鸟育雏期的养殖管理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貉子繁殖期如何饲喂管理


对于一个养殖户来说,为了长久经营下去并赚取多一点儿的利润,养殖的动物能够自发繁殖一批新的种苗出来,这样省去了种苗购置费,减少了大笔的成本。那么对于貉子养殖户来说,貉子繁殖期怎么饲喂比较好?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说。

貉子繁殖期如何饲喂管理

1、体况调整

从12月中、上旬开始,对太胖的种貉要减少给饲料和日粮脂肪含量,增加运动以减少体脂肪沉积。偏瘦的种貉要增加给饲量或加强日粮营养,把体况调整到中等偏上水平。公貉体重控制6.5~7.0千克,母貉体重控制在5.5~6.5千克。

2、补加营养

注意补充VA、VE、VD等,应在正常水平上补加一倍左右。配种前半个月,种公貉补喂牛肉肝等优质鲜动物性饲料,保证旺盛的配种力。

3、抓信机会、适时配种

因貉是季节性一次发情的动物,必须注意观察和试情工作;防止漏配,做到适时配种。

4、妊娠期注意现场安静、小室保温等。妊娠前期需控制营养、防止母貉过于肥胖。妊娠后期需适当增加营养供给。在妊娠期内,禁止饲喂激素含量高的饲料,如难产死亡的畜肉、动物的胎盘、乳房、带有肾上腺的肾、带有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气管、鸡的尾根等。若不注意,可能会造成大批流产,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小编结语】通过以上内容咱们不难看出貉子繁殖期饲养的重要性,其实无论是养殖什么,在养殖时都需要多观察多注意,这样才不会出现过多的突发症状,让养殖户自己手足无措。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鹅产蛋期怎么管理


【常见问题】鹅产蛋期怎么管理?

【专家解答】鹅蛋具有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的特点,肉鹅的肉质很丰富,具有独特的味道,养殖肉鹅的时候能够达到的经济效益是很高的,是一种蛋肉兼备的的经济型鹅,但是今天小编要说的就是蛋鹅在产蛋期的时候要怎么管理。

管理上,产蛋期母鹅行动迟缓,放牧时只宜跟随走,不可急赶。尽量少走坡地与高低不平的路,以防造成腹内与输卵管内出血导致腹膜炎等;及时收集种蛋,放牧时发现有的鹅有产蛋表现,如不愿随群、高声叫、行动不安、寻巢等应及时赶回舍内或抱回鹅棚让其产蛋,特别是应仔细观察初产阶段的母鹅,防止产野外蛋与水中蛋。鹅在产蛋期间的光照时间,每天不应少于13小时,产蛋高峰期应保持15~16小时光照。

为了提高种蛋受精率,除考虑种鹅营养需要外,配种比例应为1:5~10。此外,应有理想的水源,大小适中的水上运动场。每百只鹅应有40~60平方米的水上运动场。公鹅善斗,特别在早晚配种时,应及时赶开,以免公鹅受伤。公鹅利用年限为3~4年,每年都应淘汰低劣,补充新公鹅。

产蛋期鹅的喂养应以舍饲为主,放牧以辅。日粮配合比例大致为谷物类60%~70%,饼类10%~15%,糠麸类10%~15%,填充料(草粉)10%~15%,矿物质饲料4%~5%。饲喂量除自由采食青料外,大型鹅种每只鹅每次喂料150~180克,小型鹅种100~130克,日喂3次。喂料时应定时定量,先粗后精。早上放牧至10点回舍喂料,喂后在水边荫凉处休息,并投给青料,下午2时喂一次料,3时后放牧,黄昏回舍后喂第3次料。

【小编总结】以上就是对于鹅在产蛋期的时候的管理,首先,在养殖蛋鹅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养殖和管理,养鹅的过程中还需要养殖户细心的观察,以免发生重大疾病而无所察觉。

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常见问题】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专家解答】

1、鹧鸪舍(网室)

应选择背风向阳、冬暖夏凉、地势高燥、僻静的地方营建鹧鸪舍。也可用旧鸡舍、闲房改造。舍外设运动场,四周及顶部用铁丝网围好,防止逃脱;里面放置饲槽、水槽、栖架、岩石和假山。

2、饲养

育成前期(7~12周龄),鹧鸪羽毛尚未丰满,抗寒能力弱,舍温应保持在24℃左右,每平方米饲养30只。育成后期(13~17周龄),羽毛逐渐丰满,有飞翔能力,活泼好动,食欲旺盛,适应性增强,可以脱温饲养,每平方米饲养15只。种用鹧鸪进入育成后期,要进行选种,公母按1∶2选留。非种用鹧鸪一律按商品鹧鸪育肥出售。种用的后备鹧鸪,多采用鹧鸪舍加运动场的方式饲养,使其既能安静采食、休息,又能飞翔锻炼;进行日光浴,受自然条件锻炼以增强适应性。不论饲养哪一阶段和哪一用途的鹧鸪,鹧鸪舍应设有天花板,门窗开、闭自如,严防外逃。严防猫、狗、野禽(兽)流窜到鹧鸪舍。若饲养规模较大,管理经验丰富,在高度训练与调教的基础上,可以野外牧养,每亩灌木林地放养100~200只,在大自然陶冶下自由采食、飞翔,既降低饲养成本,又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保持实足的野禽风味。但应有天然屏障、围篱、天网等设置,防止逃脱。

3、饲料

在育成前期仍维持很高的生长速度,食欲旺盛,采食量大,应根据其生长特点制定合理饲料配方。每千克饲料代谢能应在11、5兆焦左右,粗蛋白质18%~16%(逐渐降低蛋白含量),要保证对矿物质与维生素的需要,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保持清洁干燥的环境,促进其充分生长发育。育成期每天每只喂料量30~35克,日喂3~4次。育成后期最好公母分群管理,以便对公鹧鸪提前施行光照刺激,使公母鹧鸪同步达到性成熟。

4、光照

育成前期每日施行光照14小时,不足部分每天早晚补充人工光照,光照强度尽量小些,能看到吃食、饮水便可以,每平方米保持0、5~1瓦光照。育成后期尽量缩短光照时间,每日光照恒定在8~10小时。

5、捕捉

捕捉应在夜间熄灯后进行,用手电筒寻找要捕捉的鹧鸪。白天捉鹧鸪易导致全群骚动不安,乱飞乱窜引起应激,影响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发病或死亡。

【小编总结】

鹧鸪在育成期中,若不限制饲养,不仅饲料消耗多,而且体重会过大过肥,性成熟早,产小蛋的比例大,要达到标准蛋重的时间长,产蛋高峰不高,且不持久,还可能造成难产,导致产蛋量降低,繁殖机能下降,受精率降低.正确的限制饲养既能提高产蛋量,又能节省饲料,是种鹧鸪培育成败的关键。所以鹧鸪育成期饲养尤为重要。以上是第一农经小编为您整理的《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一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养殖肉鸭育肥期饲养管理


1.肉用仔鸭的填肥技术。

肉鸭的填肥主要是用人工强制鸭子吞食大量高能量饲料,使其在短期内快速增重和积聚脂肪。当鸭子的体重达到1.5~1.75千克时开始填肥,填肥期一般为2周左右。前期料中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也略高;而后期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低,粗纤维略低,但能量却高于前期料。主要是由于雏鸭早期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蛋白质,而后期的则需要较高的能量用来增加体脂,使后期的增重速度加快。填肥开始前,先将鸭子按公母、体重分群,以便于掌握填喂量。一般每天填喂3~4次,每次的时间间隔相等,前后期料各喂1周左右。

2.填喂方法。

填喂前,先将填料用水调成干糊状,用手搓成长约5厘米,粗约1.5厘米,重25克的剂子。填喂时,填喂人员用腿夹住鸭体两翅以下部分,左手抓住鸭的头,大拇指和食指将鸭嘴上下喙撑开,中指压住舌的前端,右手拿剂子,用水蘸一下送入鸭子的食道,并用手由上向下滑挤,使剂子进入食道的膨大部,每天填3~4次,每次填4~5个剂子,以后则逐步增多,后期每次可填8~10个剂子。也可采用填料机填喂,填喂前3~4小时将填料用清水拌成半流体浆状,水与料的比例为6:4。使饲料软化,但夏天要防止饲料发霉变质,一般每天填喂4次,每次填湿料为:第1天填150~160克,第2~3天填175克,第4~5天填200克,第6~7天填225克,第8~9天填275克,第10~11天填325克,第12~13天填400克,第14天填450克,如果鸭的食欲好则可多填,应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填喂时把浆状的饲料装入填料机的料桶中,填喂员左手捉鸭,以掌心抵住鸭的后脑,用拇指和食指撑开鸭的上下喙,中指压住鸭舌的前端,右手轻握食道的膨大部,将鸭嘴送向填食的胶管,并将胶管送入鸭的咽下部,使胶管与鸭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才不会损伤食道。插好管子后,用左脚踏离合器,机器自动将饲料压进食道,料填好后,放松开关,将胶管从鸭喙里退出。填喂时鸭体要平,开嘴要快,压舌要准,插管适宜,进食要慢,撒鸭要快。填食虽定时定量,但也要按填喂后的消化情况而定。并注意观察,一般在填食前1小时填鸭的食道膨大部出现凹沟为消化正常。早于填食前1小时出现,表明填食过少。

3.填肥期的管理。

填喂时动作要轻,每次填喂后适当放水活动,清洁鸭体,帮助消化,促进羽毛的生长;每隔2~3小时左右赶鸭子走动1次,以利于消化,但不能粗暴驱赶;舍内和运动场的地面要平整,防止鸭跌倒受伤;舍内保持干燥,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在运动场院搭设凉棚遮荫,每天供给清洁的饮水;白天少填晚上多填,可让鸭在运动场上露宿;鸭群的密度为前期每平方米2.5~3只,后期每平方米2~2.5只;始终保持鸭舍环境安静,减少应激,闲人不得入内;一般经过2周左右填肥,体重在2.5千克以上便可出售上市。

养殖蜈蚣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幼蜈蚣经过第一次冬眠期后,即已具备了大范围觅食、饮水、潜伏等活动的能力,此时便以进入了育成期。蜈蚣的育成期比较长,要经过至少3个冬季,完成67次蜕皮,这需要养殖者有坚定的、持久的耐心。此期间饲养管理要点如下:

1.放养密度

育成期蜈蚣的放养密度伸缩比较大,应根据蜈蚣的大小、饲养舍的生态条件、饵料来源的丰富等确定。一般情况下,刚度过一个冬眠期的小蜈蚣每平方米可放养4000条以上,以后随着蜈蚣的蜕皮长大,其密度相应降低,到5厘米长(完成第三次蜕皮)后,密度降为25003000条/平方米。如果采用多层立体池(槽)养殖,空间小,饲养室又阴暗、潮湿,通风性能差,则放养密度应小些。相反,饲养舍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放养密度可适当大些,则放养密度可适当大些。随着小蜈蚣的长大,蜈蚣的不合群性也越来越明显。饲养环境不好,往往导致蜈蚣之间互相干扰,互相伤害。因此随着蜈蚣的长大,应经常性的调整密度,每蜕皮1次,应使单位面积上的饲养数量下降15%20%,经过34次的调整后,密度即可以相对稳定下来。

2.饵料投喂

育成期的蜈蚣饵料比较丰富,凡野生情况下蜈蚣能摄食的动物都可以作为此期饵料。常用的品种有:蚯蚓、蝇蛆、蝗虫、蚱蜢、蛙类、黄粉虫等等。应掌握好喂料量,既不能饲喂过多,浪费饲料,造成污染,也不能经常断档,以名蜈蚣因饥饿而相互残杀。

曾有资料介绍:可以采取在饲养土中添加一些动物碎杂肉骨来引诱一些小动物,供蜈蚣摄食。我们认为这不可取;因为这些下脚料不仅会引来饵料动物,更容易引来天敌与虫害,得不偿失。室内养殖时用此法,更不会有何收效。

3.大小分群

应结合饲养密度的调整进行经常性分群,同一池中应尽量饲养年龄相同、个体差异不大的蜈蚣。另外要注意,同龄期的几窝蜈蚣最好放入同池内饲养,不得无故将同一窝的蜈蚣随机分配到各个池中养殖,因为我们观察到蜈蚣间的相互干扰与残杀往往发生于不同窝的蜈蚣之间,而同窝内发生的较少。每次分群时,只将一些蜕皮迟缓、个体特小、体质较差的蜈蚣挑出分池饲养,而健康强壮、生长快的蜈蚣仍留在原池饲养。

4.悉心观察

观察生长期的未成年蜈蚣可以用短期开灯的方法进行。观察时间选择在晚上10点左右,此时大多数蜈蚣都从饲养土中爬出,在饲养土表面或活动场上觅食、饮水、游动。此时可以观察它们的活动能力、身体发育情况、健康状态,以及是否进入蜕皮期等。每次观察时间不可太长,灯光也不可太强,也不必每天观察,当察觉到蜈蚣群出现某些异常情况,或气温突然变化,或推测蜈蚣进入了蜕皮期,或实行了某些新措施之后,都应及时观察群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如发现蜈蚣骚动不安,天亮后还有大量蜈蚣不回饲养土中,则应考虑饲养土是否出现了异常,是否需要更换。如发现蜈蚣受惊或残食处于蜕皮期的蜈蚣,则应考虑是否密度过大,或环境中是否存在不安静的因素。发现病蜈蚣时应及时处理是否下降过快、投喂时间与喂食量是否正确等。

5.注意调节温、湿度

二龄以上的未成年蜈蚣对温、湿度要求与种蜈蚣基本相似,由于本期时间特别长,此期间外部气候变化多,需要养殖者有足够的耐心与专心。

6.注意防逃、防止敌害侵入、搞好环境清洁卫生。

这几点在种蜈蚣的饲养管理中已经叙述,在此不再重复。

7.适时采收与留种

当蜈蚣生长到第五龄时,绝大多数蜈蚣都已达到了药用蜈蚣的体长标准而且都已进入了性成熟期。也有人认为:蜈蚣在第四年的夏秋季节,即已性成熟,并且大部分已经交配,雌蜈蚣体内已储备了足够的精液。但根据我们对200多条四龄雌蜈蚣的解剖,组织观察结果,并未发现此期间雌蜈蚣体内储有精液.所以我们认为蜈蚣的性成熟与交配季节应在第五年春夏出蛰之后,此时也正是商品蜈蚣的最佳采收期。此时,最好将整个饲养池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将所有的蜈蚣都清理出来,放于若干个容器中,从中挑选出个体肥大、健康强壮、体表色泽鲜艳、活动力强的蜈蚣,并将1:4的雌雄比例选好雄、雌蜈蚣作为种用,其余的蜈蚣可以作为商品采收,进行初加工等处理。

养殖蜈蚣冬眠期的管理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11月份蜈蚣即已进入冬眠期,此时蜈蚣外出活动逐渐减少,摄食量也逐渐减少,并逐渐向饲养土的深层进发,在适当的土层中建造自己的冬眠窝。温度进一步下降时,蜈蚣则完全进入冬眠状态,不食不动。此期间的饲养管理如下。

1.喂食

根据其摄食情况逐渐减少喂料食,并最好在饲料中掺拌具有助消化功能的酶制剂、酵母片等,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2.防止饲养的温度大起大落

进入冬眠初期,最好每天夜晚关闭门窗,在温暖的中午短时间开启门窗。气温变化过猛时,可采用采用适当加温的方式以抵消影响。蜈蚣完全进入冬眠后,也应防止饲养舍降温太多。在雪天冰冻季节,应绝对避免饲养土结冰,可在饲养,土上铺盖稻草,加盖泡沫板等保暖物体。

3.保持湿度

尽管冬眠期间的蜈蚣生理代谢功能低,但由于冬季空气干燥,尤其加热的饲养舍内空气更为干燥,饲养土的水份容易挥发,容易造成冬眠蜈蚣周边小环境过于干燥而使体内水份散失,从而造成冬眠蜈蚣的枯竭,因此冬眠期间应密切注意饲养土湿度的调整,应维持饲养土的湿度在15%20%。

4.防止鼠害入侵

因冬眠蜈蚣无任何抵抗与逃避能力,容易遭受鼠害袭击,因此,饲养舍应密闭门窗,并在老鼠可能通过的出入口设置防鼠器具,严防老鼠钻入饲养土。

5.冬眠结束时的管理

当蜈蚣即将从冬眠中苏醒时应及时拉掉饲养土表层的铺盖物,以免蜈蚣醒后钻入其中。同时做好饲养舍的清洁卫生,对运动场、投饲器具、饮水设施等统统进行彻底消毒,作好下一年的饲养准备。

螃蟹怎么养 螃蟹的养殖技术


实际上螃蟹的生长能力很强,适应能力也是很好的,要说到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来说,都是逐年上升了,因此很多养殖户看到了这一点,养殖螃蟹的养殖户很多了,面对强大的竞争情况下,养殖螃蟹还是要有一套更好的养殖模式方法,这样子才能够更好的产生经济效益,那么现在就随着第一农经小编来说说养殖螃蟹的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螃蟹脱壳期管理》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青蛙养殖期”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49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