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蟹脱壳期管理有效措施

Yz023.COm
河蟹脱壳期是河蟹生长过程非常重要阶段,适时掌握好河蟹脱壳规律,加强河蟹脱壳期间管理对于河蟹顺利蜕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河蟹脱壳期间管理有效措施总结如下:
 1、每次脱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脱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脱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免残食软壳蟹。
2、发现个别河蟹已脱壳可泼洒生石灰或磷酸二氢钙、硬壳宝,每半月使用1次。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化,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6、河蟹在蜕壳后蟹壳较软,需要稳定的环境,此时不能施肥、换水,饵料的投喂量也要减少,以观察为准。待蟹壳变硬,体能恢复后出来大量活动,沿田边寻食时,可以大量投饵,强化河蟹的营养,促进生长。

相关知识

养殖户如何确定河蟹开始脱壳及脱壳期管理技术要点



河蟹蜕壳是脱去坚硬的外骨骼,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蜕壳既是身体外部形态的变化(主要指幼体),也是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理活动,既是一次节律性生长,又是一场生理上的大变动。究竟河蟹一生蜕壳多少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有人认为17次,也有人认为19次,还有人说是28~32次。究竟有多少次,目前有两点已统一:1、河蟹蚤状幼体经过5期蜕皮蜕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蜕变为1期幼蟹;2、河蟹在性腺发育到一定程度进入生殖前的生殖蜕壳,即一生中最后一次蜕壳。
脱壳过程
在蒸馏水中蟹壳能达到二级硬度,但不能完全变硬(三级硬度)。所以河蟹在蜕去旧壳前后,要增加水体里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河蟹摄入水分,使柔软的新皮膨胀增大。在养殖中应根据蜕壳后物质的积累而增加投喂量。
池塘养蟹的整个养殖期存在着2次蜕壳与生长高峰,一般第一次在放养后1个月,蜕壳持续25天左右,即4月下旬至5月中旬,此间各地的河蟹蜕壳率与个体大小有关,即放养规格越大,蜕壳率越高,但个体的生长速度却相反。
实验证明河蟹每次蜕壳不是同步的,而是从个别到相对集中,再逐渐减少。每个过程15天左右,以后周而复始,直至10月上旬的150天左右,均为河蟹蜕壳生长的时期。
河蟹蜕壳下限温度多为15℃,上限为30℃,最适为18~25℃。
河蟹蜕壳所需时间,随个体大小而有所不同,个体越小蜕壳越快。通常一次顺利蜕壳约需15~30分钟,有时甚至3~5分钟就可蜕去旧壳。如果蜕壳过程发生故障,蜕壳时间就会延长,甚至因不遂而死亡。蜕壳并不限于在水中进行。仔蟹、蟹种和成蟹蜕壳通常潜伏在盛长水草的浅水里,不久在头胸甲与腹部交界处产生裂缝,并在口部两侧的侧线处也出现裂缝。蜕壳时,头胸甲逐渐向上耸起,裂缝越来越大。束缚在旧壳里的新体逐渐显露壳外。由于腹部向后退缩,两侧肢体不断摆动,并向中间收缩,使末对步足先获自由,继而腹部退出,唯有螯足因关节粗细悬殊而蜕出难度较大,故最后蜕出。蜕壳后,皱折在旧壳里的新体舒张开来,体形随之增大。新蟹颜色黛黑,身体柔软,螯足绒毛粉红,习惯称之为“软壳蟹”。因此河蟹在蜕壳的进程中和刚蜕壳不久,尚无御敌能力,是生命中的危险时刻。河蟹每蜕壳一次后体积和体重就得到增加,即蜕壳与生长有着密切关系。河蟹蜕壳一次,头胸甲长可增加1/4~1/6,幼小的个体甚至可增加1/2,但老熟的、活力不大的或缺乏营养的个体生长就慢,蜕壳后只增加5%~10%。头胸甲增长,体重必然随之增加。
如何确定河蟹开始脱壳
1、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脱壳期管理要点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同时饲料里添加营养促进剂和脱壳素。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促进同步脱壳,同时池塘里还要加人硬壳宝或者液体钙成分补充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在开始脱壳后撒些粒粒氧增加池底溶氧,提升河蟹脱壳成活率。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化,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6、蜕壳期间要注意防病、治病。

池塘养蟹变懒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在养蟹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常有一些河蟹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且个体较小,这就是养蟹户常说的“懒蟹”。
一、池蟹变懒的主要原因
根据我地农户多年养蟹经验,造成“懒蟹”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养殖水体溶氧太低。河蟹对水体中的溶氧要求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溶氧过低,河蟹不吃食、不蜕壳。当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河蟹则大部分离开水体,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能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且个体也难长大,形成“懒蟹”。
2、养殖水位变动频繁。河蟹属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存,正常情况下,它常打洞于潮间带,洞口在水面上,洞底略低于水面,洞内少量存水。如果养殖水体水位时高时低,变化频繁,河蟹的洞穴也就随之变动。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徒,便长期空居洞中,最终形成“懒蟹”。
3、水体中缺少漂浮物。水中溶氧量较低时,河蟹往往会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面有漂浮物,它就能爬上去,过一段时间又自动下水。如果水体中无适量的漂浮物,河蟹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形成“懒蟹”。
4、饵料投喂不均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有时投喂饵料不均匀或投喂量不足,常有部分河蟹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穴里,不肯出来觅食,最终形成“懒蟹”。
二、预防措施
为减少“懒蟹”的形成,提高养殖效益,在管理上应根据以上造成“懒蟹”的原因,及时对症采取措施。
1、做到定期换水。一般每隔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进水总量的30%左右,以保证水质,提高水体溶氧量。
2、适期控制水位。寒冬和盛夏,水体应适当加深,以保持水温恒定。早春和晚秋,水位要略低,以提高水温。
3、科学投喂饵料。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定质投饵。投饵点数量应根据池塘面积大小、河蟹数量合理确定,布点上力求均匀,让河蟹都能觅食饵料。
4、增设栖息场所。面积较大、放养密度较大的成蟹养殖池,池塘中间要建造蟹岛和增加养殖水体漂浮物,作为河蟹的活动和栖息场所。
5、控制放养密度。以增加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减少“懒蟹”的发生与形成。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9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