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高发病季节:夏季疾病防治技术要点

羊在夏季时期是比较容易发生疾病的,因为夏季是细菌、病毒传播以及繁殖最为迅猛的时期,在夏季因为天气比较热的关系羊的抗病力也是比较弱的,比较容易得病所以要注意防疫。防御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搭配日粮,每天早晚各补精料或优质牧草一次,成年羊每只0.2~0.5公斤,保证供给羊充足的营养物质;定时定量喂料,防止营养物质过量或缺乏;提供卫生草料,严禁喂有毒、霉变以及污染的饲料,及时给足清洁的饮水;科学安排放牧,放羊要早出晚归,中午让羊多休息,防止中暑;注意羊体防护,羊舍要安上纱门纱窗,防止蚊蝇叮咬。

搞好环境卫生

为防止细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羊舍、活动场地和用具等要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要清扫圈舍内的粪便及污物,并堆积发酵;羊舍和用具每周应用百毒杀消毒剂或消毒威消毒剂消毒一次,羊舍和运动场地面每半月用2%~4%的火碱溶液消毒一次。

做好免疫注射

根据本地的发病情况及周边地区疫情,应合理安排免疫种类和免疫注射的次数和时间。在入夏之前羊要注射羊痘疫苗,6个月龄的羊要按时注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

定期及时驱虫

建议体内寄生虫每年春秋两季用丙硫咪唑和阿维菌素驱虫;体外寄生虫用1%的敌百虫溶液涂擦或用0.05%的辛硫磷溶液进行药浴。

编辑推荐

牛蛙疾病防治


病症: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失去光泽,呈灰黑色。一旦发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于草丛等阴湿处,四肢无力,肌体瘫软如一团稀泥,口腔时或有含血丝的粘粹吐出,并常伴有舌头从口腔中吐出的现象。解剖观察,病时肝脏严重色变,或失血呈灰白色,或严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胆汁浓而成墨绿色。肠、胃内无食物,仅有少量粘液,并有肠段套进胃中的现象。

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蛙池长期不清池,水质恶化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流行及危害:该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主要危害对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为2-3天,死亡率极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区的近三百亩成蛙养殖池中,约有60%的蛙池发生了该病;1995年,广德邱村地区的600余亩蛙池,有70%以上的面积发病。两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间,危害极大。

防治方法:预防是减少该病损失的主要手段,可参考采用以下措施:(1)牛蛙在放养前应对蛙池作彻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养过几年牛蛙的老池则更应做到这一点。(2)在养殖过程中应加管理,定期换水,使牛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蛙场及食场应经常用药物消毒,药物可选用鱼虾宁、蛙消安、生石灰等。(3)杜绝投喂变质饲料,饲料应新鲜和多样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鱼、虾、河蚌以及其他动物均不能作为牛蛙的饲料。(4)在选购蛙种时,应极力避免将病蛙带入自己的养殖场中。牛蛙入池前应进行体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为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5)养殖场中应备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后要及时消毒,并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6)牛蛙如出现病情,则应及时捞出病蛙和死蛙进行消毒处理,发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泼洒消毒。(7)病蛙池用蛙肝宁拌饲投喂,结合消毒剂水体消毒,可有效控制该病。

家鹅的疾病防治


鹅是一种我们比较常见的家禽,现在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人饲养。鹅肉肉质鲜甜,滋味丰富,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无论是大规模养鹅还是家庭小规模的养殖,在养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疾病防治。那么,鹅常见的疾病有哪些呢?要怎么进行防治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家鹅的疾病防治

1、小鹅瘟

【症状】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为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鼻孔流浆性分泌物,时时摇头。有的鹅没有发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

【防治】在孵化前1个月给产蛋母鹅肌注种鹅用小鹅瘟疫苗,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小鹅瘟血清皮下注射可治愈。

2、鹅副粘病毒病

【症状】潜伏期3~5天,拉稀,白色、黄色、绿色及红色稀粪,精神委顿,眼有分泌物,行走无力,随水漂流,部分鹅后期有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10日龄雏鹅有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一般发病后6~7天有好转,9~10天康复。

【防治】鹅副粘病毒病无特效疗法,只能通过疫苗进行预防。

3、鹅大肠杆菌病

【症状】鹅大肠杆菌病根据发病的年龄、侵害部位及其它疾病混合感染的不同情况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主要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关,被病鹅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因素。

【防治】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4、鹅霍乱

【症状】口鼻流出粘液或泡沫,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稀便,食欲废绝。

【防治】环丙沙星每升水0.05克,氟哌酸每千克饲料0.2克。

5、曲霉菌病

【症状】雏鹅对烟曲霉菌最容易感染,常呈急性暴发,发病率很高,可造成大批死亡。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是引起该病暴发的主要诱因,尤其育雏室内温差大、通风换气不良、过分拥挤、阴暗潮湿,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通常多发生于梅雨季节。

【防治】曲霉菌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用制霉菌素防治本病有一定的效果,剂量每100只鹅一次用50万单位,每天两次。此外克霉唑,硫酸铜也有一定的效果。

6、鹅球虫病

【症状】摇头,口流白沫,伏地,颈下垂,排血水样粪便。

【防治】做好养殖场严格消毒工作。氨丙林,每千克体重250毫克,拌料,连喂三天。氯苯胍,每千克体重10毫克,拌料,连喂三天。球虫宁,每千克体重30毫克,拌料,连喂三天。

7、绦虫病

【症状】患病鹅鸭表现为消瘦、精神萎靡、离群静坐、翅膀下垂、脚软、走路摇晃、甩头、运动失调,两脚作划水动作,麻痹由两脚开始,发展到全身,向后坐或倒向一侧而死亡,排出的灰白色稀粪中常见乳白色绦虫节片。

【防治】吡喹酮,每千克体重用药30~40毫克,一次拌料投喂。灭绦灵片,每千克体重用药50~60毫克,一次拌料投喂。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用药10~25毫克,一次拌料投喂。

在养鹅的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很多,及病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养鹅者需要根据不同的饲养需要为家鹅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在平时要尽可能做好卫生的打扫工作,保证饲养环境的干净卫生,以减少疾病的发病率。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鲈鱼的疾病防治经验


鲈鱼抗病力较强,自然条件下不易患病。但人工高密度养殖因其生存环境及空间发生很大变化,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疾病。必须加强病害预防,定期对养殖池塘、食台进行药物消毒,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常见鱼病有:

1、肠炎病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淡黄色粘液流出。主要是投喂不新鲜、变质饲料引起的。治疗上可用土霉素拌饵投喂,每50公斤鱼用药10克,第二天后减半,拌饵连续投喂6天,也可用2克氟哌酸拌饵投喂。

2、烂鳃病

病鱼体色黑暗,离群漫游水面,对外界反应迟钝。打开鳃盖,鳃丝苍白,鳃小片腐烂。发病原因是,大雨后水质变浑浊,易感染此病,特别是网箱养殖在大雨后,上游泥沙流冲击鱼体,鲈鱼极易感染发生此病,损失很大。治疗上可用0.4ppm强氯精对池塘或网箱全池泼洒,连续3天,治疗效果较明显。

3、出血病

病鱼的胸鳍、背鳍基部红肿并充血,病鱼行动迟缓,摄食下降。此病为病毒感染,传染性较强。

4、水霉病

此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鱼体表伤口处附着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鱼体虚弱无力,慢慢死亡。此病感染后传播较快。同时,鱼苗运输、拉网操作也应仔细小心,避免鱼体受伤。

5、寄生虫病

病鱼体表、鳍条上出现白色小亮点,寄生部位粘液增多。病鱼不摄食,行动异样,常群游于池塘四周。常见寄生虫有小瓜虫、累枝虫、车轮虫等种类。治疗上可用2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2天。治疗上慎用敌百虫、有机磷等药物,否则会造成鲈鱼药物中毒。

收获

一般饲养至当年年底就可作商品鱼捕捞上市。可干塘一次性捕捞,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采取带水拉网分批上市。后者要注意捕捞起网后的鲈鱼不要再放回池塘,会因拉网受伤,回池不久后死亡。

笋壳鱼疾病防治技巧


内容提要: 养殖笋壳鱼的前景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在养殖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各种疾病就是最常见的。疾病会不同程度的危害笋壳鱼的生长,严重影响养殖效益。那么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养殖笋壳鱼的疾病防治小技巧,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笋壳鱼现在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类,在我国也有着一定的养殖面积。养殖笋壳鱼的前景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在养殖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各种疾病就是最常见的。疾病会不同程度的危害笋壳鱼的生长,严重影响养殖效益。那么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养殖笋壳鱼的疾病防治小技巧,下面一起来看看吧!1、水质管理

在池塘等养殖环境养殖笋壳鱼时,导致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水质过差所导致的。笋壳鱼对水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做好水质管理工作是提高笋壳鱼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在准备池塘的时候,首先要清除底部的淤泥,降低各种气体的含量,将PH值控制在7.5左右,使用强氯精等药剂对池塘进行消毒。在灌水后再在池塘内泼洒硫酸铜等消灭藻类植物,抑制蓝藻水华的生长,防止过多释放毒素,导致笋壳鱼死亡。最后要保持后50厘米左右的透明度,然后准备好增氧机等设备,定期换水,保证水质。2、寄生虫病

发病特性

在养殖笋壳鱼时,最常见的疾病便是寄生虫病了,以锚头蚤为例。锚头蚤会寄生在鱼鳍、鱼鳃下,捞起病鱼能够明显的看到。在发病初期的时候没有太明显的症状,但是寄生虫会啃咬鱼表皮,导致感染各种体表性疾病。中后期病部出现肿胀、化脓等各种现象,最后导致病鱼死亡。如果没有及时作出处理或者是杀虫不当的,虽然不会立马导致死亡,但是死亡持续时间长,对养殖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防治

笋壳鱼的耐药能力是非常强的,在使用高出标准一倍药物的时候都不会对笋壳鱼造成危害。所以防治寄生虫的时候,各类杀虫剂都能够用。不过因为笋壳鱼是一种底层鱼,所以我们要根据水质来控制好杀虫剂的用量,最好是保证池水处于流水状态。第一次使用后,间隔大约一周左右再次使用。要保持周期性,长期杀虫,才能够明显的达到杀虫效果。3、体表性疾病

笋壳鱼的鳞片是以倒刺状存在的,在捕捉运输的时候,笋壳鱼之间极易互相摩擦,导致表面受伤,感染引发疾病。这也是导致笋壳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在进行养殖场所转移且大规格鱼种放养的时候,首先要对受伤的鱼的伤口进行消毒工作。使用高锰酸钾等溶液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放在消毒水中暂养大约40小时左右。每天都要更换一次水,保证充足的溶氧量,在表皮伤口逐渐愈合后才可放种。以上技术笋壳鱼疾病防治技巧的简单介绍了。养殖进入夏季之后,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滋生病菌。所以我们还要定期使用生石灰粉对池塘进行全池的消毒工作,为笋壳鱼营造一个无菌的良好生活环境。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本文仅供参考,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养殖波尔山羊的疾病防治


羊病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以保证羊只健康地生长发育。特别是随着集约化养羊业的发展,种羊场、养羊户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尤为重要。下面首先介绍羊病的一般预防措施,随后按寄生虫病、传染病、胃肠疾病、产科疾病及其它五大类山羊最常见的疾病逐个阐述。

1.科学饲养管理波尔羊适应性强,耐粗饲。在春、夏、秋之季,均以饲喂野草为主,冬季可喂于树叶、山芋藤、花生秧、豆秸、菜籽壳等,辅以少量精料。也可饲喂经微贮、氨化的稻秸、麦秸、玉米秸或青贮饲料。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饲草、饲料必须清洁,不能霉变,饲草不带水,不带泥,晾干后再给羊吃。

②饮水要清洁,冬天给温水,水中要放少许食盐。

③经常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通风,做到冬暖夏凉。

④适当增加羊只运动,保持羊体卫生。

⑤要把种公羊、母羊、怀孕母羊、带羔母羊、断奶羔羊、育成羊分圈饲养,编好耳号,建立卡片档案。

2.圈台定期消毒羊的圈舍定期消毒,可将草木灰、生石灰粉撤在圈舍内,也可用如下药品消毒圈舍和用具。

①3%来苏尔溶液;用于圈舍、用具、洗手等消毒。

②10%~15%生石灰溶液:用于圈舍、排泄物消毒。

②0.5%过氧乙酸溶液:用于喷洒地面、墙壁、食槽等。

④1%~2%氢氧化钠溶液:用于被病菌、病毒污染的圈舍、地方和用具的消毒。因本品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消毒圈舍时应驱出羊只,隔半天后用净水冲洗饲槽、地面后方可让羊进圈。

⑤氯胺:0.5%~2%氯胺溶液用于污染的器具和圈舍消毒,0.05%氯胺溶液用于饮水消毒。

⑥抗毒威:1:400稀释液喷洒,进行圈舍消毒。灭蚊蝇的药液有敌敌畏、灭蚊灵、灭蝇灵等,但要注意羊只的安全。

3.定期驱虫每年于春、秋两季进行定期驱虫。可根据当地常发的内外寄生虫种类,有目的地选择有效药物进行驱虫,并做好粪便中虫卵的无害化处理。

4.计划免疫所谓计划免疫就是针对当地曾发生过的某种(些)传染病及其流行季节,有计划地进行免疫预防接种。包括口蹄疫、结核病、布氏病、梭菌等病的免疫接种。

5.发生疫情的防治措施

(1)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发现疫情,应及时诊断和上报,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怀疑为口蹄疫、炭疽、狂犬病等重要传染病时,一定要迅速向县级以上防疫部门报告。

(2)紧急接种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羊要进行应急性免疫接种。但紧急接种对处于潜伏期的患羊无保护作用,反而促使其更快、更集中发病。但由于这些急性传染病潜伏期较短,而疫苗接种后又很快产生抵抗力,因此流行很快就可能停息。

(3)隔离和封锁疫情发生时,可根据诊断结果,将羊分为病羊、可疑病羊和健康羊三类,分类隔离。病羊隔离场所禁止闲杂人、畜出入和接近。工作人员出入严守消毒制度。隔离区内的工具、饲料、粪便等物未经彻底消毒处理不得运出。可疑病羊是指未发现症状,但与病羊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接触的羊只。将这些羊只隔离看管,详细观察,出现症状按病羊处理。经一定时间不发病者,可取消其限制。健康羊应与上述两类羊严格隔离饲养,加强消毒,并立即进行紧急接种,必要时可根据情况分散喂养或转移到偏僻牧地。

在爆发某些重要传染病如口蹄疫、炭疽、气肿疽、羊痘等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外,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以防疫病向安全区扩散,防止健康羊误入疫区而被传染。经一定的时期,无疫情发生,再经全面消毒后可解除封锁。

养殖麝香鼠的疾病防治


一、巴氏杆菌病

1症状:病鼠主要通过饮水、饲料或外源感染而诱发巴氏杆菌病。病鼠表现拒食,被毛蓬乱,呼吸加快、困难,少数病鼠后肢麻痹,肌肉痉挛收缩,且突然发病,往往体质较好者发病多,不拉稀,但有的肛门、尿孔排血,多死于水池中,少数死于窝笼内。

2防治:①可注射氧氟沙星。严格掌握药量进行肌注,一般每只鼠注射0.2~0.3毫升,每天2次,连注2~3天。②用先锋霉素肌注,每只鼠0.15毫升,连注3天。③用恩诺沙星、巴菌克粉剂或氟哌酸(碾碎)按说明书用量拌入精料中喂2~3天。如一时买不到恩诺沙星,可用巴菌克粉剂或用环丙沙星拌入精料中喂,每天早晚各喂一次,连喂2~3天。④投喂新鲜饲料,分析精饲料是否有外源污染的可能,原来未吃完的精饲料不用,更换新鲜饲料,并高温灭菌后(待凉)再拌药投喂。⑤对工具、食具、窝笼及地面严格消毒,消毒药可用来苏尔、漂白粉、高锰酸钾、石灰乳、强力灭菌剂,并增加场内空气对流,保证饮水清洁。

二、副伤寒(沙门氏菌病)

1症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6~8月易感染。该病主要症状是发烧,下痢,粪便恶臭,死后解剖脾脏肿大5~8倍,脾脏呈暗红色。

2防治:①分析水源,清除原有未吃完的可疑饲料,保证供给营养全面、适口性强的饲料。②对病情严重者,先用青霉素0.2毫升肌注,也可服痢特灵或氯霉素、四环素、金素霉等(碾碎后对水灌服)。③对全群麝鼠在精料中拌入上述药一种投喂,连喂3天。④隔离病鼠,单独治疗。

三、球虫病

该病一旦暴发,也会带来损失,故每年应灭球虫4次。特别是种鼠到场后要灭一次球虫,此后每年4次。可用克球粉、氯苯胍、宝塔糖、中成药球虫王等,使用时按说明用量拌入精料中饲喂。肠道寄生虫不仅有球虫,还有一些连专业化验部门的专家都叫不上名的寄生虫。所以清除杀灭各种肠道寄生虫尤显重要。

养殖刺猬的疾病防治措施


刺猬的抗病力很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患传染性疾病。只是因为饲料调制不当、管理粗放、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会导致肠炎、皮癣、寄生虫病及外伤等。只要搞好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注意环境卫生和窝舍内卫生,这些疾病就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

(一)卫生与防疫预防刺猬病害必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认真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否则一旦生疾病麻烦就更大一些。1.饲料卫生精饲料发霉变质、青饲料腐烂,刺猬吃后容易发生胃肠炎,特别是妊娠期的母猬,胃肠炎连续3天不能治愈,有可能发生流产。所以购买精饲料时,一定要买当年产的粮食,这样的粮食比较新鲜,陈年的粮食和发霉的粮食不能买来做饲料粮,陈年粮、发霉粮刺猬吃了以后会导致胃肠炎。喂蔬菜时应洗去泥土,切去硬根,摘去黄叶和腐烂部分;瓜果、块根、块茎都要洗去泥土或其上残存的农药,防止中毒。饲料粮必须粉碎,蒸成窝窝头或煮成稠粥状喂刺猬,这样加工的饲料容易消化,不会引起疾病。否则不易消化,还可能引发胃肠炎。

2.饮水卫生

1)饮水要充足、新鲜、勤换供给刺猬饮用水,必须保证其清洁卫生,每次换水前要倒掉食盆中的剩水,并清除其中的污物,然后再注入新鲜水。

2)禁止使用污水和死水污水、死水中常含有大量细菌和寄生虫卵,刺猬饮了容易感染各种疾病。给刺猬的饮水要用自来水或井水。如果暂时还没有自来水或井水条件的,可把池水进行处理。处理池水要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一般在2~3担水中加1克漂白粉即可杀死水中各种病原体。如果用高锰酸钾消毒,使水变成粉红色为准。

3.窝舍卫生刺猬窝舍外室要勤打扫,特别是粪便要及时清除,保持室内卫生和环境卫生;内室的垫草要勤换,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天气寒冷季节要多垫一些柔软、干燥的垫草,起到防寒防潮的作用。

4.环境卫生刺猬饲养场内外应经常打扫,保证环境清洁。附近的洼地、水沟要填平不让其有积水,清除细菌滋生地。夏季要做好灭蝇工作,防止病菌传播。

1)清理害虫滋生地消灭苍蝇最根本的办法是管理好粪便和剩食。夏季应每天都把粪便、剩食清离场区,保持环境卫生,清除一切腐败的污物,以免滋生苍蝇等害虫。

2)杀灭蝇蛆杀灭蝇蛆常用的药物为敌百虫、生石灰等。将敌百虫配成0.2%的稀释液,或用生石灰粉定期撒在堆积粪便的上面和周围及下水道附近,可以彻底消灭蝇蛆。

3)消灭成蝇在苍蝇多的地方,将浸敌敌畏的棉球,悬挂在空中,通过散发的气味,可以有效地杀灭成蝇。

5.消毒消毒是预防传染病,扑灭病原体强有力的措施。刺猬饲养场必须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消毒可分为预防消毒、临时性消毒、终末性消毒三种。

1)预防消毒这是为了预防发生传染病而进行的经常性定期消毒工作。通常地面用生石灰或石灰乳定期喷洒消毒。每年子猬分窝前要用3%来苏儿或氢氧化钠消毒,或用喷灯火焰消毒1次。饲料加工的用具、食盆、水盒、饲料桶,定期用0.1%高锰酸钾浸泡或热水煮沸消毒。环境也要定期消毒。

2)临时性消毒这种消毒方法通常应用在已发生某种传染病的场内。可连续或不定期进行消毒,是对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临时消毒主要是限制传染病病原体的蔓延。如果没有发现刺猬传染病发生,可以不安排临时性消毒。

3)终末性消毒当最后1只病猬痊愈并解除疫情时,进行的一次彻底消灭传染源的消毒为终末性消毒。没发现刺猬传染病的,也可以不做终末性消毒。

雏鹅的饲养管理 雏鹅疾病防治方法


鹅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养鹅是一门技术活,养得好给你带来收益;养不好你会把全部身家财产都贴进去。只要是吃五谷杂粮的都会生病,鹅也不例外。养殖鹅最怕的就是流感和瘟病。那么怎样预防鹅的疾病呢?怎样管理才能让鹅不生病健康成长呢?一起来看看吧!

雏鹅的饲养管理

1、选好雏鹅苗。雏鹅是指从出壳到一月龄的鹅苗。鹅苗应选自注射过鹅瘟疫苗的母鹅群体后代,选择体质健壮,体型较大,收腹好,无血脐、硬脐、口鼻肛门干净,精神活泼、爱动的鹅苗,瘦弱,残次的宜尽旱淘汰或隔离饲养。

2、育雏室的准备。育雏室要严格冲刷、清洗、消毒,地面墙壁消毒用10%的新鲜石灰水;用2%烧碱水洗刷用具。修理好门窗,做好保温工作。

3、防寒保暧。雏鹅对温度的要求十分严格,温度的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雏鹅发病死亡。因此在养雏鹅阶段,根据雏鹅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供温,1-等樟湮玻敢唬常啊妫?6-10日龄为26-玻浮妫欤歙D保等樟湮玻波D玻础妫?16-20日龄为20-玻病妫院笫椅掠P3衷冢保浮嬉陨稀N露绕褪保?雏鹅出现扎堆、蜷缩,鸣叫易造成死亡。超过35度,雏鹅出现张口喘气,尖叫出汗,突遇凉风,鹅易感冒。鹅舍内垫草要勤换,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同时还要保持鹅舍内的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4、饮水和开食。雏鹅对水分要求很迫切,应先饮水后开食。雏鹅在出壳24小时内,应将0.02%高锰酸钾水盛入小盆和器具内,将雏鹅头压下调教几次,就会自由饮水。同时喂青绿饲料。把青饲料切碎成丝状,撒在鹅背上引导采食。喂给精料用水泡过的米饭或开水浸过的碎米加青料,撒在洗净的物件上让鹅自由采食,随吃随加。

5、分群饲养。出壳的雏鹅,应按其体质强弱分群饲养。在育雏过程中要精心饲喂和管理,以提高青雏期的成活率。

6、防御敌客。在育雏的初期,雏鹅无防御和逃避敌害的能力。鼠害是雏鹅最危险的敌害。因此对育雏室的墙角、门窗要仔细检查,堵塞鼠洞。在夜间要加强值班,提高警惕,并采取有效的防卫措施。

雏鹅疾病防治方法

1、小鹅瘟,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以预防为主。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连续注射2次小鹅瘟疫苗,进行超前免疫。

2、鹅白痢,该病主要由沙门氏菌感染所致。用辣椒粉、生姜适量,混合放入锅内炒,然后拌入米糠再炒,米糠炒熟放凉后喂给,连喂2天即可痊愈。

3、鹅流感,该病主要发生于雏鹅,大多因气温突变所致。病鹅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挤成一堆,流鼻涕,摇头晃脑,病程3~5天,治疗不力则会造成死亡。对病鹅肌肉注射青霉素,也可口服磺胺嘧啶片,同时注意保暖。

4、禽霍乱,该病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急性型病鹅闭目呆立,精神萎靡,没有食欲,下痢,粪便呈草绿色,体温41~43℃,发病2~3天后死亡。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肌肉注射3~4天,每天2次,并在饲料中加入0.02%的复方新诺明,即可控制该病。

5、球虫病,该病主要危害3周龄至3月龄的鹅,因此,应集中于2090日龄进行预防,可在每千克饲料加入氯苯胍50毫克(治疗量为100毫克),连用10天。

6、寄生虫,在雏鹅1月龄时进行第1次驱虫,每千克体重用硫双二氯酚150~200毫克在晚上进行喂服,对绦虫、吸虫及线虫的驱除效果明显。

7、软脚病,主要是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D。治疗方法:每只每次喂服维生素D10毫克,每天2次,连服3~5次。

8、中毒症,喂雏鹅的青饲料中常有农药残留,会引起中毒,若不立即抢救,会造成死亡。此时,可用手把鹅嘴掰开,及时灌进干尿素10~15粒,然后再喂水,再将其放入河中进行放牧,让其自由饮水,2小时后中毒的鹅便可慢慢恢复正常。

养殖雏鹅对温度有什么要求

由于雏鹅体温调节能力差,温度对雏鹅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大群饲养可利用煤炉加热或暖气供热来进行,密度控制在20~30只/m2。1.-25日龄温度26~280C,湿度60%~65%;6~lO日龄24~26℃,相对湿度65%;11~15日龄22~24℃,相对湿度65%~70%;16~20日龄20~22℃,相对湿度70%左右。这样经过10~20日龄后,选择晴朗天气就可将雏鹅进行放牧饲养。

怎样挑选雏鹅

1、看来源,主要看鹅雏的来源。要求鹅雏是健康无病、生长快、产蛋高的种鹅后代,鹅雏要符合品种的特征和特性。

2、看出壳时间,要选择按时出壳的鹅雏,凡是提前或延迟出壳的鹅雏,其胚胎发育均不正常,均会对以后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3、看脐肛,大肚皮和血脐、肛门不清洁的鹅雏,表明健康情况不佳。

4、看绒毛,鹅雏的绒毛要粗、干燥、有光泽,凡是绒毛太细、太稀、潮湿乃至相互粘着无光泽的,表明鹅雏发育不佳,体质差,不宜选用。

5、看休态,要坚决剔除瞎眼、歪头、跛脚等外型不正常的雏鹅。

6、看活力,健壮的雏鹅行动活泼,头能抬得较高,反应灵敏,叫声响亮,活力强。

养殖户都希望自家养的家禽越来越好,那么就要精心照料,认真管理。不能疏忽,不能大意。每个小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每个小生命都值得尊重。要养就要养好,养健康。预防和治疗都很重要。

家兔冬季高发疾病及其防治经验


冬季低温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繁衍不利。因此,疾病相对少一些。但是,由于冬季普遍采取了保温增温措施,人们往往重视保温增温而容易忽视通风换气,使兔舍内的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容易诱发传染性鼻炎、肺炎、结膜炎等。加上冬季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小,兔舍湿度较大,为皮肤真菌病和疥癣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提醒养殖户,冬季养兔不可掉以轻心,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

兔瘟尽管一年四季发生,但低温季节的发病率更高,应该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兔瘟疫苗注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注射时间。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该疫苗注射时间过早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过晚注射有风险。一般小兔在35~45日龄之间注射较好;第二,注射剂量和次数。为了获得坚强的免疫力,注射次数宜2次。即首免在35~45日龄(根据母源抗体情况决定注射早晚)注射2毫升,首免20天后再强化免疫一次1毫升;第三,最好注射兔瘟单苗,不注射二联苗或三联苗;第四,注射部位最好在颈部皮下。

呼吸道疾病由于冬季气温低,人们往往重视保温增温而容易忽视通风换气,使兔舍内的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容易诱发传染性鼻炎、肺炎、结膜炎等。根据本人的调研,在我国北部地区,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季节。其原因主要是通风换气不良所致,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防控。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应该作好以下工作:

第一,处理好保温和通风的矛盾,二者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当二者形成矛盾的时候,宁可适当降温,也不可使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关于兔舍内控制质量的标准可以以人的感觉判断。当人进入兔舍,没有刺激鼻子和眼睛的不适感觉即可,否则,应该加强通风唤气;

第二,降低兔舍湿度。由于通风不良,兔舍内的湿度往往偏高。多年实践经验表明,高湿度百害而无一利!而兔舍内湿度的来源主要有三:家兔呼出的气体、粪尿水分蒸发和饮水器滴水。控制饮水器滴水,及时清理粪尿是降低兔舍内高湿度的有效措施;

第三,及时淘汰严重患兔。家兔呼吸道疾病的传染性很强,一只患兔一个喷嚏可将病原菌传遍整个兔舍。因此,对于患有严重传染性鼻炎以及肺炎的患兔坚决淘汰。尽管这样的患兔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病情,但是,不仅增加了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饲养一只患兔对兔群带来的风险远远大于治愈一只患兔带来的效益。这个账不得不算!

第四,微生态制剂控制有害气体含量。本人多年的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控制兔舍有害气体含量有显著效果。以0.3%的比例饮水,或0.2%比例喷料,或以微喷到粪沟内,可以达到降低有害气体含量,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同时预防腹泻的目的。

第五,阶段性药物预防。当兔群呼吸道疾病发生率较高的时候,可以阶段性投喂药物予以防控。以恩诺沙星效果比较理想,按照说明使用。

第六,疫苗注射。家兔的呼吸道疾病,是以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为主的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所致,但目前国内生产的巴氏杆菌-波氏杆菌二联苗对于呼吸道疾病有一定效果,但是,保护率不是太高。对于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兔场可以使用,但不能因为注射了疫苗就放松了其他措施的实施。

皮肤真菌病和疥癣病冬季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小,加上兔舍湿度较大,有利于皮肤真菌病和疥癣病的发生。对于曾经发生过这些疾病的兔场要有所准备。对于疥癣病,目前较为有效简便的方法是注射伊维菌素。有人反应疥癣病难以根除,用药见效,停药复发。这里面要掌握几个要点:第一,早治。当发现家兔患病,在初期给予药物处理,见效快,复发率低;第二,重复用药。在第一次注射药物后10天只有,再注射一次;第三,消毒很关键。要把患兔笼具及周边的环境彻底消毒,一般采用火焰喷灯或0.25%的敌百虫水溶液。否则,隐藏在环境里的螨虫不除,疥癣病难以绝根。对于皮肤真菌性皮肤病,本人不主张治疗。建议发现一只,淘汰处理一只(深埋或焚烧),同时环境要彻底消毒。

球虫病冬季是球虫病发生率最低的季节,但是,根据本人多年对一些兔场疾病的诊断,冬季球虫病也相当严重。并非这些兔场球虫病在冬季发生率高于其他季节,而主要是错误地认为冬季温度低,球虫病不会发生了,因而,停止了药物预防。对于兔舍内温度较高的兔场,一定要加强球虫病的预防。我国南方地区冬季兔舍内温度都在0℃以上,高湿度;而北方地区尽管环境温度在0℃以下,但通过保温增温措施,兔舍内温度多在0℃以上。尽管22℃以上是球虫病的发病适宜的温度,经过笔者多年观察,只要在0℃以上,就有发病的危险。因此,建议冬季繁殖的各地兔场,都要重视球虫病的预防。球虫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有效控制球虫对药物的耐药性。有效的方法是轮换用药,每种药物使用时间在1~1.5个月。如果中西结合,效果会更好一些。

夏季高温季节泥鳅养殖管理要点


夏季高温炎热,是养殖泥鳅的关键点,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泥鳅的摄食量也在不断增加,是生长旺季,但同时也是疾病多发季节,这时的管理难度增大。所以在夏季高温时的管理尤为重要,那么在夏季高温期间泥鳅该如何管理,一起来亲农网看看吧。

1、加强水质调控

夏季时浮游生物和病菌繁殖较快,另外白天强光照射等情况,导致水质易变差,水质的恶化会出现一些的问题,比如缺氧、中毒等症状,这些现象都不利泥鳅的正常生长。因此夏季时对于水质一定要调控好,定期的消毒灭菌,适当的加水或换水,或者通过微生物药剂来调控水质。

2、合理的投喂

夏季高温时,泥鳅的摄食量旺盛,所以这时一定要投喂充足的饵料,促进其生长,但是如果水温超过30度,泥鳅会钻入泥土中度夏。而夏季时基本温度都会超过30度,所以这时就需要灵活的进行投喂了,夏季高温一般在白天,而早晚的温度还是比较适宜的,所以投喂的时间可在这两个时间点,在傍晚时投喂过量的饵料,让泥鳅在夜间摄食,待上午温度回升时,要将残饵及时捞出处理,防止其在高温下变质,污染水质或导致泥鳅感染疾病。

3、适时增氧

夏季时养殖环境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这时水体中的溶氧远远跟不上消耗,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出现浮头或泛塘的现象,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在夏季时还要对水体适时的增氧,一般增氧方法可用增氧机,增氧机的开启时间长短要根据天气、水质以及养殖面积来决定,要注意溶氧度,溶氧较高,也不利泥鳅的生长。

4、病害防治

夏季是疾病多发季节,要想减少疾病对泥鳅的伤害,主要通过提高种苗的治疗、合理的投喂以及创建适宜的生存环境。在夏季时要定期对养殖池泼洒药剂,做好消毒处理,预防疾病和调节水质,另外使用剂量一定要控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做好日常巡视工作,发现疾病立即对症下药,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

淡水鱼类春季常发病防治技术


春季水温开始回升,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衍,同时,鱼类经过越冬期,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引起池鱼大量死亡,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较大,并严重影响存活个体后期的生长。为此,切实做好春季鱼病防治工作,是全年养殖增产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现将春季常见鱼病防治方法简述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预防措施

1.改善养殖水体环境,进行水体消毒预防。

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春季水温升高后,这些代谢废物开始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会使鱼类感染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因此,在进入春季后,除了要适当换水外,每10天~15天施用一次中水益水宁或渔经好水素能有效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另外,早春季节,各种生物致病因子如细菌、寄生虫孢子、孢囊还处于繁殖发育的初期,此时用药杀虫、灭菌效果较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定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Ⅰ型0.6ppm~0.7ppm或用敌百虫、辛硫磷粉0.12ppm~0.3ppm全池泼洒,预防原生寄生虫性鱼病。用20ppm生石灰或0.02ppm溴氯海因定期全池泼洒1次,可有效预防细菌性疾病。

2.要提早开食,增强鱼的体质,重视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

鱼类越冬长时间不摄食,体质消耗较大,抵抗力差,极易被病原侵袭。因此,进入春季水温开始回升后,要提早开食,投喂较好的配合饲料加强营养,并根据吃食鱼类的数量、鱼体大小和摄食能力,在水温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投喂量,做到适量投喂。同时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例如维生素C钠粉、免疫活性促长剂和维生素E等,可使鱼类的体质得到较快恢复,从而增强鱼的体质,提高鱼的自身免疫力和抗御病害侵袭能力,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春季鱼病的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春季鱼病流行的特点:一是由于冻伤或分塘、放养等操作,造成鱼体损伤,被有害致病菌侵入造成的细菌、真菌性鱼病。二是鱼类经过越冬期,体质较弱,而此时各种病原生物或其孢子、休眠卵、幼虫等随着春季水温的上升而快速发育、大量繁殖,使水体中病原数量迅速增加,加大了鱼体与病原接触染病的机会,容易引起寄生虫性疾病。春季常发细菌、真菌性鱼病主要有水霉病、竖鳞病、赤皮病、细菌性烂鳃病、疖疮病;寄生虫病主要有鱼波豆虫病、口丝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锚头鳋病和中华鳋病等。

(一)、细菌、真菌性鱼病

1.水霉病。水霉病症状:此病由霉菌感染引起,其主要症状是伤口长出白色棉絮状的菌丝,病鱼食欲减退,在水中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游动缓慢,最后衰竭死亡。

第一种治疗方法可用3%~5%食盐水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或用500ppm食盐与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第二种方法采取全池泼洒2ppm~3ppm亚甲基蓝,隔2天1次,5天后再用0.2ppm~0.3ppm海因类药物泼洒1次。

2.竖鳞病。该病是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后被细菌感染引起鳞囊内积聚液体导致鳞片竖立的一种疾病。鱼类在冬春季节极易流行,死亡率极高。主要症状是病鱼鳞片竖立,体表粗糙,竖起的鳞片向外张开。用手按压有液体从鳞下喷出,鳞片随之脱落。

对于这种病,可在发病时用0.3ppm~0.5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3天。网箱养鱼的用0.7ppm~1ppm二氧化氯浸洗病鱼,浸洗20分钟~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天。

3.赤皮病。该病是由鱼体受伤被病菌侵入引起。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呈扫帚状,称为蛀鳍。

可用0.04ppm溴氯海因或0.25ppm超碘季胺类药物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3天。

4.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一般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最甚;鳃丝肿胀,粘液增多,末端缺损;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可用0.8ppm硫酸铜与1ppm漂白粉混和溶液浸洗病鱼15分钟~20分钟;或用0.15ppm苯扎溴铵溶液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次~3次。

(二)、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因该虫寄生鱼体表,病鱼寄生处充血、发炎、糜烂,皮肤及鳃上粘液增多,鳃组织细胞坏死,病鱼呼吸困难。镜检有大量波豆虫寄生。

治疗方法是鱼种放养前可用0.7ppm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浸洗鱼体20分钟~30分钟。

2.斜管虫病。病原体为鲤斜管虫,寄生在淡水鱼的鳃及皮肤上,该病无特殊症状,在水质差、面积小的池塘较易发生,是北方地区越冬后期严重疫病之一。

可采用0.3ppm~0.4ppm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或单用0.7ppm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病鱼皮肤、鳍条或鳍瓣上肉眼可见布满了小点状白泡,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游动迟钝,漂浮于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急游,鱼体和其他物体不断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有两种治疗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辣椒粉50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千克药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2天;或用2ppm的亚甲基兰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1次,连泼3次。

4.锚头鳋、中华鳋病。因中华鳋寄生而致病,可用0.5ppm硫酸铜加0.2ppm硫酸亚铁全池泼洒。

可用0.7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1次,连泼3次。或每亩用松树枝叶15千克~20千克,扎成5捆~6捆,插挂在食场周围或捣碎、浸汁全池泼洒。

5.鱼虱病。在低温季节鱼虱病极易流行,致使鱼体瘦弱,影响生长,并可引起细菌性疾病并发。

对于此类病可用0.3ppm~0.5ppm晶体敌百虫溶液全塘泼洒,即可防治。

蜜蜂夏季管理技术,炎热季节蜜蜂管理要点【视频】


视频:蜜蜂夏季管理

【小编导语】夏季天气炎热,养殖蜜蜂的蜂农们在管理蜜蜂上也要精心,那么,夏季管理蜜蜂有哪些技术要点呢?下面第一农经小编为您介绍一些炎热季节蜜蜂管理要点,即蜜蜂夏季管理技术:

1.更换蜂王蜂王1年中产卵的时间比较长,容易衰老,应争取在4~6月份把全场的蜂群都更换成当年培育的新蜂王。

2.调整群势在有蜜源的地方,生产群要保持在12~15框蜂,并适当控制蜂王产卵。在没有蜜源的地方,单王群的群势可保持在5框蜂左右。群势过强,饲料消耗大;群势过弱,不利于调节巢温和防御敌害。

3.留足饲料在有蜜源的地区,每群要经常保有2个蜜脾,1个花粉脾。在无蜜源的地区,除每群巢内留2~3个蜜脾和1个花粉脾外,另外为每群预先储备2~3个封盖蜜脾,1~2框花粉脾,以便随时给饲料不足的蜂群补充。储备的蜜脾和花粉脾放在继箱里,加在强群上,让蜜蜂保护。

4.奖励饲喂在没有蜜源的地方,断绝蜜粉10余日,蜂王就要停止产卵。首先抽出空脾缩小蜂巢,5框蜂留2个蜜脾、2个子脾,适当控制蜂王产卵;进行奖励饲喂,使蜂王不停止产卵,也不多产;缺粉时,补加花粉脾饲喂花粉;使蜂群经常保持2框子脾。

5.架设凉棚炎热季节,把蜂群放在高大的树荫下。空旷场所要架设高2~3米、宽3米的凉棚,下面可放置蜂群两排。

6.巢上喂水在蜂箱上使用铁纱覆盖,其上盖一湿布。晴热天气,每日11时和14时分别用清水把盖布喷湿,这样既可给蜜蜂降温,又可供蜜蜂吸取,供给蜜蜂育虫。

7.设置箱架设置高度在50厘米左右的高箱架,把蜂箱放在箱架上可以减少敌害和雨水侵入巢内,又可避免热气上蒸。如有蚂蚁为患,在箱架四周铺细砂,架子腿涂灭蚁剂。

8.防除敌害积极捕杀、诱杀胡蜂。多蟾蜍的地方,每晚可在巢门前放置铁纱罩,预防蟾蜍在夜间捕食蜜蜂。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羊高发病季节:夏季疾病防治技术要点》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龙虾养殖疾病防治”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54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