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感冒和冻伤的原因及综合防控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暖冬较多出现,一些养殖户冬季和早春放松了对鱼感冒和冻伤的防控,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正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在局部地区和有的年份低温、冰冻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和严重,对鱼越冬影响更甚,应予注意。
一、鱼感冒和冻伤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症状
鱼是冷血变温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体温会随水温的升降而升降,始终与水温保持0.1~0.4℃的温差。人工驯养的鱼类投喂配合饲料,各种营养不一定全面或配比合理,虽不影响鱼类的生长,但虚胖普遍,体质差,免疫力低,抗逆能力差,冬季和早春易发生感冒和冻伤。水温的急剧升高或降低会刺激鱼皮肤神经末梢,导致各器官调控机制的紊乱和失调,使鱼发生感冒。鱼患感冒,皮肤原有光泽明显减弱,体表分泌大量黏液,活力大降,反应迟钝。鲤鱼鱼种在水温突然改变12~15℃时,会侧卧于水面,不能游动,呈休克状态。水温4℃以下,鲤鱼会失去平衡,产生麻痹和僵硬。野鲤和家鲤如长期生活在水温1℃以下,鳃丝末端会因冻伤而肿胀。鲫鱼、鳊鱼等从21℃水中突然转放到1~2℃水体中,3小时就会死亡。水温降到0.5℃以下,有的鱼皮肤会坏死,而后腐烂脱落。能耐受严寒的广温性淡水鱼类具有阻止渗透失调的机能,但热带广盐性鱼类没有这种机能。草鱼、鲫鱼、鳙鱼、鲤鱼等最适生长水温为20~29℃,低于7℃就很少进食或停止摄食。不冻水层水温0~4℃时,大部分鱼类停止摄食,很少活动或几乎不活动,新陈代谢和耗氧大大降低,停止生长。淡水鱼类中,乌鳢、鲫鱼等最抗低温缺氧,其次为鲶鱼、鲤鱼等,再次为鳙鱼、草鱼等。淡水水温11℃时,罗非鱼会产生低温昏迷,若持续时间长会导致其死亡。地区不同,鱼类抗低温、冻伤的能力有差别,北方的鱼类比南方的鱼类耐低温和抗冰冻的能力更强。
二、综合防控
1.抓好进入低温、冰冻期前的饲管。鱼越冬前的1~1.5个月要进行强化饲养,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糖类和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含量,以利增强鱼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从而减少感冒和冻伤的发生。
2.选适合的池塘越冬。越冬鱼池要选建在避风向阳处,有充足水源,保持水位1.5米以上,有条件的可在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保温。入冬前几天将鱼移入保温较好的鱼池,可有效防控鱼感冒和冻伤的产生。养殖密度低的池塘,可并塘越冬。
3.移鱼要调节好水温。鱼转到新水体时,()要设法使水温温差控制在3~5℃之内,以降低应激反应。水体中加入0.3%~0.5%食盐,可提高鱼的抗低温能力。
4.科学补水。冬季结冰时,要确保水深超过1.5米,因此应适当补水。补水要选在晴天进行,做到早注、勤注。注水应避免时间过长或一次性量过多,以免引起水温大幅度降低。
5.及时扫雪和破冰。下雪时,要及时扫除保温棚等上的积雪,以防压坏建筑物。北方地区雪后应及时扫除冰面上的积雪,以利提高水体溶氧量;发现缺氧时,要在晴天砸开部分冰面,以增加溶氧量。
6.选健康鱼种越冬和合理控制放养密度。越冬鱼种要选体格健壮、光泽度好、活力强、耐低氧的个体。越冬鱼类放养时间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过早放养水温较高,鱼体消耗大,易降低体质;过晚放养,水温偏低,易引起鱼感冒或冻伤。冬季放养鱼类适宜的水温为5~10℃,每亩可放养体长10厘米鱼种2万~3万尾;如在静止水域放养,放养量每立方米水体不可超过0.3~0.4千克。
7.科学投饵。冬季鱼类在晴天时或温度相对较高时也会少量摄食,可选晴天每隔2~3天投饵1次,日投饵量为夏、秋季的1/5~1/7。
8.及时出售商品鱼。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尽量在入冬前起捕上市。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邮编:330700)

相关知识

母羊流产的原因及防控


引起母羊流产的原因较多,这其中主要包括:羊的传染性疾病引起母羊发生流产;养羊场户对母羊的饲养管理不良,如母羊采食霉烂变质、过冷或过热、酸性过重、饲喂过量的酒糟或未经去毒处理的棉子饼或菜子饼,饲料中掺有麦角、毒草(如闹阳花、无刺含羞草等)的饲料而引起母羊发生流产;母羊机械性损伤,如母羊进出栏舍压迫或挤压腹部、母羊在放牧时走陡坡和转急弯发生滑跌,母羊跑跳、急走和羊群之间出现打架伤及母羊的腹部,羊群在放牧时打冷鞭和猛忽间受惊吓等而引起母羊发生流产;此外,母羊发生急性或慢性生殖道疾病(如母羊患子宫内膜炎)等均有可能引起母羊发生流产。因此,养羊场户要防范母羊发生流产,必须针对母羊发生流产的原因采取相应而积极的防控措施。建议养羊场户在发现母羊发生流产征兆后,应及时请当地有经验的执业兽医对母羊进行诊治。现就母羊流产提出如下建议防控方案:

一是重视羊群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母羊流产并严加防范。

如果在母羊群内连续不断地发生多只母羊流产,且在羊群中不断发生不明原因的关节肿大、跛行的羊只,正常分娩的母羊容易出现胎衣不下,同群的公羊中不断发生不明原因的睾丸肿大等现象,则应重点考虑母羊是否因感染传染性疾病布氏杆菌病而流产。羊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羊群感染后,养殖人员、兽医等与病羊有过亲密接触的人员如果不注重防护和消毒等自我保护,也易导致人发生感染并出现与病羊相类似的临床症状。鉴于布氏杆菌病的危害性,如母羊群内连续不断地发生多只母羊流产,可提前对羊群采用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的同时,建议养羊场户应及时与当地的动物疫病防控部门联系,尽早做好检测和诊断工作,如一旦确诊母羊属于感染布氏杆菌病而引起母羊发生流产的,应及时按照突发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控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以确保养殖人员、兽医等与病羊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安全。

怀孕母羊感染衣原体病引起母羊发生流产,则一般多呈地方性流行,且流产现象多发于初产母羊,而经产怀孕母羊一般表现无异常,只是在发病后期忽然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和弱羔,其弱羔多在产出几天内死亡。在羊衣原体病流行的地区,可提前用羊流产衣原体油乳型灭活苗,在母羊怀孕前或母羊怀孕后1个月内每只皮下注射3毫升进行免疫预防(其免疫期一般为7个月)。

二是养羊场户应加强对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

饲喂怀孕母羊的饲草和补喂的精饲料均应力求新鲜、多样化,尤其是幼嫩的牧草、胡萝卜等青绿多汁饲料则可多喂。禁止给怀孕母羊饲喂马铃薯、酒糟和未经去毒处理的棉子饼或菜子饼,并禁喂霉烂变质、过冷或过热、酸性过重或掺有麦角、毒草(如闹阳花、无刺含羞草等)的饲料,以免引起母羊发生流产、难产和发生产后疾病。同时在母羊的整个怀孕期均应细心管理。具体来讲,母羊配种后如养殖场户的养殖条件许可,则应尽可能地将母羊圈养休息3~5天,母羊配种一星期至怀孕4月龄则可照常外出放牧,但不宜过度。母羊怀孕1~2月龄,由于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还没有完全形成、结合,而较易引起母羊发生流产,因此在放牧时应防止母羊跑跳、急走;怀孕3~4月龄的母羊应逐渐减轻放牧强度,母羊放牧和进出栏舍要防止互相拥挤,放牧时切忌母羊走陡坡和转急弯,以防折伤腹部引起动胎流产,同时切忌打冷鞭和猛忽间受惊吓,天气过冷或过热时不可出牧,每昼夜应保证母羊有14~16小时的休息和反刍时间。母羊怀孕最后一个月应尽量避免远牧,切忌将羊群赶到过高过陡的山坡或崎岖不平的山岗处放牧,以防母羊滑跌,并防止母羊受狂风暴雨的侵袭,谨防引起母羊流产。怀孕母羊的圈舍应通风干燥,光线充足,并勤清扫粪便、勤换垫草。母羊产前7~10天应及时转入产羔房内饲养,产羔房应事先彻底清扫干净,地面挖换新土,然后用2.5%~3%烧碱水喷洒消毒,墙壁用20%石灰乳粉刷消毒,羊床上垫以软短垫草,以确保母羊的安全。

三是对母羊患有急性或慢性生殖道疾病(如母羊患子宫内膜炎)的,应在母羊发情配种之前,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一般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复清洗母羊的子宫,以促使其子宫内的黏液全部排出,对生殖道疾病病情比较严重的,可待母羊子宫内的清洗液排出干净后,及时向子宫内注入抗菌消炎类药液,并配合使用抗菌消炎类药物肌肉注射,精心护理,以促进母羊恢复生产性能,防止母羊患生殖道疾病继发引起流产。

四是养羊场户如遇母羊产期未到意外地表现一些流产征兆,如母羊表现腹痛不安,时起时卧,拱腰努责,小便频繁,阴道内流出粘液或血水等,则是母羊发生流产动胎的征兆表现,建议养羊场户应及时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其治疗方法可参考如下:

①给母羊内服烧酒50~100亳升,给予轻度麻醉以抑制母羊努责和阵缩;

②母羊轻症动胎者,可肌肉注射黄体酮2~5亳升;

③如母羊因损伤性胎动不安的,则应在给母羊肌肉注射黄体酮的同时,并配以给母羊内服止痛清热安胎散,即用酒知母3克、酒黄柏3克、川断6克、没药2克、乳香3克、地榆5克、当归5克、生地炭3克、酒黄芩6克、砂仁3克、鹿角霜6克、川芎2克、桑寄生5克、伏苓5克、台乌5克、血竭花5克、熟地6克、甘草3克,共为细末,开水冲调,童便20克为引给母羊内服;

④如母羊因血热宫燥,阴道内流出血水,则应在给母羊肌肉注射黄体酮的同时,并配以给母羊内服苎麻根安胎汤,即用鲜苎麻根20克、仙鹤草30克、艾叶10克,煎水给母羊内服;

⑤如母羊呈现习惯性流产,为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可在确定母羊怀孕后,每隔半月给母羊内服一付保胎安全散,即用全当归6克、川芎3克、菟丝子6克、炒白芍3克、川贝母3克、黄芩6克、荆芥2克、厚朴2克、艾叶2克、炒枳壳3克、羌活2克、甘草2克、黑杜仲3克、续断6克、故纸3克,共为细末,生姜5克为引,调匀后给母羊内服。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畜牧兽医局441104夏道伦)

肉鸡肠道健康失衡的原因及防控


肉鸡肠道健康失衡指临床上见到下痢、腹泻,粪便稀薄如水状,出现料粪,有时出现泡沫样盲肠粪便、橙色粪便和大滩盲肠粪便等情况。
1引起肠道健康失衡的主要原因
1.1饲料与管理因素
在肉鸡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更换不同的饲料。而在更换饲料时过急、过快,造成饲料应激,就会引起鸡的肠黏膜损伤,出现应激性腹泻。同时,环境卫生差,消毒没做好,垫料潮湿,也很容易诱发肠道疾病。
1.2疾病因素
1.2.1肠道菌群失调
肉鸡肠道菌群失调,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泡沫盲肠粪便、橙色粪便和大滩盲肠粪便;鸡只可能存在勾料(将颗粒饲料甩出料盘)、料粪(粪便中出现未被消化的饲料)、饮水量增加。发生菌群失调时,肉鸡采食量减少,影响生长。
1.2.2病毒性因素及球虫病
病毒性肠炎,多与轮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有关。在肉鸡的整个养殖过程中,球虫病一直是最普遍的影响肠道健康和生长效率的重要疾病之一,而感染球虫病后所引发的肠道病原菌感染,也是引发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
1.2.3坏死性肠炎
当肉鸡感染亚临床型球虫病,饲料中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过高,使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能在肠道中繁殖,产生毒性较强、肉鸡敏感的毒素而致病。
1.2.4霉菌毒素蓄积性中毒
霉菌的污染,一般多见饲料、环境的污染。饲料污染最常见的是玉米的污染,其次是豆粕、杂粕的污染,然后是食槽内的污染和成品料的污染。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对鸡的各个系统、()组织都能造成损害,尤其是消化系统。
2使肉鸡拥有健康肠道的关键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良好的育雏条件和高质量的育雏料,避免使用低劣的油脂和高纤维植物蛋白原料,确保雏鸡阶段就拥有健康的肠道。
选择优质饲料,其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容易被消化吸收;选择优良水源,供给清洁饮水;采用循序渐进的换料方式,杜绝换料应激;加强环境卫生消毒,防止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道门户受损。
2.2控制病毒性肠炎与球虫病
解决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方法主要是空舍期间彻底清洗消毒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用的抗病毒消毒剂如碘制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
2.3防止霉菌
平时注意饲料的保存方法,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以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同时多注意肠道梭菌的感染,注意对肠道综合征和霉菌性肠炎的控制。
2.4治疗肠道疾病应遵循的原则
2.4.1消除病原体,排除内毒素,保护肝肾
建议在饲料中添加专利产品生命素,生命素可明显增加肝脏中酶活性,增强肝脏对病毒和药物毒素的解毒作用,清瘟解毒,保肝护肾,提高抗病力,加速疾病恢复。另外,生命素能够增强微循环,提高细胞内动力和通透性,清淤祛火,快速排除体内病理毒素,建立新的生理平衡。
2.4.2调节肠道内环境,提高消化吸收率
建议在饲料中添加增重倍+百,每袋(500g),拌料500kg,全价饲料中添加时可将全天用量集中于一顿料中饲喂;或每袋(500g)饮水1000kg,全天或集中饮用均可,这样可以增加有益菌、整合肠道,提高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增重倍+百能够减少有害菌,解决稀便、料便、血便等肠道问题,提高抗病力。
2.4.3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避免重复感染
常规用药是补充鱼肝油(维生素A)。因为维生素A可以维持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修复被损黏膜,从而防止腹泻的复发。
2.4.4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
出现肠道疾病要标本兼治,不可有病乱投药。肠道疾病腹泻症状为标,致病因素即病原为本,不可只为止泻而忽略了对病原的消除;只为抗菌而忽略了对肠道毒素的排除和黏膜的保护;补充百康或应激康,调节腹泻造成的体内电解质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

肉牛流行热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综合防控


1流行特点

任何品种、性别、日龄的肉牛都能够感染该病,且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另外,治愈病牛以及呈隐性感染的牛只都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持续排毒,从而成为该病的潜在传染源。病毒通常在病牛的呼吸道黏膜细胞内长时间存在,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到体外,并经由空气引起传播感染。

该病通常突然发生,且快速传播,一般在2~3天内就能够扩散至全群,通常呈地方性流行或者大流行,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气温突然发生改变的初春和秋冬季节发生。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生率,但只会造成较低的死亡率。一般来说,当日常饲养管理较差、气候多变、冷热交替、牛只体质虚弱,没有及时加强护理时,会导致牛群中容易感染病毒,并彼此感染传播,引起暴发和流行。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突然发生,一般病牛在发病前l天具有正常的食欲、体况,第二天早晨出现发病,或者当天上午一切正常,而在下午突然出现发病。病牛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2℃,体表温度不均匀,鼻镜比较干燥,但也有部分病牛在早期具有正常体温。通常在发病的同时或者经过2~3h,病牛四肢肌肉发生颤抖,尤其是后肢大腿部比较明显,从而导致步态强拘,接着会出现明显的跛行,一般病牛跛行率能够达到100%。发病初期,病牛停止反刍,食欲明显降低或者彻底废绝,瘤胃中存在过多的呈捏粉状的内容物。大部分病牛能够排出干湿度正常的粪便,但往往会混杂一些黏液,切黏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的血丝。有些病牛会排出烂泥状的粪便,且混杂较多的黏液和血液。少数病牛会发生腹泻,往往排出粥状稀粪,并散发恶臭味,其中含有很多的胶胨状物质和血液,呈黑红色,这时病牛往往会频繁回头望腹,尾部不断抖动,腹痛症状明显。大多数病牛还会表现出呼吸加速,个别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呼吸音变粗。病牛通常会在鼻翼形成灰白色的黏性鼻漏。病牛往往具有正常眼结膜或者发生轻度充血,但个别双眼会流出大量眼泪,通常会混杂少量的脓性分泌物。病牛在发病初期的12h内,通常精神比较兴奋,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刺激都比较敏感,且往往仰头、瞪眼、竖耳,之后逐渐变成精神萎靡,往往呈俯卧状,且饮水明显减少。

3鉴别诊断

牛副流行性感冒。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不仅会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母牛还有可能出现乳房炎。该病通常在长途运输后发生,因此也叫做运输热。

类蓝舌病。该病具有明显的流行季节,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与牛流行热类似。但患有类蓝舌病的病牛会在体温明显升高后出现舌、咽喉、食管明显麻痹,其在低头时会通过口、鼻将瘤胃内容物逆流出来,进而引起咳嗽。

4防控措施

对症治疗。病牛具有眼睑水肿、结膜潮红、不停流泪以及流鼻涕等症状时,可在顺气穴使用直径为0.1~0.15cm、长度为25~30crn的柳枝进行穿刺。具体操作是迫使病牛嘴张开,将枝条插入口腔上颚嚼眼处,也就是硬腭前部、齿板后方的切齿乳头两侧的鼻颔孑L,注意两侧都有一穴。如果病牛伴有瘤胃臌气,可将其牵引站立到斜坡上,使其头部向上,尾巴向下,然后采取以下三种物理方法进行治疗。第一种是促使病牛嘴张开,在其舌上用食盐进行按摩,促使其出现嗳气;第二种是使用木棍促使病牛嘴张开,接着茌其背部用牵牛绳沿着前方向后方的顺序刮;第三种是按摩病牛左侧瘤胃,促使瘤胃加速蠕动、尽快嗳气。如果病牛发生严重的瘤胃臌气,则必须采取放气,避免瘤胃发生破裂,即在病牛左侧三角窝处用18号长针刺入瘤胃,注意控制放气速度缓慢,禁止一次性完全放光,避免脑部、心脏血压突然降低而导致缺氧发生死亡。如果病牛发生轻度瘫痪,可静脉注射由2000~3000mL25%葡萄糖生理盐水、10~20mL20%安钠咖注射液、100~200mL10%水杨酸钠注射液、50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牛后肢发生跛行,且卧地不起,可在百会穴的凹陷处中央注入由4~SmL蒸馏水、80万IU青霉素以及2mL氢化可的松组成的混合药液,注意确保药液注入脊髓腔内。注射时,先用18号短针在百会穴中间穿透体表皮肤,接着使用长针刺入到脊髓腔,然后注入药液,治疗效果较好。

免疫预防。在进入该病流行季节前,肉牛可免疫注射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肉牛也可在吸血昆虫大量滋生的前1个月接种疫苗,经过3星期再进行第二次接种,有些肉牛会存在局部接种反应,个别会发生一过性反应,有些母牛接种后的3一5天会略微表现出产奶量减少的现象。对于假定健康牛只以及周围可能受威胁地区牛群,还可用选择紧急接种高免血清用于预防。

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控方法


布鲁氏菌病在临床生产中通常被简称为布病,病原是布鲁氏菌,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的慢性的传染性疾病。布鲁氏菌病具有非常广泛的流行性,世界各地均可见此病的相关报道。布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养牛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会给牛场造成比较惨重的经济损失。

1流行情况

布鲁氏菌是微小的革兰氏阴性多形性短小杆菌。布鲁氏菌死亡或裂解后会释放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物。在自然环境中,布鲁氏菌具有比较强的生活能力,如果存在于污染的土壤、水及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死畜的脏器中,可以维持1~4个月的生命,而肉、乳类食品中的布鲁氏菌一般能够存活约2个月。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牛及其皮毛、乳汁、流产胎儿、胎衣和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到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器具,病牛参与交配,给病牛接生,或者是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等,都会通过皮肤破损处、消化道、呼吸道或结膜将布鲁氏菌病传染给饲养员和健康奶牛,造成疾病的扩散,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

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可见主要的发病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奶牛流产、不育,还可见各种组织器官出现局部病灶。通常病牛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一般呈隐性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是怀孕母牛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从病牛接触到病原菌开始到流产,一般会经过1.5~8.O个月。怀孕母牛流产之后可能会有胎衣滞留的情况出现,若不及时排出,就有发生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可能,阴道继续排出褐色恶臭液体,有时可能会因为发生子宫积脓,而导致母牛长期不孕的惨痛结果。公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可见睾丸炎,有的还可见关节炎、滑囊炎等病症。

3综合防控措施

奶牛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自身保护问题,以降低布病的感染几率和人畜交叉感染的途径。要从根本上解决奶牛布病发生与流行的问题,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大宣传布病防治知识力度,增强群众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要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知识展开有效的宣传,便于养牛户能够扎实的接受并且实际运用,使养殖户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范意识增强,并且从真正的认识到布鲁氏菌病的严重性,同时,在平时的临床饲养工作时,能够切实的保护自己人身安全,一旦牛场突发疫情,饲养者可以利用掌握的技能及时正确的展开处理,将布鲁氏菌病的相关危害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3.2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贯彻执行布病监控和扑杀淘汰工作

监控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把好奶牛饲养关,另一方面要把好畜产品流通关,保证人民的食品安全。定期对当地牛群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血清化验,并且随时抽检流产和睾丸炎的患病牛群。发现阳性病牛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捕杀,并且对其接触过的饲料、垫料,流产物及死牛采取焚烧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牛场地面可以用漂白粉或者石灰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相关的部门要高度重视布鲁氏菌病的防疫,设立相关的专项资金供畜牧兽医人员、饲养员及家属进行疫苗注射,对奶牛进行先检后免,实行100%免疫。

3.3加强卫生管理,充分清除传染源

布病预防管理工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治疗,牛场的出人口处要设置专用的消毒间,选择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彻底消毒牛场的围栏、饲槽、门口和排泄物,能够将疾病的传染途径切断,避免疫病扩散。牛场必须坚持按照消毒程序进行全面的消毒措施,每个星期进行1次,每个月进行1次全场的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严格遵守消毒程序,人员、货物和车辆进场之前一定要通过彻底的消毒后才允许进入。牛场的工作人员必须重视个人的防护工作,每次进入牛舍之前应该将防护衣、口罩、手套都穿戴好,然后进行全身的消毒处理之后再进入牛舍。每次从牛舍出来也要更换防护衣物等,同样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再走出牛舍。

3.4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如今奶牛业迅速发展进步,饲养场经常要从外场引入牛,同样增加了引入病原的风险。所以,建议饲养者要秉承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必须引种的时候,应该先将新引进的牛采取隔离观察,然后对引进牛进行布鲁氏菌的检疫程序,确定其健康状况符合要求再进行合群处理。除此之外,在每年配种之前,都要对种公牛进行相关的检疫操作,确定健康后即可进行配种,尽可能降低布鲁氏菌病发生的可能性。

牛冬痢的综合防控措施


肉牛、奶牛多集中饲养,相对缺乏运动,如饲管不到位,寒冷季节易感染并暴发冬痢。该病是牛秋季、冬季和早春易发生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牛停止生长、消瘦,奶牛患病后产奶量下降20%~50%,重症牛如防治不力,会继发肺炎等,致其死亡。
一、病原与流行特点
该病病原主要为空肠弧菌,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等也可能是共致者。气候频变和寒冷的秋季、冬季及早春多发。牛体质差和饲管跟不上会促发该病。卫生条件差和清洁、消毒不及时有效,该病易暴发流行。患牛、带菌牛和被污染的饲料、水等是该病的传染源。牛不分大小、品种都会感染发病,青年牛和犊牛病症多比成年牛轻。牛群如有1~2头患病,若不及时消毒和隔离,3天内就会暴发流行,波及85%~95%的牛。患牛如无严重继发感染,稍加治疗后一周左右可恢复,很少死亡。该病潜伏期为2~3天,发病急,十几个小时就可致20%以上的牛腹泻。
二、临床症状
多数患牛体温、呼吸等正常,食欲和精神等无明显变化。重症牛精神不振,食欲大减或废绝,虚弱无力,背拱起,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患牛会喷射状排便,粪便水样、呈棕色并具腥臭味,内含气泡和少量血液;重症牛排出的粪便多为红色血液或血凝块。诊断该病的可靠方法是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否则易误诊为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等。
三、预防措施
1.发现患牛尽快隔离饲养并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2.供给质量好和营养全面的饲料,科学安排牛运动,以增强抗病力。
3.易发病季节,要提前加强防风、雪、冰冻等工作;对已损坏的门、窗、天花板、墙孔(洞)等要及时修复或加固。
4.雨、雪、大风、冰冻等恶劣天气不可将牛放于室外,待天晴温暖时再到室外适当运动。
5.寒冷天最好供给深井水或温水,不要让牛饮用冰冷的水,更不可让牛饮用不清洁或被粪、尿等污染的水,以免引起发病。
6.每2~3天要清理舍内及周边粪、尿1次,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垫料应干燥无污染,每隔3~4天更换1次。
7.平时舍内及周边每7~10天用0.3%~0.5%过氧乙酸溶液或15%~20%石灰乳全面消毒1次;发病时每天或每隔1~2天用5%煤酚(来苏儿)溶液或10%漂白粉溶液等消毒1次。
8.进入牛舍的车、人等应认真进行消毒处理。
四、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①益生素10克、胃蛋白酶6~10克,拌料饲喂,2次/天,给药3~5次即可治愈。②每千克体重用磺胺脒0.2~0.3克/天,分2次灌服。③每次灌服30~50毫升克辽林或松节油,每天2次,用药2次能治愈。④脱水严重患牛要补液,可一次性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毫升、维生素C100毫升、11%氯化钾溶液100毫升;或复方林格氏液1000~1500毫升、5%~10%葡萄糖液1000~1500毫升、维生素C100的毫升、安钠咖10~20毫升。
2.中药治疗。①白术40克、党参30克、干姜20克、茯苓24克、炙甘草10克、小茴香15克,适量水煎,凉后灌服,2次/天,连用3天可治愈。②炙黄芪90克、党参60克、白术60克、当归60克、陈皮60克、炙甘草45克、升麻30克、柴胡30克,共研末或适量水煎,温开水冲调或候温灌服,连用3~5天。③年老体弱患牛用补骨脂45克、五味子30克、生姜30克、肉豆蔻30克、吴茱萸60克、大枣60克,共研末,温开水冲调灌服,连用3~5天。④患病犊牛用党参24克、白术24克、茯苓24克、炙甘草24克、山药24克、白扁豆(炒)24克、莲子肉15克、薏苡仁15克、桔梗(炒黄)15克、砂仁15克,共研末,温开水冲调灌服,1次/天,连用2~3天可治愈。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邮编:330700)

河蟹黄壳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一、河蟹黄壳病产生的原因:
1、由于年前连续低温天气,培育的扣蟹苗种可能体质较弱;
2、前阶段阴雨天气,部分养殖户杀虫杀菌不到位或使用方法不当;
3、换水量较少,调水后抗应激不及时,水质调控不到位;
4、投饲不足,尤其是动物饵料的投喂量不足,造成河蟹体能下降;
5、部分养殖户养殖初期化学肥料用量过大,塘底存积严重,造成了一定的有害物质积累;
6、施肥不及时,藻类新陈代谢缓慢,造成池水pH偏高等。
二、防治方法
1、河蟹局部发黄防治方法:
一元二氧化氯200g/亩.米杀菌,隔2-3天,用“绿水解毒安”进行水体解毒,再用“钙加加+EM菌+肥水精华素”全池泼洒调水。
2、河蟹整体黄色、脚尖发黑防治方法:
第1天全池泼洒“激安C”+“低聚糖863”抗应激,第2天,用“聚维酮碘”250g/亩.米池水消毒,第3天二氧化氯150-200g/亩.米杀菌,隔2天,“绿水解毒安”水体解毒,再用“生物活性钙”+“强效EM菌”+“肥水精华素”全池泼洒调水。
3、结合内服:
对河蟹局部发黄的,内服“激安C”+“生物活性钙”,增强体质;对河蟹整体黄色、脚尖发黑的,内服“六味神草液/本草固本康”+“激安C”+“强效EM菌”。
4、注意事项:
选择晴好天气,一般在上午10时—下午1时用药,用药时尽量做到少量多次。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以及和防控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蓝耳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导致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弱胎、死胎、木乃伊胎、仔猪育肥猪发生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本病对猪场生产了威胁,加强对本病的预防对猪场安全及其重要,各猪场要严格执行免疫程序,严格消毒,确保猪场安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以及和防控措施。

1、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外形呈球型或椭圆形,其直径50~65nm,核衣壳25~35nm,核衣壳呈立体对称的二十面体。该病毒可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类型,我国流行的毒株为美洲型。该病毒稳定性较差,其对pH及温度变化非常敏感:pH大于7或小于5时,其感染性降低90%以上,对碱耐受性极差,5.5~6.6为保存最适pH;室温及37℃以下迅速失活,56℃45min即被完全灭活。该病毒对乙醚和氯仿等常用消毒剂敏感,低剂量即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夏秋两季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只发生于猪,且各年龄、性别、品种、体质的猪均能感染,其中,妊娠中后时期的母猪和仔猪易感性较强。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鼻分泌物、粪便、尿液都含有大量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健康猪可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而被感染,在母猪怀孕早期,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4天,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均以呼吸困难为典型症状。感染该病的猪有时表现为耳部、外阴、尾巴及腹部等处发绀,其皮肤出现淤青紫色斑块,又称为蓝耳病。母猪染病后表现为呼吸困难,厌食,体温升高,流鼻涕等症状,个别母猪出现腹泻症状,后期四肢瘫痪等,症状持续1~3周后衰竭而死。仔猪多于2~28日龄阶段发病,死亡率最高可达85%,大多数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厌食、嗜睡、咳嗽等症状,严重者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部分病猪皮下出现斑块,表现关节炎、败血症的症状,死亡率可达60%以上。公猪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运动机能障碍,性欲减退,其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减少。育肥猪发病时双眼肿胀,发生结膜炎、腹泻、间质性肺炎等症状。

剖检病死猪可见病变主要在肺部,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局限性间质性肺炎,感染时间的增长,会延伸到肺部的各个肺叶中。肺轻度水肿,呈暗红色,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病灶;肾脏淤血、肿大,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切面出血。肝脏周围瘀血、肿大;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脾、韧带等处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

4、诊断方法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进行初步的诊断,对该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进行实验诊断。具体办法:取病死猪的肺部、淋巴结、粪便以及死胎的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将处理后的病料接种于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也可将病料接种于CL-2621或Mark-145细胞中进行培养,并用特异性血清制备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

5、防控措施

弱毒疫苗是目前预防PRRS的常用疫苗,弱毒活疫苗具有免疫力强、疫苗免疫产生期快、免疫效果好、免疫期长、在控制PRRS临床症状上明显好于PRRS灭活疫苗等优点,且弱毒苗还可以用来对母猪免疫接种而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起到净化猪场的作用。具体程序:母猪在进行配种前5~7天皮下或肌肉注射疫苗,注射剂量为2mL/头,首免20天后,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同首免相同,以后每隔半年进行1次免疫,免疫的母猪可使哺乳的仔猪通过被动性获得抗体而被保护;种公猪可在采精或配种前2~3个月进行首免,按2mL/头的剂量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20天以后在注射1次相同剂量的疫苗,以后每半年进行1次免疫;新生仔猪应在21日龄时,按1mL/头的剂量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原体为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为55~60纳米。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分离到的毒株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都较敏感,尤其很不耐碱,一般的消毒剂对其都有作用,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
传播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传播更容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都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老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临症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生长肥育猪和断奶仔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有些猪双眼肿胀,出现结膜炎和腹泻,有些断奶仔猪表现下痢、关节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病猪常因继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喘气病而致死。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生长肥育猪可以康复。
哺乳期仔猪染病后,多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气喘或耳朵发绀,有的有出血倾向,皮下有斑块,出现关节炎、败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时即死亡或生后数天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有一点需要注意:血清学调查证明,猪群中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率高达40%~50%,但出现临床症状的不过10%,目前对这种亚临床感染的认识仍显不足。
剖检特点

剖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死猪,主要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肺水肿,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处发生水肿。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诊断要点

根据病原、传播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症状相似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相鉴别,如流感、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性传染病,确诊必须进行血清学鉴定或病毒分离鉴定。
有关专家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基本原则,可以供临床参考使用,如果猪场在14天内出现下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就可判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
1.母猪流产或早产超过8%;
2.死产占产仔数20%;
3.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

综合防制

如前所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病,临床上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办法加以控制。
1.对于体温升高的病猪,可以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20~30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青霉素320~480万单位,链霉素2克,一次肌注,每日2次;或者每公斤体重用黄金1号0.1毫升、安妥注射液0.1毫升、安布注射液0.1毫升,分点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2.对于食欲不振的病猪,使用胃复安1毫克/公斤体重,维生素B120毫升,1次肌注,每天1次;对于食欲废绝但呼吸平稳的病猪,可以使用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病毒唑20毫升、VB10毫升,加入头孢5号25~35毫克/公斤体重,混合静注,另外肌注VC10毫升。
3.对于产后无乳的母猪,选用洁霉素180万单位、50%葡萄糖50~100毫升静脉注射,也可注射催产素3~5支。
4.对于继发支原体肺炎的仔猪,可使用壮观霉素或利高霉素15毫克/公斤肌注1~2个疗程,每个疗程5天。
5.对于继发胸膜肺炎的仔猪,可采用速解灵2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注3天。
另外,对病猪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疗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可用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水,配合使用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还要加强猪舍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加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为减少应激反应,可在猪日粮中加入平安康,用量是每500公斤饲料添加1公斤,连用1周。
预防

1.及时注射疫苗。一般情况下,种猪接种灭活苗,而育肥猪接种弱毒苗。因为母猪若在妊娠期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接种活苗,疫苗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公猪接种活苗后,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疫苗病毒。弱毒苗的免疫期为4个月以上,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灭活苗安全,但免疫效果略差,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每头4毫升。
什么时候接种疫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但若猪场存在病毒,在使用疫苗前,最好先对全场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每天一次,连续5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嘧啶、金霉素400摩尔/升、阿莫西林200摩尔/升,连喂5天,使猪群体内毒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注射疫苗。
2.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应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药物,方法是:产前1周和产后1周,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300毫克/公斤,也可添加SMZ,产后肌肉注射阿莫西林。仔猪在断奶后1个月,用支原净5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150毫克/公斤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毫克/升饮水。
3.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猪舍(如热水清洗、空栏消毒),严密封锁发病猪场,对死胎、木乃伊胎、胎衣、死猪等,应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及时扑杀、销毁患病猪,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因生产需要不得不从外地引种时,应严格检疫,避免引入带毒猪。
4.加强饲养管理,调整好猪的日粮,把矿物质(Fe、Ca、Zn、Se、Mn等)提高5%~10%,维生素含量提高5%~10%,其中VE提高100%,生物素提高50%,平衡好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都能有效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另外,在母猪分娩前20天,每天每头母猪投喂阿司匹林8克,直到产前一周停止,能减少流产的发生。

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农业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2.1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痊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3.3判定为疑似疫情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省级动物疫控机构或国家指定实验室。
3.4确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应在2个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至省级动物疫控机构和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向农业部报告疫情。
3.5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按规定公布疫情。
4疫情处置
4.1疑似疫情的处置
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生猪及其产品和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对病死猪、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4.2确认疫情的处置
4.2.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为发病猪所在的地点。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猪所在的相对独立的养殖圈舍为疫点;散养猪以病猪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以运载工具为疫点;在市场发现疫情,以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现疫情,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边缘向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根据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状况、疫点周边的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划定。
受威胁区: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公里的区域划为受威胁区。
4.2.2封锁疫区
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施封锁: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关闭生猪交易市场,禁止生猪及其产品运出疫区。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4.23疫点应采取的措施
扑杀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4.2.4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受威胁区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6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原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对疫情进行溯源和扩散风险评估。
4.2.7解除封锁
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猪扑杀或死亡后14天以上,未出现新的疫情;在当地动物疫控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相关场所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经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
4.3疫情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详实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并归档。

5预防控制
5.1监测
5.1.1监测主体
县级以上动物疫控机构。
5.1.2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原学检测。
5.1.3监测范围
5.1.3.1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屠宰厂/场、跨县调运的生猪。
5.1.3.2对种猪场、隔离场、边境、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等高风险区域的生猪进行重点监测。
5.1.4监测预警
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对监测结果及相关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预警预报。
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与评价,及时向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5.1.5监测结果处理
按照《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监测结果逐级汇总上报至国家动物疫控机构。
5.2免疫
5.2.1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方案见《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5.2.2养殖场/户必须按规定建立完整免疫档案,包括免疫登记表、免疫证、畜禽标识等。
5.2.3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定期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群体抗体水平消长情况及时加强免疫。
5.3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饲养,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做好消毒、杀虫灭鼠等工作。
6检疫监督
6.1产地检疫
生猪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养殖场/户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检后必须及时派员到场/户实施检疫。检疫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明;对运载工具进行消毒,出具消毒证明,对检疫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6.2屠宰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检疫人员对生猪进行验证查物,合格后方可入厂/场屠宰。检疫合格并加盖(封)检疫标志后方可出厂/场,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6.3种猪异地调运检疫
跨省调运种猪时,应先到调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调出地按照规范进行检疫,检疫合格方可调运。到达后须隔离饲养14天以上,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4监督管理
6.4.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严防疫情扩散。生猪及产品凭检疫合格证(章)和畜禽标识运输、销售。
6.4.2生产、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6.4.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转运、屠宰、加工、经营、食用病(死)猪及其产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3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