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饲养蜈蚣的小规模饲养方法

其他饲养方法是适合家庭饲养蜈蚣的小规模的饲养方法。如箱养法、缸养法、盆架养法、房养法和小型半地下式生态饲养几种。

1.蜈蚣箱养法

适合家庭室内小规模饲养用。箱体可用木板或塑料板制作。为方便搬动,大小以宽40厘米、长60厘米、高30厘米为宜。箱的内壁同样要用玻璃贴衬15厘米宽的防逃带或用1层无毒的塑料薄膜贴衬,箱口上面配置1个铁纱窗盖。

饲养的选材与制作必须注意防逃以及避免木箱受潮变形,所以可从塑料厂定做一些这样规格的塑料箱。塑料箱内壁若做光滑,蜈蚣不能爬出时,可以不贴衬玻璃或塑料薄膜防逃层。

饲养箱制成后,箱底可以放1层10厘米厚的饲养土,饲养土上叠放瓦片,瓦片的两边缘用水泥、沙做成1.5厘米高的小垫角,以5片为一叠,这样在瓦片堆叠时就有1.5厘米的空隙。瓦片放人前要用水洗干净,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然后再用净水冲去表层的高锰酸钾溶液。这样可以给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的环境。

第1批瓦片放入一定时间后,再更换一批预先准备好的瓦片,以保持湿度和清洁卫生。

可以钉制每格高50~60厘米的架子,每个架子制作3~4层,把饲养箱摆放在架子上,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加大饲养量。提高饲养经济效益。

2.蜈蚣缸养法

缸养法有2种,一种是用一般的陶瓷缸,另一种是玻璃缸。选择中型大小的陶瓷缸,缸底放10~20厘米厚的饲养土,再放一层碎石子或碎瓦片,上面再盖一层20厘米厚菜园土,然后在菜园土表层堆叠瓦片,最上层瓦片距口的高度必须有20~25厘米,缸口再盖上铁纱盖。

玻璃缸的制作规格为底面积40厘米X50厘米,高30~40厘米,过大则搬动不方便。为充分提高饲养室的利用率,可以做成三层的木架把玻璃缸摆放在木架上或将玻璃缸品字形摆放2层。玻璃缸上加盖铁纱网盖。缸内铺上松软细土,厚度可视季节而定,春、秋季一般10~15厘米,夏季5~10厘米,冬季15~20厘米。蜈蚣饲养土上同样放置L些碎瓦片或碎石块。

3.蜈蚣盆架饲养法

这是一种用小容器,进行小规模简易的饲养方法。盆体积小、重量轻、搬动方便,适合在室内饲养。

蜈蚣盆养法可以用的容器有浅缸、大盆等。容器里面铺垫1层沙石、饲养土并拍实,还要放置一些瓦片供蜈蚣藏身。盆垫好以后放人种蜈蚣,定时投放饲料昆虫、蚯蚓、地鳖虫若虫等,也可投喂一些人工配制的饲料。

为充分利用饲养室的空间,要制作宽40厘米,每格高30~40厘米的4层架子,将饲养盆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为了防止蜈蚣逃跑或老鼠的侵害,还要在盆口上盖铁纱网盖。

在饲养蜈蚣过程中,如遇到天气长期干旱,盆内最容易干燥,应在饲养盆内喷洒一些清洁的水,增加饲养土和蜈蚣栖息环境的湿度,还要在饲养的地面洒水,使其蒸发后增加室内的湿度,从而降低饲养盆内水分的蒸发量。

4.蜈蚣房养法

这是一种室内的饲养法,在庭院内外选择一定大小的场地建简易的饲养房(图7)。即用土坯或旧砖等垒起一小平房,离地面30厘米左右的墙壁上留一些小孔洞,供昆虫进入,也便于室内空气流通及蜈蚣出入。室内用新砖堆砌成砖垛,砖上下留空隙1.5厘米,做蜈蚣栖居的窝。

蜈蚣房外面,距墙根30厘米以外修一条四周贯通的护房水沟,宽25厘米、深25厘米,放满清水,既可以为蜈蚣提供饮水,又可以利用蜈蚣怕水起防逃作用。

种蜈蚣投入后,可不必经常投喂食物,只用灯光引诱昆虫在这里产卵、孵化,为蜈蚣提供天然饲料。但建房初期,若没有很多昆虫在这里繁衍的情况下,先投一段时间的食物。随后根据情况补饲一些,待昆虫幼虫多的时候,可以不再投给饲料。

房养蜈蚣示意科1.房顶2.墙壁3.诱捕灯4.进昆虫孔5.砖垛6.防逃水沟7.室内走道

房养蜈蚣主要是加强对天敌的防范,即防止飞鸟、老鼠进圈入。所以应在饲养房四周、水沟以外,与饲养房同高,用尼龙网围起来,昆虫可以进去,而飞鸟和老鼠不能进去。另外,要把饲养房内温度维持在20~30℃,土壤湿度维持在10%~15%,空间湿度达到85%。

5.小型半地下式生态饲养

在庭院或村外选择地势较高、比较平坦的地方修造半地下式小型饲养池即生态饲养池(图8)。池宽不超过2米,长可以根据饲养规模而定,但要求每2~2.5米做一个单元。地下部分深度1米,前墙高50厘米,在离地面20厘米高处砖缝做成内外相通的,以便蜈蚣出入。蜈蚣出入的通缝高2~3厘米,长度可视饲养数量而定,饲养量大的,可以多留一些,饲养量小的可以少留一些。

后墙高1.3米,两侧墙为坡形。墙的厚度可以为12厘米,但必须以水泥沙浆来砌墙,这样比较牢固。顶部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两层薄膜间距为6厦米或12厘米。因双层塑料薄膜保温性能好。

图8生态饲养池示意图1.小温棚后墙2.小温棚前墙3.内层薄膜4.外层薄膜5.地平面6.土层7.蜈蚣出入口8.水沟9.防护网10.诱虫灯

地下部分垒成砖垛,砖垛与池壁间留1.5~2厘米的缝隙,使蜈蚣既能从砖垛中爬出,又能爬出饲养池。砖垛可以高出地平面,也可以与地平面平。上层砖与下层砖四角中间垫上1.5厘米的泥垫,使砖与砖上下、左右都有缝隙。砖垛每24厘米见方上下也留缝隙,使蜈蚣可以自由上下。

之所以称蜈蚣生态饲养池,是因为蜈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因砖垛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蜈蚣感到热的时候可以往砖垛的底层爬,栖居在砖垛的底层缝隙中;感到温度低的时候,可以往砖垛上层爬,栖居在上层缝隙中,比较舒适。

在饲养池前面修一小场区,场区外围修上水沟,灌满清洁的水,一方面可以供其饮用,另一方面可以防逃。在水沟外围到小场区上空用网眼2厘米2厘米的尼龙网或细铁丝网罩起来,这样既可以进入昆虫,又可以防止鸟害和鼠害。

防护网内吊上一只灯泡,傍晚开灯,引诱大量的昆虫,每到夜暮降临的时候,蜈蚣就可以从生态饲养池中爬出、吃食,这样的饲料既廉价,营养又全面,会大大提高饲养效益。

相关知识

蜈蚣饲养池建造方法


人工养殖设施有饲养池、饲养箱、饲养缸、饲养罐等。也可利用自然条件稍加改造成蜈蚣饲养池控制饲养。

1、蜈蚣饲养池的建造

饲养池用砖或石头砌成长方形,规格为2米1米08米,池内四壁用水泥抹面,池口周围内面用玻璃镶嵌15厘米高,以防止蜈蚣爬出。池中铺一层约10厘米厚、经日光曝晒过的、富含有机质的黑色土壤,沿池底四周,用石灰消毒过的瓦片摆成弧形,两边垫上海绵,并在池内种些杂草、灌木等,模拟野生环境。另外,在池中央放一平底浅水盆(大池可多放几个),供蜈蚣饮水用。饲养池的数量和大小可根据饲养规模而定。

2、饲养箱、饲养缸(罐)的建造

与饲养池建造原理相同。木箱以60厘米40厘米40厘米为宜,饲养缸(罐)宜选用中等大小。底面均铺以iO-20厘米的土层,上面放置经过消毒和浸水的瓦片,并加盖防逃。

3、挖沟聚养

在少棘蜈蚣经常活动的土质疏松、又有杂草和砖石堆的地方挖一长沟,沟内埋人鸡毛、鸡骨,上覆松土,蜈蚣闻到鸡毛、鸡骨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取食、栖居、繁殖,在适当的时候即可捕捉。

蜈蚣养殖过程中需要建立防逃墙,可以在蜈蚣饲养池养殖区的边界线上用玻璃板或者塑料薄膜围成,也可用水泥砌砖地上部分高出15厘米,地下深埋5厘米左右,接头要重叠、卡紧,薄膜用支架绷直,下面压实。

春季蜈蚣的饲养管理方法


春季到来,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也慢慢升高,经过几个月冬眠的蜈蚣开始苏醒、出来活动和觅食。

但是,这一时期气温还不高,昼夜温差较大,即使在采取供暧的情况下,因夜间温度仍低,蜈蚣这时活动量小,消化能力还很低,白天风和日暖时能活动,夜里就不活动和少活动。由于春季蜈蚣体质较弱,遇到连续低温有可能被冻死。所以,在管理上,清明节前后原有防风保温设施还不能拆除,等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再行拆除。

蜈蚣在室温15℃时,夜里出来寻食的还不多,此时可以不给饲料或少给饲料,可以不给水。但是到清明以后,气温超过15℃,能出来活动的蜈蚣数量可以达到30%左右,这时可以给一些容易消化的饲料。如煮熟的胡萝卜、肉末、青菜等。水槽里添满水,同时给池子里的瓦片上洒少量的水,补充潮气。洒水应在风和日暖的中午或晚上。增加环境潮湿度,使蜈蚣冬眠苏醒后很快恢复身体的水分含量,尽快进入正常生理代谢状态。

清明至小满,是蜈蚣复苏后身体恢复的一个时期,随着复苏后时间的增加,饲料量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插动量增加、消化能力增强,食量大大增加。此时如果饲料供应不足,势必导致蜈蚣体质恢复缓慢,体质变弱,由此可以导致生病死亡。活下来的因体质差,产卵推迟、所产的卵孵化率低,孵出的幼蜈蚣成活率也低。另外,这时的湿度应在50%-60%,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满后湿度可增加到75%-80%.

蜈蚣的和冬季加温饲养方法


蜈蚣是低等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到了气温比较低的冬季,蜈蚣蛰伏在地下不吃不喝,体内物质代谢水平相当低,这是对它自身的一种保护。

蜈蚣的冬眠在中原地区,从寒露开始,身体物质代谢开始降低,活动减少,停止生长。到霜降时,开始冬眠。到翌年清明以后,方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食量增加,开始活动。

1.蜈蚣冬眠前的活动规律

在野生条件下,蜈蚣冬眠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冬眠以前,从生理上到行为上都是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利越冬,增加起蛰后的抵抗力。

首先,冬眠前蜈蚣身体要做好充分的营养贮备,以供冬眠期的代谢消耗。尽管冬眠期间蜈蚣的代谢水平很低,但毕竟没有停止,仍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半年时间必定要消耗占体重一定比例的物质。

如果冬眠前体内物质贮存不足,冬眠时把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完了,第2年春季出蛰时体质很弱,抵御不了天气的变化刺激,就会死亡。所以,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吃食量增加,食物以脂肪、蛋白质的形式贮存在体内。

饲养生产中,在冬眠前1个月,就应该供给蜈蚣充足的饲料量,并且饲料的营养价值要高,使蜈蚣很快肥胖起来,体重迅速增加,以备冬眠期体质消耗。

其次,蜈蚣冬眠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般来讲,冬眠场所温度最好在1~3℃,环境湿度在30%,饲养土的湿度在11%~15%为好。温度低于0℃时,可能会把蜈蚣冻死,温度超过10℃,蜈蚣生理代谢加速,体内贮存的物质很快就消耗完,又会造成死亡现象。

越冬环境中湿度过大,会降低蜈蚣冬眠时的耐寒性,湿度过小,蜈蚣体内水分散失较快,也会影响冬眠时的成活率。

根据以上情况,蜈蚣在野生情况下冬眠前要寻找最适的地方冬眠。中原地区要寻找地下10厘米以下的地方冬眠,在东北要寻找地下70~80厘米深处的地方冬眠。

2.冬眠期特征

冬眠完全是由季节变化、天气寒冷引起的蜈蚣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每当气温降到0℃左右时,蜈蚣生理机能减弱,新陈代谢处在全年的最低水平,到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冬眠环境温度达到10℃以上时,再恢复正常生理代谢,这段时间称为冬眠期。

冬眠期的长短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有长有短。一般江南地区蜈蚣的冬眠期短,而北方地区蜈蚣的冬眠期长。

冬眠期问蜈蚣的外部行为完全停止,不吃不喝也不动,静静地消耗着冬眠前贮存在体内的营养物质,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在最低水平上维持着。这种沉睡状态,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深沉,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最迟钝,也最容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死亡。因为这时蜈蚣没有逃逸能力,防疫能力也很差,是最脆弱的时期。

冬眠前,蜈蚣体内营养物质贮备不足是很危险的,即使代谢水平很微弱,也不能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退一步说,即使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由于体内物质消耗完了,还没来得及恢复,遇上恶劣环境,也会大批死亡。

在自然状态下,蜈蚣的冬眠习性,是因适应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人为条件下,可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加快其生长发育节奏。

3.冬季加温饲养

蜈蚣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热带地区蜈蚣是无冬眠的,在北方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室温度保持在15℃以上,加上保证充足的饲料供给,蜈蚣也不会进入冬眠状态。因此,蜈蚣也可以进行冬季加温饲养。

加温饲养的房舍一定要保温性能好,这样可以节约燃料,同时要有通气换气的条件。室内空气不新鲜时,可以在不大幅度降低室温的前提下进行换气。

饲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室内加温饲养可以用缸养、池养、架养等各种形式,饲养密度以容器面积计算,一般为600~1000条平方米。根据这一密度规划饲养规模。

加温饲养室温度经常保持在15~25℃,生长发育的最好温度为20~25℃。空气湿度保持在15%~20%,饲养土的湿度应保持在10%~15%。

要准备好饲料,特别是动物性饲料。

蜈蚣室内加温饲养技术已普遍使用,饲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开展加温饲养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总结出高效饲养的技术来。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0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