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的日常饲养管理

(一)场所选择

人工养殖水蛭,选择场地是很重要的。可建水池养殖,或利用池塘、水沟及低产田挖土沟养殖。场地要选择在适应水蛭生活习性的环境,最好周围有河流、水沟、河塘等,如排灌方便、避风向阳、杂草丛生的荒地、农田,要求土壤肥沃,无农药和化肥污染、无地下害虫。

(二)种类选择

人工养殖水蛭应选择药用价值高、健壮、体型大、产量高、产卵多、易饲养的种类(以6080条为500克最佳)。养殖的品种有医蛭、宽体金钱蛭、细金钱蛭、光润金钱蛭、扁舌蛭等,以宽体金线蛭与医蛭为养殖最多的品种。

(三)种源

人工养殖水蛭的种苗可向能培育优良品种和提供养殖技术的单位引种,或捕捉本地区优良的野生水蛭作为种源。

夏、秋季节是水蛭繁殖旺期,也是捕捉的最佳季节。捕捉方法如下:

(1)把竹筒一剖为二,除去节疤,在边缘及内面涂抹畜血,再复原捆好,插在水田角上或湖沼周围,让水淹没。然后搅动水体,使畜血的腥臭味四处扩散,水蛭嗅之就会进入竹筒吸吮畜血。次日早晨取出竹筒,即可捕到水蛭。

(2)用丝瓜络浸染动物血,晒干后放人田中或湖边。次日早晨捡起丝瓜络,即可抖出水蛭。

(3)用一竹筛,上面扎以纱布包着的动物血或内脏,将竹筛绑在长竹竿末端,手拿竹竿来回慢慢移动,水蛭嗅到腥味便纷纷进人筛内,取下竹筛即可获得水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捕捉到的水蛭要及时投放到养殖池内饲养,以免脱水或受挤压而死亡。

(四)养殖方法

人工养殖水蛭的方式有建水池养殖,或挖土沟养殖,也可利用废池塘、水沟、低产田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保持野生生态环境。另外,在养殖前,应测定当地水质是否适宜水蛭生存。可用田螺、螺蛳放养测定。

1.造水池养殖

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造池,或在房前屋后建池。水池宽3米,深1米,长度不限,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以使水流动和对流。饲养水蛭的饲料是畜禽的血,易污染水质,因此,水必须是活水。池底下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池内放人水草,可遮阴或食用。最重要的是放人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

2.挖土沟养殖

这属大面积成片养殖法。可挖沟或利用旧沟、塘等,筑埂成连沟式养殖。沟宽3米,埂宽40厘米、高80厘米,水沟深60厘米,连成片状。两头分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同样,在底部铺设石块或树枝供栖息。再放入水草遮阴,并放人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共生,作为天然饵料。

(五)饲料的投喂

水蛭属典型的寄生型和吸血性动物。从小到次的各阶段中,其食性要求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食物为藻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rǔ类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天然饵料较为广泛,如螺蛳、田螺等。螺蛳或田螺可一次性投放//农村致富经网//,每亩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水蛭自由取食。另外,可投入各种动物血块,每星期喂一次,如猪、牛、羊、鸡等动物鲜血凝块放人水池四周,或每隔5米放一块。水蛭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

(六)水质的调节

水源是水蛭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新、不被污染,进水口和出水口要畅通,保持水源流动、更新。尤其是78月份高温季节,要注意换水。每天投喂后余下的血块必须清除。如养殖密度高,水质更要清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

(七)温度与密度

在三四月间,平均温度达到1013℃,土壤含水量为30%一40%,水蛭开始出土。出土后水蛭常躲在沟边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天气转暖后,到田边、池塘边活动,有时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着进水水流。平日密集在沿岸带的水生植物上。+水蛭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气温的高低和水面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每亩水面早春期间投入种苗20公斤左右为好,到秋季可收获鲜晶水蛭l000公斤以上。

(八)卵茧的孵化

一般水温在11C以上水蛭可繁殖产卵茧,水流能促进水蛭的卵茧孵化。56月产卵茧,经1625日孵出幼蛭。受精卵直接在茧内发育。水蛭在田埂和池塘边杂草中产卵茧,离地面28厘米,离水面约30厘米,但也随气候的干旱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变化。每个茧内的幼蛭数为1335条,多数为1020条。幼蛭自茧两端开孔(尖的一端)爬出,爬出后在海绵层的网孔中盘绕一会才离开卵茧。如茧内幼蛭数多,常在第一天孵出10余条或20余条,次日孵出剩余的数条。

初孵出的幼蛭呈软木黄色,体背部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随着幼蛭生长,纵纹间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为成体的色纹。

相关知识

水蛭的越冬管理


冬季来临前,要做好种水蛭的安全越冬工作。入冬后,气温降至10;C以下,水蛭开始停止摄食。早春期间放养的水蛭已生长成成体了,这时选出个体大、健壮的留作种用,每亩应留1015公斤,将它们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其余的水蛭全部加工后出售。

水蛭耐寒力强,一般不会冻死。它们各有自身越冬的办法,如医蛭入冬后进人排水沟中或水田下或就地钻人比较松软的土内越冬,潜伏深度为7一15厘米;金钱蛭冬季蛰伏泥土中越冬。

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方法比较简单,现介绍两种方法,供参考。//农村致富经网//

(一)自然条件下越冬法

在自然条件下,水蛭在气温低于loC以下时通常躲在泥底下越冬,不再活动、吃食。可在养殖池。沟的上面和四周,也就是在水蛭栖息地盖上干稻草或草帘子等,让它们自然而平安地在土中冬眠,保存体内能量。待翌年气温转暖后,能很快地出来活动、取食。这种自然过冬法,能避免大批水蛭冻僵或死亡,也节省费用、省力,适合于大面积商品水蛭的养殖。

(二)塑料暖棚越冬法

把育种水蛭放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在池、沟的顶上用竹子或钢筋搭建成人字形顶棚,高度不宜过高。上面盖两层塑料薄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的保温罩,利用充足的阳光取暖保温。在四周用泥将薄膜密封,薄膜上再盖一层疏网,以防大风把薄膜吹翻。棚四周要筑排水沟,防止雨水大量流人棚内。

当外界气温下降时,将薄膜密封,并盖上一层稻草帘子。晴天掀开,利用日照保温,也可通气,半月喂一次食。这种方法能保持一定的温度,使留种的水蛭正常生长和活动。待温度进一步上升即可交配、产卵茧。

水蛭饲养技术


水蛭的饲养

水蛭是一种宝贵的药用资源,在医学上具有多种药用功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动物性中药材。随着世界性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病人增多(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发病率占人群的2%一5%),加上人们对中药制品的偏爱,对水蛭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捻1998年12月6日《中国畜牧水产消息报》报道,1997年国内外对水蛭干品的总需求量达250吨以上,实际供货量仅为150吨,尚有100吨缺口。据有关专家统计,到1999年底水蛭短缺量已达20万千克/。由于供需矛盾越来越大,致使价格不断上涨,纯清水水蛭之售价已由1999年8月份的每千克80元左右,涨到2000年8月份的每千克150元左右,其涨幅上升了87.5%。

水蛭为卵生动物,种蛭产下的卵茧经半个月至1个月时间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即可卵出幼蛭,水蛭的生长发育较快,卵出的幼蛭生长46个多月,体长可达到610厘米,重58克,就能达到性成熟。一般重8克以上就可加工出售。若营养不足,或野生状态下,有的需12年,才能水蛭饲养长成。

水蛭饲养状态下,生长期1年以上的水蛭,体重可达20克以上,2年的水蛭个别可长至50克左右,这样的水蛭成品率最高,肉质肥厚,干品外观漂亮,属上乘药。

养殖弹涂鱼的日常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池内的饵料量会下降,水质浑浊,必须及时排水、晒池、施肥,再次繁殖饵料生物。由于放养初期鱼苗钻洞不深,为防止水温度变化过大,应保持水深在15厘米左右。水沟处的水深30厘米左右。在此条件下,藻类的繁殖速度较快。约40天左右,鱼体会长至5厘米以上,开始筑较深的洞穴,对饵料的消耗也较大,可在晴天温度较高时,排掉池面水,仅留池沟中,晒底3~6天,当池底较坚硬,有龟裂后施用有机肥及米糠等,并注水深3~10厘米。如此,定期施肥,繁殖饵料生物,以保持弹涂鱼生长所需营养。 冬季为提高池水温度,天晴无风浪时需排水晒池,遇阴天寒流侵袭时,应多注水,保持较高的水位,当水温降至14度以下时,鱼会入洞穴,很少出来摄食。

有些鱼、鸟及蟹类等会捕食弹涂鱼的幼鱼,从而影响养殖效果。因此,应于注水时加以过滤,防止敌害生物侵入;经常驱赶水鸟;用一些药物杀除杂蟹等,以确保弹涂鱼的成活率。

黄鳝养殖的日常管理



要提高养鳝成活率,确保鳝养成功,除了抓好鳝种的投放和饵料的新鲜外,还必须搞好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

保持水池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养鳝生产中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水质管理: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应换水一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一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三要及时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用细网瓢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饵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或者网箱中泼一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

二、底质管理

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最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养鳝最好直接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的黑色淤泥作底质,因为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极易感染发病。如用河塘泥作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对发病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若用网箱养鳝,同样要用曝晒过的河塘泥作底泥,其厚度在10—15厘米之间。

三、投饲管理

鳝种在野生环境下密度小,活动范围广,自己觅食,故开始放养的几天内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或吃食极少,要进行驯化。驯化的具体方法为: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和动物内脏,投喂量控制在鳝种重量的1%范围内,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箱(14平方米)放3—4个点。若用人工修建池养鳝,设5-6个点。

四、季节管理

重点是夏秋冬三季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俗话说:“过了六月天,黄鳝变金砖”。夏天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荫,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二是抓好秋季催膘。秋季前期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民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高人工保暖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进入休眠期。
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应及时采取安全越冬措施:一是干池越冬。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桔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冰封导致鳝池缺氧。

五、防病管理

在黄鳝养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黄鳝体表无鳞,易受致病菌、寄生虫的侵袭,再加上黄鳝对少数药物敏感,专用的特效药不多,所以在生产中要以生态预防为主,比如:养殖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在鳝池中放养蟾蜍,减少人为损伤等等,在平时如见到病鳝应及时捞起隔离,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螃蟹养殖的日常管理


一、投饵
(1)饵料配比:河蟹饵料有天然、人工饵料两大类。1年中总的饵料分配为动物性饵料(精料)占40%,粗料(糠、饼、麸等)占25%,青料(水、旱草)占35%。上半年是河蟹长骨架的生长季节,饵料分配上,青料占50%,粗料占30%,精料占20xx是河蟹成熟阶段,饵料分配上,精料占60%,粗料占20%,青料占20%。
(2)饵料投喂时间安排:放养后至3月底4月初,当平均水温未达10℃时,少投或不投,如水温高于10℃,可投喂少量糊状饵料。3月底4月初以后,平均水温达10~15℃时,可投喂糊状饼类、小杂鱼、螺师、豆渣、米糠、猪血、配合饵料等,亩量不宜多。5~6月份可投人工配合饵料及水草,7~10月份,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11月份以后,酌情少量投饵。
(3)投饵量及投饵时间:日投饵量为河蟹体重1~5%,具体是:1~4月份,为河蟹体重1%左右;5~7月份为5%左右;8~10月份为5%以上。
投饵时间为傍晚,一般日喂1次。蜕壳期间,可少量多次投喂。
投饵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二、换水
池水要经常保持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否则应换水。
换水情况是:春、秋雨季,7~1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夏季每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
换水时应注意:
①池内、外水温差不要超过3℃。早春及初夏换入的水,水温最好高于池中水温;盛夏要换入低于池中水温的水;冬天不可换入水温较高的水,以免影响休眠。
②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1/2。
③要控制进水速度,一般以2~3小时换1次水为宜。
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及时冲水、换水:
(1)河蟹摄食明显减少,白天离水寻找洞穴,表明水质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天、闷热、炎热天气,要勤冲水、勤换水。
(3)久旱不雨、加水困难时,可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泼洒,5天1次,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状态。
三、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主要是经常巡塘。它是池塘养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巡塘要做到5看:
①看河蟹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②看是否缺氧,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中缺氧或水质变坏,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
③看是否有敌害,如发现池塘中有水蛇、水老鼠、水蜈蚣、青蛙、鸟类等敌害动物,应立即采取除害措施;
④看软壳蟹是否被同类残食,如发现有自相残食现象,则需加喂适口饵料和采取保护软壳蟹的措施;
⑤看防逃设施状况,若发现漏洞应及时修补。
四、池塘养蟹的常见问题
(1)池塘选择:用精养鱼池,不经任何改造,直接来养蟹是错误的。因为鱼与蟹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均不相同,精养鱼池水深、水肥、无水草,这是符合鱼类生长要求的;而河蟹要求水清、水浅、溶氧充足、池底少淤泥、水草丰富;鱼类所利用的是水的空间,而河蟹所利用的是池底表面积,水深反而对河蟹蜕壳生长不利,水太深池底也容易缺氧,改鱼塘作养蟹塘事先必须加以改造,使之适合河蟹生长要求。
(2)饲料投喂:有些养蟹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生长速度,不惜工本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鱼类配合饵料,这是错误的。因为鱼类吞食粉状或颗粒饲料的利用率很高,而河蟹咀嚼粉状或颗粒饲料时易使饲料散失,利用率低。根据河蟹的摄食方式,其饲料以块状、粘硬和不易在水中散开为佳。
(3)水草种植。很多养蟹专业户在池塘清塘消毒后,即投放幼蟹,池中无水草,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池塘经生石灰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立即在池底种植苦草、菹划和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或者在水面种植水花生或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草。
根据养殖河蟹的密度状况,水草覆盖面积应占蟹塘总面积的10%~30%。
五、河蟹的夏、秋管理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好时机,这时应做好强化培育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必须相应增加投饲量,除有充足的水草之外,还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屠宰场下脚料、小杂鱼、螺、蚌、贝类等,投饵量占河蟹体重的5%以上,主要看第二天食料有无剩余作相应的增减,投喂地点在池边浅水处,投饵时间为每天下午5时以后,以满足河蟹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
(2)创造蜕壳环境,这时蜕壳时间长,并伴有蟹肢尖红状,常出现蜕壳不顺利现象,应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遮荫植物,为河蟹提供荫凉栖息场所,以减少河蟹蜕壳时格斗和便于躲藏敌害。有条件时,可将软壳蟹挑出来,放在通风、阴凉、有水草的池或盆内暂养,等蟹壳硬后,再放入池内饲养,提高蜕壳蟹成活率。
(3)调节水质,水深保持1米左右,水质清爽,一般每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旧水30厘米左右,若发现河蟹多数登岸,吐泡呼吸空气中的氧,尤其是白天有大批攀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质缺氧或败坏,此时,应尽快把陈水全部放掉,全部换上新水。
(4)做好防逃工作,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走的痕迹,检查是副产品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出水口的拦护设备也要注意更换,有防无患。

珠江斑鳠的日常管理


斑鱯喜清新无污染的水体,要求溶氧较高,最好是江河水。在池塘养殖中必须定期冲水、换水,最好是微流水养殖,水深要求保持1.5米左右,透明度30~50厘米。一般每15天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使池水呈30毫克/升左右),每月向池中泼洒1~2次的PSB(光合细菌,使池水呈20~30毫克/升),均能较好改善水质环境。根据斑鱯的生活习性,在池塘中种植部分水生植物,如水花生、蒲草等,给斑鱯提供遮阳场所,并有效地吸收鱼体粪便分解过程中产生的铵态氮、硝态氮,改良水质。种植面积控制在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坚持早晚巡塘,注意水质变化和鱼的摄食活动,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备的完好。由于斑鱯不耐低氧,容易泛池,应适时增氧。一般从5月饲养到11月,斑鱯体重可达800克以上。

黄鳝的养殖──日常的管理


要提高养鳝成活率,确保鳝养成功,除了抓好鳝种的投放和饵料的新鲜外,还必须搞好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保持水池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养鳝生产中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水质管理: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应换水一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一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三要及时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用细网瓢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饵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或者网箱中泼一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

二、底质管理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最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养鳝最好直接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的黑色淤泥作底质,因为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极易感染发病。如用河塘泥作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对发病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若用网箱养鳝,同样要用曝晒过的河塘泥作底泥,其厚度在10—15厘米之间。

三、投饲管理鳝种在野生环境下密度小,活动范围广,自己觅食,故开始放养的几天内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或吃食极少,要进行驯化。驯化的具体方法为: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和动物内脏,投喂量控制在鳝种重量的1%范围内,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箱(14平方米)放3—4个点。若用人工修建池养鳝,设5-6个点。

四、季节管理重点是夏秋冬三季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俗话说:“过了六月天,黄鳝变金砖”。夏天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荫,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二是抓好秋季催膘。秋季前期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民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高人工保暖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进入休眠期。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应及时采取安全越冬措施:一是干池越冬。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桔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冰封导致鳝池缺氧。

五、防病管理在黄鳝养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黄鳝体表无鳞,易受致病菌、寄生虫的侵袭,再加上黄鳝对少数药物敏感,专用的特效药不多,所以在生产中要以生态预防为主,比如:养殖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在鳝池中放养蟾蜍,减少人为损伤等等,在平时如见到病鳝应及时捞起隔离,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笼养蛋鸡的高产养殖技术 笼养蛋鸡的日常的饲养管理


笼养蛋鸡的优点较多,节约面积和饲料,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日常的管理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投资较高、产蛋量相对较少,并且易发生产蛋疲劳症。为了实现笼养蛋鸡的高产的目的要加强饲养管理技术。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笼养蛋鸡的高产养殖技术笼养蛋鸡的日常的饲养管理。

1、笼养蛋鸡的优缺点

优点。笼养蛋鸡模式要比平养蛋鸡的饲养数量多3~5倍,充分的利用的场地面积,提高了饲养密度和工作效率,笼养蛋鸡运用多层鸡笼技术,可充分的利用空间,并可便于管理,采用此种方法养殖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不必设专门的饲养人员,可在上下班前将饲料添足即可,其他时间则可用于拣蛋、清粪等工作。使用此种方法可以节约饲料,减少饲料的浪费,因蛋鸡在笼内采食、运动和休息,在喂料时采用较为合理的添料和喂水的方法,不易造成饲料抛撒浪费的现象,每只的耗料量要比散养蛋鸡少25g左右,可节约饲料20%左右,对于规模化的蛋鸡养殖来说可显著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便于疾病的防控工作,笼养蛋鸡在笼内生活,粪便通过缝隙落入地面,避免了蛋鸡与粪便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另外,由于蛋鸡的位置固定,当个别蛋鸡发病时,便于准确定位,将病鸡挑出隔离饲养和治疗,同时可以减少其他健康鸡感染的机会,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笼养蛋鸡的产蛋率较为稳定,因其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变化影响较小。在舍内饲养,养殖环境较为稳定,减少了不良环境的干扰,从而使产蛋率较为稳定,并且所产的蛋的表面清洁,粪污较少。

缺点。虽然笼养蛋鸡存在较多的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在这种养殖模式下的产蛋量比平养蛋鸡相对要少一些。因养殖需要大量的鸡笼,增加了养殖成本,生产投资较大。笼养条件下,蛋鸡的运动受阻,运动量不足等其地因素,蛋鸡的外观和骨骼的发育较差,还会影响到蛋的质量,种蛋的合理率偏低,并且笼养蛋鸡全年产蛋易发生产蛋疲劳症而影响蛋鸡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

2、笼养蛋鸡的高产养殖技术

科学饲喂。饲喂时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科学合理的配制日粮。笼养蛋鸡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产蛋的各个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不同,因此所提供的饲料的营养成分和配比也不同。在供料时要注意既要满足笼养鸡的生长发育,也要满足产蛋的需求。在饲喂时要注意不可饲喂过量造成营养过剩,引起饲料浪费,也不可营养不足影响蛋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在配制饲料时要注意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量和比例。另外,在饲料的性状上应选择饲喂颗粒饲料,饲喂时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在饲喂过程中要控制好笼养蛋鸡的体重,调整鸡群的均匀度,因此在育成期要实行限制饲喂,使蛋鸡的生长发育速度、体重和跖骨长度符合该品种的标准。因鸡没有牙齿,需要采食坚硬的食物代替牙齿磨碎食物,而笼养蛋鸡无法采食到砂粒,因此需要人工提供适量的砂粒以助消化,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还可以补充矿物质,饲喂时可每2周喂1次,喂量为日粮的1%~2%。

3、加强日常的管理

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给雏鸡进行正确断喙,防止发生啄羽、啄肛等恶癖,还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对鸡群的生长发育,提高整齐度和成活率都有帮助。断喙工作一般选择在夜间进行,可有效的减少应激。

笼养蛋鸡并不是全程都在笼中养殖,有一个从地面向笼上转变的过程,在转群上笼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过早,蛋鸡骨骼的发育还不完全,体质还不够强健,会影响到产蛋率;如果上笼时间过晚,则蛋鸡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即开始产蛋,易发生应激反应,影响到产蛋率,还易导致蛋的破损率升高。因此要掌握适宜的上笼时间,一般以开产前3~4周上笼为佳。

光照时间和强度对蛋鸡的产蛋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合理的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一般在育成期每天要保持光照时间为8h,在开产初期光照时间保持在10~12h,产蛋高峰期则要保持在16~17h,可通过自然光照加上人工补光的方法进行,光照强度以2~3W/m2为宜。

给蛋鸡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笼养蛋鸡的特点是饲养密度大,而鸡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体温也较高,呼吸量大,会导致相对湿度过高,有害气体的浓度过大,易引发蛋鸡发生多种疾病。因此,要加强日常的环境控制工作,及时的清理粪便,搞好舍内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工作,以降低温度、相对湿度,同时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即使在冬季也不可忽略通风的重要性,但是要注意维持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因我国北方地区的温差较大,要做好冬季的防寒和夏季的防暑工作,给蛋鸡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做好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根据本地制定的免疫程序严格的免疫接种。做好日常的观察工作,以便于及时的发现发病鸡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治疗无效或者失去治疗价值的蛋鸡则要及时的淘汰。

笼养蛋鸡的日常的饲养管理
目前,农户养鸡采用立体笼养的越来越多。笼养蛋鸡有很多好处,既扩大了空间利用率,又减少鸡患病。同时,便于使用自动捡蛋机,节约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
一、选购鸡笼
全阶梯式三层蛋鸡笼适宜农户采用,每笼可装3-4只鸡。这种三层笼,鸡粪可直接落地,不需再安装承粪板和接粪装置,很适合规模养鸡使用。鸡笼市场有售,购买回来后即可安装使用。
二、适时上笼
育成鸡应从17-18周龄时转入产蛋笼中饲养,使其在开产前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新环境,尽快从迁移应激中恢复过来。育成鸡上笼前,应将病、弱和有啄癖、脱肛、跛脚鸡挑出,进行单笼饲养或淘汰。
三、饲养
笼养蛋鸡一般饲喂从市场上购买的全价配合饲料或浓缩料,以干粉料的形式供给,料中必须添加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开产前1-2周时,就应由育成鸡日粮改为产蛋鸡日粮,日粮供给方式为自由采食,一直维持到产蛋高峰。为了减少饲料的浪费,每次添料不要超过饲槽深度的1/3。另外,笼养蛋鸡应定期补喂砂砾,每100只鸡,每周补喂250-350克砂砾。砂砾必须是不溶性砂,以花岗岩碎砾为好,大小以能吃进为度。每次砂砾的喂量应在1天内喂完。若日粮中已添加颗粒状贝壳,砂砾可以不喂或少喂。不要无限量的喂砂砾,否则会引起硬嗉症。笼养蛋鸡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河蟹池日常管理要点



如何科学地养好一塘河蟹?常言说得好“三分养,七分管”。巡塘工作是了解河蟹生长情况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每天的巡塘次数最好不低于3~4次,分别在黎明、午后、傍晚或午夜各巡查一次。巡塘时应注意观察:
1.注意蟹情动态,观察河蟹活力情况,是否有病害或其它反常行为;
2.观察河蟹是否蜕壳,蜕壳是否顺利,蜕壳的数量是多是少;
3.查看河蟹的摄食情况,检查饲料流失和消耗状况;
4.检查养殖池塘的阀门是否严密,堤坝有无缺口;
5.注意观察蟹池水位、水质与水色的变化;
6.观察蟹池内的水草与螺蛳的生长情况;
7.注意观察蟹池内的丝状藻类与蓝藻繁殖生长情况;
8.观察河蟹上岸等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
9.注意观察同一蟹池内河蟹个体有无出现大小悬殊的情况;
10.注意查看蟹池内有无敌害生物,并随时消灭掉。
认真做好了河蟹养殖日常巡塘工作,才能及早发现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科学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的成活率,达到提高河蟹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商品甲鱼的日常管理技术之水的管理



不同的养殖方式,对水的管理有不同的要求。共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质
成鳖的集约化养殖,由于鳖的密度大,水较深,水体小,自净能力差,对水质调控的要求较高,可参阅“稚、幼鳖养殖”部分进行调控。
常温下的鳖鱼混养或单养,一般池塘较大,水较深,水生态系中的生物多样化程度较高,水的自净能力较强,水质容易控制。但同时也应考虑到混养由于包括众多的鱼类,在水质过肥和黎明时容易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并定时开动增氧机增氧。每隔10天~15天加施生石灰(10mg/L~15mg/L),调节池水PH,使之处于7.5~8.5范围内。
混养池在需要时照常施肥,但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并坚持“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使池水肥度稳定,水色保持浅油绿色或深绿色为好。
2.水位
成鳖池水位,一般保持在1m左右,并视天气好坏而增减。过深,鳖在上下呼吸运动中消耗体力太大;过浅,水质多变。在正常情况下应避免水位忽高忽低,要求雨后水位不猛涨,久旱水位不锐减,控制水位恒定。
3.水温
鳖的摄食完全受水温所左右。特别在加温条件下饲养的鳖,由于习惯了高温,似乎对摄食水温度要求更高;成鳖与稚、幼鳖相比较,其摄食的水温范围更狭窄。因此,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忽视水温的变化,应尽可能保持在30℃±1℃~2℃的水平。
常温养殖,同样存在水温调节问题,重点是在每年的早春、晚秋和盛夏。早春,晚秋当气候尚没稳定时,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频繁、过急地变化;盛夏水温达到34℃~35℃时,同样对鳖的生长不利,应及时加深水位,以便降温,使鳖始终生活于较适宜的水温范围之中。
4.充气
特别是集约化养殖的鳖池,容易缺氧,产生有毒气体(沼气、硫化氢等);及时充气、增氧能加速这些气体的逸出,净化水质。一般池水溶氧量与透明度关系为:当池水透明度在30cm上下的范围内,溶氧量大致在4mg/L~5mg/L左右,这时的环境最适于鳖的生长。
如以水中氨的浓度为标准,则20mg/L~30mg/L时鳖的生长正常,70mg/L时食欲减低,应及时换水,100mg/L以上,容易引起疾病。
无论是控温养殖还是定外自然池养殖都需在鳖池中放养一些水生植物(如浮莲、浮萍等),既可供鳖隐蔽、遮阴,又能净化水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04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