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绵鳚

[学名]: Enchelyopus elongatus
[资源名称]: 长绵鳚
[外文名]: eelpout、Viviparous blenny、Eel pout、Viviparous blenny
[别名]: 绵鳚、Zoarces viviparus (Linnaeus)、Zoarces elongatus Kner,1868
 
[形态特征]:
 
背鳍91-ⅪⅤ-20:臀鳍98,胸鳍17;腹鳍3。鳃耙6+12。 体长为体高7.8倍,为头长4.8倍。头长为吻长3.1倍,为眼径8.1倍。 体颇延长,鳗形,前部亚圆筒状,后部侧扁。头中大,宽大于高。吻圆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较宽,微凹。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颇小,后鼻孔具一短管。口大,前下位,弧形。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牙尖锐,上颌前端具牙3行,中央具犬牙一对,下颌前端具牙2行;最后具3犬牙。犁骨及腭骨均无牙。唇发达。舌厚,圆形。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具假鳃。鳃耙粗短。 体被小圆鳞,埋于皮下。侧线完全,向后伸达尾鳍基。 背鳍一个,基底颇长,起点在鳃孔上方稍前,前部具鳍条,后部近尾鳍处具短小鳍棘,鳍棘部后方续具细小鳍条,与尾鳍相连。臀鳍延长,基底短于背鳍基,起点在背鳍第二十一鳍条下方,无鳍棘,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宽圆。腹鳍很小,喉位,相互接近。尾鳍短小,不显著。 体灰黄色,腹部白色,背侧具纵行黑色斑块15个,体侧在侧线上下方具暗色云状斑块10余个。眼间隔及眼后具一方形黑斑。背鳍第四至第七鳍条上方具一黑色圆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浙江  [原产地区]:黄海、渤海、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我国产于黄海、渤海、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产小杂鱼,体形小.肉质欠佳,可供食用。M.YZ023.coM

相关推荐


[学名]: Azuma emmnion
[资源名称]: 鳚
[形态特征]:
 
体延長,呈长橢圆形或鰻形,侧扁。上下颌具门齿背鳍长,臀鳍硬棘 II, 软条24;腹鳍喉位,背鳍黑褐色,第I-II棘间有一黑斑;臀鳍褐色,鳍緣色深。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印度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礁石区的潮间带或潮池中。捕食红藻、绿藻、水螅、贝类小型甲壳类动物。

蝮鳚


中文名称蝮鳚

拉丁名称Scytalina cerdale Jordan et Gilber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蝮鳚科

拉丁科名Scytalinidae

中文属名蝮鳚属

拉丁属名Scytalin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美洲沿海,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细长,裸露无鳞,头小,眼甚小,侧上位,口大,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鳃盖膜彼此相连,无侧线,背鳍41-45鳍条,无鳍棘,臀鳍36-51鳍条,无鳍棘,二鳍均与尾鳍相连。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唇鳚


中文名称唇鳚


拉丁名称Labrisomus nuchipinnis (Quoy et Gaimar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黄鳚科

拉丁科名Clinidae

中文属名唇鳚属(待定)

拉丁属名Labriso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海域,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方长而粗壮。口较大,上下颌、犁骨、腭骨具齿。项部、鼻孔和眼上方常具皮须。体被中大或小形圆鳞,鳞不深埋皮内,只前区有鳞沟。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吸盘鳚


中文名称吸盘鳚

拉丁名称Andamia pacifica Tomiyama

异名太平洋吸盘鳚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鳚科

拉丁科名Blenniidae

中文属名吸盘鳚属

拉丁属名Andam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下唇后方有1椭圆形吸盘,头宽大,前部稍平扁,眼上有皮须,眼小,侧上位,口下位,唇瓣发达,颌齿细小,背鳍基底长,14-17鳍棘17-21鳍条,臀鳍2鳍棘24-26鳍条。尾鳍圆形,鳍条全部不分支。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胎鳚


中文名称胎鳚


拉丁名称Clinus berrisfordi Penrit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黄鳚科

拉丁科名Clinidae

中文属名胎鳚属(待定)

拉丁属名Cli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温带海域。

形态特征
体延长,后部侧扁,被细小圆鳞,鳞深植于皮内。鳞片各区均具鳞,项部无皮须,而头部其余部分或有皮须,各鳍鳍条均不分支,背鳍基底甚长,从头后直至尾柄,鳍棘数多,鳍条数少或无,前部3枚鳍棘有时比其余诸鳍要长些,中间有浅缺刻。臀鳍基底长,前部具2鳍棘。腹鳍位于胸鳍前方,1鳍棘2-3鳍条,其第3枚鳍条或甚发达或细小或无,尾鳍具13枚分节鳍条,侧线常在胸鳍后部有弯曲,左右鳃盖彼此相连,但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7。肩带前缘一般有小而明显的钩状突起。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雄鱼有交配器,卵胎生。

三鳍鳚


中文名称三鳍鳚

拉丁名称Tripterygion etheostoma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Blennioidei

中文科名三鳍鳚科

拉丁科名Tripterygidae

中文属名三鳍鳚属

拉丁属名Tripteryg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地中海、东太平洋、中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台湾岩礁海域。

形态特征
体不延长,被细小的或中等大的栉鳞。背鳍3个,第1背鳍3鳍棘,第2背鳍10-24鳍棘,第3背鳍7-14鳍条。臀鳍1-2鳍棘14-22鳍条。腹鳍喉位,具2鳍条。鳃盖条6。具假鳃。臀鳍20-21鳍条,尾鳍上有多条深色横点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仙鼬鳚


中文名称 仙鼬鳚
拉丁名称 Sirembo imberbis(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 loach brotul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鳚目
拉丁目名 Ophidoidae
中文科名 鼬鳚科
拉丁科名 Ophidiidae
中文属名 仙鼬鳚属
拉丁属名 Sirembo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87~90;臀鳍67~72;胸鳍23~24;腹鳍1;尾鳍9~10。体侧鳞约87~91横行,鳃耙外行约5+(11~13),内行2+10。
体长83.5~177毫米。体长形,侧扁,向后渐尖且渐甚侧扁;体长为体高4.2~6.7倍,体宽9.3~11.8倍,头长4.5~5倍。无尾柄,头稍短小,亦侧扁;头长为吻长4.0~5.7倍,眼径3.8~4.6倍。吻很钝短,小鱼略短于眼径,大鱼渐略长于眼径。眼稍小,位头侧的上半部,后缘距吻端较距鳃孔的后端近,眼周缘固着。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其宽约等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较小,约位吻端与眼的正中间;后鼻孔大,位眼前缘的附近。口稍大,前位而甚低,口角约达眼后缘的下方。前颌骨能伸缩。上颌骨仅后端附近外露,为截形,中央微凹,略伸过眼的后缘。下颌较上颌稍短,腹侧常有一骨棱。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短绒状牙齿;左右犁骨牙群连成人字形。舌厚,前端细尖且游离。下唇较上唇发达。前鳃盖骨无棘。 主鳃盖骨有一尖棘。

鳃孔大,侧位,下端向前达瞳孔的下方。鳃盖膜分离,与颊部亦不连。鳃盖条7。鳃4个,第四鳃后有一小裂孔。假鳃发达。鳃耙仅下肢外行上方4个较长大,约等于鳃丝长及瞳孔,其它均为小突起状。肛门距尾鳍基略不及距吻端的1.5倍。

鳞中等大,为圆鳞;头体各处均有鳞。侧綫一条,为直綫形,侧位而较高,后端附近不显明。

背鳍一个,始于鳃孔后端的稍后方,后端与尾鳍相连,头长约为最长背鳍条的2.3~2.6倍。臀鳍始于肛门后缘的附近,亦与尾鳍相连,其鳍条稍短于背鳍条。胸鳍侧位而略低,稍尖形,约第九至十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的1.4~1.8倍。腹鳍喉位,始于眼后缘的下方;左右腹鳍相距很近,各只有-个鳍条,鳍条不分叉,约伸达鳃孔后端的附近。尾鳍很窄,头长为其长的1.7~2.4倍。

体黄褐色,腹侧色较淡。背鳍的边缘为黑褐色纵带状,而且常有5~7处较暗呈黑斑状。臀鳍亦有一类似的黑褐色纵纹,但无斑而且下缘为白色。胸鳍及腹鳍为淡白色。口腔与腹膜无色,而鳃腔为灰褐色。

刺鼬鳚


中文名称刺鼬鳚

拉丁名称Hoplobrotula armata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snubnose brotula, armored wease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鳚目

拉丁目名Ophidoidae

中文亚目名鳚亚目

拉丁亚目名Ophidiodei

中文科名鼬鳚科

拉丁科名Ophidiidae

中文属名棘鼬鳚属

拉丁属名Hoplobrotu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东海、南海和黄海。

形态特征
腹鳍有2鳍条,左右基底紧接,位于眼下方。前鳃盖骨边缘有3枚强棘。鳃盖骨棘强。眼发达,体最高处在头的后方。鳃耙4-5。基鳃骨上有1中群和2侧群牙齿。体浅褐色,背鳍和臀鳍后半部黑色,鳍处缘浅色,尾鳍黑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1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