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的饲养管理

牙鲆专用配合颗粒饲料可从日本进口,也可使用国产的品牌。每天投喂6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5%。

当鱼苗长至全长80毫米以上时,可以使用自制的软颗粒饲料。用鱼粉、鲜野杂鱼肉、粘合剂及添加剂压制而成。每天投饵4次,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2%~4%。

长至150毫米以上时,开始直接投喂鲜活野杂鱼肉,并适量添加鱼粉、添加剂。每天投喂3次。 投饵一般以慢 、快、慢的原则进行,即开始时慢投、少投;待鱼争相抢食时,要快投、多投;待鱼大部分吃饱后,再慢投、少投。大多人认为投饵要使鱼吃饱、吃好,但研究表明,一般每次投鱼饱食量的90%较好。因为低于80%会影响生长速度;高于100%又会造成饲料的浪费,并且污染水质;只有在90 左右时,即有效利用饵料,又不会影响生长。此外,投饵还要视鱼的摄食情况而灵活调整。 在饲养期间,因个体生长上的差异,会出现大小分化现象。为防止大小相互残食,应适时分级分养,将相同大小的放养一池,不同规格的分池饲养。分级工作一般每1~1.5个月进行一次即可。

饲养一般采用流水式,连续充气,最好将水温控制在最适生长温度16~22度范围内,此时鱼的食量大,生长快。水的循环量为:水温16~22度时每日10个循环,13~16度时每日6个循环,低于13度时每日3~5个循环。另外,每次投饵后,待鱼不再摄食后,及时清除残饵及粪便,以防水质受到污染.

相关推荐

褐牙鲆


中文名称褐牙鲆

拉丁名称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Olive flounder

异名牙偏、偏口、比目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牙鲆科

拉丁科名Paralichthyidae

中文属名牙鲆属

拉丁属名Paral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1)外部外形

牙鲆体呈长椭圆形、扁平。两眼均位于头部的左侧,眼稍小,上眼靠近头部背缘,比下眼稍靠前,两眼间隔大约为眼径的l/2。口较大,吻长、稍尖,上颚骨从眼的后缘到达后方。有眼侧两个鼻孔位于眼间隔正中的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的瓣片,无眼侧的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口裂斜,左右对称。上、下颚齿排成一列,尖锐呈锥状。鳞小不易剥落。有眼侧为栉鳞,稍感粗糙。无眼侧被圆鳞,稍感圆滑。无眼侧体色呈白色,有眼侧体色呈暗褐色或灰黑色,散布有暗褐色和白色斑点。成鱼为适应底栖生活,有眼的一侧体色可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个体在有眼侧体表上有3个大的黑褐斑。侧线在胸鳍上方呈大波浪状弯曲,无颞上支。无眼侧也有侧线。背鳍从上眼前缘开始向后到尾柄,鳍条约80根。胸鳍短小,两侧各一,鳍条数约为12根。腹鳍左右略对称,鳍根部很短,鳍条数为6根。臀鳍是从肛门和尿生殖孔上缘向后到尾柄,鳍条数为60根,有很大变异。尾鳍后缘呈双截形,鳍条数为18根。

(2)可数性状

背鳍鳍式:D.63-64

臀鳍鳍式:A.48-65

侧线鳞数:108-130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5-6+14-16

(3)内部特征

消化系统:口裂稍大,上下颌有齿,齿尖。食道短而稍粗,管壁稍厚。

呼吸系统:鳃,但无鳔。

循环系统:心脏位于体腔的前端,最后一对鳃弓的后下方,包围在围心腔中。造血器官脾位于胃的后下侧、肠的前部。

排泄系统:肾脏位于体腔的背右壁,较长。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脑分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延脑后部为脊髓,是一条扁圆长柱状的管向后伸达尾椎。感觉器官有皮肤感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生活习性
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仔鱼眼对称,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变态,右眼转至左侧。变态完成后下沉海底常侧卧潜伏于泥沙中。体长一般250-500毫米,大者可达700毫米左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洄游。在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

盐度范围:1.7%-3.3%;耐受温度(℃):2-33,适温范围(℃):8-24;pH范围:7.5-8.5。海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性成熟年龄:雄鱼,2+龄;雌鱼,2+以上。

性成熟个体性腺一年成熟多次,多次产卵,卵非沾性,呈漂浮状。

繁殖水温:11-23℃,繁殖最佳水温:13-17℃。

怀卵量:体长45-70厘米的野生雌鱼每尾怀卵量为36万-40万粒,养殖鱼类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90万-100万粒。

牙鲆仔鱼的培育


仔鱼孵出后,停止充气,静水,取上浮的仔鱼称量和计数后布池培育。放养密度为3万~4万尾/米;待仔鱼分散均匀后,可用500毫升的烧杯进行第二次计数,方法是取样3~5次,计算全部仔鱼数,求出每杯平均值,再据池水体积计算出池中仔鱼总数。

从仔鱼入池后的第二天开始,每天升温0.5度,到18度后保持恒定。因初期仔鱼的体质较弱,活动能力较差,最好不要换水,采取逐步加水的方式提高水位。开始时水深可在50~60厘米之间,以后每天加水两次,每次5~10厘米深,直到80~100厘米水深。加水时,应通过垂挂于进水管下方、用80~100 目的筛绢制成的给水网罩进水,以防止产生微气泡被鱼误食而得气泡病。从仔鱼5日龄开始,到幼鱼沉底前,每1~2天用虹吸方式吸底排污一次,以清除池底污物,保持水质清洁,预防疾病;并每天检查死亡情况。

饵料的种类及投喂方法与春季育苗的做法相同。为确保池水环境的稳定,防止所投喂的 皱臀尾轮虫营养质量下降,应经常向池内添小球藻,培育初期保持小球藻的密度150万~200万个/毫升,中后期 降至50万~100万个/毫升。培育初期换水率随培育日数的增加而逐步增大,白天、夜晚各换水一次;到沉底生活时,加大换水率到200%~3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1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