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鲤

[学名]: Cyprinus (Cyprinus)carpio Linnaeus
[资源名称]: 海南鲤
[外文名]: Hainan carp
 
[形态特征]:
 
体形较粗壮,头较小,头后部隆起。背较高。体宽。口亚下位,略呈马蹄。上颌包着下颌,吻纯,能伸缩。须2对,吻须长约为颌须长的1/2。体被有较大鳞片,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体背部黑灰色,体侧金黄色,腹部白色。臀鳍和尾鳍下叶淡橙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海南  [原产地区]:海南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与绥芬河水系及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属底栖性鱼类,喜在水体下层活动

相关知识

海南拟[餐鱼]


[学名]: Pseudohemiculter hainanensis Nichols et Pope
[资源名称]: 海南拟[餐鱼]
[别名]: 蓝刀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背部较厚且平直。腹棱不完全,自腹鳍至肛门。头尖形。吻尖,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斜裂,口裂后端接近眼前缘的正下方;下颌中央具1凸起,与上颌中央的凹陷吻合,上下颌约等长。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大于眼后头长。眼间宽而稍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鳞中等大,侧线完全,侧线前部向下倾斜,达胸鳍后端急弯折与腹部平行行于体侧中轴之下,在臀鳍基后上方折而向上延至尾柄中央。 背鳍具较细短的硬刺,刺长等于或小于鳃盖后缘至眼中部的距离,背鳍起点约在吻端至最后鳞片距离的中点。胸鳍尖,其长短于头长,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于胸鳍,末端距肛门较远,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臀鳍距腹鳍基较至尾鳍基为近。尾鳍分叉深,叶端尖,上叶略短于下叶。 体呈银色。浸制标本体背灰褐色,常具黑色小点,腹部浅色。背鳍、尾鳍灰色,其余各鳍浅色。背鳍最长分枝鳍条灰黑色,尾鳍散布黑色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桂林、柳州、崇左等市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桂江、融江、左江的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好集群,为山溪小型鱼类。

海南华鳊


中文名称 海南华鳊
拉丁名称 Sinibrama melrosei(Nichols et Pop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华鳊属
拉丁属名 Sinibrama Wu,193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菱形.头背面浅弧形.眼大而突出,上侧位;眼间隔宽平.鼻孔上侧位,接近眼前缘.口小,斜裂;上颌骨后端伸达鼻孔前缘下方.唇较厚;下唇褶不相连.鳃耙细小.侧线浅弧形,在体侧下半部,后部行于尾柄中央.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后上方,约在从吻端到尾鳍基间的中点;最长分枝鳍条约等于头长.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胸鳍下侧位,不伸达腹鳍.腹鳍起点距胸鳍起点大于距臀鳍起点,后端不伸达肛门.肛门在臀鳍前方.体背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余各鳍淡白色.

海南[餐鱼]


中文名称海南[餐鱼]


拉丁名称Hainania serrata Koller

英文名称Hainan belly-keeled carp, Hainan minno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海南[餐鱼]属

拉丁属名Hainania Koller,192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仅见于海南省的南渡江、万泉河等水系。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腹部扁薄,腹鳍基至肛门具棱。头尖长。吻突出。口较大,端位,下颌中央骨质凸与上颌前端凹陷相嵌。唇薄。无须。眼大,眼间隆。鳃孔大。侧线中部甚下弯,尾柄处折回中线,侧线鳞53-56。背鳍具硬刺,后缘带有细锯齿;胸鳍尖长;腹鳍短;尾鳍深叉状。背部灰黑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目前对本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尚不多,仅知其为一种生活在清澈水体中的小型鱼类,常喜好在水体的上层活动。

海南养蜂前景美好


海南气候温暖,蜜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野生蜂资源丰富。海南素有百果园之美称,主要蜜源植物有荔枝、龙眼、椰子、橡胶、槟榔等,辅助蜜源植物满山遍野。

海南山清水秀无污染,人寿命长,是名扬四海的健康岛。海南的蜂蜜质量高无污染很受消费者欢迎,尤其是海外华侨的青睐,每逢他们回海南都要带几十斤海南产的蜂蜜,目前海南蜂蜜在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采西亚、加拿大很受欢迎.

海南夏季白天气温较高,台风又多,对蜂群和蜜源植物吐粉泌蜜有影响。因此,一定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养蜂在海南是大有作为的 本人从20世纪90年代养蜂十多年,对蜂种的选择、气候的变化以及蜜源种类和流蜜规律都比较了解 目前海南养蜂除陈昌卓的卓津蜂业公司初具规模,和江浙、福建蜂农秋末冬季来育王避寒的外,养蜂还算是空白。据此本人有以下之见。

第一、副业饲养。可采用两种形式

一是定地饲养,居住地附近蜜源丰富,水源良好,地势开阔,且附近无大蜂场和大工厂,可养20群中蜂,除饲料和杂费50元,每群最少可收400元,年纯收入不低于7000元。白沙县邦溪农场工人杜刚泉,卫星农场职工舒先辉就地养蜂获好收成,每群年取成熟蜜两次,每次7.5kg,每公斤出售50元,还可出售蜂种(每群年繁殖3群),合计每群年可收600 元以上,除费用可赚550元。

二是转地饲养,居住地附近蜜源不足 但周边或邻县蜜源丰富,可小转地追花饲养,蜂种以意蜂、中蜂均可。海南冬季无严寒,蜂群发展快,同时大部分县(市)普遍种了大面积果树和花卉,一般1月份始花,下旬流蜜,当蜂群装满黄皮、荔枝蜜粉后,便可转往石榴、杨桃、龙眼,采完后可转到甜雾(洋蒲桃)。小转地可赶早晚熟、两期荔枝蜜,不但能取一定量荔枝蜜,并能脱粉和生产蜂王浆,还能繁殖蜂群出售。 6月可将蜂群转到桉树林区,可取1~2次桉树蜜。 7至8月份转到海滨椰林深处,或红树林边,或山区避暑采集杂花。海南秋天很关,多种蜜源开花泌蜜,尤其是菊科三七草属的飞机草花开遍地,又时近中秋佳节,可把蜂群运回家休整。培育新王更换老王,同时可兼顾种反季节瓜慕赚钱,小转地饲养可三五家拼装一辆汽车,节约些运费,也可互相照顾,轮流回家看望父母孩子。小转运路程近,一般只在50公里以内,没必要担心运输和放蜂的安全问题,开支虽比定地饲养多一点,但收入成倍增加=海口市郊关岳村陈良榆养60个生产群,年收入3万余元。

第二、专业饲养

专业饲养适合于城镇无业居民和下岗人员,他们无地可种,以饲养意蜂为好。专业养蜂可在立春前把蜂群运到三亚,那里无冬天,果树花芽萌动比北部的海口要早半个月,蜂群一到就可采蜜=以后逐渐向北转移,转地路线有陵水、万宁、琼海、定安;或乐东、东方、昌江、儋州;或保亭、五指山、琼中、屯昌。6月份运往农场和林场采桉树蜜,2月小暑连大署一年气温最高,要转运到海滨和山区凉爽处,采芝麻蜜,待到秋季大蜜源始花吐粉就育王更换老王:文昌市东阁郑庭照下岗后,饲养意蜂150群,年年转地追花夺蜜,饲养大群抗病力强,取成熟蜜,每群产蜜均在25公斤以上,年收入不下10万元。

第三、建立良种繁育场

海南沿海四周岛屿多,尤其有南海明珠的西沙永兴岛,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有丰富蜜源,流蜜时间长。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绿化美化环境,有常年流青叠翠的椰林和果树,鸟语花香,关不胜收。许多专家考察过永兴岛,认为是蜜蜂育种理想的科研基地。相信不会太久时间科研部门会捷足先登,建立天然隔离的蜜蜂交尾场,像国家在三亚崖城的农作物南繁育种一样,把良种推广到全国去,甚至推广到世界去,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海南鳅鮀


中文名称 海南鳅鮀
拉丁名称 Gobiobotia kolleri Banaresu et Nalbant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鳅鮀属
拉丁属名 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形态特征 体近圆筒形,尾柄侧扁.头中等大,前部平扁,后部稍隆起;头宽大于头高.纹平扁,前缘广弧形,在鼻孔处稍凹陷;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吻部有皮质颗粒.眼较大,眼径大于眼间隔;眼间隔较窄,稍内凹.眼间隔与颊部有明显的皮质细棱.鼻孔每侧2个,紧相邻,在眼的前方,距眼小于距吻端.口马蹄形,口裂稍小于吻长,伸达鼻孔下方.鳃盖膜与峡部仅在前端相连,下咽骨较狭,下咽齿齿面侧扁,齿端钩状.在胸鳍前方的腹部均裸露无鳞,背鳍前方侧线以上鳞片均有弱棱.侧线后部伸达尾鳍基.体背侧褐黄色,腹部浅灰色;体背有7~8个,体侧有8~9个黑色的斑块.背鳍和尾鳍黑褐色,其余各鳍浅白色.

海南异鱲


[学名]: Parazacco spilurus fasciatus keller
[资源名称]: 海南异鱲
[形态特征]:
 
体形细长而侧扁,体背略高,头中等大而略尖。口斜裂,较大。下颌两侧、眼下及鳃盖骨下缘有大而尖的粒状角质突起。眼中等大,上侧位。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侧线完全,呈下弯弧线状。体被中等大的圆鳞。 背鳍较短,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距尾鳍基短于距吻端;胸鳍下侧位,伸达或几伸达腹鳍;腹鳍起点距臀鳍稍短于距胸鳍基底,末端伸达或几伸达肛门;臀鳍起点几与背鳍末基相对,雄性前部鳍条延长,有时可伸达尾鳍基;尾鳍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原产地区]:广西十万大山南坡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西十万大山南坡和海南省各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海南异鱲栖息于江河湖泊及山涧溪流的流水中,以浮游生物为食。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高繁殖力,抗逆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石质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
[资源状况]:分布区域广,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海南红鲌


[学名]: Erythrocu1ter pseudobrevicauda Nicho1s et Pope
[资源名称]: 海南红鲌
[外文名]: Hainan culter
[别名]: 拗颈、和顺、翘嘴鱼、昂石包
 
[形态特征]:
  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头中等大,锥形,背面平直。吻较长。眼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平。鼻孔下缘在眼上缘之下。口上位;口裂近于垂直;下颌突出,上翘;上颌骨后端伸达鼻孔后缘下方之后。鳃孔大。侧线在体侧中部下方,在中部稍下弯。背鳍有光滑硬刺,起点约在吻端至最后鳞片的中点。臀鳍起点在鳃盖后缘至最后鳞片的中点下方。胸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在吻端至臀鳍基部末端的中点。肛门恰在臀鳍起点前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海南等  [原产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海南岛外在元江水系、珠江水系右江、郁江、化江及广东的江河、水库都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海南红鮊栖息于江河中,生活在开阔水体的中上层,游动迅速,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主要食物。海南红鮊是全年摄食的,以冬、春季为高。

高寒鲤


[学名]: Cyprinus carpio
[资源名称]: 高寒鲤
[外文名]: Songpu carp
[别名]: 鲤子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体呈纺缍形,背部隆起,头较小,吻纯,能伸缩,口亚下位,略呈马蹄。上颌包着下颌,须2对,吻须长约为颌须长的1/2。背较高,体表覆盖较大圆鳞。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通常体背部黑灰色,体侧青灰色,腹部白色。臀鳍和尾鳍下叶淡橙红色。 1.2 可数性状 1.2.1 背鳍鳍式:D.3(4),16~20,多数为18。 1.2.2 臀鳍鳍式:A.3,5。 1.2.3 侧线鳞数:35~38,多数36~37。 1.2.4 鳃耙数:20~26,多数为24。 1.3 可量比例性状 对于体长12.1~38.1cm、体重60~940g的个体,实测比例性状值。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120  
[地理分布]:黑龙江与绥芬河水系及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温水性底层杂食性鱼类。摄食水温8~28℃,最适水温18~25℃。生长最快,14℃以下摄食明显减少,8℃以下停食。

鲈鲤


中文名称 鲈鲤
拉丁名称 Percocypris pingi pingi(Tchang)
地方名称 花鱼、青脖、江鳁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鲈鲤属
拉丁属名 Percocypris Chu,193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9(多数为8);胸鳍条1,16~17;腹鳍条1,9;臀鳍条3,5。鳃耙9~11。下咽齿3行,2.3.5一5.3.2.。侧线鳞50[10/(5.5~6~V)]53;背鳍前鳞(比较不规则)34~35;围尾柄鳞16~17。
标准长为体高的3.8~4.3(xs=4.10.20)倍,为头长的3.4~3.8(3.60.19)倍,为尾柄长的5.6~5.9(5.80.18)倍,为尾柄高的8.2~9.1(8.70.39)倍。头长为吻长的2.9~3.2(3.10.10)倍,为眼径的6.5~8.7(7.70.77)倍,为眼间距的3.5~3.8(3.80.16)倍。

体长而侧扁,头的背部稍呈弧形,头后背部稍隆起一吻端圆钝,吻皮盖于上唇的基部,在前眶骨前缘无显著的缺刻.口亚上位,稍倾斜,下颌较长,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垂直线.须2对,颌须和吻须相等或前者较长,颌须末端达到眼后缘的垂直线.唇肥厚,包于颌的外表,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直伸向前,但在颐部两侧不相连.眼在头侧的前上位,离吻端和离前鳃盖骨上角相等或稍大.鼻孔在眼前上角,离眼前缘比离吻端为近.鳃孔的上角位于眼上缘的水平线上.鳃膜在眼窝后缘的垂直线的下方连于鳃峡.

背鳍外缘微凹,起点距尾鳍基比距吻端为近,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其后缘具锯齿,但顶端柔软分节,以第一根分枝鳍条为最长,约等于眼后头长.胸鳍长约为头长的1.7倍,后伸不达腹鳍基部,其间距约有7~8个侧线鳞。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起点,约与胸鳍等长,后伸不达臀鳍起点,其间距等于吻长或稍长.臀鳍起点紧接于肛门之后,其起点距腹鳍起点稍近于距尾鳍基,向后伸不及尾鳍基.尾鳍叉形,中央最短鳍条约等于尾柄高.

鳞片比较小,胸腹部鳞片变小且埋于皮下,腹鳍腋部有狭长的腋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鳞鞘,但以背鳍鳞鞘为显著.侧线完全,前段向下弯,以后平直向后伸至尾鳍基之中央.鳃耙短小.下咽齿尖端弯曲.鳔2室,后室比前室长.腹膜灰白色。肠短,约为标准长的3/4,

体背面青黑色,腹面灰白,侧面绝大多数鳞片基部有一黑色的斑点,连成为不连续的直行黑色条纹,头背面有分散的黑斑点,至头的侧面黑点变大且稀少,背鳍、尾鳍及胸鳍微黑。

华南鲤


中文名称华南鲤

拉丁名称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 Lacepede

异名海鲤、元江鲤、团鲤(养殖名称)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鲤属

拉丁属名Cyprinus Linnaeus,187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云南元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7-20;胸鳍条1,14;腹鳍条1,8;臀鳍条3,5。第一鳃弓鳃耙数,外侧18-21,内侧23-29。下咽齿3行,1.1.3-3.1.1。侧线鳞33[(5-6)/(5-V)]35;背鳍前鳞11-14;围尾柄鳞15-17。

标准长为体高的2.65-3.10(平均2.86)倍,为头长的3.23-3.67(3.43)倍,为背鳍基部长的2.52-2.85(2.66)倍。头长为吻长的2.67-3.47(3.05)倍,为眼径的3.70-5.00(4.35)倍,为眼间距的2.11-2.86(2.42)倍,为尾柄长的2.00-2.57(2.28)倍,为尾柄高的1.87-2.35(2.16)倍。

体较高,侧扁。头较小;头长小于体高。口下位或亚下位,上颌突出于下颌。须2对,前须约为后须的一半长。眼中等大,眼下缘的水平切线在口裂之上。眼间距略大于下颚骨的长度。鳃耙短,三角形。下咽骨短,前臂比后臂宽而短。下咽齿发达,主行第一枚齿粗壮,为光滑的圆锥形,其余呈臼齿状;第二枚肯的齿冠上有2-3道沟纹。尾柄较高,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

背鳍起点位置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约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背鳍外缘内凹,最后1根硬刺的后缘具锯齿。胸鳍的末端接近腹鳍的起点,个别的可达腹鳍的起点。腹鳍末端不达臀鳍。臀鳍的起点与背鳍倒数第五至第六根分枝鳍条相对,其最后1根硬刺后缘具锯齿。尾鳍分叉。

脊椎骨4+31(2尾)。鳔2室,前室较后室粗,而长度相当,但随着鱼体的长大,后室相对地缩短。

色彩与鲤相似。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3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