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盘口鲮

[学名]: Discocheilus wui (Chen and Lan, 1992)
[资源名称]: 伍氏盘口鲮
[形态特征]:
 
体前部略呈圆筒状,后部侧扁,尾柄宽,胸腹面平直。头部扁平,吻圆钝,吻长约等于眼后头长,不形成吻突。吻端有颗粒状珠星,吻侧有斜沟通向口角。吻皮向前并向腹面扩展盖于上颌外面,外缘布满发达的乳突,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其边缘不分裂。口下位,呈浅弧形。上唇退化消失。吻皮与上颌分离。下唇有一椭圆形的吸盘,中央为一肉质垫,其前部向后扩展将肉质垫前部盖往,形成一袋状褶,其上布满小乳突。以一深沟将其与肉质垫相隔;吸盘周缘的后部及后侧部与肉质垫之间无明显的界线。须2对,吻须长,约为口角须的2倍。眼侧上位,眼间呈弧形。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鳞片中等大,前胸部鳞片隐埋皮下。腹鳍基部具腋鳞。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无硬刺,起点约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外缘内凹。胸、腹鳍较宽,位近腹面呈水平状,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超过肛门,达到臀鳍起点或稍后。臀鳍起点距离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向后伸不达尾鳍基。肛门与臀鳍起点较近。尾鳍分叉浅。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产地区]:广西天峨县、东兰县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广西分布于红水河。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江河底层,以有机碎屑、固着藻类和底栖生物为食。<M.yz023.COM/p>

相关知识

变形直口鲮


中文名称变形直口鲮

拉丁名称Rectoris mutabilis (L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直口鲮属

拉丁属名Rectoris Lin,19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贵州(乌江水系)和云南(元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胸鳍条1,16;腹鳍条1,8;臀鳍条3,5。侧线鳞42[6.5/(4.5-5-V)]41;背鳍前鳞21-23;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4.9-5.0倍,为头长的4.8倍,为尾柄长的6.1-6.2倍,为尾柄高的11倍。头长为吻长的1.9-2.0倍,为眼径的4.5-5.7倍,为眼间距的2.1-2.3倍。

躯干部几成圆筒形,头尾侧扁,腹部平直,而背部呈弧形。吻圆钝,向前突出,有侧沟,从吻端侧斜向口角。吻皮下垂向腹面包围,盖在上下颌之外形成口前室,近边缘部分的外表也布满小乳突,并且有垂直裂纹,吻皮在口角处连于下唇,而下唇向前伸出一系带和上颌的末端相连。口下位,藏在口前室的底面,上颌弧形,下颌平直有薄锋,上颌与吻皮分离,下颌也有沟与下唇分离,下唇外面布满小乳突,而且扩展到颐部成一三角形区域。须2对,约等长,约与眼径相等。颌须着生于吻皮和下唇相接处。藏于唇后沟内。眼小,在头的侧面中点,接近背轮廓线,眼后头长较吻为短。鳃膜连于鳃峡。

背鳍无硬刺,外缘内四,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稍近。胸鳍长比头长稍短,向后仰不达腹鳍基,间距有6-8个侧线鳞。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垂直线之后,距臀鳍起点比距胸鳍基为近,后伸达到肛门,后者距臀鳍起点有2-3个鳞片的间隔。臀鳍外缘内四,其起点距腹鳍起点比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叉形,最长鳍条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以上。尾柄入后最低,其高约为长的1/2。

鳞中等大小,胸部鳞变得更小,而且埋于皮下,背鳍、臀鳍无鳞鞘,腹鳍有狭小的腋鳞。侧线平直,径行于尾柄中轴。腹膜黑。鳔2室,前室较粗,呈椭圆形,后室细长,后端较前端为粗,其长为前室的3倍。

背部微黑,腹部灰白,腹鳍后部和尾柄在侧线之上有微黑色直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朱氏华鲮


中文名称朱氏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zhui Zheng et Chen,sp.nov.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上游的南盘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Ⅳ-9-10;臀鳍Ⅲ-5;胸鳍Ⅰ-14-16;腹鳍Ⅰ-8。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47[(7-8)/(5-6-V)]48;背鳍前鳞不规则。约24-26;围尾柄鳞16。脊椎骨4+41-42。

体长为体高的4.2-4.8(4.4)倍,为头长的4.0-5.3(4.8)倍,为尾柄长的5.3-6.0(5.5)倍,为尾柄高的6.9-7.6(7.4)倍。头长为吻长的2.1-2.3(2.2)倍,为眼径的6.7-8.1(7.7)倍,为眼间距的1.7-2.3(2.0)倍,为眼后头长的2.4-2.7(2.5)倍。尾柄长为其高的1.22-1.43(1.35)倍。

体延长,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腹缘轮廓线几平直,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头短,呈圆锥形,头高与宽约相等。吻宽而圆,向前突出,吻长稍大于眼后头长;吻端有3-4横列排列稀疏的球星。吻皮下包,并覆盖上唇,边缘光滑,并与上唇分离;在吻侧有一斜沟,走向口角。口下位,呈弧形,其宽稍大于头长之半。上颌后仲达眼前缘下方。上唇厚,包住上颌,与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与下颌有深沟分离,下唇边缘和内面布满小乳突。下颌厚,边缘具锐利角质薄锋。两侧唇后沟由一条浅沟使之相通。颏沟十分发达。口角须1对,隐藏于口角沟内,较眼径为短。眼较小,例上位。眼间宽阔平坦。鳃膜在前鳃盖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其竞小于眼后头长。鳃耙细短,排列紧密。

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2.5%。背鳍外缘深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最长,大于头长。腹鳍起点在背鳍第4-5根分枝鳍条下方,其末端超过肛门,几达臀鳍起点。臀鳍起点距腹鳍起点约等于或稍小于距尾鳍基,向后伸几达尾鳍基部。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肛门距臀鳍起点约2-3个鳞片。

鳞中大,胸部和腹部鳞细小或退化,隐入皮下。背鳍前鳞也变小且不规则。侧线平直,后行入尾柄中轴。鳔较小,2室,前室短,后室长圆形,约为前室的2倍多。

生活习性
淡水生。

伍氏半[餐鱼]


中文名称伍氏半[餐鱼]

拉丁名称Hemiculterella wui (Wang)

异名[餐鱼]条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半[餐鱼]属

拉丁属名Hemiculterella Warpachowaky,188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富春江、甬江水系、珠江水系及浙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11-12;胸鳍Ⅰ-13;腹鳍Ⅰ-7。下咽齿3行,144-541。鳃耙12。侧线鳞50[(8)/(1.5-V)]。

体长为体高的4.4-4.5倍,为头长的4.0-4.2倍,为尾柄长的5.9-6.5倍,为尾柄高的10.2-11.1倍。头长为吻长的3.4-3.7倍,为眼径的4.2-4.4倍,为眼间距的3.2-3.3倍,为尾柄长的1.5-1.6倍,为尾柄高的2.4-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9倍。

体侧扁,背部轮廓线较平直,腹部在腹鳍以后具腹稜。头尖形,侧扁,头背面平直。吻短,稍长于眼径。眼中大,侧位;眼间宽而平,其间距大于眼径。口端位,口裂斜,上下颌约等长,颌骨伸达鼻孔的下方。鳃孔宽,鳃膜连于峡部,峡部较窄。鳃耙短小,排列稀。主行下咽齿末端钩状。鳞中大。侧线在胸鳍上方急遽向下弯折。成一明显角度,行于体之下半部,至臀鳍上方又折而向上,行于尾柄正中。

背鳍无硬刺,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臀鳍位于背鳍基的后下方,起点约与背鳍最后分枝鳍条的末端相对。胸鳍尖形,末端距腹鳍基有一距离相隔。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鳍端不伸达肛门。尾鳍分叉深,下叶略长于上叶。

腹膜灰黑色。鳔2室,后室末端一般呈圆形,长于前室。肠短,其长短于体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鲮催产


在繁殖季节选择水温 26~30 ℃时,注射催产剂使鲮鱼产卵,效果最好。在催产前,要向池里冲一些新水,然后捕捞、挑选、注射药物进行催产。繁殖季节,成熟雄鱼的胸鳍第1至第7根鳍条上有圆形白色珠星,手摸有粗糙感。头顶部也有珠星出现。珠星为微细突起。在强光下可以辨认。成熟的雌鱼则没有珠星,全身光滑。雄色的精液一般比家鱼要稀些,雌鱼标准也按一般常规。雌雄配组比例为1:1.5~2.0。常用两种注射药物:一种是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另一种是鲢、鳙、草鱼及鲤、鲫的脑垂体。两者也可混合使用。对首批产卵的鲮鱼使用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剂量是:每千克雌鱼体重用10-30微克,1次或2次注射法都有效。对产第二批卵的鲮鱼,则单用释放激素类似物无效,必需注射促性腺激素,如脑垂体。常用剂量为每千克雌鱼体重用释放激素类似物36~50 微克,再加鲤鱼脑垂体0.26~0.50微克。采用脑垂体的剂量:体重0.5~1千克鲤鱼的脑垂体,一般每千克雌鱼注射2.6-5.0个;体重0.5千克的草、鲢、鳙鱼的脑垂体,一般每千克雌鱼注射14个。雄鱼剂量为上述的1/3-1/2。采用两次注射法时,两针间隔时间一般是2~4小时。两针的剂量比例可参照草、鲢、鳙鱼的标准掌握。产卵池可以利用家鱼的产卵池。也可以利用一般的池塘、网箱等作产卵池。鲮鱼的效应时间比家鱼明显的要短。用释放激素类似物时的效应时间一般不超过7小时(22-29 ℃)。两次注射法时,总催产时间也仅 10小时左右。

似鲮华鲮


中文名称似鲮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cirrhinoides Wu et Li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元江水系,澜沧江、伊洛瓦底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1;胸鳍条1,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33。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36[(6.5-7.5)/(4-5-V)]38;背鳍前鳞不规则;围尾柄鳞20。

标准长为体高的3.4-3.9(平均3.6)倍,为头长的3.9-4.6(4.4)倍,为尾柄长的5.8-7.8(6.5)倍,为尾柄高的8.4-10.0(9.0)倍。头长为吻长的2.8-3.6(3.3)倍,为眼径的4-4.7(4.2)倍,为眼间距的2.3-2.6(2.4)倍。

体细长侧扁,背、腹部轮廓线近弧形,尾柄长比其高为大。头中等大,头高比其宽为大。吻圆钝,略向前突出,吻端具有珠星,吻长比眼后头长为短,吻皮向腹面弯,覆盖上唇中部,上唇的两侧裸露,吻皮与上唇分离,边缘光滑,在前眶骨下缘有一斜沟,斜行直达口角。口下位,弧形,其宽约为头长的1/3,上颌后伸不达眼前缘的垂直线。唇肉质,上唇厚而光滑,下唇薄,其内面及边缘有小乳突,上下唇连于口角,上颌被上唇所包,彼此不分离;下颌厚,与下唇有深沟分隔,边缘呈薄锋状。左右唇后沟由颐部中央的一条浅沟使之相通,无颐沟。颌须工对,不发达,形如小突起,隐藏于口角沟内。眼小,前上侧位,眼间宽而隆起,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鳃峡狭窄,约等于眼径。鳃耙细而密。下咽骨的形状和赎属(Cirrhinus)的下咽骨很相近似,在后臂基部,齿附着板上的腹面有一大形而稍圆的孔,下咽齿侧扁,顶端斜截形,稍弯曲。

背鳍外缘内四,其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的距离为近,末根不分枝鳍条不粗硬,约与头长相等。胸鳍比背鳍为短,后仰不到腹鳍起点,其间距约有3-6个侧线鳞。腹鳍比胸鳍为稍短,起点在背鳍第四至第五分枝鳍条的下方,后伸不到肛门,其间距约2-3个侧线鳞。臀鳍起点距尾鳍基比距腹鳍起点为稍近,或相等,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的长度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强。肛门位于臀鳍前方,相距约1个侧线鳞。

鳞中等大,胸腹部及背鳍前鳞的鳞片均变小,而且排列很不规则。腹鳍基具一长形腋鳞,背、臀鳍基部有鳞鞘。侧线几平直,后行入尾柄中轴。鳔分2室,前室椭圆形,后室细管状,但末端膨大呈小圆球状,前室宽而后室狭。腹膜灰黑色。肠细长,多盘曲。

背侧灰黑,腹侧较浅,位于胸鳍之上方的侧线附近几个黑色鳞片聚集成小斑块,尾鳍基中央有一黑斑。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湘华鲮


中文名称 湘华鲮
拉丁名称 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
地方名称 龙鱼、龙狗鱼、青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华鲮属
拉丁属名 Sinilabeo Rendahl,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脊椎骨4+36。背鳍条3,10~11;胸鳍条1,16~18;腹鳍条1,8;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4.5~5.3.2。鳃耙48.侧线鳞39[(6~7)/(6~7~V)]40;背鳍前鳞17~20;围尾柄鳞20~22。
标准长为体高的3.9~4.4(xs=4.10.05)倍,为头长的4.40~4.7(4.60.01)倍,为尾柄长的6.0~6.8(6.30.15)倍,为尾柄高的6.5~7.1(6.80.06)倍。头长为吻长的2.4~2.7(2.50.02)倍,为眼径的3.2~5.2(4.10.87)倍,为眼间距的1.9~2.2(2.10.02)倍。体狭长而侧扁。吻圆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与上唇分离,侧面有一沟从吻端侧走向口角之上,吻皮盖住上唇的中段,所以上唇的侧端外露,吻皮中段边缘有许多小缺刻或横纹.上唇紧贴在上颌外面,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须2对,吻须着生于吻侧沟之前端,比颌须为稍细,颌须着生于上唇侧端的外面,全长100毫米以内的幼鱼吻须存在,成鱼的吻须消失.口下位,深弧形,上颌末端伸至鼻孔之后的垂直线,将近眼的前缘,两侧上颌末端距离约等于眼间距.下颌前缘微凸成薄锋,有沟与下唇分离.眼中上位,距吻端和距鳃盖后缘约相等.鳃耙为三角形薄片,排列紧密.鳃膜连于鳃峡,其间距比眼间距为短.尾柄长比头长为短,其高与长相等.背鳍外缘平截,最长鳍条比头长稍短,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稍近或相等.胸鳍不达腹鳍,其间距为4~5个侧线鳞.腹鳍的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后伸在幼鱼不达肛门,间距为3~4个侧线鳞,成鱼则几达肛门或相距仅1~2个鳞片.臀鳍外缘微凹,起点距腹鳍起点比距尾鳍基为稍近或相等,向后仰不及尾鳍基,其间距约为3~4个侧线鳞.尾鳍又形,其中央最短鳍条为外面最长的鳍条的2倍或更多.吻端在成鱼都有2~3行排列稀疏的、较大的珠星脱落后的疤痕.鳞片较小,胸部鳞更小.背鳍和臀鳍缺乏鳞鞘,腹鳍基部有一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前部稍下弯,入后径行于躯干和尾柄中轴.下咽齿末端侧扁,且具有斜的齿冠.腹膜微黑色.

背部灰黑,腹面银白,侧面鳞片都有一黑色斑点,背鳍微红,尾鳍上下及外缘为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喜欢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和山涧溪流里,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为草食性鱼类,主要以藻类,有带列硅澡、舟形硅藻、纺锤硅藻、龙骨硅藻等,其次为高等植物碎片。

云南盘鮈


中文名称云南盘鮈

拉丁名称Discogobio yunnanensis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盘鮈属

拉丁属名Discogobio Lin,193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元江和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Ⅲ-5;胸鳍Ⅰ-7-8;腹鳍Ⅰ-14-15。下咽齿2行,35-53。鳃耙18-33。侧线鳞40[(5-5.5)/(3-3.5-V)]42;背鳍前鳞变小,且不整齐;围尾柄鳞16。

体长为体高的4.0-5.4(4.8)倍,为头长的4.3-5.0(4.6)倍,为尾柄长的5.5-6.6(6.0)倍,为尾柄高的8.3-8.9(8.6)倍。头长为吻长的1.9-2.2(2.0)倍,为眼径的4.0-5.3(4.8)倍,为眼间距的1.7-2.1(1.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6(1.4)倍。

体长,略侧扁,腹面平坦。头略扁平。吻端圆钝,前端两侧无两颗角质珠星,吻皮向腹面延伸,盖于上颌之外,其边缘分裂成流苏,腹面布满小乳突,与上颌分离。上唇消失。吻皮与下唇相连。口下位,略呈弧形。下唇形成一椭圆形的小吸盘,中央为一光滑的肉质垫,其前面及两侧有稍隆起而呈马蹄形的皮褶,与前面及侧面外周缘薄片分开,后缘游离,与肉质垫之间无明显界线。周缘薄片上及隆起的皮褶上均有小乳突。下唇与下颌分离。须2对,均稍短于眼径,上颌须位于吻侧沟之上;口角须位于吻皮和下唇相连处。眼侧上位而偏后;眼间略呈弧形,其间距较宽。眼后头长稍短于吻长。鳃孔下延至头腹面,其间距略小于口宽。

背鳍俞距为体长的46.5%-50%,背鳍外缘微四,最长鳍条等于头长或稍长。胸鳍、腹鳍接近腹面水平。腹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其末端后伸超过肛门。肛门距臀鳍2-3个鳞片。臀鳍起点离腹鳍起点较离尾鳍基为近,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最长鳍条为最短鳍条的2.0-2.2倍。

鳞片中等大;腹鳍基部有一腋鳞,胸部鳞片变小,且埋于皮下,胸鳍前裸露无鳞。侧线平直。鳃耙细小;排列紧密。下咽骨薄而小,齿面微凹,顶端稍弯曲。鳔前室卵圆形,外被膜质囊,后室长呈棒状。肠长而盘曲,其长为体长的6.0-7.0倍。腹膜灰黑色。

体背及侧面棕黑色,腹面灰白。各鳍灰黑色;尾鳍两侧各具一黑色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鲮亲鱼培育


可在池塘、水库等养殖水体选择和收集已达成熟年龄、体重较大、而且健壮无病的鲮鱼作后备亲鱼。在亲鱼捕捞和装运中,因鲮鱼头小,游泳速度较快,善跳跃,为此要防止挂网和碰伤。还要防止缺氧浮头。收集亲鱼最好在入冬前进行。经过冬春两季培育,一般可以发育成熟。亲鱼池以面积2亩左右、水深1.5米为宜。主养鲮的亲鱼池每亩放养1千克左右的亲鱼(雌、雄混养)120尾左右,另搭配混养部分草鱼、鳙。鲮鱼亲鱼的培育基本上与鲢、鳙亲鱼的培育方法相同。以施肥料为主,培养浮游生物、附生藻类等供鲮鱼取食。施肥尽量采取少施、勤施。一般每天每亩亲鱼池施放腐熟猪粪50千克左右。要注意调节水质。池水肥度适中,不宜过肥。由于鲮鱼放养密度大,必须投喂一些精饲料,这对鲮鱼的性腺发育具有良好作用。常用的饲料有糠、麸、豆饼、花生饼等。日投饲量按每尾体重500克计算,需要30~40克,相当于体重的6~8%。投饲量应根据亲鱼发育需要,在不同季节稍有不同。越冬前,投饲量宜稍多些,使亲鱼充分积累脂肪。开春后,投饲量应略有减少。在培育期间要适当冲水。秋季每月注新水2~3次、开春后,特别在临近繁殖期,每月可增加到5~6次。冬季,可采取罗非鱼的越冬措施。

盘大鲍


[学名]: Haliotis gigantea discus
[资源名称]: 盘大鲍
[外文名]: Ezzo abalone;Abalone
[别名]: 鲍鱼;紫鲍;四孔鲍
 
[形态特征]:
  皱纹盘鲍贝壳大,壳长可达120~130毫米,体重可达250克.壳厚,壳顶钝,微突于贝壳表面。螺层3层,第二层的中部至体螺层的边缘有一排突起和小孔,末端4~5个开口,呈管状.壳面为深绿褐色,表面粗糟,常附有苔藓虫、盘龙介以及其他的一些藻类。壳内面呈银白色,有象珍珠一样的绿、紫等彩色光泽。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相等,外唇较薄,边缘呈刃状,内唇较厚,具一片状遮缘。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  [原产地区]:烟台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皱纹盘鲍喜栖息于潮下带,潮流湍急的岩礁处,盐度高于30、透明度大的水域。通常栖息于1~20米的潮下带海区,以足部吸附于水清、流急,藻类从生的岩礁海底。其分布、活动的范围随季节的变化有向深、向浅的垂直移动现象。皱纹盘鲍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沿海、朝鲜和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鲍喜栖息于水质清晰、水流畅通、海藻丰富、水深1~20米的海区。营匍匐生活,利用宽大的足部在岩礁上爬行。鲍喜栖居于岩石缝隙和洞穴之中,足部紧贴于岩石上,利用坚硬的贝壳作保护,昼伏夜出。其足部吸附力很强,壳长15厘米的鲍,充分吸着后需用100千克力才能拔掉,特大风浪也难于把它击落。受惊动或遭敌害袭击时迅速收缩,移动速度慢,1分钟爬行50~80厘米。鲍的移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水温最低时向深水移动,初夏水温回升后逐渐向浅水移动,盛夏表层水温最高时,又向深处移动;秋末冬初水温有所下降,则向浅处移动。 鲍以褐藻为主要食料,兼食绿藻、红藻、硅藻等少量的小型动物。

滇华鲮


中文名称滇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lemassoni (Pellegrin et Chevey)

异名Bangana lemassoni (Pellegrin Chevey, 1936)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元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直到越南红河水系。

形态特征
脊椎骨4+39。背鳍条4,11-12;胸鳍条1,18;腹鳍条1,8;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4.5。鳃耙约49-55。侧线鳞44[8/(7-V)],围尾柄鳞23。

标准长为体高的2.9-3.3倍,为头长的4.7-4.8倍,为尾柄长的5.1-5.7倍,为尾柄高的5.7-6.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2倍,为眼径的5.8-6.9倍,为眼间距的1.9-2.0倍。

体较高,吻部宽比长为大,吻部前端有2列不很整齐的显著的珠星。口下位,呈半月形。吻皮、吻侧沟以及上唇、下颌与下唇的关系与典型的种没有差异,唯上唇的边缘有一列肉质小乳突,侧端有横纹且分裂成多数小乳突,尤以大的个体为然。吻须细弱,颌须较发达,其长稍短于眼径。背鳍前鳞不整齐,且变小,但没有无鳞的狭带。

背鳍外缘平截或微凹,末根不分枝鳍条长稍短于头长或相等,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前3-4个鳞片的距离。腹鳍的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向后伸稍超过肛门。胸鳍不达腹鳍,臀鳍不达尾鳍基,尾柄长比其高稍大或相等。

全体浅灰黑,腹面灰白,体侧绝大部分的鳞片有黑色外框,但基部无新月形黑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4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臂囊头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