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口鱼

中文名称 鲸口鱼
拉丁名称 Cetomimus indagator Rofe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鲸头鱼目
拉丁目名 Cetomimiformes
中文科名 鲸口鱼科
拉丁科名 Cetomimidae
中文属名 鲸口鱼属
拉丁属名 Cetomi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头大,口甚大,前位,口裂远超过眼的后缘,眼极小,皮肤疏松,无鳞,头部侧线管孔明显,体上则有很大的管孔,肛门及背、臀鳍基部有发光器官。无腹肋,背、臀鳍位于体之后部,相对,无鳍棘,有13~35鳍条,无腹鳍。脊椎骨39~58。生活时褐色或橙色,上下颌及各鳍为橙色。

相关推荐

镊口鱼


中文名称镊口鱼


拉丁名称Forcipiger longirostris (Broussonet)

异名黑镊口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镊口鱼属

拉丁属名Forcipig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至太平洋,向东直至墨西哥西岸,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甚侧扁而高。吻延长呈管状,向前突出,口小,前位,口裂平直,颌齿甚小而尖,密生在两颌前部。体被细小弱栉鳞,侧线完全,延伸至尾鳍基。背鳍11-13鳍棘。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卷口鱼


[学名]: Ptychidio jordani Myers
[资源名称]: 卷口鱼
[外文名]: ratmouth barbel
[别名]: 嘉鱼、老鼠鱼
 
[形态特征]:
  体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背部隆起。头小,较体高为小,吻显著地向前突出,吻皮下包。其边缘裂成10~12条有侧支的流苏,流苏基部有多数圆锥形小乳突。下唇的边缘和腹面有许多呈短须状的小乳突。上唇消失。上颌的前部尖狭,具角质,和吻皮分离;下颌略呈弧形,其前缘也有发达的角质层,有深沟和下唇分离,上颌两侧端有系带,在口角处连于下唇。唇后沟短,深藏于颏沟之内,止于系带的外方,另有很发达的颏沟,使颏部形成一狭长的区域。口下位。须2对,约等长。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3.5一47.5%。背鳍外缘内凹,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为最长,超过头长。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一或第二根分枝鳍条的基部相对,其末端达到或超过肛门。肛门距臀鳍起点约2~3个鳞片。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其末端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鳞中等大,大小不一,且排列不整齐,因个体不同,在侧线鳞和围尾柄鳞数有较大的变动范围。侧线完全,平直。鳔2室,前室椭圆,包于较厚的膜质囊内,后室前端1/4处为椭圆形,其后变为细长,其长度为前室的2.5~3.0倍。体背部棕黑色,腹部浅黄色。每个鳞片中央有一黑灰色的斑块,边缘为灰白色。胸部及偶鳍基部橙黄色,其它各鳍浅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  [原产地区]:珠江流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台湾,珠江水系,特别是西江一带  

南方马口鱼


中文名称 南方马口鱼
拉丁名称 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 Gunth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马口鱼属
拉丁属名 Opsariichthys Bleeker,1863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侧线鳞45~47;下咽齿3行,145-441。鳃耙外侧10,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3.1~4.3倍,为头长的3.5~3.9倍,为尾柄长的4.7~5.2倍,为尾柄高的10.2~11.3倍。头长为吻长的2.7~3.2倍,为眼径的5.0~6.2倍,为眼间距的3.1~3.3倍。体延长,侧扁。吻长,其长略大于宽,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缘凸起,两侧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嵌合。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鳃耙短小而稀疏。下咽齿圆柱性,顶端尖而长。侧线完全,前端弯向体侧腹方,后端向上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不达腹鳍,其末端可达胸、腹鳍间距的3/5处。腹鳍外缘略钝圆,起点约与背鳍不分支鳍条相对。鳔2视,后室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银白色。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的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雄鱼在生殖期出现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部有显眼的珠星,臀鳍的第1~4根分支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很鲜艳的婚姻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山涧急流、底质为砾石的小溪中。通常集群活动,摄食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产卵期在6~8月份。第一年生长较迅速,可达7~11厘米。1龄鱼即有繁殖能力,系小型鱼类。

鰛鲸


中文名称鰛鲸

拉丁名称Balaenoptera borealis Lesson

英文名称Sei whale

异名鳕鲸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哺乳纲

拉丁纲名Mammalia

中文目名鲸目

拉丁目名Cetacea

中文亚目名须鲸目亚目

拉丁亚目名Mystaceta

中文科名须鲸科

拉丁科名Balaenopteridae

中文属名须鲸属

拉丁属名Balaenopte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海、东海、南海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较细长,体长15-16米。口裂与体长的比例较蓝鲸、长须鲸小,吻端至口角长为体长的1/6。背鳍高大,并向后倾,其高占体长的3%-5%。鳍肢小,由前基至梢端长不超过体长的1/10。尾鳍水平宽约为体长的1/4,缺刻较深。褶沟多数为60-65条,个体差异较大,最长终止于鳍肢基部与脐之间。鲸须每侧300-400片。背部及体侧为黑色,腹部为白色,交界处为灰色。鳍肢和尾鳍的腹面为灰色。须板为灰色,须毛为白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鰛鲸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洄游中通常2-5头为一小群,在食饵密集区可见几十头集群活动。索饵时游泳速度每小时4-6海里,受惊后游速每小时可达12-15海里,甚至超过其他鲸群,瞬时时速可达30海里。呼吸时喷起的雾柱颇似长须鲸,但较稀薄低短,雾柱高达4-5米,在海上从其露出水面的背鳍即可辨认。呼吸次数因潜水时间长短而异,通常连续呼吸2-5次,每次间隔18-22秒;成群移动时,呼吸间隔较匀整,单独流动时,多不超过3次,往往只呼吸一次,呼吸间隔可长达2分钟。潜水时首先露出吻端,然后再露出头的上部,继之脊背和背鳍。其潜水姿态不似蓝鲸那样弯曲身体,而是身体保持近似直挺状态。由于潜水深度不大,它在水中活动时常连续不断地出现空气水泡,捕鲸者往往利用这种现象对它进行追踪。捕食的方式和姿态不同于他种鲸类,它不弯曲躯干部或倾斜身体,而是迎向食饵张口直接吞食。成体雌鲸大于雄鲸,北太平洋日本侧捕获的鲸平均体长雌鲸为13.33米,雄鲸13.03米。交配、分娩都在暖水水域进行,北半球产鰛鲸繁殖期在1-3月。在交配盛期雌雄鲸成对伴游。妊娠期约一年,每2-3年产仔一次,每产一胎。初生仔鲸体长4-4.8米,哺乳期约6-7个月,性成熟年龄在6龄以上。性成熟体长雌鲸14.4米,雄鲸13.6米。食性广,主食甲壳类中的假磷虾、桡足类,也摄食沙丁鱼、鯡、玉筋鱼、秋刀鱼等小型结群性鱼类,以及头足类等。

脂巨口鱼


中文名称 脂巨口鱼
拉丁名称 Opostomias mitsuii Imai
英文名称 Mitsui's dragon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黑巨口鱼科
拉丁科名 Melanostomiatidae
中文属名 脂巨口鱼属
拉丁属名 Opostomia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20;臀鳍25;胸鳍i+3,腹鳍7。鳃盖条骨17。鳃齿2+1+9。
体长为体高6.2倍,为头长6.7倍,为背鳍基长7倍,为臀鳍基长6.7倍,为颏须长6.5倍。头长为吻长3.9倍,为眼径5.5倍,为眼间隔2.7倍,为上颌长1.4倍。体延长,侧扁,稍柔软,尾柄细小。头中大,高略小于长。吻稍宽,圆突,长于眼径。眼中大,位于头侧前半部。眼间隔宽,大于吻长,稍突起,每侧具1条低的额骨隆起嵴。鼻孔2个,小,位于眼前上方。口大,上颌后端远伸越眼后缘下方。上下颌几等长,上颌缘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下颌缝合部上下方各具1尖形骨质突起。前颌骨具2行牙,外行4牙,第二牙强大,犬牙状,后2牙颇弱小,内行2牙中大,上颌骨无牙,下颌具2行牙,外行4固定牙,第一牙强大,犬牙状,口闭时突入前颌骨第一、第二牙之间的凹刻中,内行1牙,可倒伏,犁骨具1对尖牙,可向后倒伏;腭骨无牙;上咽骨具一群细牙,14枚。颏须1,较细,稍长于头长,端部具1细丝,无球状体。鳃孔大,伸达颏须基后部。鳃盖膜与峡部微连。无鳃耙,而具鳃齿,上鳃弓鳃齿3枚一丛,下鳃弓鳃齿成对,隅角处,1枚。无假鳃。

体裸露无鳞。头、体具发光器:跟后(PTO)1,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各1个,鳃条部(BR)1行15个,体侧2行,腹侧行约59,其中腹前(IV)10+33,腹部腹侧(VAV)16;体侧行约59,其中胸部体侧(OV)30,腹部体侧(VAL)13,尾部(AO)约16。此外,头部、口内、颏须上还具许多微小发光器。

背鳍1个,显著后位,在尾部与臀鳍相对,起点略前于臀鳍1~2枚鳍条。无脂鳍。胸鳍小,上端具l游离丝状鳍条。腹鳍短小,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近许多。尾鳍小,分叉。尾柄细短。

头体黑褐色。

圆口铜鱼


[学名]: 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 et Dabry)
[资源名称]: 圆口铜鱼
[外文名]: largemouth bronze gudgeon
[别名]: 水鼻子、麻花鱼、肥沱、方头水鼻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胸鳍条1,18~20;腹鳍条1,7;侧线鳞55~58;背鳍前鳞20~23;围尾柄鳞2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3;下咽齿1行,5-5。脊椎骨4+49~50。体长为体高的3.8~4.8倍,为头长的4.2~5.0倍,为尾柄长的4.0~4.8倍,为尾柄高的8.2~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3~3.0倍,为眼径的9.0~12.5倍,为眼间距的2.0~2.4倍,为尾柄长的0.9~1.1倍,为尾柄高的1.7~2.2倍,为口宽的3.0~3.3倍,为须长的1.2~1.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2倍。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宽,上下稍扁平。口大,下位,较宽圆,呈半圆形。吻钝圆,且突出,吻褶覆盖上唇,下唇口角处形成一个肉质薄片, 唇厚,较粗糙。颌须1对,长而粗壮,末端可延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眼细小,鼻孔比眼略大,鳃耙短少稀疏。下咽齿呈臼齿状,尖端带沟。侧线很直,沿体轴中线延至尾部。背鳍无硬刺,位于背部的最高处,起点稍前于腹鳍,约在吻端与至臀鳍间距离的中点,胸鳍发达,宽且长,末端超过腹鳍基部,成熟个体胸鳍的不分枝鳍条颌第1、2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并且弯曲,鳍条内侧有粗糙的白色珠星。腹鳍起点在胸鳍基部至肛门距离的中点,臀鳍起点至腹鳍基部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叉形。鳔2室,前室小,后室大,约为前室的3.0~4.0倍,腹腔膜浅银白色并略带金黄。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宜昌至宜宾的长江上游,以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的底栖鱼类,喜集群活动,夏秋两季一般生活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岷江等支流,冬季退入干流深处岩沱中越冬。

鳁鲸


中文名称 鳁鲸
拉丁名称 Balaenoptera borealis Lesson
英文名称 Sei whale
分布区域 温鲸分布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水域,在冰海区甚少发现,亚洲主要在日本太平洋侧洄游,中国发现不多,台湾海区冬季曾有少量捕获。
种类习性 大洋温水性稀有须鲸类。
保护措施 国际协议从1979年起对温鲸实施全面禁捕,以期资源的恢复。
资源现状 自20世纪才被开发利用,在南半球原有资源量20万头,1964-1965年度最高捕获量达22157头,1976-1977年下降为1863头。北太平洋资源量原有4200头左右,几乎全被日本所利用,1969年捕获5158头,而后逐年下降,1975年仅获504头。

厚巨口鱼


中文名称厚巨口鱼

拉丁名称Pachystomias microdon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黑巨口鱼科

拉丁科名Melanostomiatidae

中文属名厚巨口鱼属

拉丁属名Pachystom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各大洋热带、亚热带水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中等延长,头大,眼较大,口裂大,后缘超过眼,眶下发光器很大,在眼下呈弯曲的棒装,在该发光器的前方及上方有一些小的发光器,体下侧及腹部的发光器多少聚集成群。犁骨无齿。胸鳍无游离的延长鳍条,背鳍、臀鳍位于体之后部,紧位于尾鳍前方。腹鳍腹位,尾鳍小,分叉。背鳍20-24鳍条,臀鳍23-28鳍条;体腹部共有发光器47-50,体下侧共有发光器29-34;脊椎骨50-53;颏须长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加长,其长约为体长的3%-50%,须的末端简单,无其他树枝或球状构造。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吸口裂腹鱼


[学名]: Schizothorax myzostomus
[资源名称]: 吸口裂腹鱼
[外文名]: Xi kou lie fu yu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口下位。下颌前部有发达的角质,边缘锐利。须2对,约等长。身体背面、侧面均被细鳞,胸及前腹面裸露无鳞。肛门至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身体背部蓝灰色,腹侧银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怒江州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独龙江(属伊洛瓦底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独龙江(属伊洛瓦底江水系),栖息环境多为水流湍急、砂砾底质。

齐口裂腹鱼


[学名]: Schizothorax prenanti(Tchang)
[资源名称]: 齐口裂腹鱼
[外文名]: Prenant's schizothoracin
[别名]: 齐口、细甲鱼、齐口细鳞鱼、雅鱼、洋鱼、嘉鱼、丙穴鱼、豹口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Ⅲ-5;胸鳍Ⅰ-17~20;腹鳍Ⅰ-9~10。侧线鳞90~109;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4~23,内侧19~31。下咽齿3行,235-532;脊椎骨4+42~45。。体长为体高的3.3~4.7倍,为头长的3.7~4.5倍,为尾柄长的5.9~7.3倍,为尾柄高的7.4~9.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7倍,为眼径的3.4~5.1倍,为眼间距的2.7~3.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4倍。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在小个体中略呈弧形),下颌前缘有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表面有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均小于或约等于眼径,身体被复细鳞,排列不整齐,胸部自鳃峡以后有明显的鳞片。背鳍刺在14.0cm以下个体较发强,其后缘具有明显的锯齿,但在大个体却变柔弱,其后光滑,或仅有少量锯齿痕,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1分枝鳍条相对。体背部暗灰色,腹侧银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皆为青灰色。尾鳍红色。鳔2室,其后室 长为前室 长的2.0~3.5倍;腹膜黑色。臀鳍末端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上下叶末端均钝。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长江上游鱼类,长江上游干流、岷江及大渡河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要求较低的水温环境并喜生活于急缓流交界处,卵微粘性,产卵季节有短距离的洄游,产卵后的亲鱼则回到江河深水或水下岩洞中越冬。以着生藻类为主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4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