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纹虾鱼

虾塘养鸭 养鸭鱼

2020-10-15

中文名称 条纹虾鱼
拉丁名称 Aeoliscus strigatus(Gunther)
英文名称 shrimpfih, razorfish, jointed razor-fish, amour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刺鱼目
拉丁目名 Gasterosteiformes
中文科名 玻甲鱼科
拉丁科名 Centriscidae
中文属名 条纹虾鱼属
拉丁属名 Aeolisc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极侧扁,体被骨质甲,体之最后端为背鳍棘,它与体骨质甲间有可动关节,稍能活动,第二背鳍、尾鳍及臀鳍均弯向下方。经常将细长的管状吻向下,作垂直游泳,从吻部到尾鳍基有一中侧位的暗色纵带,体上无小黑点。

相关知识

条纹叫姑鱼


[学名]: Johnius fasciatus
[资源名称]: 条纹叫姑鱼
[外文名]: barred jewfish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Ⅰ-28;臀鳍Ⅱ - 7;胸鳍18;腹鳍 Ⅰ-5 。侧线鳞52 。鳃耙4+11。体长为体高3.2倍,为头长3.5倍。头长为吻长3.2倍,为眼径4.2倍。尾柄高2.8倍。 体延长,侧扁,背部广弧形,腹部较平坦;尾柄中长。头侧扁,短钝。吻圆突。吻褶边,缘游离,分为4吻叶,中间2叶小而不显著,侧叶大而显著;吻缘具5个小孔,中吻缘孔较大,凹入,圆形,侧吻缘孔裂缝状,位于吻叶外侧和吻叶之间。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微隆起,约与眼径相等。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较小,圆形,后鼻孔大,长圆形,位于眼的前方。口小,下位,口裂平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牙绒毛状,排列成牙带;上颌外行牙稍大,排列稀疏;下颌牙约等大。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颏孔一对,互相靠近,中间具一肉垫,肉垫下陷时呈现-浅孔,内侧和外侧颌孔存在。无颏须。鳃孔宽大。前鳃盖骨边缘只细锯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短。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被栉鳞,头部除吻端外均被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有2/3以上被小圆鳞。侧线完全,弧形,向后几伸达尾鳍末端。 背鳍连续,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有一深凹,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第一鳍棘短,约为第二鳍棘的1/5,第二、三鳍棘最长,大于眼后头长。臀鳍起点在背鳍第十三鳍条的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较长,约为眼径的1.6倍。胸鳍尖长,约等于吻后头长。腹鳍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下方,约与胸鳍等长,外侧第一鳍条丝状延长。尾鳍楔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广东  [原产地区]:中国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地理分布]:仅见于中国,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殖期常游到岸边觅食,夜间索饵频繁。其鳔具有发声能力,能发出咕咕咕的声响。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高生产力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资源状况]:未评估

条纹胡椒鲷


[学名]: Plectorhynchus lineatus
[资源名称]: 条纹胡椒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隆起度大于腹缘。头圆钝。吻钝,吻孔1对,小,裂缝状。眼侧上位。鼻孔每侧2个,具瓣膜。唇稍厚。上颌后端达瞳孔前缘或稍前的下方。上颌骨大部为眶下骨所遮盖。下颏孔3对。两颌牙细小,后侧牙2行,前部多行形成宽牙带。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耙较短小,最长鳃耙约为其相对鳃丝长的1/2。 头和体被小栉鳞。侧线侧上位,与背缘并行。侧线有孔鳞断续排列,常被其两侧的鳞片覆盖或隔 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浅凹刻;以第3和4鳍棘最高,鳍条后部外廓稍圆凸。胸鳍末端达背鳍第9或第10鳍棘下方。腹鳍末端大多伸达肛门。尾鳍截形或中部稍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西、广东  [原产地区]: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红海,东到马绍尔群岛,南到澳大利亚,北到日本琉球。 我国产于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广西、广东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

条纹斑竹鲨


中文名称条纹斑竹鲨

拉丁名称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英文名称whitespotted catshark, cat shark, carpet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须鲨目

拉丁目名Orectolobiformes

中文科名须鲨科

拉丁科名Orectolobidae

中文属名斑竹鲨属

拉丁属名Chiloscyllium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以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口平横,下唇宽扁,成一连续横褶,眼小无褶膜。喷水孔中大,常伸至眼下。齿细小,多齿头,多行在使用。最后3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臀鳍近尾鳍,尾椎轴不上翘。体长达1米左右,臀鳍经尾鳍下叶为高,臀鳍长于小尾鳍下叶缺刻前方部分3/5-3/4,体具近圆形白色斑点。第一背鳍起点与腹鳍中部相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条纹狼鲈(条纹石鮨、美洲条纹鲈)鱼种培育


(一) 鱼种培育池条件
鱼种培育池与鱼苗培育池的要求基本相似,面积可大一些,一般为3~5亩;水深1.2~1.5米较为合适。为确保鱼苗的成活率,必须严格进行清塘消毒。由于鱼种培育阶段主要以人工投饲为主,因此一般情况下培育鱼种的池塘无需施肥,但如果水质太瘦,透明度太大,也应施用适量有机肥或无机肥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鱼塘要在进足水后才能放养鱼种,否则会增加水鸟的危害。放种前应对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溶氧、pH、水温等进行测定,以保证理想的放养条件。以上这些工作应在夏花鱼种出塘前全部准备好。

(二)放养规格与密度
鱼种培育阶段是紧接着鱼苗培育阶段进行的。鱼种培育阶段放养的鱼种,即为鱼苗培育阶段收获的夏花鱼种,规格多在2.5~5厘米之间。同一个池塘必须放养规格一致的夏花鱼种,以减少自相残食的机会。

鱼种放养密度,要根据实际生产目标、鱼池条件(如水源)以及池塘设施的配套情况等来确定。例如,若养殖单位要求在成鱼养殖时放养尾重10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鱼种培育时的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2500尾/亩;若要求生产规格较小的鱼种(30~40克/尾),每亩放养量以4000~5000尾较为适宜。此外,每亩应套养规格相近的鲢、鳙鱼种100~150尾,以控制水质。养殖实践表明,过低的放养密度(每亩1000尾以下)会造成鱼种个体生长速度出现较大的差异,还会因此而出现自相残食,降低成活率。池塘条件及其设施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放养密度,若水源充足,水质好,增氧设备齐备,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反之,则应适当降低放养量。

(三)日常管理
鱼种培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池塘管理。经常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注意观察、测定水质,了解鱼种的生长,及时分筛,合理投喂等都是鱼种培育阶段日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

1.水质管理池塘水质调控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鱼种的生长和生存,鱼种培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质管理水平的高低。鱼苗培育阶段的水质管理方法大多也适用于鱼种培育,但鱼种培育阶段也有其自身特点,如鱼种对环境的适应力增强,池塘鱼载量增加等都有别于鱼苗培育阶段。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管理好池塘水质,以满足鱼种的生长要求。调控水质的最有效方法是换水和增氧。如果条件允许,应经常测定溶氧、pH、水温、氨、透明度等以便于根据池塘的水质变化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鱼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条纹鲈鱼种阶段对溶氧要求为5毫克/升以上,如果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要开机增氧或加水以提高溶氧含量,防止泛塘。每个池塘均应装备增氧机,以叶轮式增氧机效果最佳。在水温较高的夏季,最好每天午夜开机增氧2~3小时,若用换水方式以提高溶氧,则应加注含氧丰富的表层水,并在池塘相对的一边从底层排水。水体溶氧的饱和含量与水温呈负相关关系,水温高,饱和溶氧含量低;水温低,饱和溶氧含量高。所以,缺氧泛塘事故大多发生在高温季节(6~9月),在高温季节,如果上下水层溶氧含量差异过大,遇暴雨时常会造成泛池,故应经常测定溶氧,以便在需要时即采取增氧措施。

条纹鲈在鱼种阶段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强于鱼苗阶段,16~30℃均能正常摄食,超出此范围,则摄食活动下降。鱼种对pH的适应范围也有所增加,但中性更适于鱼种的生长,如水体酸性较大,可使用石灰加以调节。

氨对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很低的浓度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由于鱼种培育阶段以人工投喂为主,在放养量大、投饲较多的情况下,鱼类的排泄物及残饵可能会导致氨含量的上升,水温偏高时更易于引起鱼类中毒,必须予以注意。降低水温(如加入低温新水),减少投饲,以及换水、增氧等均可降低池塘氨的含量。

虽然鱼种培育期间浮游动物并非是条纹鲈的主要食物,但池水也应保持一定的肥度,水质过瘦,透明度增大,太阳光可直照池底,常会造成水生维管束植物及丝状绿藻的大量繁殖,这些植物的大量存在会干扰鱼种取食,对鱼种的生长产生不良作用,而且对拉网捕捞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维持一定量的浮游植物十分必要,池水理想的透明度应保持在50~80厘米之间,透明度过大,可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化肥,若水过肥,则应及时加注新水。


2.饲料及投喂在鱼苗培育后期或夏花鱼种暂养期间,已进行食性驯化的鱼种,放养后即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条纹鲈属肉食性鱼类,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在实验条件下,个体重为1.4克的鱼种投喂含47%蛋白质和12%脂肪或57%蛋白质和17%脂肪时,获得最佳的生长速度和蛋白质利用率;个体重为9~16克的鱼种,饲料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为52%和13.2%时,净增重、饲料效率、蛋白质的利用率最大。目前尚未研制出条纹鲈鱼种的专用饲料配方,实际生产中通常是投喂高质量的鲑鳟鱼商品饲料,蛋白质在40%~45%之间;使用优质加州鲈鱼或斑点叉尾鮰配合饲料效果也比较理想。可用沉性或浮性饲料投喂,不过最好是浮性饲料,因为浮性饲料易于观察,鱼到水面争食,多余饲料漂浮在水面上,容易发现,能减少浪费,还可避免因过量投喂而引起池塘水质变坏。饲料颗粒的大小应根据鱼种的个体大小作相应的调整,通常是开始使用直径约1毫米的饲料,以后随着鱼种的个体长大而相应增加,以鱼种能正常摄食为度。投喂率的确定,也与鱼的个体大小有关,总的原则是鱼规格小,日投饵率高,鱼规格大,日投喂率低(表3-5)。

从表3-5可知,初期的投饵率可高达鱼体重的15%~25%,但由于鱼的总重量较小,实际投饵量并不会很大。初期高投饵率的目的是使鱼种能有更多机会援食人工颗粒饲料,减少因部分鱼尚不习惯摄食颗粒饲料而造成规格的差异。大约2周以后投饲率要逐渐减低,直至接近收获时日投喂率为鱼体重的3%左右。投喂率的调整依据主要是对鱼生长进行测定,通常每月1次,由于拉网会造成鱼体紧张或引起损伤,故应尽可能小范围采样(如围池之一角等),而且拉网要选择水温低的时候进行,采到鱼样本后无需作个体测定,在池边混合秤重后即可估算出池塘鱼的总重量,并据此计算投饵量。

投喂方式多为人工投饲,也可使用自动投饵机投喂。每天早晚各投饲1次,如果条件允许,适当增加投饲次数(每天3~4次),可减少个体间大小的差异。通常是沿着池的一边投喂,应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撒放饵料,以使所有的鱼都能摄食到足够的食物。若使用浮性饲料,在风浪较大时应在上风处投放饲料,以免被风浪吹至岸边造成浪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97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