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不同季节的养殖管理方法

(1)蜈蚣的特殊管理

蜈蚣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离不开土,且吃少量的土可以补充体内需要的一些元素,调节生理代谢,这是饲料不可代替的。因此,饲养池中千万不能缺少土。不管大的饲养池或小的饲养盆,底层都应该放层饲养土。

蜈蚣的产卵日期不一致,产卵前的蜈蚣应大量供给食物,而产卵后的娱蚁抱卵孵化期不喂食。所以,对产卵蜈蚣助产卵前34天应将其拣出,单独饲养以便排除不产卵蜈蚣的干扰,提高孵化率。据有关资料介绍蜈蚣产卵与孵化采用人工巢为好。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直径10厘米左方的无底罐头筒,壁上打上一些小孔通气,将其插入土中.罩着临产雌蜈蚣,筒口用硬纸板盖好,l筒1个雌体;另一种方法是用玻璃罐头瓶,配上盖、盖上钻一些孔通气,瓶里放23厘米厚的潮土,将临产的蜈蚣放入,l瓶1条。

利用人工巢繁殖在技术上是种创新,优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能有效地利用饲养面积;二是可避免雄蜈蚣或其他蜈蚣的干扰或残食;三是可以保持巢内湿度,有利于雌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中顺利产卵、安全抱卵孵化和监护;四是便于对幼体蜈蚣与雌体分开。雌体在孵卵期内应防止惊动与干扰.否则会引起吃卵或者不抱卵。

(2)蜈蚣的四季管理

人工饲养蜈蚣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科学饲养管理,根据季节变化和蜈蚣个体发育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能一成不变。

1)春季的管理

春季到来,气温开始回开,地温也慢慢升高,经过几个月冬眠的蜈蚣开始苏醒、出来活动和觅食。但是,这时期气温还不高,昼夜温差较大.即使在采取供暖的情况下,因夜间温度仍低,蜈蚣这时活动量小,消化能力还很低,白天风和日暖时能活动,夜里就不活动和少活动,出于这时期蜈蚣体质较弱/,遇到达续低温有可能被冻死。所以。在管理上,清明节前后原有防风保温设施还不能拆除,等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再行拆除。

蜈蚣在室温15℃时,夜里出来寻食的还不多,此时可以不给饲料或少给饲料,可以不给水。但是到清明以后,气温超过15℃,能出来活动的蜈蚣数量可以达到30%左右,这时可以给一些容易消化的饲料。如煮熟的胡萝卜、肉末、青菜等。水槽里添满水,同时给池子里的瓦片上洒少量的水,补充潮气。

洒水应在风和日暖的中午或晚上。增加环境潮湿度,使蜈蚣冬眠苏醒后很快恢复身体的水分含量,尽快进入正常生理代谢状态。

清明至小满,是蜈蚣复苏后身体恢复的一个时期,随着复苏后时间的增加,饲料量也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活动量增加、消化能力增强,食量大大增加。此时如果饲料供应不足,势必导致蜈蚣体质恢复缓慢,体质变弱,由此可以导致生病死亡。活下来的因体质差,产卵推迟、所产的卵孵化率低,孵出的幼蜈蚣成活率也低。

另外,这时的湿度应在50%~60%,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满后湿度可增加到75%~80%。

2)夏季的管理

4月底至5月初天气已经变暖,蜈蚣出来活动的数量剧增,活动量也越来越大。环境温度达到25℃时,蜈蚣进入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时期。成年雌蜈蚣已进入产卵前的身体复壮阶段。此时应将前1年繁殖的幼小蜈蚣与成年蜈蚣分开饲养。

虽然前1年繁殖的蜈蚣和成年蜈蚣都需要加强营养,但分开饲养对成年蜈蚣产卵、抱卵孵化还是有好处的:

第一是分开饲养,对成年蜈蚣按其需要增加饲料量、增加湿度,保证其营养和生理需要;第二是分开饲养,可以在产卵、抱卵孵化时避免幼小蜈蚣的干扰。除保证饲料充足外,在气温升高时,池子内的水槽或水盘内应保证有充足的清洁饮水,使蜈蚣随渴随饮。否则会由于体内水分缺乏而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

在这一段时间里,供给蜈蚣的饲料以蛋白质为主,并补充维生素含量较高的蔬菜,以保证成年雌体卵子发育时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健康的成年雌体所产的卵孵化率高,孵出的幼小蜈蚣比较健康、成活率高。

进入产卵期,要注意对成年雌体的饲养管理。

由于雌蜈蚣产卵后,在抱卵孵化的60天内不吃不动,所以随着产卵雌体的增加,群体投饲量应越来越少。在一个繁殖群体中,产卵早的与产卵迟的个体有时能相差1个月,在这1个月内,既有产卵、抱卵孵化的,也有待产卵的,喂食量由多到少,直到绝大多数都产卵,只需每天晚上供给一点饲料,保证未产卵的吃食。这样经过1个月左右,产卵早的雌蜈蚣已经完成了抱卵孵化及抚育幼蜈蚣的任务,开始出窝活动。

这时,经过抱卵孵化的雌蜈蚣比较瘦,应把它们捡出去单独饲养,供给其营养丰富而且供给量充足的饲料,保证它们得到充足的养料、尽快恢复体质。

在夏季经常有阴雨天气,空气湿度较大,这时不要在室内或池子内洒水,自然湿度就能保持75%~80%。若湿度过大,应在饲养池上架设15瓦的灯泡以提高温度、驱除潮气。夏季阴雨天,蜈蚣活动特别活跃,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窗纱是否完好,如发现有破损处,应及时修补,以防止蜈蚣逃跑或天敌入侵。大暑后进入每年的炎热天气,持续高温,有时出现暴风雨天气,管理人员要勤检查有无被风吹坏的窗纱盖,特别是暴风雨来临时,要及时赶到饲养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秋季的管理

立秋后天气转为凉爽,白天和晚上温差加大,这时蜈蚣进入了交配期,饲养管理也十分重要。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由立秋到处暑的管理:

这一段时间气温还比较高,这时成年蜈蚣处在交配阶段。有的蜈蚣经过2个月抱卵孵化体质消耗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这时供给的饲料要营养丰富、数量要充足。即要供给蝇蛆、黄粉虫、黑粉虫、蚯蚓等活的饲料虫,或肉末、蛹等饲料。如这时的饲料供给不足,或营养不丰富,体质恢复缓慢,影响下一时期体内营养贮备,对越冬造成不良影响。

由处暑到秋分的管理:

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秋雨连绵,空气湿度大、造成连续低温。饲养中,由于天气阴冷,影响蜈蚣正常的生长发育。解决的办法是在池内撒一些干土、帮助吸潮,降低池内湿度。由于空气湿度大,饲养池绝对不能再洒水,尽量使饲养池内通风良好。

秋分以后的管理:

秋分后蜈蚣体内的水分减少,在生理上进入冬眠前的准备阶段,这时应将水沟内的水分放掉,只供食不供水。蜈蚣是变温动物,体内水分大时,贮存营养物质的量就减少,这样经过冬眠后体内物质不仅消耗大,第2年体质较弱,而且不利于冬季抗御寒冷。所以,在停止饮水以后还要加大饲料的投喂量,为冬眠前体内贮存营养物质奠定基础。

当年孵出的幼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也是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管理不善,体内没有贮备足够的营养物质,经过冬眠又消耗了体内的一部分物质,到了第2年春季,体质恢复比较缓慢,容易造成死亡。

幼小蜈蚣在出壳后15天内,是在雌体怀抱中,靠消耗胚胎发育时期没有吸收完而被包在体内的一部分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的。不要让幼蜈蚣过早地离开母体,否则会因离开母体后对环境不适应而死亡。幼小的蜈蚣离开母体后,在饲料供给方面要选择适口性强、易消化的牛奶和葡萄糖。待有了吃食能力后要供给蝇蛆、黄粉虫、黑粉虫、小蚯蚓、鼠妇等。

幼小蜈蚣离开母体后的时期正是夏末秋初气温较高的时期。又是其活动量大、食欲旺盛、消化能力强,生长发育最好的季节。如果管理好,体质就好,为离开母体后第1次蜕皮做好物质贮备。

这时饲养池的湿度要控制在70%~80%,不宜过大,否则会使幼蜈蚣体内水分增大,出现蜕皮性死亡现象。较为严重者出现冬眠死亡,较轻者第2年苏醒后因体质弱而死亡。

幼蜈蚣第1次蜕皮后身体处在柔软状态,不能爬或爬行缓慢并有腥味,这时最容易引起蚂蚁等敌害的伤害,这时在饲养池内喷些醋或酒,这些腥味会大大减弱,就不会引起敌害对其伤害。

冬季的管理:

霜降前后,每天最低气温下降至1.2℃以下,蜈蚣开始逐步向深层移动,活动减少,食量减少,逐渐进入冬眠状态。这时的管理主要是防寒、防鼠工作。

冬眠的温度是:

南方8℃左右,北方在2℃左右,这时蜈蚣要蛰人土深10~15厘米的地方不吃不动。

防寒保温的方法是:

在饲养池的瓦片上撒一层4~8厘米厚的细而松的土。必要时应在覆盖土内加入一些稻糠或麸皮,以增加蓬松性,保温性能也好。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冷还可以在饲养池或饲养缸上加盖草帘、饲养室也要做好防风保暖工作,保证室温和池内温度不低于2℃。有条件的,在饲养池周围堆移一些锯末、麦糠、稻壳等,可以起保温作用。

如果饲养池是设在遮荫棚下的,没有大棚挡风墙的,可以砌上临时墙保温,或用塑料薄膜遮起来,第2年春暖花开后再拆除。

整个冬眠期饲养池每半月要通风1次,通风工作应在风和日暖的中午进行,通风时要揭开草帘和纱网盖,通风换气1~2小时。同时检查纱网盖是否破损,若发现有破损的地方,首先检查有无老鼠钻进瓦片的迹象,如有钻进老鼠的迹象,应及时清理、捕鼠,然后修理好破损的网盖,防止老鼠再进入。

相关阅读

蛋鸡不同季节饲养和管理方法


我国东北地区四季节分明,气候差异较大,如果不做好环境的控制工作会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蛋鸡养殖场或者养殖户要于根据各季节的气候特点、蛋鸡的生理与生产需求,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提供适口性好、营养含量高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应保持环境卫生并定期消毒。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不同季节饲养和管理方法。

1、春季的饲养管理

春季的天气逐渐回暖,白天逐渐延长,春季是蛋鸡的繁殖季节,如果饲养管理到位可有效的提高产蛋量。虽然春季气温回升,但是昼夜的温差较大,容易发生和流行病毒性疾病,使蛋鸡的健康水平下降,死亡率升高。因此春季饲养管理的目的是加强营养,做好保温的工作,同时还不可忽略通风的重要性,防止鸡群发生疫病。蛋鸡的产蛋率与饲料营养价值和饲喂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高产蛋鸡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多,采食量也大。因此在产蛋期要调整日粮的浓度,因随着气温的回升,鸡的采食量下降,此时可以适当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同时还要注意日粮中粗蛋白质的含量,另外,还要注意提供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钙磷的含量,一般要在3%以上,但是不宜超过4%。合理的安排每天的饲喂次数和饲喂量。给鸡群提供充足的饮水,可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的电解多维,以补充营养。春季是病毒性疾病易发季节,因此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保持鸡舍日常的环境卫生,定期的消毒,杀灭舍内的病原微生物。春季气温还不稳定,温差较大,通风时要注意根据天气的变化、风力的大小和方向来确定最佳的通风力度。

2、夏季的饲养管理

夏季高温且多雨,天气炎热且潮湿,鸡体的热量不易散发,易发生热应激,而导致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使产蛋量下降,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量增加。因此夏季蛋鸡的饲养管理重点是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并进行合理的饲喂,以避免或者减轻热应激对鸡群带来的不利影响。夏季高温时蛋鸡的采食量下降,为了使其获得充足的营养,在夏季可适当的提高饲料营养浓度,保证蛋鸡营养的摄入水平。要少喂颗粒料,多喂加水的湿拌料,同时适当的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饲喂,可增强食欲,提高蛋鸡的采食量。炎热夏季还要保证蛋鸡饮用充足、清凉且清洁的饮水。在喂料时要避开一天中较为炎热的时段,将每天早上喂料的时间提前,下午喂料的时间推后,让蛋鸡在凉爽时段采食,可有效提高采食量。为了防『l-蛋鸡发牛热应激,可在饲料或者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或者小苏打,可预防或缓解热应激。要想从根本上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则要在舍内安装有效的降温设施来降低鸡舍内的湿度。夏季要加大通风换气的力度,利用风扇和湿帘来降低舍温。为了防止阳光直射,可在鸡舍的周围种植绿化带,但要注意不可影响通风。另外,夏季鸡舍内潮湿易滋生病菌,要勤换垫料,加强消毒,保持舍内干燥,及时的清理粪污,保持舍内清洁卫生,防止疾病的发生。夏季蛋鸡易发生抱窝现象,影响产蛋,可将其放在凉爽通风处,饲喂湿料,不提供产蛋箱,可避免这一现象发生。

3、秋季的饲养管理

秋季气温逐渐的下降,白天逐渐的变短,昼夜温差较大,并且雨水较多。鸡经历较长时间的产蛋期,机体较为衰弱,体重有所下降,因此秋季的饲养管理目的是加强营养,使蛋鸡恢复体力,同时还要为冬季产蛋需求,贮备一定量的营养。秋季蛋鸡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注意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秋季蛋鸡会出现换羽的现象,这类鸡的生产性能较差,产蛋量较少,甚至会停止产蛋,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以推迟或者缩短鸡的换羽时间,提高产蛋量,对于出风换羽现象的蛋鸡要及时的淘汰。在换羽前与换羽期间的蛋鸡要加强饲养管理,合理的搭配日粮,多喂一些青绿多汁饲料,让其保持较为旺盛的食欲。另外,秋季还要对鸡群进行合理的调群工作,将低产鸡和体质较弱的鸡进行淘汰,同时还要做好越冬前的准备工作。另外,秋季在白天的气温仍然较高且多雨,防暑降温的工作也不可忽略,但是夜间温度较低,还要做好夜间的保温工作,同时要保持舍内清洁、干燥。秋季光照时间缩短,会导致产蛋率下降,所以为了保证蛋鸡的生产性能要保持蛋鸡16h左右的光照时间,需进行人工补光。除此之外,要做好秋季的驱虫和免疫接种工作。

4、冬季的饲养管理

我国北方冬季的天气较为寒冷,昼短日长,鸡需要的能量较多,以用来抵御寒冷,因此应适当的提高日粮中热能性饲料的比例,并多喂颗粒状饲料。做好鸡群的防寒保温工作,以免影响产蛋性能。冬季的工作重点除了保暖外,还要处理好保暖与通风之间的关系,不可为了防寒保暖,而疏忽通风。此外,由于冬季光照缩短蛋鸡活动与采食时间也相对减少,应对其增加人工光照,以增加运动,提高采食量。

蛋鸡不同季节饲养管理要点
(一)、春季饲养要点:

春季气候由冷变暖,气温逐渐回升,日照逐渐延长,是鸡产蛋的好季节。在此季节饲养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温度避免鸡群受寒初春时节,咋暖还寒,昼夜温差大(尤其是北方),在逐渐撤去防寒设施的同时,注意避免鸡群受寒,千万不要因管理上省事了而放松管理,导致日温差过大使雏鸡患感冒。
2、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正常湿度,还要注意保温,要根据气温高低、风力、风向而决定开窗次数、大小、和方向,要先开上部的窗户,后开下部的;白天开窗,夜间关闭;温度高时开窗,而温度低时关窗;无风时开窗,有风时关窗。这样可避免春季发生呼吸道疾病,又可提高产蛋率。
3、注意合理光照产蛋鸡每天必须有14~17小时的光照。如用红灯光照效果更佳。
4、注意防疫管理春季是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季节,而多风多雨的气候特点又利于疾病传播,搞好环境卫生和加强防疫应列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入春以后,应对鸡舍外清扫消毒1次,以减少疾病的威胁。此外从鸡群中将病鸡、弱鸡、伤残鸡及不产蛋鸡挑出淘汰,加强疾病预防工作,。有条件的鸡场要做好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病的抗体监测,发现异常立即,也可以进行预防性投药。
5、注意饲料营养全面
①减少能量饲料春季气温变暖后,如果继续喂高能量饲料,会使鸡体重增加,影响产蛋率。所以春季应降低鸡饲料中的代谢能。方法是减少玉米等谷物类饲料的用量。
②增加蛋白质的含量母鸡产蛋期要消耗较多的蛋白质,所以饲料中粗蛋白质的用量要根据产蛋率的提高而增加,一般产蛋率每提高10%,饲料中可消化蛋白质上升0.5%,但高不超过18.5%,方法是多添加鱼粉、豆饼。
③提高矿物质的含量母鸡产蛋时,对钙的需要量大,因此应将饲料中的钙调整到4%,将磷调整到0.6%,如发现蛋鸡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现象要适当将含盐量提高到0.5%,并相应增加矿物质添加剂的用量。
④补充维生素饲料当鸡产蛋增多时,维生素消耗量也增多。所以要相应给予补充。方法是增加饲料中各种青菜的比重,也可将青绿多汁饲料从15%提高到32%,并增加饲料中多种维生素的用量。一年之计在于春,防重于治,科学的饲养管理不仅有效预防了鸡群的种种疾病,而且降低了饲养成本,保证了高峰产蛋鸡的产蛋率。
(二)夏季高温季节饲养要点:
进入盛夏,广大的蛋鸡饲养户又将面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持续的高温天气,持续的高温天气常导致密集饲养条件下的鸡群容易发生热应激及中暑问题,其主要表现有:采食量下将、产蛋减少、粪便稀薄以及体质下降和大量死鸡现象,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损失。为使鸡群在夏季高温期间保持高产稳产,避免类似严重问题的出现,建议养殖户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适用的饲养管理措施。
1、尽量改善舍内外环境,以减轻热应激的程度
农村养鸡户的鸡舍一般构造较简陋,四周又没有遮阳植物,舍顶没有防辐射设施,再加上鸡群密度较大、拥挤,通风不畅,鸡舍内温度往往比室外高3℃~4℃。对雏鸡而言,适其生长的温度为10℃-22℃,而对产蛋鸡来说,10℃-30℃是其产蛋优秀温度范围,如超过30℃,则对生长、采食量、产蛋率、蛋大小、壳质都会有影响。在炎热季节里,改善舍内外环境的主要措施有:
(1)加强通风良好的通风是保证鸡舍内环境的重要措施。在持续的高温环境下,对于密闭式鸡舍,好采用纵向通风方式,纵向通风鸡舍内气流分布均匀,基本不出现气流死角,新鲜空气能较充分地利用,气流速度较高,一般在0.5米/秒以上,有利于鸡体散热。对于开放式鸡舍,当舍温超过27℃时(尤其午后),依赖自然通风的方式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只有将鸡舍所有门窗全部打开,让横向气流穿过鸡舍引起通风效果才好,或在鸡舍内安装电扇,利用风扇加大舍内空气流动,排出鸡舍内的湿热浊气,使舍内温度下降。即使晚上也应通风,以排出白天积蓄的热量。
(2)用水降温在高温及通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每天中午和下午用高压喷枪向屋顶喷水,增加散热量。或用喷雾器将新鲜、清凉的深井水或自来水带鸡喷雾冷却(100斤水中加1~2公斤保健液),以使鸡体保持湿润,从而降低体温,同时又可以补充有益菌。
(3)保证充足的饮水夏季一定要保证全天自由饮水,而且保证新鲜凉爽,好是深井水并保持常流水。如果在炎热的夏季缺水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鸡的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发挥。
为了保证每只鸡饮到足够的新鲜凉水,就要经常对所有的水槽、乳头式饮水器认真检查,并确认供水装置无故障以及开放饮水器中有足够的水深度。此外,人们容易忽略饮水空间,鸡只常出现争抢饮水的情况,这说明饮水位置不够,导致一些鸡饮水不足,势必加剧热应激反应。可见,精细的日常管理中,确保鸡只随时饮到新鲜足量的洁净水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营养管理
(1)调整日粮对于6-9月进入产蛋高峰期的鸡群,只要日采食量正常吃到不少于115克,一般均能保证日产蛋平均50-55克/只(料蛋比为2.31)。但炎热的环境常引起蛋鸡生理和代谢发生变化,导致采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试验表明,高温导致鸡群采食量下降,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采食量将下降2%。因此,对于体重1.9-2.1公斤的新母鸡而言,采食下降,意味着为产蛋所提供的养分摄入量是不够的,由蛋重变轻可以验证。
因此,为保证鸡群正常生产,适时调整日粮是恰当的,以确保蛋鸡每日基本的营养需要(如18克粗蛋白,275千卡的能量,360毫克蛋氨酸,720毫克赖氨酸,3.5克的钙,0.4克有效磷及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这样才可补偿高温应激引起的养分缺乏,满足蛋鸡特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应激的危害。关键的营养调控措施有:
①用1%油脂替代1%玉米。在高温的环境下,鸡群对能量需求较低,鸡群采食量便相应降低,因此,应对饲料能量结构进行调整。要想提高采食量,可在饲料中加一些脂肪,脂肪可提高饲料的适口性,这样,采食量就可大大提高,而且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如加喂1%动植物油脂代替1%玉米。
②调低蛋白质水平。由于鸡群对蛋白、氨基酸的需求与环境无关,所以,在天热时,鸡群的蛋白质需求不会改变,然而,当环境上升到30℃时,鸡群采食量便会下降,这时应提高蛋白质水平,而在更高温下,热应激直接影响产蛋率,即使提高同水平蛋白也无法改善,应用低蛋白日粮,同时维持足够的蛋氨酸(粗蛋白的2%)、赖氨酸(粗蛋白的5%)进食量;过多的蛋白质或氨基酸,其氧化作用生热,此外,日粮正确的氨基酸水平,可减少脂肪肝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
③适当增加钙磷的比例。高温抑制钙的摄入以及VD3转化,因此,在高温环境下,产蛋鸡的钙需求便会升高,然而,高钙日粮可降低适口性,从而导致采食量下降,建议,随预期采食量的改变适当提高预混料的添加水平,保持钙的日进食量3。5克和有效磷0。4克。
④应用其他添加剂。热应激时补加VC150克/1000斤饲料,鸡在热应激状态下,散热时需要大量VC,提高抗病力;有蛋壳问题时,考虑添加碳酸氢钠,此时要检测日粮钠进食量并保证日粮适当的氯水平,改善蛋壳质量,在饲料中添加0。2%-0。3%是有益的;目前应用一般以4%葡萄糖水为宜,可缓解热应激对血液性状的影响,改善散热,并能减少血液中的有毒代谢产物;低聚糖是目前研究得较多的一类绿色添加剂,它们能促进动物生长,增强力,保证动物健康,低聚糖对改善热应激情况下家禽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在家禽饲料中按1%的比例添加藿香、金银花、板蓝根、苍术和龙胆草中草药,可使高温季节蛋鸡产蛋率提高,饲料报酬提高。
(2)改善饲喂方法在突然出现短期(3-5天)热应激时,不要对日粮作任何调整。夏季应选择气候凉爽的早晚多添加饲料,中午少添的方法,以保证日粮的摄入量,也可采用少喂勤添的方法以增强鸡的兴奋性及旺盛的食欲。

3、秋季饲养要点:
①淘汰老弱母鸡:产蛋鸡饲养1-2年好,超过2年的鸡好予以淘汰,鸡体素质差,产蛋率低的应及时挑选出来,分圈饲养,增加光照,每天保持16小时,多喂高能量饲料,促进母鸡增膘,及时上市处理。当新鸡开始产蛋时,则应新、老鸡分开饲养,新鸡也逐渐由产前饲养过渡到产蛋期饲养管理。
②强制换羽实行人工控制饲养,促进同步换羽:为使蛋鸡同步换羽,可将光照时间由原来的16小时减为8小时。将强光改为弱光,将配合饲料改为米糠、秸秆饲料,并在饲料中加拌1-1.5%生石膏代替矿物质,这样7-8天就可以换羽,并加喂适量的南瓜和蔬菜,恢复光照12-16小时,这样4-5周就可以出新羽,7-8周鸡群即可产蛋。如在日粮中添加2.5%氧化锌,能缩短换羽时间,提高产蛋。
③全价日粮:要求饲料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齐全,适口性好。蛋鸡产蛋率为70-90%时,日粮中蛋白质应为17-18%,能量2700-2750千卡,钙3-4%。饲料配方可用豆饼30-40%,玉米20%,鱼粉和面粉各10-15%,麦麸10-20%,槐叶粉6%,骨粉2%,贝克粉8-10%,食盐1%,多维素和矿物质添加剂各0.5%。
④补充光照:光照能刺激排卵,增加产蛋量。开始产蛋时每周增加光照时间半小时,以后每2周增加半小时,直到每天光照时间达1小时为止。实践证明,人工补充光照以每天早晨天亮以后效果优秀。补充光照时,舍内每平方米地面以3-5瓦为宜。灯距地面2米左右,灯与灯之间距离3米。舍内各处光照均匀。
⑤加强卫生防疫:早秋天气闷热,高温多湿,易患鸡痘、球虫病,。减蛋综合症等疾病。因此,加强卫生防疫是保证蛋鸡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对鸡舍、运动场要经常打扫,食槽、水槽等用具要定期消毒,以减少鸡病的发生。注射鸡新城疫疫苗和禽霍乱菌苗进行预防,并用秋虫净等驱虫。勤观察,一旦发现病既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4、冬季饲养管理要点
要使母鸡冬季不停产就要针对产蛋鸡对温度、光照、营养等要求,采取有效的饲养管理措施。
①防寒保温。产蛋鸡适宜的生活温度是18℃,冬季鸡舍温度要尽量保持在10℃以上。一般在鸡舍四周设置防风障,门窗上加盖塑料布,堵塞墙壁漏缝,防止鸡舍进“贼风”。
②增加光照。光照不仅可增强母鸡体质,而且能促进母鸡脑垂体腺激素的分泌,使母鸡产蛋活力旺盛。因此,冬季因时间缩短应补充人工光照,刺激蛋鸡多产蛋。通常在鸡舍内安装电灯,使母鸡所得到的光照达到15小时即可;亦可采用早晨早开灯和晚上晚关灯的方法,使蛋鸡在冬季的光照时间比夏、秋季要长05~1小时。
③增加饲喂次数。冬季气温低,蛋鸡必须从饲料中采食足够的营养以抵御寒冷,才能保证其高产性能。可增加饲喂次数以促使蛋鸡多采食。
④增加营养。冬季天冷,蛋鸡自身消耗能量增加,需要从饲料中采食补给。因此,在冬季应适当提高蛋鸡饲料中的能量水平,达到每千克012兆焦直。另外,冬季在饲料中适当增加些维生素的用量,可提高蛋鸡产蛋量。据试验,冬季在饲料中增加双倍量的维生素A、D3,可提高产蛋率35%以上。
⑤加强疫病防治。冬季是鸡群呼吸道传染病的流动季节,一旦发现病情应立即用相应药物作早期预防,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新咳喘素。

不同季节蜈蚣的饲养要点


1.春季

惊蛰后,冬眠的蜈蚣开始苏醒。但早春气温仍较低,蜈蚣很少到窝外活动。在此期间,管理工作的重点以防寒保温为主。如冬季进行加温饲养的,不能拆炉停止加温,仍需加温,以防止出现早春复苏后因天冷而造成死亡。清明以后,气温逐渐升高,蜈蚣开始出窝爬到地面上活动和觅食,脱离越冬生活。这时应向养殖地的泥土洒水。同时,应投喂足量的饲料,以及时恢复因长期冬眠体内营养物质基本耗尽所致较弱的体质,提早生长发育。还应在池内放置饮水器,供蜈蚣及时饮水。

2.夏季

立夏后,各龄蜈蚣均进入活动、摄食、生长发育旺盛时期,雌蜈蚣也大都进入产卵、抱卵孵化期。这一时期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增加投喂量,以投鲜活昆虫类饲料为主。

投喂饲料时,根据饲养池内蜈蚣的数量、龄期,每天晚上供食一次,以保证出窝摄食的蜈蚣获得充足的饲料,防止蜈蚣之间猎食性残杀。对于体质强壮的蜈蚣宜用肉食类和配合饲料搭配饲养;对体质瘦弱的蜈蚣宜多投喂营养价值高的肉类滋补性饲料;若刚放养的野生娱蚣,宜多喂肉类饲料,促其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孕蜈蚣在怀孕期间,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较一般蜈蚣多,要勤喂多汁鲜活昆虫类饲料,使孕蜈蚣吃饱吃好,保证卵粒的正常发育;已驯养成的老蜈蚣,可加大植物性饲料的配合比例,以求进一步的食物驯化。投喂鲜活昆虫类的饲料时,要尽量满足需求,宁余勿欠。投喂配合饲料时,要限制搭配,宁欠勿余。

(2)保证活动场地的湿度和供应足量的饮水。//农村致富经网//

(3)做好各龄蜈蚣的分群移养工作和为产卵、孵化的雌蜈蚣选择安静的环境。

(4)气温超过35C以上,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以免蜈蚣因闷热而造成死亡。

3.秋季

立秋后气温仍较高。这时仍以投喂鲜活昆虫类饲料为主,并继续做好降温通风工作。秋分后,天气开始逐渐变冷,空气湿度也增大,有时出现阴雨连绵的秋雨天气,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同时,蜈蚣将处于人蛰冬眠的准备阶段,摄食量增大,新陈代谢旺盛。这时,可根据空气湿度适当减少供水量。若饲养环境过于潮湿,应打开门窗通风。多投喂含脂肪较多的昆虫和肉食类饲料,以便蜈蚣机体内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保证冬眠期间生存,安全越冬。

4.冬季

立冬以后,气温下降,蜈蚣逐渐停止活动和摄食,钻人土中越冬,一直至翌年惊蛰。在冬眠期间,做好室内外养殖场所的防寒防冻工作,以保证蜈蚣顺利度过冬季。这是冬季的主要管理工作。

不同季节蜈蚣的活动特点


(一)蜈蚣的栖居地

蜈蚣分布较广,南从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北至华北地区各省均有分布,但较多的是陕西、河南、江苏等省。

栖居环境,蜈蚣喜欢居于潮湿、阴暗的地方,多栖息在腐木、石缝和阴湿的草地等处。畏光,昼伏夜出。野生条件下以捕食昆虫为主,其他大甲壳类虫也是它的猎取对象。一般在10月以后天气转冷时钻人泥土,潜伏在离地面10-13厘米的土中越冬,第2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3月上旬),起蛰出来觅食。

根据以上的生态特征,人工饲养蜈蚣建立饲养池的时候,一定要把饲养池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但根据蜈蚣怕强光和日光暴晒的特征,还要在饲养池上遮荫,池内堆积一些石头、碎砖和瓦片,池内的饲养土要含有大量的腐草或腐叶,土壤湿度在15%左右。严防阳光暴晒,特别是夏天,在强烈的阳光下30分就能造成死亡。

蜈蚣有胆小怕惊的特性,因此蜈蚣饲养场或饲养室一定要建在没有振动的地方。如在工厂、矿山区建场,整天有机械蜈蚣有胆小怕惊的特性,因此蜈蚣饲养场或饲养室一定要建在没有振动的地方。如在工厂、矿山区建场,整天有机械振动,蜈蚣一定不安,逃逸现象严重。

(二)蜈蚣的活动特点

蜈蚣的活动受季节影响很大,不同季节的活动各具特点。即使在同一季节内,也困受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1、季节性活动特点蜈蚣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晚春或初夏,蜈蚣蛰伏结束后,起蛰开始活动。当温度超过10℃时,蜈蚣从地下爬出,向上运动,并开始外出觅食,这时蜈蚣喜欢到有阳光的地方牺太阳,吸收太阳的热量,以恢复身体的机能。

初夏至初秋,这一段时间温度很高,蜈蚣的活动也最活跃,充满活力。蜈蚣在夏季里经常外出觅食,并出窝爬行,在感到温度较低时,出来活动更频繁,感到温度高、光线强烈时就躲在光线较暗、阴凉的地方。

到了秋天,随着气温的降低,活动逐渐减少,活力减弱,行动开始迟缓,不爱活动,且取食频率降低。在野外很少见到蜈蚣爬行。

冬季来临,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蜈蚣已不在外面活动,开始钻人土中冬眠,为适应冬眠而把身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到最低水平,一直到来年春天再缓缓爬出地面。

2、昼伏夜出的特性在夏季活动旺盛的季节里,可以观察到蜈蚣昼伏夜出的特性。在白天,尽管也在窝内活动,但往往不离开窝到外面去采食,而到了晚上,蜈蚣常常爬出窝去捕获昆虫作食物。这是蜈蚣适应自然的结果,因为在夏天昆虫夜里静止的多、活动的少,容易捕捉。再者晚上活动相对比较容易避开天敌的攻击和人的干扰。夜间活动时,上半夜比较活跃,下半夜就回窝静止,因为下半夜气温已经降低。

(三)蜈蚣的种群关系特征

蜈蚣在野生状态下密度甚小,看不到相互排斥和相互干扰的种群关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密度大大增加,种群关系特征表现得就比较明显。

1螟蚣的群居性在蜈蚣饲养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每一只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时都能表现出种群个体之间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各自都在自己占有的空间自由自在生活。

捕食时,各自都能得到自己所需的食物,没有什么冲突。尤其是在早春、晚秋刚起蛰和将要冬眠以前,由于蜈蚣的活动量减少,食欲降低,发生冲突的机会很少。这时的种群相处和睦。

雌蜈蚣产下卵以后抱卵孵化,当孵化到35-40天时,经过第3次蜕皮,幼体蜈蚣已呈乳白色,蛆虫状,长度已达5毫米,在母体的怀抱中已能蠕动。再后来,幼小的蜈蚣再经过2次蜕皮,幼体发育成体色灰黄,体节背板呈淡黑色,这时它们松散地集中在母体的腹面,雌蜈蚣仍然担负着护理幼蜈蚣的责任,警觉而敏感,谨防敌害侵食幼蜈蚣。这时,幼小的蜈蚣之间也能和睦相处,服从雌蜈蚣的管理、保护,很少散漫离开母体。

2蜈蚣种群内的相互抑制性

当蜈蚣饲养密度过大,蜈蚣的活动范围缩小,行动受到限制、食物获得受到影响,就会产生种群内部的自疏作用,即通过种群内部的各种相互抑制现象,来降低种群的密度,达到新的平衡。蜈蚣的自疏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相互干扰

这是一种被动的自疏行为,完全是由于密度过大而造成的。

一方面,蜈蚣在生活过程中,相互影响,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的蜕皮、生长发育,也影响取食增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另一方面,雌蜈蚣在繁殖期间,因相互干扰也会影响情绪,会使受精卵的发育受到影响,产下的卵孵化率低,或孵出的幼小蜈蚣死亡率高,影响饲养蜈蚣的经济效益。正在抱卵孵化的雌蜈蚣因受干扰,就会爬走不抱卵,有的还会把卵吃掉,使繁殖失败。

(2)争夺食物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饲养密度过大,有时会造成食物供给不足,这时有的个体由于得不到食物而与已得到食物的个体争斗,产生互相夺食现象。有时为了夺得食物,个体之间打斗现象非常严重,有的个体会因打斗致残、致死。

(3)污染环境

这是一种间接的抑制反应。蜈蚣饲养密度过大时,它们能排出大量的粪便,加之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大量堆积在窝内,这些粪便和食物残渣逐渐腐烂发臭。肮脏的环境可以迅速滋生各种病菌,病菌新陈代谢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的气体,污染环境,影响螟蚣的生长发育。密度愈大,污染愈严重,对蜈蚣危害性就愈大,甚至造成饲养失败。

春季蜈蚣的饲养管理方法


春季到来,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也慢慢升高,经过几个月冬眠的蜈蚣开始苏醒、出来活动和觅食。

但是,这一时期气温还不高,昼夜温差较大,即使在采取供暧的情况下,因夜间温度仍低,蜈蚣这时活动量小,消化能力还很低,白天风和日暖时能活动,夜里就不活动和少活动。由于春季蜈蚣体质较弱,遇到连续低温有可能被冻死。所以,在管理上,清明节前后原有防风保温设施还不能拆除,等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再行拆除。

蜈蚣在室温15℃时,夜里出来寻食的还不多,此时可以不给饲料或少给饲料,可以不给水。但是到清明以后,气温超过15℃,能出来活动的蜈蚣数量可以达到30%左右,这时可以给一些容易消化的饲料。如煮熟的胡萝卜、肉末、青菜等。水槽里添满水,同时给池子里的瓦片上洒少量的水,补充潮气。洒水应在风和日暖的中午或晚上。增加环境潮湿度,使蜈蚣冬眠苏醒后很快恢复身体的水分含量,尽快进入正常生理代谢状态。

清明至小满,是蜈蚣复苏后身体恢复的一个时期,随着复苏后时间的增加,饲料量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插动量增加、消化能力增强,食量大大增加。此时如果饲料供应不足,势必导致蜈蚣体质恢复缓慢,体质变弱,由此可以导致生病死亡。活下来的因体质差,产卵推迟、所产的卵孵化率低,孵出的幼蜈蚣成活率也低。另外,这时的湿度应在50%-60%,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满后湿度可增加到75%-80%.

高产奶牛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方法


奶牛生产性能高低,产奶量多少与饲养管理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会影响到奶牛的健康、使用年限以及生产性能,这在高产奶牛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加强高产奶牛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现简单介绍高产奶牛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方法,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1、奶牛的泌乳规律

高产奶牛是指在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达到6吨以上,日产奶量30kg以上的奶牛。在同一个泌乳期内,奶牛的泌乳量因品种、个体、健康度、体况、年龄、营养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母牛分娩后产奶量开始逐渐的上升,一般在第2-3个泌乳月达到泌乳高峰,然后再逐渐的下降,最后进入干奶期。对于饲养管理良好的高产奶牛来说,产奶量上升的幅度大,泌乳高峰期持续时间长,下降缓慢。如果奶牛在分娩后可快速的达到泌乳高峰期,并且高峰期可维持较长的时间,则说明这样的奶牛生产性能良好,总的产奶量高。同一品种奶牛的年龄和胎次不同,产奶量也不同,因初产奶牛还未达到体成熟,因此泌乳能力与经产奶牛相比较差,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体成熟发育完全后产奶量开始增加,一般在3-4胎时可达到最高产奶量,待到5-6胎后产奶量开始下降,生产性能降低,但是如果饲料全价性良好,饲养管理良好,有的品种的产奶高峰胎次也可持续到7-8胎。

2、奶牛各阶段的饲养管理方法

奶牛根据泌乳特点可分为泌乳期、干奶期和围产期,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方法不同,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在泌乳期,尤其是在泌乳盛期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此时应提供优质的高能粗饲料,青贮玉米、优质干草等,在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时不可以单纯的增加精料饲喂量,奶牛采食过量的精料会导致瘤胃酸中毒等代谢疾病,可以通过增加脂肪饲料的量来提高日粮的营养浓度。如果日粮中精料的比例过高时可以添加缓冲剂来中和瘤胃的酸度,从而提高产奶量。高产奶牛对钙、磷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要注意日粮中钙磷的比例,在添加时测定钙磷的利用率,要注意有效磷的添加量。在饲喂饲草饲料时要少量勤添,避免造成饲料浪费。为了提高产奶量,提高牛奶的质量,可丰富饲料的种类,在夏季可喂一些酒糟或者啤酒糟,冬季则可喂一些胡萝卜、甜菜等块根块茎类饲料。

为了使奶牛的体况得以恢复,产奶机能得以休息,在奶牛产奶时间超过300天后就要及时的进行干奶。在整个干奶期要注意控制好奶牛的体况,不可饲喂过肥,因此日粮中的粗饲料比例要适当的提高,减少精饲料的饲喂量,控制在体重的5%左右即可。同时提供一些具有饱腹感的粗饲料,控制干奶期奶牛的采食量。在饲喂干奶期母牛时不但要控制好饲料的数量,还要控制好饲料的质量,要求所饲喂的饲料的品质良好,不可饲喂霉变饲料,还要提供充足且清洁的饮水,注意冬季不可饲喂冰冻的块根块茎饲料和水,以免导致孕牛流产或难产。

围产期奶牛要注重产前的饲养工作和产后的管理工作。母牛在分娩前1周转入产房,要提前将产房准备好,要彻底的清洗产房和产床,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将产房温度调整到适宜温度。在分娩前1周保证充足的粗饲料供应,精料可不喂或者少量饲喂,分娩当天不喂料。奶牛在产后要做好护理工作,因在分娩过程中会损耗大量的水分和体能,但是在产后不可立即喂料,应及时的喂一些温水,用温水、麸皮、红糖、食盐等配合的营养液,然后饲喂一些青干草。为了使母牛在产后尽快的排出胎衣和恶露,促使身体的恢复,在分娩后要尽量让母牛站立运动。母牛在产后因分娩和产奶营养会迅速的流失,但是此时食欲尚未恢复,采食量较小,而产奶和身体的恢复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会出现营养负平衡,可增加日粮的营养浓度,使其即使采食较少的饲料也可获得较多的营养。奶牛在产后不可一次性喂料过多,要逐渐的增加饲喂量,第一天精料的饲喂量不可超过2.5kg,以后以每天增加o.5kg的量,到第七天达到6-6.5kg,一般经过2周后即可进行正常饲喂。在产后挤奶时不能一次性的将奶挤净,否则易发生产后瘫痪。产后要做好奶牛乳房的护理工作,可用温水擦洗和按摩乳房,减轻水肿,不可饲喂多汁饲料,否则会加剧水肿。

3、奶牛日常的饲养管理

加强奶牛日常的管理工作,提供适宜的环境。奶牛怕热,要保持奶牛舍适宜的温度,奶牛最适宜的温度为12-18℃,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防止发生热应激,冬季则要做好防寒的工作,为了防止冬季乳房被冻伤,可以给奶牛戴上特制的乳罩。保持舍内适宜的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勤换垫料。每天都要做好圈舍的清扫工作,并定期对圈舍、栏位以、料槽、水槽以及工具进行消毒。保持奶牛舍安静。安排奶牛合理的休息和运动时间,保持每天的运动量充足,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泌乳的作用。每天都要刷拭牛体2次,以清除体表的污物,保持牛体清洁,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还可在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

奶牛的饲养管理知识
一、奶牛的饲养技术
1、犊牛培育、犊牛出生后1小时后喂给初乳,一周后开始补喂饲料(开食料)和优质县城干草,开食料按玉米30%,小麦麸25%,豆粕30%,食盐2%,碳酸氢钙2%,小苏打1%预的比例配制,让犊牛自由采食,在犊牛舍放臵清洁饮水,让犊牛自由饮用,舍内温度保持在10℃—24℃范围;达60日龄每日采食精饲料1千克左右时断奶;断奶牛精料增加到每天1.5—2千克,优质粗料自由采食,7月龄后转为青年牛饲养。
2、青年牛饲养。断奶至30月龄称青年牛,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的原则饲喂,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成牛母牛分干奶期、围产期、泌乳期三个不同饲养阶段进行饲养:
(1)干奶期。怀孕母牛在预产期前60天左右停止挤奶,称作干奶期,干奶前几天少喂或停喂多汁青绿饲料,控制饮水,增喂粗饲料;在最后一次把乳房中奶挤净后在4个乳头内注入干乳油剂,并药浴后不再挤奶,若乳房出现红、肿、热、痛,则视情况进行第二次干奶或治疗后再干奶。
(2)围产期,产前15天起逐渐增加精料喂量,日粮精粗饲料比为40:60,注意钙的喂量应产前低钙,产后高钙,预防产后瘫痪;产后喂给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分娩后1—2小时第一次挤奶不宜挤得太多,只要够犊牛吃就可以了,以后每天逐渐增加,到第三天后才挤净乳房中乳。
(3)泌乳期。是一泌乳高峰期额外增加1—20%的精饲料,尤其是第一、二胎的母牛;二是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日粮精粗饲料比50:50。粗纤维不低于17%;三是泌乳后期(产后201天至干奶)日粮精粗饲料比为40:60,粗蛋白质12%,粗纤维不低于18%。
二、奶牛管理措施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生产水平的牛只分群饲养,给予不同的饲料配方和不同的喂量;喂料先粗后精,或可采用全混合粮饲喂法饲喂,即将切短(2.5厘米左右)的粗饲料和精饲料、青贮饲料以及各种添加剂等混合在一起,充分拌和饲喂;每天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并使牛只保持充足的舍外运动;牛舍内高温季节注意防暑降温,寒冷季节保温防寒;根据膘情及时调整饲料供应和饲养管理;每天观察发情表现与发情状况,适时配种;保持正确卫生的挤奶操作习惯,避免乳腺炎发生,保证生奶卫生。
三、奶牛的繁殖配种奶牛一般在8—12月龄、达成牛体重45%时出现初次发
情,称初情期,12—14月龄达性成熟,配种适龄时间为16—18月龄,体重达成年的70%或375千克体成熟时,才能配种。母牛出现发情表现后18—10小时第一次配种,间隔8—12小时第二次配种。奶牛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已发情而未配种或已配种而未配上的母牛,在大约21天左右又开始下一个发发周期,配种后若连续两个情期未再发情的,应视为妊娠,可在三个月时到改良站点进行妊娠检查,妊娠期平均为280天,可按此推算预产期。
四、奶牛引种需要注意的问题要实现牛群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率,我们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品种。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奶牛是荷斯坦奶牛,全世界约有1亿头以上。我国饲养的奶牛主要也是这个品种。我国培育的荷斯坦牛虽然遍布于全国各地,但以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新疆、山东等到北方地区数量为多,占我国奶牛数量的90%以上。

开始养奶牛时,大多是采用购买成年母牛、购买育成牛(或青年牛)或购买犊牛等3种方法。在购买母牛或育成牛时,可能是空怀牛或是怀孕牛。选购牛时,要做到“一查、二看、三取证”。

母猪不同时期的饲养管理方法


发展养猪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生猪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以满足人们对猪肉产品的需要。建立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只有通过科学地饲养管理,种猪才能繁殖出数量多、质量高的仔猪,从而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母猪不同时期的饲养管理方法。

1、配种母猪

青年母猪达到性成熟时,即出现第1次发情。母猪初情期的时间与品种本身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有关。本地母猪在3~4月龄、培育品种母猪在4~5月龄、引入品种母猪在5~6月龄时,即达到初情期。后备母猪在生长发育阶段,若摄入了足够的营养,生长发育正常,初情期也较早。若生长发育受阻,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则会推迟初情期。初情期越早,开配使用的年龄也越早,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母猪初情期时,即可立即配种,因为母猪第1次发情时的排卵数很少,若在这时配种受孕则窝产仔数也少,而且过早配种使用的母猪,本身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青年母猪的排卵数是随着年龄和发情次数的增长而增加的。

在母猪配种期间,应喂给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平衡的优质饲粮,以促进排卵。从临配种前21天起为体况较差的母猪加料,增加这类猪的内分泌活动及生殖系统的机能,从而增加排卵数和产仔数。在母猪生长后期,要避免母猪过肥现象发生,过肥易造成产仔数少、难产等。

母猪的配种方式,按配种的次数来分有单次配种、双重配种和重复配种。单次配种指母猪在1个发情期内,只用1头公猪配1次。双重配种指母猪在1个发情期内,用2头公猪先后相隔10分钟左右各配1次。重复配种指母猪在1个发情期内,用1头或几头公猪,相隔12或24小时先后配种2~3次,此配种方式最佳。

2、妊娠母猪

母猪配种受胎后,即进入妊娠期。胎儿的生长发育完全依靠母体,对妊娠母猪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使母猪在妊娠期间体重适量增加,胎儿生长发育良好,最大限度减少胚胎死亡,增加活产仔数,仔猪初生体重大、生活力强。保证母猪产后有健康的体况和最佳的泌乳性能,从而提高整体养猪生产水平。

妊娠前期由于胚胎小,所需营养物质较少,母猪本身体重的增加比较大;妊娠后期胎儿增重快,需要的营养物质多,母猪本身增重减少,如果从饲料中所得营养物质满足不了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母猪将动用自身营养物质的储存。如果妊娠期营养水平过高,母猪增重过多,体内会有大量脂肪沉积,使母猪过于肥胖,不仅造成饲料的浪费,而且造成难产、产后食欲不振、仔猪体弱、泌乳量减少等不良后果。

一般妊娠期增加能量摄入,主要促进母猪增重,仔猪初生重只有小幅度增加,但高能量水平,特别是妊娠初期高能量水平会导致胚胎死亡率增加,妊娠初期降低能量水平有利于胚胎成活。在妊娠母猪的饲料中,还必须保证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供应,蛋白质是组成胎儿的主要成分,越到妊娠后期需要量越大。对青年妊娠母猪,为了使蛋白质沉积到最大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供应宜相对稳定。饲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会导致产仔数减少,死胎、木乃伊胎、畸型胎以及弱仔数的增加。

3、泌乳母猪

泌乳期间的营养水平直接影响母猪泌乳量和其他繁殖性能,最终影响全群生产力。营养不足对断奶后繁殖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延长断奶后发情的间隔,降低胚胎存活数及下一窝窝产仔数等。泌乳期间采食量低,会导致断奶后母猪发情推迟,体重降低,机体组织中蛋白和脂肪损失。母猪对日粮养分变化的反应是通过血液代谢物、激素或者是通过代谢物和激素二者来引起繁殖性能变化的,而与体脂或蛋白的贮存没有关系。对于1头体重为140千克的哺乳母猪,产仔数为10头,每天维持需要消化粗蛋白质为92克。因此,要保证必需氨基酸的需要。对于初产母猪乳腺的发育与奶猪的吸吮有关,一定要注意让所有乳头都能得到均匀利用,否则就会出现乳房大小不均,出现发育好的乳房泌乳多、发育差的乳房泌乳少的状况。当初产母猪产仔过少时,应采取并窝办法,如无并窝条件,则应让1头奶猪吃几个乳头,尤其是要奶猪吮吸后部的乳头,防止未被吮吸的乳头萎缩,影响下一胎泌乳能力。

4、后备母猪

从母猪断奶到配种这一生长阶段所饲喂日粮的组成,对后备母猪成年后的受胎、妊娠和哺乳性具有重大影响,应特别注意在日粮中添加足量、优质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是生产卵子的主要物质。除精心挑选后备母猪外,保证饲养管理过程中的饲粮平衡,后备母猪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才能确保多产仔。

不同季节獭兔的饲养管理


1)春季獭兔的饲养管理

春季气候变化很大,早、中、晚温差明显,兔舍门窗的开、关应根据天气变化而定,要预防受风、着凉,咳嗽、感冒、肺炎、肠炎等病的发生。春天又是各种细菌繁殖的旺盛时期,应保持兔舍干燥、兔笼卫生,坚持定期消毒,才可保持兔体健康。春季青绿饲料开始生长,兔食欲增强,易发生贪食现象,因此,应进行限饲。限定方法是青绿饲料占日粮的量由1/41/31/22/3逐渐增加。每次转换都要保持23天,逐步扩大青绿饲料的喂量,胃肠道才能正常运转。春天是家兔配种繁殖的黄金季节,应编排好配种计划,做好发情兔配种,防止空怀。

2)夏季獭兔的饲养管理

獭兔怕潮湿、炎热环境,在夏季较难饲养。高温环境下,兔的生活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做好防暑降温是关键。为了改善兔舍通风,应经常开窗开门。为防止蚊蝇应安装纱门窗。舍温超过35℃时,可洒水降温。有条件的地方开排风扇或鼓风机,使空气流通,以利防暑降温。清早应提早喂,傍晚推迟喂,全日饲喂以晚为主。多喂青绿饲料,给足饮水,在水中加1%的食盐更好。炎热夏季不宜交配繁殖。为了减少球虫病、魏氏梭菌病、肠炎等发生,可在饲料中添加新诺明或氯苯胍等,并定期注射各种疫苗。

3)秋季獭兔的饲养管理

秋季气候凉爽,是獭兔繁殖的好时期,应抓紧配种工作,同时对怀孕兔要精心护理。并抓住秋膘,保证安全过冬。管理方面,应防止着凉、感冒、肺炎、肠炎的发生。

4)冬季獭兔的饲养管理

冬季寒冷,兔舍门窗应关闭严紧,特别大风降温天气,严防贼风侵袭。最冷的时候,在兔笼内放些干草,当作褥草,加大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比例。遇晴朗无风天气,中午时,把兔放出笼外晒太阳。

不同季节土元的饲养管理


1.土元的饲养密度

土元有喜在泥土中群居的习性,所以饲养密度可以高些。同时,土元有吃卵的恶习,所以种虫的饲养密度不可过高。另外,也应根据节气、虫型、饲养土厚度以及气温高低而有所区别。如气温低窝泥较厚的,饲养密度可高些。反之气温高,窝泥薄的,密度可稀些。密度还可随虫龄的增长进行调整,以防互相残杀、成虫吃食卵鞘。表5为土元不同虫型时的参考饲养密度。

表5夏、秋季节的土元饲养密度


虫型土厚(厘米)饲养数量(万只/米)
幼虫718~20
成虫180.1-1
雌虫180.4-0.45

人工饲养土元,同期孵化出的若虫,在其发育进程中,由于个体差异,会出现l一4龄之差。为了使其平衡发育,土元量达到一定密度时,应分档饲养。可按16龄若虫、78龄若虫、910龄雌若虫分开饲养。

试验表明,饲养坑内光线暗些,效果较好。在同样条件下饲养100天,光线暗的坑可比透光坑能增产2l%左右。但要注意饲养坑透气,否则会使土元闷死。温度在38℃以上时,要适当打开坑门,加厚泥土,减少虫口密度,以降低温度,使土元能安全度过高温时期。

2.不同季节的管理

春季是土元经过长期冬眠以后重新开始活动的季节。土元虽冬眠,但生命活动依然进行,仍需消耗一定的营养。经过较长时间的冬眠,体内营养物质已基本耗尽,所以出蛰后应投喂营养比较丰富的饲料。天气晴朗、气温较高的傍晚翻动窝泥,可促使土元提早活动、吃食,提早生长发育和产卵。

夏、秋季的温度对土元最为适宜,生长旺盛,蜕皮次数最多。在这一阶段,应多喂含汁多的瓜、菜、叶等青饲料。如喂米糠等干料类,应适当加水拌湿润后喂给。夏天有时气温很高,饲养土容易干燥,不利于土元生长发育。因此,在高温天气,除了多喂青饲料调节湿度外,还可在饲养土表层直接喷水。但要注意喷水不能过多,以防泥土过湿,造成结块。

当气温降到11℃以后土元进人冬眠状态。越冬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第二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在冬眠前要加强饲养管理。从10月上旬起,要喂营养丰富的食料,如黄豆粉等,把土元养壮实,有足够的营养物质贮存在体内,供越冬期间代谢需要。同时适当做好保暖工作,如增加饲养土厚度,适当干些,坑面盖些干草,这样土元就可以安全过冬。

梅雨是江南地带的特殊气候情况,雨多、潮湿、闷热,饲料容易发霉变质,土元也容易得病。这个季节特别要注意,饲养室或饲养坑内不能过湿。饲养土要干燥一些,要少喂青饲料,多喂精饲料,并做到勤喂少喂。每天早上要进行检查,清除隔夜留下的食料残余。要多打开房屋的窗和坑盖,加强通风,排去潮气。但要防止老鼠等敌害窜人饲养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9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