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狮蜒螺

中文名称 矮狮蜒螺
拉丁名称 Nerita chamaeleon
生物代码 58005001011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蜒螺科
拉丁科名 Neritidae
中文属名 蜒螺属
拉丁属名 Nerit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近球形,结实。壳高13.0mm,壳宽11.7mm。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占贝壳全部。壳面螺肋细密,颜色多变,有深绿色或淡绿色色斑或杂有白色和黄色斑纹斑块。壳口白色,半月形。内唇伸展倾斜,微显褶襞,内缘中部凹陷处具2枚强齿;外唇薄,内缘加厚具粒状齿列,约12枚左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三亚沿海。<yZ023.cOM/p>

相关阅读

渔舟蜒螺


中文名称渔舟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卵圆形,结实。壳高30.0毫米,壳宽21.4毫米。螺旋部低矮而平。体螺层占整个贝壳。壳多为青灰色,具黑色拌和色带,生长纹明显粗糙。壳口内白色。内唇伸延扩展,形成宽板面,板面具有许多大小颗粒突起,内缘中央凹陷处有3枚齿;外唇外缘具黑白相间镶边,内缘加厚并具有弱的齿列。厣长卵圆形。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上区岩礁间。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沿海。

海水/咸水生。

变色蜒螺


中文名称变色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chameleon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广东沿海。

形态特征
壳近球形,结实。壳高13.0毫米,壳宽11.7毫米。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占贝壳全部。壳面螺肋细密,颜色多变,有深绿色或淡绿色色斑或杂有白色和黄色斑纹斑块。壳口白色,半月形。内唇伸展倾斜,微显褶襞,内缘中部凹陷处具2枚强齿;外唇薄,内缘加厚具粒状齿列,约12枚左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三亚沿海。海(水)生。

锦蜒螺


中文名称锦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polita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南海,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长卵形,厚实。壳高32毫米,壳宽24毫米。螺层约4层。螺旋部低矮。缝合线清楚。体螺层膨大,几占整个贝壳。生长纹微弱而明显。壳白色或淡灰绿色杂黑色云斑,有的具有红色色带,美丽光滑。壳口半圆形。内唇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宽板面,内缘中央部有3-4枚发达齿。外唇的内方有齿列。

生活习性
海(水)生。生活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万宁、三亚沿海。

肋蜒螺


中文名称肋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costata Gmelin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广东;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半球形,结实。壳高17.6毫米,壳宽15.1毫米。螺旋部低小。体螺层占贝壳全部。壳面具10余条黑色粗大的螺肋。缝合线浅。壳口半月形。外唇边缘具黑色镶边,内缘加厚,有7枚齿,两侧齿尤为发达;内唇向外扩展与外唇相连,白色或淡黄色,有褶襞,内缘有4枚齿。厣半圆形。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万宁、三亚沿海。海(水)生。

齿舌拟蜒螺


中文名称齿舌拟蜒螺

拉丁名称Neritopsis radula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拟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opsidae

中文属名拟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ops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南海、西沙群岛、印度洋、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半球形,坚实,洁白色。壳高24.5毫米,壳宽21.0毫米。螺层约4层。壳顶矮小,体螺层大,几占贝壳全部。缝合线深。壳面布满螺肋,螺肋由念珠状突起连成。壳口广,圆形。外唇边缘由齿状缺刻;内唇厚,中内有一直线凹陷。

生活习性
热带种。产于海南岛三亚沿海。海(水)生。

齿纹蜒螺


中文名称齿纹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yoldi Recluz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印度洋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半球形。壳高17.1毫米,壳宽17.3毫米。螺层约4层。螺旋部小。体螺层几占贝壳全部。壳面具低平的螺肋。壳白色或黄色底具黑色花纹或云斑状,壳口半圆形,壳内灰绿或黄绿色。外唇外缘具黑白相间镶边,内缘有齿列;内唇倾斜微呈邹褶,中央凹陷部具2-3枚细齿。厣半月形,具粒状突起。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高、中潮区岩石间。产于海南岛文昌、三亚沿海。海水/咸水生。

矮拟帽贝


中文名称矮拟帽贝

拉丁名称Patelloida pygmaea (Dunker)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笠贝科(青螺科)

拉丁科名Acmaeidae

中文属名拟帽贝属

拉丁属名Patelloid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广东;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小,壳高15.4毫米,壳宽31.6毫米。笠状,壳顶突起,位于中央略靠前方,被磨损。壳表青灰色,具细弱褐白相间不太明显的放射肋,周缘略清楚,壳边缘具褐色色带。壳内白色,边缘有一圈褐白相间的镶边。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下区的岩礁质海底,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临高沿海。海(水)生。

矮壮素药害怎么办?


矮壮素药害的表现症状,植株严重矮化,果枝不能伸展,叶片畸形、出现鸡爪叶、赘芽丛生、果枝节间过短、植株枝叶发脆,容易折断。浸种药害,根部弯曲、幼叶严重不长、出苗推迟7天以后出苗后呈扭曲畸形。矮壮素对双子叶植物易产生要害,对单子叶植物不易产生要害。矮壮素药害一般不影响下茬作物。

那么矮壮素药害怎么办?

可以使用生命1号+保美灵、阿波罗963甲壳素系列产品、云大120、爱多收、细胞分裂素等。

矮壮素是一种微量、高效,具有抑制作物细胞生长,而不能抑制细胞分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能控制植物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但对棉花对矮壮素比较敏感,如配药浓过大,用药量过多,就会抑制棉花生长,使棉株过于矮小,通风透光不良,蕾铃容易脱落,甚至棉铃变成畸形;叶片呈西瓜叶,叶片褶皱,植株过分矮化,桃小。

矮壮素是低毒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经由叶片、幼枝、芽、根系和种子进入到植株体内,能控制植株徒长,使植株节间缩短,长得矮、壮、粗、根系发达,抗倒伏。同时叶色加深,叶片加厚,叶绿素含量增多,光合作用增强,从而提高某些作物座果率,也能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矮壮素还能提高某些作物抗旱、抗寒、抗盐碱及抗某些病、虫害的能力,适用于冲施肥、叶面肥、根施等肥类制品添加,促进养分吸收调节生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粗须铲颌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