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蜒螺

中文名称肋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costata Gmelin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YZ023.coM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广东;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半球形,结实。壳高17.6毫米,壳宽15.1毫米。螺旋部低小。体螺层占贝壳全部。壳面具10余条黑色粗大的螺肋。缝合线浅。壳口半月形。外唇边缘具黑色镶边,内缘加厚,有7枚齿,两侧齿尤为发达;内唇向外扩展与外唇相连,白色或淡黄色,有褶襞,内缘有4枚齿。厣半圆形。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万宁、三亚沿海。海(水)生。

相关知识

锦蜒螺


中文名称锦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polita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南海,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长卵形,厚实。壳高32毫米,壳宽24毫米。螺层约4层。螺旋部低矮。缝合线清楚。体螺层膨大,几占整个贝壳。生长纹微弱而明显。壳白色或淡灰绿色杂黑色云斑,有的具有红色色带,美丽光滑。壳口半圆形。内唇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宽板面,内缘中央部有3-4枚发达齿。外唇的内方有齿列。

生活习性
海(水)生。生活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万宁、三亚沿海。

渔舟蜒螺


中文名称渔舟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日本、菲律宾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卵圆形,结实。壳高30.0毫米,壳宽21.4毫米。螺旋部低矮而平。体螺层占整个贝壳。壳多为青灰色,具黑色拌和色带,生长纹明显粗糙。壳口内白色。内唇伸延扩展,形成宽板面,板面具有许多大小颗粒突起,内缘中央凹陷处有3枚齿;外唇外缘具黑白相间镶边,内缘加厚并具有弱的齿列。厣长卵圆形。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上区岩礁间。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沿海。

海水/咸水生。

变色蜒螺


中文名称变色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chameleon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广东沿海。

形态特征
壳近球形,结实。壳高13.0毫米,壳宽11.7毫米。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占贝壳全部。壳面螺肋细密,颜色多变,有深绿色或淡绿色色斑或杂有白色和黄色斑纹斑块。壳口白色,半月形。内唇伸展倾斜,微显褶襞,内缘中部凹陷处具2枚强齿;外唇薄,内缘加厚具粒状齿列,约12枚左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三亚沿海。海(水)生。

齿舌拟蜒螺


中文名称齿舌拟蜒螺

拉丁名称Neritopsis radula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拟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opsidae

中文属名拟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ops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南海、西沙群岛、印度洋、西太平洋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半球形,坚实,洁白色。壳高24.5毫米,壳宽21.0毫米。螺层约4层。壳顶矮小,体螺层大,几占贝壳全部。缝合线深。壳面布满螺肋,螺肋由念珠状突起连成。壳口广,圆形。外唇边缘由齿状缺刻;内唇厚,中内有一直线凹陷。

生活习性
热带种。产于海南岛三亚沿海。海(水)生。

齿纹蜒螺


中文名称齿纹蜒螺

拉丁名称Nerita yoldi Recluz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蜒螺科

拉丁科名Neritidae

中文属名蜒螺属

拉丁属名Nerit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印度洋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半球形。壳高17.1毫米,壳宽17.3毫米。螺层约4层。螺旋部小。体螺层几占贝壳全部。壳面具低平的螺肋。壳白色或黄色底具黑色花纹或云斑状,壳口半圆形,壳内灰绿或黄绿色。外唇外缘具黑白相间镶边,内缘有齿列;内唇倾斜微呈邹褶,中央凹陷部具2-3枚细齿。厣半月形,具粒状突起。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高、中潮区岩石间。产于海南岛文昌、三亚沿海。海水/咸水生。

矮狮蜒螺


中文名称 矮狮蜒螺
拉丁名称 Nerita chamaeleon
生物代码 58005001011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蜒螺科
拉丁科名 Neritidae
中文属名 蜒螺属
拉丁属名 Nerit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近球形,结实。壳高13.0mm,壳宽11.7mm。螺旋部低小。体螺层膨大,占贝壳全部。壳面螺肋细密,颜色多变,有深绿色或淡绿色色斑或杂有白色和黄色斑纹斑块。壳口白色,半月形。内唇伸展倾斜,微显褶襞,内缘中部凹陷处具2枚强齿;外唇薄,内缘加厚具粒状齿列,约12枚左右。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岩礁间。产于海南岛三亚沿海。

肋(虫昌)螺


中文名称 肋(虫昌)螺
拉丁名称 Umbonium costatum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pda
中文目名 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 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马蹄螺科
拉丁科名 Trochidae
中文属名 (虫昌)螺属
拉丁属名 Umbonium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壳体小型,侧扁,略呈等边三角形,壳高10mm,壳宽14mm,壳质厚坚。壳面浅紫或浅棕黄色。螺层6层,螺旋部矮小,体螺层扁宽,螺层层面滑溜有光泽,缝合线较深。各螺层相接处隆起肋状,螺层间具左向细纹。底面隆突,光滑有亮泽,外圈甚宽,具紫色或棕色曲线斑纹,内圈较小,深紫或深棕色,滑溜。螺轴甚短,光滑,轴唇厚而平滑;外唇较薄,内壁光滑。脐部周围向外鼓胀,几成足形,无脐孔。
分布 中国福建,广东;日本中部和南部海域,印度洋。
生活习性 暖水性较强,生活于亚热带和热带海区,种群高丰度集中在亚热带海区:我所1981年1月在广东深圳海域采集调查,单位面积采获量达140个;据广东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郭金富等,1994),本种在东海岛东南码头的中潮区,春季生物量为6.2Og/m2,栖息密度为68ind/m20多见于中、低潮区,从潮下带至20-30m砂质浅海中也多有发现。

旋纹肋带螺


中文名称旋纹肋带螺


拉丁名称Pleuroploca filamentosa

异名旋纹细带螺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细带螺科

拉丁科名Fasciolariidae

中文属名细带螺属

拉丁属名Pleuroplo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热带产。生活在潮间带低潮区附近或稍深的珊瑚礁间。我国见于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此外,广泛分布于日本、密克罗尼西亚等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区。

形态特征
贝壳呈长纺锤形,壳质结实。壳高140毫米,宽53毫米,螺层约9层,缝合线浅。螺旋部较高,呈尖圆锥状,体螺层前部收缩,每一螺层中部膨胀,形成肩部,在肩部上具有较强的结节突起,其突起在体螺层约有9个。整个壳面上具有许多成对的细的褐色线状螺旋沟纹,生长纹明显。壳面淡褐色杂有黄白条纹及斑点,覆盖着每个螺层的结节突起,并延伸贝壳前端。壳口卵圆形,内面淡褐色,具有许多排列密集的线纹,外唇薄,上部具钝角;内唇弧形,下部有3条明显肋状皱襞。前沟半管状,较延长,有的前端内唇与绷带二者之间形成假脐,具角质厣。

生活习性
海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