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冠螺

中文名称 唐冠螺
拉丁名称 Cassis cornuta (Linnaeus)
生物代码 580050020390010001
英文名称 Large helment
地方名称 冠螺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冠螺科
拉丁科名 Cassididae
中文属名 冠螺属
拉丁属名 Cassis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螺壳略呈卵圆形,壳质极为坚厚,螺旋部极短。体螺层极膨大,几乎占其壳的全部。壳顶尖细,光滑。壳顶以下的螺层肋有5~7个长短不一的棘状突起,壳灰白色,具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近壳口的背边缘有红褐色的大斑块,壳口狭长,内外层均扩张为冒缘,外唇向外延伸成很厚的片状突起,壳口内为橘黄色。前沟短,向背部扭曲,脐小。唐冠螺栖息于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多在黄昏以后至夜间活动,白天埋入沙砾中,仅露出背部。

相关推荐

唐鱼


中文名称唐鱼

拉丁名称Tanichthys a1bonubes 1in

英文名称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异名红尾鱼、白云金丝、白云山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唐鱼属

拉丁属名Tanichthys Li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6;臀鳍Ⅲ-7-8;胸鳍Ⅰ-9-11;腹鳍Ⅰ-6。体侧正中纵列鳞30-32,背鳍起点至腹鳍基部横列鳞7-8;背鳍前鳞15-16;围尾柄鳞12。鳃耙8-10。下咽齿2行,2.5或1.5。脊椎骨4+29。

体长为体高的4.2-4.5(平均4.3)倍,为头长的4.2-4.8(4.4)倍,为尾柄长的3.9-4.2(4.1)倍,为尾柄高的8.2-8.7(8.5)倍。头长为吻长的5.0-6.0(5.5)倍,为眼径的2.6-3.0(2.8)倍,为眼间距的2.1-2.5(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2(2.1)倍。

体细小,长而侧扁,体高约等于头长,腹部圆。吻钝而短。口上位,口裂向下倾斜,几乎与体轴垂直。上颌长于下颌,前端无突起。无口须。前后鼻孔之间无鼻瓣,左右鼻孔各为一纵长形开孔。眼大,侧上位,眼后头长大于吻长。眼间稍隆起,眼间距大于眼径。体极,中等大小圆鳞,体侧鳞片上无侧线。

背鳍短,起点显著在腹鳍起点之后,离吻端较高尾鳍基部为远。胸鳍短,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可达肛门。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较长,约与背鳍相对,鳍条不特别延长。尾鳍叉形,末端尖,上下叶约等长。

下咽骨弧形,较窄,咽齿锥形,末端略带钩状。鳃耙稀疏、短小。肠管长度约等于体长。鳔2室,后室长圆形,长度约为前室的2.5倍。腹膜灰白色。

生活时体侧鲜艳,体侧从鳃孔上角至尾柄基部有一条金黄色的条纹,条纹上下各有几条黑色线条。尾柄基部有一红色大圆斑,背鳍和尾鳍基都有许多红色小斑点。背鳍和臀鳍呈黄绿色,边缘透明。每个鳞片上有许多小黑点。福尔马林浸泡后,背部褐色,腹部灰白,沿体侧中线有一条黑纹,尾柄基部有一黑色圆斑,背鳍和臀鳍末端的鳍膜略带黑色。

生活习性
多栖息在山区清澈的溪流微流水的环境中。性活泼。虽然为生活在南方的群体,尚能耐寒,当水温降至5℃时,仍能正常生活。为杂食性小型鱼类,以食浮游动物和腐植质为主。

淡水生。

冠鲽


中文名称冠鲽

拉丁名称Samaris cristatus Gr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冠鲽属

拉丁属名Samar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眼间隔甚窄,呈嵴状,或两眼紧相邻。口小,头长为上颌骨长2.6-3.4倍。左右侧两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颌齿小,绒毛状,呈狭带状排列,背鳍始于眼的前方,前部鳍条甚延长,全部鳍条不分支,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臀鳍鳍条不分支,不被鳞。仅有眼侧具胸鳍,鳍条均延长而不分支。腹鳍基底延长,有眼侧的略前,鳍条延长,尾鳍鳍条全部不分支,有眼侧被小形强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近直线状,无颞上支,侧线鳞68-76,背鳍73-81,臀鳍50-5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冠带鲉


[学名]: Pontinus tentacularis
[资源名称]: 冠带鲉
[外文名]: Stonefish
[别名]: 触手鲉、触手冠海鲉
 
[形态特征]:
 
背鳍Ⅻ-10;臀鳍Ⅲ-5;胸鳍16;腹鳍I-5。侧线鳞26。鳃耙6+1+9。 体长约为体高3.1倍,约为头长2.1倍。头长约为吻长3.1倍,约为眼径4.4倍。吻长约为眼径1.4倍。 体稍细长,侧扁。头大,头部棘棱显著,具鼻棘、眶前棘、眶上棘、眶后棘、蝶耳棘、翼耳棘、顶棘和颈棘。吻较长。眼中等大,椭圆形,上侧位;眶前棘及眶上棘基部各具1皮瓣,前者皮瓣短小,后者皮瓣粗长,向后几达背鳍起点;眶前骨下缘具2棘,后部1棘较大;眶下骨架呈板状,眶下棱具4棘;眼间隔较窄深凹,约为眼径1/3,额棱低平不明显。鼻孔2个,位于眼前,前鼻孔圆形,边缘具1小而宽薄的分支皮瓣,后鼻孔稍大近卵圆形。口大,前位,斜裂,上颌骨宽,后端伸达瞳孔下方。舌宽,前端游离、钝尖而突出。两颌牙细小而密,呈绒毛状,排列成牙带,上颌牙带稍宽于下颌牙带;上颌中央凹缺无牙;犁骨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边缘具3棘,第一棘较强大,第二、第三棘小而靠近;鳃盖骨具2棘。鳃耙粗短,边缘具细刺;鳃盖条骨7;具假鳃。 鳞中等大,体被栉鳞;胸部和峡部被小圆鳞;两颌及头前半部无鳞。侧线斜直,侧线鳞呈管状,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鳍棘发达,较短,不及体高1/2;鳍棘与鳍条紧相连,鳍条后端近达尾鳍基底。臀鳍基底短于背鳍鳍条部基底,第二棘为最强大。胸鳍宽圆:鳍条均不分支,下部鳍条稍肥厚,末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腹鳍位于胸鳍下方,后端伸达肛门。尾鳍截形。 体红橙色,腹部浅色;体侧具4条不太明显的暗褐色横带。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菲律宾和印度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居於水底的; 深度上下限 170 600 m

冠海龙


中文名称冠海龙

拉丁名称Corythoichthys flavofasciatus (Ruppel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海龙目

拉丁目名Syngnathiformes

中文亚目名海龙亚目

拉丁亚目名Syngnathoidei

中文科名海龙科

拉丁科名Syngnathidae

中文属名冠海龙属

拉丁属名Corytho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躯干部六棱形,尾部为四棱形,后方渐变细,躯干部上背棱与尾部上背棱不相连,躯干部下腹棱与尾部下腹棱相连,躯干部中侧棱与尾部下腹棱不相连,头长尖形,吻部与头的眼眶部分形成一角度,吻长约等于眼后头长,或为头长的1/2,吻部无中侧嵴,眼眶突出,后头部与顶骨部中央有一锐薄隆起嵴,眼眶上缘后方亦各有一条细小隆起峭。躯干部体环少于尾部体环数。背鳍基底不隆起,基底完全在尾部上,尾部长大于体长的1/2。尾鳍长小于眼后头长,育儿囊在尾部腹面,皮褶不十分发达,所携带的卵大部分暴露在外。吻部稍短,体环的棱嵴光滑,体上有20余条褐色横带,头侧有2纵行褐色带,头腹面有2-3对黑褐色横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枣螺


中文名称 枣螺
拉丁名称 Bulla vernicosa Gould
生物代码 58006002005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头楯目
拉丁目名 Cephalaspidea
中文科名 枣螺科
拉丁科名 Bullidae
中文属名 枣螺属
拉丁属名 Bu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41.3mm,壳宽32.3
mm。螺旋部卷施凹陷入体螺层内,壳顶中央形成一个深凹的小穴。体螺层膨胀。壳表白色,饰有黄褐色小斑纹,有时这些斑纹聚集形成3~4条不太明显的暗色横带。生长线精细而明显,常密集成皱褶。壳口稍高出壳顶,上部狭,底部宽而圆。壳口内面白色。
生活习性 暖海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附近珊瑚礁间沙质海底。

大沼螺(湖螺)的养殖


大沼螺,俗称螺蛳,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江河、湖泊、沟渠、溪流、池塘和稻田中,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水草丛生和有微流水的地方,通常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各种腐屑为饵,有群居的习性。大沼螺的养殖技术比较简单,特别是大沼螺的繁殖力较强,且可与鱼、虾、蟹、鳖等特种水产同池共生,因而目前大多数采取引种养殖、增殖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应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选好养殖水域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现有的池塘、河沟、稻田甚至小型湖荡,发展大沼螺的增养殖。

2.搞好引种在选定的养殖水域里,每亩投放200-400千克大螺狮,让其繁殖后代,促进生长。

3.坚持合理利用大沼螺的繁殖一般自4月上中旬开始,直到9月底结束。当新繁殖的大沼螺长到一定规格后,就可起捕经过加工用于饲养青虾。每次起捕后都要留足一定数量的产卵亲体,让其继续产卵繁殖,繁衍滋生,确保持续利用。

褶纹冠蚌鄱阳湖群体


[学名]: Cristaria plicata (Leach)
[资源名称]: 褶纹冠蚌鄱阳湖群体
[外文名]:
[别名]: 鸡冠蚌
 
[形态特征]:
 
壳呈黄褐色,背翼发达呈帆状,但左右壳宽度比三角帆蚌大,显的饱满,膨大。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江西  [原产地区]:江西省北部九江与南昌之间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江西省北部九江与南昌之间的长江中游南岸鄱阳湖水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底栖。要求水质肥沃有淤泥或泥沙,静、流水均可。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高生产力,优质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底栖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药用与保健,生物防治
[资源状况]:丰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10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粒核果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