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河篮蛤

[学名]: Potamocorbula ustulata
[资源名称]: 焦河篮蛤
 
[形态特征]:
  焦河篮蛤三角形, 贝壳表面黄绿色, 壳表具有明显地粗细不匀的生长轮脉, 并自壳顶向腹缘延伸出放射线, 右壳较明显, 左壳不明显, 老成的个体较深, 幼小的个体较浅。由于放射线与生长线的纵横交错, 致使贝壳表面呈布纹状(见下图)。两壳闭合, 不等, 右壳大,腹缘中部向上反折, 卷包左壳腹缘中部。左壳顶部具一匙状突出的主齿。左壳壳缘平直。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山东青岛,胶州湾,江苏崇明岛,广东九龙江口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  
[生活习性]:
焦河蓝蛤主要栖息在河口附近和入海河流,沟叉以粉砂为主的沙泥底中,尤其以粉砂含量为67~93%的滩面,河床栖息居多。

相关知识

红齿硬篮蛤


[学名]: Solidicorbula erythrodon
[资源名称]: 红齿硬篮蛤
[别名]: 绿血蛤
 
[形态特征]:
 
壳较小而薄,近椭圆形,前背缘直、斜,后背缘斜,腹缘稍凸,壳顶位于中央偏后,外韧带粗短凸出。壳表光滑,被有黄褐色壳皮,生长线细密。壳内面紫灰色,铰合部具主齿2枚。前闭壳肌痕长卵圆形,后闭壳肌痕近梨形。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原产地区]:中国的南海、台湾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水域环境]:半咸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半咸水,埋栖于潮间带砂质中,潜砂深度约8~15厘米,滤食藻类及有机碎屑等。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中层
[生活方式]:底栖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光滑河蓝蛤


[学名]: Potamocorbula laevis
[资源名称]: 光滑河蓝蛤
[外文名]: Potamocorbula laevis
[别名]: 海砂子
 
[形态特征]:
  光滑河蓝蛤的贝壳很小(0.8~2.7厘米),呈卵圆形,前端圆形,后端突出略成截形,体长为提高的1.5倍,两壳不等,左壳小右壳大。壳顶接近中央稍倾向前方,左右两壳的壳顶互相紧紧依靠相接。光滑河蓝蛤的外套膜属三孔型,由于足孔很小,故外套膜复缘几乎全部愈合。进出水管短,并且互相愈合,进水孔较出水孔粗大,水管末端的触手有的有树枝状的分枝,有的没有分枝。鳃是真瓣鳃型,自壳顶向贝体后方呈枝针状排列。唇瓣呈狭长的三角形。消化盲囊为黑褐色,在繁殖季节消化盲囊的周围充满了乳白色的生殖腺(雌、雄生殖想的颜色相同),使内脏团膨起呈球形。位于内脏团的腹侧呈尖舌状。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原产地区]:我国南北沿海均有  
[气候带]:  [生命周期]:48  
[地理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  
[水域环境]:半咸水  
[生活习性]:
光滑河蓝蛤广泛的分布在有淡水注入的高潮区的泥沙滩中,营埋栖生活,在河口附近数量很大。光滑河蓝蛤的自然分布与底质有密切的关系。魏利平等测定,光滑河蓝蛤比较集中分布的滩涂都是以沙为主的泥沙底质。其埋栖的深度与年龄及气候有关,1龄个体的埋栖深度只有1-2厘米,2领 个体的埋栖深度是3-5厘米,冬季埋栖较深,可达10厘米以下。光滑河蓝蛤既适应在低比重的半咸水中生活,又适应在高比重的海水中生活。

河鲈


[学名]: 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
[资源名称]: 河鲈
[别名]: 五道黑
 
[形态特征]:
  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头小。吻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鼻孔两个,距很近。口前位,略斜,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达眼的下方。上、下颌及犁骨有绒毛状细牙,无犬牙。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鳃盖骨后缘有1棘。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美国到西伯利亚科累马河等处。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湖流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淡水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小鱼等为食。肉味鲜美,为北疆食用经济鱼类之一。

河鲶


中文名称 河鲶
拉丁名称 Parasilurus sp.
地方名称 鲶巴朗、洼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鲇科
拉丁科名 Siluridae
中文属名 鲇属
拉丁属名 Parasilurus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5~6;臀绪条73~86(多数为78~85);胸鳍条1,14~15(个别为16)。脊椎骨59~61。鳃耙外侧13~17。体长为体高的5.3~6.4倍,为头长的4.4~5.3倍。头长为吻长的2.9~3.5倍,为眼径的8.4一16.5倍,为眼间距的1.5~1.8倍。体延长,头略扁平,体侧扁,体表光滑无鳞。皮肤富于粘液。口宽阔,上位,上颌末端在眼后缘的垂直下方,下颔突出,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毛状细齿。须2对,上颌须长,达到胸鳍基后。幼鱼具须3对,达到一定体长后有一对颐须消失(15厘米左右开始消失)。眼小,上面覆盖着透明薄膜,眼间距极宽。背鳍短小,呈萎缩状,无硬刺,位于腹鳍之上前方。胸鳍圆,有一硬刺,其前缘锯齿很细弱,在大形个体中仅残存齿痕。腹鳍小,其末端到达或超过臀鳍起点,臀鳍极长,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边缘略呈截形。卵巢为1对袋形囊,成熟卵粒呈橙黄色。精巢发达,呈叶片状,外缘无叉状分枝。雄鱼胸鳍刺粗短,后缘锯齿十分发达,雌鱼胸鳍刺细长,后缘仅具小刺突。肤色随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体背及体侧在幼鱼多黄绿色,在成鱼多灰褐色。腹部为友白色,各鳍为灰黑色。

生活习性 凶猛性鱼类,栖息于江河缓流水域和湖泊中,白天多隐蔽,晚间则非常活跃,为中下层鱼类,但猎食时也在水体中上层活动。秋后在深水岩洞越冬。

焦棘螺


[学名]: Chicoreus torrefactus
[资源名称]: 焦棘螺
[外文名]: Firebrand murex
 
[形态特征]:
 
壳质坚厚,螺层约8层,螺旋部高。各螺层具纵肿肋3条,肋间有1~2个结节。壳面呈紫褐色,具致密的螺肋。壳口略圆,内唇光滑;外唇缘呈齿列状,外侧有5个粗枝棘,棘间有小棘。前沟长,弯向背方,外侧有3条枝棘;后沟呈缺刻状。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匍匐生活于浅海岩礁底。

河蚬


中文名称 河蚬
拉丁名称 Corbicula fluminea
生物代码 580020080200010001
英文名称 Salad Clam
地方名称 黄蚬、金蚶、扁螺、美蚬
中文门名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瓣鳃纲
中文目名 Lamellibranchia
拉丁目名 真瓣鳃目
中文科名 Eulamellibranchia
拉丁科名 蚬科
中文属名 Corbiculidae
拉丁属名 蚬属
分布类型 Corbicula
形态特征 淡水
分布 贝壳中等大小,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壳质厚而坚硬,两壳膨胀。外形略呈正三角形。贝壳两侧略等称。前部短于后部,前部短圆。后部稍呈角度。壳顶膨胀,突出,向内和向前弯曲,因此形成两壳顶极为接近,略偏前方,位于壳长2/5处,经常被腐蚀。腹缘很弯几乎呈半圆形,背缘略呈截状,前缘圆。壳面呈棕黄色、黄绿色、黑褐色或漆黑色,并有光泽,壳面颜色与栖息环境及年龄有关,具有同心圆的生长轮脉。
珍珠层淡紫色、鲜紫色,并有瓷状光泽。壳顶窝较深。外韧带强,呈短、粗梭形。黄褐色,位于壳顶后部。外套痕明显,完整。前、后闭壳肌痕皆呈卵圆形,略等大。铰合部发达,左、右两壳各具有3枚主齿,及弧形片状的前、后侧齿,左壳前端2个主齿大,呈八字形排列,后主齿细长,向后斜行延伸;右壳中央主齿大,前主齿微弱,后主齿细长。左壳具有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前、后侧齿各2枚。前侧齿伸展至前闭壳肌痕的前背缘处,后侧齿伸展至后闭壳痕的后背缘处,侧齿上缘皆呈紧密排列的锯齿状。

河蚬分布广,数量大,由于环境影响变异大,同时幼贝、成贝及老年贝的贝壳形态变异也较大,如:幼贝壳薄,两壳不大膨胀,壳顶小膨胀;壳面花纹由同心圆的、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轮脉细;壳面多呈黄绿色。成贝壳质厚,略膨大,前端宽圆,后端略有尖角,腹缘弧度强;壳顶突出;壳面花纹由距离不等、粗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有黄褐色、淡褐色、深褐色,并具有光泽。老年贝壳极厚,膨胀,壳长大于壳高,后端呈较大的尖角状,腹缘极弯;壳顶突出,极膨胀,向内、向前方弯曲;贝壳上部花纹由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下部由距离不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呈深褐色、黑褐色、黑色,呈漆色光泽。因此,过去学者常常将不同生长时期的河蚬,或不同地区的河蚬,因形态上有所不同,而命名为大量的种,造成河蚬分类商的混乱。

生活习性 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特别是在江河入海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产量大,地质多为沙底,沙泥底或泥底。水流较急或水流较缓的河湾、湖泊产量达,它们穴居于水底,幼蚬栖息于1-2cm深度,大蚬可潜居于2-20cm不同深度,以2-5cm处分布最多。它们以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为食料。据有人观察河蚬为雌雄异体,但也见到有雌雄同体的个体。雌雄异体的河蚬,雌雄生殖腺皆分布于足的上方,内脏块两旁,肠管迂回部,呈葡萄状腺体。雌雄同体的河蚬,卵子多分布内脏两侧后背部,呈紫褐色,在内脏块的前缘及外套膜处,均充满精子,没有卵子;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分布在内脏两侧,并伸入左、右外套膜中。产于福州地区的河蚬,一年四季皆可繁殖。但性腺最丰满期是5-8月,生殖旺季是5-6月,为排精卵的最高峰,9月以后繁殖情况显著减弱。当河蚬繁殖盛期时,埕面上(河底)出现大量的白色粘液状物,当地称为涕,并以涕出现的多少判断附苗情况。发育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入水中,在水中相遇受精,受精后发育阶段经过一段浮游幼虫期,随水流流动漂沉于水底,经过2星期到一个月时间,逐渐发育。变成针尖状,白色的幼蚬,开始营底栖生活。再经过15-30天可长成半粒大米大小的小蚬,3个月体长可达11mm,壳高10mm左右,此时生殖腺开始成熟。河蚬的寿命约为5年

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花蛤和腰蛤都属于贝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确是不同的品种,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一、花蛤和腰蛤的区别

1、外观区别:花蛤学名菲律宾帘蛤,是蛤蜊的一种,外形略呈椭圆形,有白色、黄色、棕色、浅褐色、深褐色,有时带有放射线、条纹、大斑点或深褐色锯齿花纹。腰蛤就是油蛤,在上海称为腰蛤,也是蛤蜊的一种,壳有花纹、光滑,看起来油光发亮。两者相比,花蛤质地比较粗糙,贝壳比较薄,颜色和纹路更加丰富;而腰蛤质地光滑油亮,贝壳更加厚实,颜色和纹路比较单一。

2、味道区别:花蛤和腰蛤的肉质都比较紧实,吃起来有嚼劲,但是腰蛤吃起来味道更加鲜美。

二、腰蛤味道如何?

油蛤味道鲜美,脆嫩香甜,营养丰富,适合煲汤也适合清炒。它的营养特点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蛤蜊的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

三、花蛤和腰蛤多少钱一斤?

花蛤和腰蛤都是蛤蜊的一种,价格在9-20元/公斤之间。根据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2019年10月16日花蛤价格为:山东青岛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卖10元/公斤,山东省威海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卖9元/公斤,新疆乌鲁木齐北园春批发市场卖20元/公斤。

白点杏蛤(大杏蛤)


[学名]: Amygdalum watsoni
[资源名称]: 白点杏蛤(大杏蛤)
[别名]: 瓦氏偏顶蛤
 
[形态特征]:
 
壳薄,半透明,近长椭圆形。两壳相等,前端细圆;后端宽圆,稍扁。背缘自壳顶至韧带末端较直且上斜,形成钝角后又弯向后缘;腹缘呈弧形。壳顶近前端。壳表光滑,淡黄色。生长线细密,无放射肋。壳内面白色,具珍珠光泽。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的东南沿海  
[地理分布]: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软泥底,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其它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 [生活区域]:用足丝与软泥等混合在一起筑巢而居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淇河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资源名称]: 淇河鲫
[外文名]: Qihe crucian carp
[别名]: 双背鲫、鲫鱼片子
 
[形态特征]:
  淇鲫为全鳞被、体色随环境不同在淇河中有三种颜色:一是在有温泉段的河流中淇鲫背部两侧呈金黄色,二是在清水水草多段淇鲫背部两侧呈黑灰色,三是在浑水段淇鲫背部两侧呈灰白色、腹部呈白色,体型最大特点是体厚(当地俗称双背鲫),尾柄高大于尾柄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河南省  [原产地区]:淇河  
[气候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沿淇河流域的辉县、林州市、鹤壁市、浚县、淇县等地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是一种广温性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1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