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鲶

中文名称 河鲶
拉丁名称 Parasilurus sp.
地方名称 鲶巴朗、洼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鲇科
拉丁科名 Siluridae
中文属名 鲇属
拉丁属名 Parasilurus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5~6;臀绪条73~86(多数为78~85);胸鳍条1,14~15(个别为16)。脊椎骨59~61。鳃耙外侧13~17。体长为体高的5.3~6.4倍,为头长的4.4~5.3倍。头长为吻长的2.9~3.5倍,为眼径的8.4一16.5倍,为眼间距的1.5~1.8倍。体延长,头略扁平,体侧扁,体表光滑无鳞。皮肤富于粘液。口宽阔,上位,上颌末端在眼后缘的垂直下方,下颔突出,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毛状细齿。须2对,上颌须长,达到胸鳍基后。幼鱼具须3对,达到一定体长后有一对颐须消失(15厘米左右开始消失)。眼小,上面覆盖着透明薄膜,眼间距极宽。背鳍短小,呈萎缩状,无硬刺,位于腹鳍之上前方。胸鳍圆,有一硬刺,其前缘锯齿很细弱,在大形个体中仅残存齿痕。腹鳍小,其末端到达或超过臀鳍起点,臀鳍极长,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小,边缘略呈截形。卵巢为1对袋形囊,成熟卵粒呈橙黄色。精巢发达,呈叶片状,外缘无叉状分枝。雄鱼胸鳍刺粗短,后缘锯齿十分发达,雌鱼胸鳍刺细长,后缘仅具小刺突。肤色随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体背及体侧在幼鱼多黄绿色,在成鱼多灰褐色。腹部为友白色,各鳍为灰黑色。

生活习性 凶猛性鱼类,栖息于江河缓流水域和湖泊中,白天多隐蔽,晚间则非常活跃,为中下层鱼类,但猎食时也在水体中上层活动。秋后在深水岩洞越冬。

相关阅读

河蚬


中文名称 河蚬
拉丁名称 Corbicula fluminea
生物代码 580020080200010001
英文名称 Salad Clam
地方名称 黄蚬、金蚶、扁螺、美蚬
中文门名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拉丁门名 软体动物门
中文纲名 Mollusca
拉丁纲名 瓣鳃纲
中文目名 Lamellibranchia
拉丁目名 真瓣鳃目
中文科名 Eulamellibranchia
拉丁科名 蚬科
中文属名 Corbiculidae
拉丁属名 蚬属
分布类型 Corbicula
形态特征 淡水
分布 贝壳中等大小,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壳质厚而坚硬,两壳膨胀。外形略呈正三角形。贝壳两侧略等称。前部短于后部,前部短圆。后部稍呈角度。壳顶膨胀,突出,向内和向前弯曲,因此形成两壳顶极为接近,略偏前方,位于壳长2/5处,经常被腐蚀。腹缘很弯几乎呈半圆形,背缘略呈截状,前缘圆。壳面呈棕黄色、黄绿色、黑褐色或漆黑色,并有光泽,壳面颜色与栖息环境及年龄有关,具有同心圆的生长轮脉。
珍珠层淡紫色、鲜紫色,并有瓷状光泽。壳顶窝较深。外韧带强,呈短、粗梭形。黄褐色,位于壳顶后部。外套痕明显,完整。前、后闭壳肌痕皆呈卵圆形,略等大。铰合部发达,左、右两壳各具有3枚主齿,及弧形片状的前、后侧齿,左壳前端2个主齿大,呈八字形排列,后主齿细长,向后斜行延伸;右壳中央主齿大,前主齿微弱,后主齿细长。左壳具有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前、后侧齿各2枚。前侧齿伸展至前闭壳肌痕的前背缘处,后侧齿伸展至后闭壳痕的后背缘处,侧齿上缘皆呈紧密排列的锯齿状。

河蚬分布广,数量大,由于环境影响变异大,同时幼贝、成贝及老年贝的贝壳形态变异也较大,如:幼贝壳薄,两壳不大膨胀,壳顶小膨胀;壳面花纹由同心圆的、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轮脉细;壳面多呈黄绿色。成贝壳质厚,略膨大,前端宽圆,后端略有尖角,腹缘弧度强;壳顶突出;壳面花纹由距离不等、粗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有黄褐色、淡褐色、深褐色,并具有光泽。老年贝壳极厚,膨胀,壳长大于壳高,后端呈较大的尖角状,腹缘极弯;壳顶突出,极膨胀,向内、向前方弯曲;贝壳上部花纹由距离相等的生长轮脉组成,下部由距离不等的生长轮脉组成;贝壳颜色呈深褐色、黑褐色、黑色,呈漆色光泽。因此,过去学者常常将不同生长时期的河蚬,或不同地区的河蚬,因形态上有所不同,而命名为大量的种,造成河蚬分类商的混乱。

生活习性 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特别是在江河入海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产量大,地质多为沙底,沙泥底或泥底。水流较急或水流较缓的河湾、湖泊产量达,它们穴居于水底,幼蚬栖息于1-2cm深度,大蚬可潜居于2-20cm不同深度,以2-5cm处分布最多。它们以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为食料。据有人观察河蚬为雌雄异体,但也见到有雌雄同体的个体。雌雄异体的河蚬,雌雄生殖腺皆分布于足的上方,内脏块两旁,肠管迂回部,呈葡萄状腺体。雌雄同体的河蚬,卵子多分布内脏两侧后背部,呈紫褐色,在内脏块的前缘及外套膜处,均充满精子,没有卵子;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分布在内脏两侧,并伸入左、右外套膜中。产于福州地区的河蚬,一年四季皆可繁殖。但性腺最丰满期是5-8月,生殖旺季是5-6月,为排精卵的最高峰,9月以后繁殖情况显著减弱。当河蚬繁殖盛期时,埕面上(河底)出现大量的白色粘液状物,当地称为涕,并以涕出现的多少判断附苗情况。发育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入水中,在水中相遇受精,受精后发育阶段经过一段浮游幼虫期,随水流流动漂沉于水底,经过2星期到一个月时间,逐渐发育。变成针尖状,白色的幼蚬,开始营底栖生活。再经过15-30天可长成半粒大米大小的小蚬,3个月体长可达11mm,壳高10mm左右,此时生殖腺开始成熟。河蚬的寿命约为5年

条纹鸭嘴鲶


中文名称条纹鸭嘴鲶

拉丁名称Pseudoplatystoma fasciatum

英文名称Tiger shovelnose

异名拟宽口鲶、虎皮鸭嘴、铲鼻虎鲶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鲶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长须鲶科

拉丁科名Pimelodidae

中文属名鸭嘴鲶属

拉丁属名Pseudoplatyst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亚马逊河水域。

形态特征
虎皮鸭嘴吻长大如鸭嘴、铁铲,体表灰褐色,身上有几十条细横纹,状如虎皮,故名。该鱼躯体巨大,一般成鱼体长60-100厘米,在巨大的水族箱里真够威风凛凛,有点梁山泊黑旋风的韵味。

生活习性
虎皮鸭嘴体格强健,身躯巨大,是非常贪婪的肉食主义者,能吞下很大的鱼类,因此不能与小型鱼类同缸混养。饲养时必须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活动空间,才能欣赏这尾潜水艇般的大家伙。适宜水温23-28℃,水质总硬度7-9,pH6.5-7.8。繁殖较困难,国内未有报道。

虎皮鸭嘴有随着成长而不断蜕皮的生理现象,甚至会把自己蜕下来的皮吃掉,这是它的独特习性。

兰州鲶


[学名]: Silurus lanzhouensis Chen
[资源名称]: 兰州鲶
[外文名]: Silurus lanzhouensis Chen
[别名]: 绵鱼、大嘴娃
 
[形态特征]:
  背鳍1,4;胸鳍1,11~14;腹鳍1,10~11;臀鳍68~80。鳃耙8~12。体长为体高的5.0~6.8倍,为头长的4.1~5.0倍,为背鳍前距的3.0~3.4倍,为臀鳍基长的1.7~1.9倍。头长为吻长的2.9~3.5倍,为眼径的10.3~15.0,为眼间距的1.7~2.0倍,为体宽的1.2~1.3倍,为口宽的1.4~1.6倍,为上颌须长的0.5~0.7倍,为下颌须长的2.1~2.7倍。体自腹鳍后侧扁。头部扁平。口上位,下颌长于上颌,口裂大,末端达眼前缘下方。下唇正中有一丘状突起。上、下颌具绒毛状弧形齿带,犁骨齿带不连续,分左右两团。须两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末端,下颌须不达鳃膜外缘。前鼻孔分离,其间距约为眼径的1.5倍。侧线平直,仅前部稍弯曲。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很小,无硬刺,背鳍前距等于或小于体长的三分之一。胸鳍硬刺前缘粗糙或具弱锯齿。腹鳍基部距臀鳍很近,腹鳍基距臀鳍起点约为腹鳍长的一半。臀鳍很长,基部与尾鳍基相连。尾鳍短小,截形。体背测灰褐色或灰绿色,腹部淡白色,体侧常有不规则花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黄河流域中段  [原产地区]:陕西黄河干流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黄河中上游河段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底层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肉食性。产粘性卵。

淇河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资源名称]: 淇河鲫
[外文名]: Qihe crucian carp
[别名]: 双背鲫、鲫鱼片子
 
[形态特征]:
  淇鲫为全鳞被、体色随环境不同在淇河中有三种颜色:一是在有温泉段的河流中淇鲫背部两侧呈金黄色,二是在清水水草多段淇鲫背部两侧呈黑灰色,三是在浑水段淇鲫背部两侧呈灰白色、腹部呈白色,体型最大特点是体厚(当地俗称双背鲫),尾柄高大于尾柄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河南省  [原产地区]:淇河  
[气候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沿淇河流域的辉县、林州市、鹤壁市、浚县、淇县等地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是一种广温性鱼类。

胡子鲶黑体病


疾病名称黑体病

为害对象 胡子鲶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食欲减退,

病原 为多种细菌,详细情况待研究。

症状 病鱼身体消瘦,体色变黑,食欲减退,竖直浮于水面,头部向上,口须卷曲。吻部和头背部有时可见白色绒毛斑块,形似水霉。鳍条溃烂,肛门红肿,腹腔积水,常常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

发病规律 多在4-9月流行,高密度养殖更易发病,此外,与饵料及水体污染也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1)预防 ①注意合理放养,避免过密养殖;②加强水质管理。禁止有鱼病发生的养鱼水流入饲养池;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变坏,天气闷热时,应适当增加水体交换,最好保持长流水;每半月用浓度为30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遍洒一次;③胡子鲶是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投饵时应尽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投喂配合饵料时,蛋白质含量应在30%以上,煮成糊状置于食场定点投喂。每天投饵量占鱼体总重量的5%-10%,以吃饱不剩,分早晚二次投喂为宜。

(2)治疗 外用药采用浓度为1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3毫克/升的强氯精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续3-4天。治疗期间保持水质清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7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长体小鳔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