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斑宽吻鲀

[学名]: Amblyrhynchotus rufopunctatus
[资源名称]: 棕斑宽吻鲀
[外文名]: brown blowfish
[别名]: 棕腹斑宽吻魨
 
[形态特征]:
 
体亚圆筒形,稍长,头胸部粗圆,向后渐细狭。背面自鼻孔至背鳍起点、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门均被小刺,刺粗短,稀疏。鳃孔前后方也有刺;吻的前半部及尾部均无刺。背鳍9;臀鳍7; 头体背侧为淡黄色,散有许多深棕褐色小斑点。体侧下方黄色,体侧中部自吻端至尾基散有较大而稀的黄褐色斑。腹面白色。背鳍、胸鳍及尾鳍淡黄色,尾鳍后部灰黑色,臀鳍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广东及广西沿岸。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内脏及卵巢有毒。肉可入药。

相关知识

宽尾鳞鲀


中文名称宽尾鳞鲀


拉丁名称Abalistes stellatus (Laceped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鳞鲀科

拉丁科名Balistidae

中文属名宽尾鳞鲀属

拉丁属名Abalis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我国南海诸岛、海南岛、广东及福建沿海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细,平扁,宽大于高,头和体全部被板状鳞,鳃孔后方有数个骨板状大鳞,尾部有数纵行鳞形成纵行棱突。上下颌齿楔状,白色,第一背鳍3鳍棘,均尖长显著,第二背鳍及臀鳍圆形,尾鳍后缘凹叉形,成鱼上下缘鳍条甚延长。体褐色,有许多蓝色斑点,

生活习性
热带海(水)生。热带近海常见底层鱼类,肉食性,主要摄食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宽吻契氏[鱼岁]


中文名称宽吻契氏[鱼岁]

拉丁名称Phoxinus czekanowskii czerskii Berg

英文名称Chersy's minno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鱼岁]属

拉丁属名Phoxinus Agassiz,18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兴凯湖的Оларка河流域。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7。头长为体长(至尾鳍基部)的22%-28%,平均为25.3%;眼径为体长的5.0%-7.5%,平均为6.4%;吻长为体长的7%-10%,平均为8.2%;眼后距为体长的10%-15%,平均为11.9%;吻宽为体长的7%-12%,平均为8.9%,最大体高为体长的18%-23%,平均为20.3%;最小体高为体长的10%-14%,平均为11.6%;尾柄长为体长的22%-29%,平均为25.1%;吻至背鳍长为体长的55%-61%,平均为57.5%;胸鳍始端至腹鳍开始处长为体长的19%-28%,平均为23.6%;背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14%,平均为11.2%,背鳍高为体长的17%-23%,平均为19.9%;臀鳍基底长为体长的8%-13%,平均为10.3%;臀鳍高为体长的14%-23%,平均为17.4%;尾鳍长为体长的17%-23%,平均为20.2%;胸鳍长为体长的15%-19%,平均为16.9%;腹鳍长为体长的11%-17%,平均为13.2%。活体的背部为暗绿橄榄色;体侧银黄色,且散布有暗色斑点;尾鳍浅红色;背鳍淡玫瑰色;其他鳍为淡橄榄色。有时,尤其是幼体的体侧有被许多褐色斑点所遮盖成的不明显的暗色纵带,这些褐色斑散布得特别密。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大斑刺鲀


中文名称大斑刺鲀

拉丁名称Diodon liturosus Sh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刺鲀科

拉丁科名Diodontidae

中文属名刺鲀属

拉丁属名Diod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短圆筒形,头和体前部宽圆,尾部短小,锥状。头和体上棘长而硬,大部或全部的棘均具2棘根,能活动,也有少数棘具3棘根的,不能活动。鼻孔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大辩论突起。鳔圆形。前端中央具一深凹,成叉状。各鳍均无斑点,额骨刺为体长的4%-10%,甚短于胸鳍棘,体背面有5个大黑斑,第一斑在眼与鳃孔中间,头侧有两个起立状大黑斑。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米斑箱鲀


中文名称米斑箱鲀

拉丁名称Ostracion meleagris Shaw

英文名称White spotted box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箱鲀科

拉丁科名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箱鲀属

拉丁属名Ostrac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被多角形板状鳞合成的骨甲所包,体甲呈四棱形。全体深棕色,密布黄色小点,背鳍和臀鳍黄色。

生活习性
小型珊瑚礁鱼类。

海(洋)生。

双斑东方鲀


中文名称双斑东方鲀

拉丁名称Takifugu bimaculatus (Richardson, 1845)

英文名称twospot puffer

异名鸡抱、抱鱼、花抱、乖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东方鲀属

拉丁属名Fugu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东潭江流域。

形态特征
背鳍12-13;臀鳍11-13;胸鳍16;尾鳍10。鳃耙2+6。

体长为体高的3.1-3.4(平均3.2)倍,为头长的2.7-3.3(3.1)倍,为尾柄长的5.1-5.8(5.3)倍。头长为吻长的2.1-2.6(2.5)倍,为眼径的4.9-5.6(5.1)倍,为眼间距1.5-1.9(1.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9(1.7)倍。

体呈椭圆形。前部粗壮,后部渐细。头圆柱状,后部近方形。吻短钝。口裂小,前横位。上颌略突。两颌各具2个喙状齿板,中缝显著。唇发达,下唇包住上唇。眼圆形,上侧位,具脂膜。眼间宽而微凸。鼻孔2个,位于眼前方。鳃孔小,位于胸鳍基前方,呈横弧状,边缘有鳃盖膜突。鳃盖条5。鳃3。具假鳃。鳃盖膜与峡部相连。肛门位于臀鳍前。

背鳍略呈椭圆形,起点约与肛门后缘相对。臀鳍与背鳍相似,起点略在背鳍起点之后。胸鳍侧中位,近正方形,上部鳍条略长。尾鳍截形。

体无鳞。背部自鼻孔至背鳍基稍前方和腹部自鼻孔正下方至肛门稍前方均被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侧线发达。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生。

斑腰单孔鲀


中文名称 斑腰单孔鲀
拉丁名称 Monotremus leiurus(Bleek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鲀科
拉丁科名 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 单孔鲀属
拉丁属名 Monotremus Bleeker,185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粗短,椭圆形,尾柄细短。头大,背面宽。口小,端位,牙板发达。眼大,外突,眼间宽,皮质鼻突较小。体无鳞。各鳍均短宽,背、臀鳍几相对;无腹鳍;尾鳍近弧形。体背侧密布暗褐色圆斑,背鳍前下方具一暗色眼状环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40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驯乐金线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