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指马鲅

中文名称 四指马鲅
拉丁名称 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
英文名称 Giant threadfin
地方名称 马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鲻形目
拉丁目名 Mugiliformes
中文科名 马鲅科
拉丁科名 Polynemidae
中文属名 四指马鲅属
拉丁属名 Eleutheronema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背缘浅弧形,腹缘略平直;尾柄较大,侧扁。头部前端圆钝,不背部及两侧微隆凸,腹面宽平。吻短。鼻孔较小,每侧2个,相距颇近,在眼的正前方。口近于平裂。齿细小。舌无齿,前端圆形,游离。鳃耙梳状。体被细小的栉鳞;除吻部外,头部其余部分均被鳞。背鳍,臀鳍,胸鳍基部均有鳞鞘。除第一背鳍及胸鳍游离鳍条外,其余各鳍均被细鳞。胸鳍及腹鳍腋部各有1枚尖长的腋鳞。侧线平直,伸达尾鳍基部。体背部灰褐色,腹侧色浅。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均呈灰黑色,臀鳍边缘黑色,腹鳍浅灰色。
生活习性 为暖水性中小型鱼类,栖息于淡水河口江段,近海及港湾。

相关阅读

北方凹指招潮


[学名]: Uca(Deltuca) dussumieri(Thalassuca) borealis
[资源名称]: 北方凹指招潮
 
[形态特征]:
 
雌、雄蟹的甲壳及步足颜色呈灰至褐色调,雌蟹的一对小螯灰白色,雄蟹大螯的掌节、不动指为鲜艳的黄色,掌节密布着疣状颗粒,而大螯的可动指是白色,整只大螯脚颇似老虎钳形状。
 
 
[原产国家]:中国、日本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  [原产地区]:我国南海海岛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世界广泛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的沙地或石缝中,穴居生活。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其它

五指山猪


五指山猪(Wuzhishanpig)因原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区而得名。由于其体小、灵活、头尖长、体形似鼠,俗称老鼠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中南部地区的东方、白沙、保亭、五指山、乐东、三亚、琼中等市县少数民族(黎族、苗族)居住的山区。根据2006年底的调查,在海口市的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和保亭县的少数村落也饲养有五指山猪。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18o38~19o02、东经108o36~109o44,区内山岭绵延,丘陵起伏,海拔相对较高。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2.4℃,终年无霜雪;年降水量1800~2000mm,相对湿度84%;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h左右。产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出岩为主,土壤肥沃,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饲料作物主要有木薯、甘薯、玉米等,其种植面积和产量较低,饲料原料生产和供应不足。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五指山猪产区集中在海南省中南部热带雨量充沛、自然封闭的山区,山区腹地与外界交通隔绝。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其繁殖主要为拉郎配、子母配等高度近亲的方式,形成耐近交的特性,遗传性能相当稳定。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因农业经济比较落后,原产地村民饲养五指山猪的方式主要是放养,日喂1-2餐,饲养水平极其低下,日粮主要是一些剩饭剩菜、米糠、薯秧等,五指山猪在放养过程中,能跑进山里觅食各种植物根茎、野果野草以及蜗牛、蚯蚓等以补充营养的不足,长期的低水平饲养形成了其抗逆性强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海南省畜牧局调查,至2005年底海南省内存栏五指山猪仅1179头(其中公猪26头)。

20世纪80年代末五指山猪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199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海南五指山区调查时,纯种五指山猪在产地存栏已很少。1998年后,在国家和海南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保护下,五指山猪的数量开始有所恢复,五指山猪存栏量由1998年138头发展到2002年底的1831头。以后,由于保种经费不足等原因,数量又有所下降。总的来说近15~20年五指山猪的饲养数量呈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的曲线变化。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五指山猪全身被毛大部分为黑色或棕色,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大多有鬃毛、呈棕褐色,公猪特别明显;皮肤为白色。体型小,体质细致,结构紧凑。头小稍长、似老鼠头,鼻直长,额部皱纹不明显、有白三角或流星,嘴尖、嘴简直或微弯;耳小而尖、呈桃形,向后紧贴颈部。颈部紧凑,躯干长短适中,背腰平直或微凹,胸窄,腹大而不下垂,肋骨13~14对,臀部肌肉不发达、稍前倾。乳头5~7对。四肢细短,呈白色,蹄踵长。尾较细,长过飞节,尾端毛呈鱼尾状。五指山猪野性较大,跳跃能力强。成年公猪獠牙较长,睾丸较小,阴囊不明显。

2.体重和体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测量了五指山猪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五指山猪性成熟早,母猪最早61日龄有发情表现。公猪6~7月龄、母猪5~6月龄初配。原产区农户大多采取子配母的自由配种方式,公猪的初配年龄一般不超过3月龄。母猪发情周期19~21天,妊娠期112~115天。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的调查,结果见表2。仔猪初生个体重(449.008.18)g,断奶个体重(3.120.08)kg,断奶仔猪成活数(4.890.18)头,仔猪成活率90.56%。

2.育肥性能五指山猪一般不进行专门的育肥,6月龄体重达10kg以上即出售。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对10头公猪、10头母猪进行了生长性能测定,60~180日龄测定,起始体重公猪(3.820.23)kg、母猪(3.680.16)kg,结束体重公猪(9.500.47)kg、母猪(9.650.29)kg。日增重公猪47.33g、母猪49.75g。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6年对180日龄平均体重(10.980.55)kg的4头公猪、4头母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同时对1公1母两头猪的肉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98年在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建立了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2008年列入国家级保种场。该场根据不同来源组建了保种选育核心群,采取群体选择与家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育,按血统有意识选配。五指山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在杂交利用方面,五指山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进行纯种繁殖,很少进行杂交利用。1998年开始有约5%左右的母猪进行杂交。

五、品种评价

五指山猪是我国著名的小型猪之一,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遗传品质,体型小、耐粗饲、早熟、耐近交、放牧性好,是中国猪种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存在着生长慢、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今后应在保持其体格小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改良某些性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在试验动物方面有开发利用前景。

五指鼬鳚


中文名称 五指鼬鳚
拉丁名称 Dicrolene quinquari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蛇鳚目
拉丁目名 ***Ophidiiformes
中文科名 ***蛇鳚科
拉丁科名 Ophidiidae
中文属名 ***指鼬鳚属
拉丁属名 Dicrolene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93,臀鳍75;胸鳍19+5;腹鳍1,尾鳍6。发达鳃耙3+1+8。
体长为体高5倍,为肛门处体高6.4倍,为头长4.6倍。头长为吻长4倍,为上颌长1.9倍,为眼径7.7倍,为眼间隔4.4倍。

体延长,侧扁,尾端尖。头稍侧扁,背面宽平。吻圆钝;平扁。眼较小,眼径约为吻长之半,表面有膜质角膜所盖。眼间隔较宽。鼻孔2个,分离,前鼻孔较小,接近吻端,不靠近上唇边缘,后鼻孔大,位于眼前方。口大,下颌为上颌所包,上颌骨后延超过眼后缘的距离约与眼径相等;有辅上颌骨。牙小,绒毛状。两颌具狭长牙带。犁骨牙带呈宽V字形。腭骨牙带的端部向内弯,后半部较宽。基鳃骨牙丛3(中央1丛大,左右1对小)。鳃孔大,向前达眼中部下方。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边缘隅角处具3小棘。鳃盖骨棘尖直,后端不超过鳃盖膜后缘。假鳃退化,仅留2微小鳃丝。第一鳃弓隅角处1个和下枝后部7个鳃耙特长,端部圆钝,上下枝前部有颗粒状鳃耙。

体被小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端无鳞外,余均被鳞。背鳍、臀鳍前部鳍条基底和胸鳍基部被小鳞。侧线不完全,上侧位,在尾部前1/3处消失。侧线上鳞7。

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二十一~二十二鳍条下方;胸鳍长大,鳍条上方有1皮瓣,上部鳍条有鳍膜相连,最长鳍条大于眼后头长,下部5鳍条较粗长,游离,最上方1鳍条最长,后端伸达臀鳍第十五鳍条上方,基部有膜与上部鳍条相连。腹鳍喉位,在前鳃盖骨边缘下方,鳍条单支,两腹鳍分离,间距稍小于眼径。尾鳍尖狭。

体淡褐色,背鳍和臀鳍边缘及尾部黑褐色,胸鳍淡褐色。口腔暗褐色,鳃腔黑褐

马鲹


中文名称马鲹


拉丁名称Caranx hippo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裸胸鲹属

拉丁属名Caranx Lacepede,180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热海域,我国多数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脂眼睑稍发达,上颌齿呈带状排列,外行齿扩大,下颌齿1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胸部侧面和腹面均被鳞,或仅胸部腹面无鳞,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第2背鳍与臀鳍无丝状延长鳍条。第2背鳍22鳍条,臀鳍18鳍条,侧线上棱鳞30。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或后方。

生活习性
海水鱼。

指脚[鱼衔]


中文名称指脚[鱼衔]


拉丁名称Dactylopus dactylop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鱼衔]亚目

拉丁亚目名Callionymoidei

中文科名[鱼衔]科

拉丁科名Callionymidae

中文属名指脚[鱼衔]属

拉丁属名Dactylop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及体前部稍平扁,尾鳍基略侧扁,前鳃盖骨棘粗壮,具小棘,鳃孔小,背鳍4鳍棘,8鳍条,臀鳍7鳍条,腹鳍喉位,其第1鳍条独立为粗指状,最后鳍条有鳍膜与胸鳍基相连,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水鱼。

马岗鹅


品种名称马岗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中型肉用鹅种。主产于广东省开平市马岗镇而得名。分布于开平市内及佛山、肇庆、湛江及广州地区。目前,广东省开平市建有原种场。

外貌特征:体型适中,具乌头、乌喙、乌颈、乌背、乌脚等特点。肉瘤突起,质软,色黑。虹彩褐色。背羽、翼羽、尾羽均黑灰色,胸部褐色,腹部及腹侧灰白色。皮肤白色。蹼、胫黑色,内侧带棕色。初生雏羽毛黑绿色,腹部黄白色,胫、喙黑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113克;30日龄1000克;70-90日龄可达3750克;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90日龄体重可达5000克;成年公鹅5500克,母鹅4800克。63日龄未经肥育的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9.7%,母鹅88.1%;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6.2%,母鹅77%。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开产日龄120-150天。第一年产蛋31枚,第二年至第五年为盛产期,平均年产蛋38枚,平均蛋重150克,最大蛋重190克。平均蛋形指数1.49。蛋壳白色。公母鹅配种比例1:(5-7)。平均种蛋受精率81.5%,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9.5%。母鹅就巢性强,年就巢4次,每次约20天。公母种鹅利用年限5-6年。

怎么养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马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弱化,但是养马仍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行业。那么怎么养马呢?

一、怎么养马

1、建造马棚

对于马来说,马棚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他可以在里面休息。建马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冬天的保暖的工作。冬天的时候,马就不需要去户外吃东西了,因为户外太冷了。所以我们从夏天和秋天的时候就开始给马准备干粮了。在冬天也是蛮容易生病的一个季节。我们要注意把自身的变化,出现疾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的发现,并且去帮助他们治疗。

2、分群饲养

种马与肥育马分群饲养,雄雌分开饲养,待发情配种时再放在一起,雄雌种马的血缘关系要远,不断改良、后代品质才会优良,严防近亲交配。

3、喂食

泡过的豆饼、豆粕、玉米面水拌料,夏季一定要看槽喂,掌握好饲喂量,要净槽,以免吃不了剩下的变质。冬季剩余了易解冻。

4、喂水

马每一天需要喝两次水。在冬天的时候,我们在马槽里。放入水之后,有时候马喝不完会结冰。我们要注意把这些结冰的水给清理出去。冬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的来给它喂养一些饲料,来提高它的健康。在冬天晴朗的日子,我们还是可以把马放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因为马也是需要新鲜的空气来供养的。

5、防疫

防疫是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按防疫要求适时接种疫苗(马传贫疫苗)驱2次虫,每天清晨必须清除舍内的粪便并冲洗干净,同时也要冲洗饲槽,粪便存放处要远离圈舍,并且是下风头,保持圈舍内外环境卫生,灭蝇、蚊、虻可用4%的福尔林溶液加糖再加苍蝇喜食的米饭等就可以灭蝇、虻,鼠可用鼠药,但绝对不可让马误食,发现死鼠立即烧掉,发现鼠洞立即堵死。定期彻底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马舌鲽


中文名称马舌鲽


拉丁名称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 (Walbaum)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马舌鲽属

拉丁属名Reinhardt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北大西洋欧洲和美洲沿岸,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不甚侧扁,上眼超过头背中线,眼间隔宽。口较大,头长为上颌骨2.2-2.4倍,上颌齿2行,下颌齿1行,齿尖而不平扁,背鳍始于眼后部的背上方或后方,体两侧均被小圆鳞,不易脱落,左右侧侧线同样发达,略呈直线状,椎骨62。体长为体高的2.8-3.5倍,为头长的3.4-4.0倍,背鳍92-102,臀鳍71-76。

生活习性
食鱼类、甲壳类等。海(洋)生。

繁殖习性
9岁以后性成熟。

马口鱼


中文名称 马口鱼
拉丁名称 Opsariichthys bidens Gunther
英文名称 Korean piscivorous chub
地方名称 南方马口鱼、桃花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马口鱼属
拉丁属名 Opsariichthys Bleeker,186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侧线鳞45~47。下咽齿3行,145一441。鳃把外侧10,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3.1~4.3倍,为头长的3.5一3.9倍,为尾柄长的4.7~5.2倍,为尾柄高10.2~11.3倍。头长为吻长的2.7~3.2倍,为眼径的5.0~6.2倍,为眼间距的3.1一3.3倍。体延长,侧扁。吻长,其长略大于宽,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嵌合。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鳃耙短小而稀疏。下咽齿圆柱形,顶端尖而长。测线完全,前段弯向体侧腹方,后端向上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不达腹鳍,其末端可达胸、腹鳍间距的3/5处。腹鳍外缘略钝圆,起点约与背鳍不分支鳍条相对。鳔2室,后室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银白色。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的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雄鱼在生殖期出现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鳍有显眼的珠星,臀鳍的第1~4根分支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很鲜艳的婚姻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山涧急流、底质为砂石的小溪中。通常集群活动,摄食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4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文蛤人工育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