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圆鲹

[学名]: Decapterus lajang
[资源名称]: 颌圆鲹
[外文名]: Lajang scad、slender mackerel scad、horse-mackerel
[形态特征]:
 
背鳍Ⅷ,Ⅰ-35,1;臀鳍Ⅱ,Ⅰ-30,1;胸鳍21;腹鳍1-5;尾鳍17,侧綫上有普通鳞约84和稜鳞33。 体呈长圆形,稍侧扁;体长为体高4.9倍,为头长4.2倍。头侧扁,稍呈尖锥形,其长大于体高。头长为吻长3.3倍,为眼径4.0倍。吻长于眼径。眼中等大,高位。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仅瞳孔中央露出一长缝。 口大,倾斜,口裂与眼中部在同一水平綫上。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端钝圆,达眼前缘之下方。上颌无牙,下颌一列细牙,犁骨牙群箭头形,腭骨和舌面均有一细牙带。鳃孔大。鳃盖条7。鳃耙12+36。有假鳃。肩带下角有一凹陷。 颊、鳃盖上缘、头顶部、胸部和身体均被小圆鳞。第二背鳍和臀鳍有一低的鳞鞘。侧线前部稍弯曲,直綫部始于第二背鳍12~13鳍条之下方。侧綫土有普通鳞84个(当中65个茌弯曲部上,19个在直綫部上)和稜鳞33个。稜鳞存在于直线部的后大半部上,始于第二背鳍22~23鳍条之下方,形状不很明显。 第一背鳍有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1鳍棘,35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30鳍条,前方有2粗强棘。第二背鳝与臀鳍的后方各有-小鳍。胸鳍略等于除吻之头长。腹鳍短于1/2头长。尾鳍叉形。 背部深蓝色,腹部银色,鳃盖后上角有一显著黑色小斑。第二背鳍前部上顶无白斑。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非,中国南海及东海,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经常聚集成群巡游于开放水域。有时游动于表层,但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深40-200公尺处。以浮游性无脊椎动物为食。

相关推荐

马鲹


中文名称马鲹


拉丁名称Caranx hippo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裸胸鲹属

拉丁属名Caranx Lacepede,180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热海域,我国多数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脂眼睑稍发达,上颌齿呈带状排列,外行齿扩大,下颌齿1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胸部侧面和腹面均被鳞,或仅胸部腹面无鳞,棱鳞存在于侧线直线部的全部。第2背鳍与臀鳍无丝状延长鳍条。第2背鳍22鳍条,臀鳍18鳍条,侧线上棱鳞30。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或后方。

生活习性
海水鱼。

黑尻鲹


中文名称黑尻鲹

拉丁名称Caranx melampyg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Bluefin king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裸胸鲹属

拉丁属名Caranx Lacepede,180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胸部被鳞。侧线棱鳞34-39个。背鳍鳍条22-24根,臀鳍鳍条18-19根。体侧无斑点。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栖息于珊瑚礁和岩礁海区。以无脊椎动物和鱼为饵。体长一般为86-227毫米。

海(洋)生。

圆拟鲈


中文名称圆拟鲈

拉丁名称Parapercis cylindrica (Bloch)

英文名称Sandsmelt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拟鲈科

拉丁科名Parapercidae

中文属名拟鲈属

拉丁属名Paraperc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柱形,头尖,稍侧扁。腭骨具牙,下颌前端外行有犬牙10个。背鳍鳍棘5。体侧有9-10条暗色横带状斑,咽部有1弧形黑色纹,奇鳍上均有许多小圆斑。

生活习性
为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底栖小型鱼类。体长100毫米左右。

海洋生。

及达虾鲹


中文名称及达虾鲹

拉丁名称Alepes djeddaba (Forska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虾鲹属

拉丁属名Alep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地中海、红海、东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海域,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吻短,约等于或稍大于眼径。颌齿1行,紧密排列。脂眼睑甚发达,前部达眼前缘,后部达瞳孔后缘。侧线前部弯曲,棱鳞存在于直线部的全部。第1背鳍7-8鳍棘,棘短而低,胸鳍长,腹鳍短小,尾鳍叉形。Ⅷ,Ⅰ-23-25,臀鳍Ⅱ,Ⅰ-18-21,颌齿1行,犁骨和腭骨具齿,胸部被鳞,侧线上棱鳞33-51。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大甲鲹


[学名]: Megalaspis cordyla
[资源名称]: 大甲鲹
[外文名]: mackerel scad、torpedo trevally、torpedo scad、pompanos、Linnaeus' hardtail、hardtail scad、finny scad、finletted mackerel scad
[别名]: 铁甲、扁甲
 
[形态特征]:
 
背鳍Ⅰ,Ⅷ,Ⅰ-10~11,7~8;臀鳍Ⅱ,I-8~10,6~7;胸鳍21~22;腹鳍I-5;尾鳍17。侧綫上有普通鳞23~26和稜鳞50~58。 体纺锤形,侧扁;休长为体高3.1~3.5倍,为头长3.4~3.8倍。尾柄扁而宽。头侧扁。头长为吻长4.3~5.3倍,为眼径3.2~4.1倍。吻长稍短于眼径。眼大,稍前位。脂眼睑非常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仅瞳孔中央露出一长缝。口大,口裂与眼中部同在一水平綫上。上颌后端达眼中部下方。牙尖细,尖端向里弯,上颌数列,排成宽带状,下头前方近缝合部有2~3列,侧方一列,犁骨牙群亚梯形,腭骨及舌面均有棚条形牙带。鳃孔大。鳃盖条7。鳃耙8~11+19~23。假鳃明显。 颊、鳃盖上缘,胸部侧面、身体均被小圆鳞,仅胸部侧面下侧和腹面无鳞。第二背鳍和臀鳍有发达的鳞鞘。侧綫前部弯曲,直线部长,始于第一背鳍5~6鳍棘之下方,直綫部长于弯曲部。侧綫上有普通鳞23~26个和稜鳞50~58个。稜鳞强而高,被于弯曲部后部及直綫部全部,在尾柄处联结形成一显著隆起嵴。 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棘和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l鳍棘,10~11鳍条(一般多为10),后部有了7~8个小鳍,这种小鳍的分离情况和数目因鱼的大小而异。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8~10鳍条和6~7个小鳍,前方有2短棘。胸鳍长,镰刀形。腹鳍短,胸位。尾鳍叉形。幽门盲囊达150个以上。脊椎骨10+14。 背部深蓝色,腹部银色稍带淡黄色,鳃盖上缘有一显著蓝黑色圆斑。背鳍、尾鳍浅黑而带淡棕色,臀鳍腹鳍淡棕色,胸鳍上部蓝色,下部淡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非洲,红海,印度-西太平洋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红海,印度洋,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大洋性的, 住沿岸水域的接近水表面.形成鱼群而且主要捕食鱼。

沟鲹


中文名称 沟鲹
拉丁名称 Atropus atropus(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 Cleftbelly kingfish
地方名称 黑鳍鲳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鲹科
拉丁科名 Carangidae
中文属名 沟鲹属
拉丁属名 Atrop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Ⅰ,Ⅷ,Ⅰ-22~23;臀鳍Ⅱ,Ⅰ-13;胸鳍19~20;腹鳍Ⅰ-5;尾鳍17; 侧綫上有普通鳞40~45和稜鳞35~39。
体呈卵圆形,甚侧扁;体长为体高1.9~2.0倍,为头长3.7~4.1倍。腹面有一深沟,腹鳍可收折其中,肛门和臀鳍前方2棘亦位于此沟中。头侧扁,头高大于头长。吻钝,眼大,吻与眼的长度略相等。脂眼睑不发达。口裂与瞳孔下缘在同一水平綫上。上下颌前方具绒毛状牙带,下颌后方牙一般为一列,个别呈带状。犁骨牙群呈菱形,腭骨和舌面均有牙带。鳃盖条7。鳃幸巴9~12+20~22。假鳃明显。

头部除颊、前鳃盖和鳃盖上缘被小圆鳞外,其他部位无鳞。身体除胸部无鳞外,其他部分被小圆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前半部有低鳞鞘。侧綫在胸鳍上方弯曲度大,直綫部始于第二背鳍第4~6鳍条下方。侧线上有普通鳞40~45个和稜鳞35~39个。稜鳞不很强,存在于侧綫直线部的全部。

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的棘和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 第二背鳍有1鳍棘,22~23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18鳍条,其前方有2短棘。雄性大鱼的第二背鳍和臀鳍中部数鳍条延长为细丝状。胸鳍镰状。腹鳍胸位,等于或长于头长。尾鳍叉形。

幽门盲囊呈香蕉状,约80~100个。脊椎骨10+14。

体背浅丝带淡黄色,腹银白色。幼鱼体侧有4~5条睛色横带。下部淡黄色,臀鳍浅色,尾鳍和胸鳍浅棕黄色,腹鳍深黑色。背鳍上绿浅黑紫色

卵形鲳鲹


中文名称卵形鲳鲹


拉丁名称Trachinotus ovatu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鲳鲹属

拉丁属名Trachinot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甚侧而高,尾柄短细,无隆起嵴,头小,眼小,脂眼睑不发达,口小,前下位,口裂几近水平状,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无辅上颌骨。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绒毛状齿,齿随鱼体成长而趋于消失。鳞小,多少埋入皮下,侧线几呈直线状或微呈波状,无棱鳞。第1背鳍5-6鳍棘,成鱼棘间膜退化而成为游离鳍棘,第2背鳍基底约等于臀鳍基底,均长于腹部,二鳍后方无小鳍。腹鳍短小,尾鳍叉形。背鳍Ⅵ,Ⅰ-19-20,臀鳍Ⅱ,Ⅰ-17-18,体长一般为体高的2倍以下,口裂与眼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体侧无黑斑。

生活习性
生长于暖热海域。

锤颌鱼


中文名称锤颌鱼

拉丁名称Omosudis lower Gunther

英文名称hammerj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锤颌鱼科

拉丁科名Omosudidae

中文属名锤颌鱼属

拉丁属名Omosud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有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中等延长,甚侧扁,体上无鳞,侧线仅见于40-50毫米以下的个体身上。头甚侧扁,骨骼软而光滑。上颌骨细长,有辅上颌骨,腭骨及下颌齿甚大,但大小不一前颌骨齿小,排列紧密。无发光器,大鳞状。腭骨及下颌齿甚大,但大小不一前颌骨齿小,鳃盖条7。无鳍棘,背鳍小,位于体中部后方,有9-12鳍条,臀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有14-16鳍条。胸鳍小,下侧位,有11-13鳍条。腹鳍腹位,位于背鳍基底下方,有14-16鳍条,胸鳍小,下侧位,有11-13鳍条,腹鳍腹位,位于背鳍基底下方。尾鳍分叉,背脂鳍在臀鳍上方,无鳔,脊椎骨39-41。体中背侧有一黑色带,背鳍小。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4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棕斑宽吻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