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红鲍

中文名称美国红鲍

拉丁名称Haliotis rufescenst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鲍科

拉丁科名Haliotidae

中文属名鲍属

拉丁属名Haliot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美国和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喜栖于岩礁海底。从高潮带附近至水深165米深处都有他的足迹,其中,以6-15米深处栖息密度最高。一般多生活在波浪较大、潮流畅通、盐度在3.0%-3.4%的外海性海区,在掩蔽的内湾很少见到。

形态特征
红鲍最大个体为28厘米,生长迅速。红鲍的壳表呈暗。

红色,并呈波浪状。通常为藻类、藤壶或者其他海洋生物的覆盖使壳面的颜色和纹理难以辨认。壳内光洁呈虹彩色。肌痕大而明显有绿色光泽。壳外缘向内延伸至珍珠层边缘形成一条狭窄的红边,由此而得名红鲍。呼吸孔卵圆形微突呈管状,一般有3-4个开孔。但也有4个孔以上或无呼吸孔的个体。软体部和上足光滑,通常为黑色,有时具明暗相同的垂直条纹。上足边沿呈扇形,具黑色触手并向壳外沿延伸,某些个体上足上缘触手白色略向壳缘伸出。

生活习性
盐度3.0%-3.4%,6-24℃海域。

繁殖习性
红鲍在繁殖后1-1.5年则达到性成熟。在繁殖季节里,温差、干露、化学药品、紫外线等均可刺激或者诱导他们排精产卵。催产时一般雄性先排放精子。雌性在雄性排精后约30分钟才开始产卵。据报道,红鲍生殖腺指数可以在全年内保持高值,即全年可以找到形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南加州全年都有变态的稚鲍,但红鲍的繁殖每年一般有两个高峰期,即5-7月和11-12月,其最适繁殖水温在14-18℃左右。

相关阅读

杂色鲍幼鲍培育


从鲍幼体出现第1呼吸孔(此时杂色鲍1.85毫米)起至长到壳长5毫米左右,这个时期为幼鲍期。鲍在幼鲍期依然附着在附片上,主要靠摄取附着硅藻生活,所以幼鲍的管理是幼体管理的继续。在这个阶段造成幼鲍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水温的激烈变化、水质变恶、饵料种类不适等方面,其中饵料的营养价值对幼鲍的育成来说是容忽视的。新鲜的裙带菜比附着性硅藻更有营养,幼鲍摄食容易。在幼鲍阶段鲍的摄食能力不断增强、附片上的饵料逐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调整放养密度,壳长2.5毫米以下的为0.3~0.5粒/平方厘米,壳长3.0毫米以下的为0.1~0.3粒/平方厘米,壳长5.0毫米以下的为0.1粒/平方厘米,另一方面要补充饵料,可投喂鲍喜爱食的新鲜海藻,如切碎了的裙带菜薄片或其他柔嫩的海藻幼体,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也可更换饵料片。这个阶段的换水量认为每天换水9倍左右较为适宜,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成本因素,只要没有病害等特殊情况发生,保持4~6倍水、维持70%~80%的成活率是可行的,也是经济的。这个阶段的充气量,每分钟为培苗水体的1.0%~1.5%。幼鲍阶段的其他管理工作与幼体阶段相似。

多变鲍


中文名称多变鲍

拉丁名称Haliotis variaa Linnae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鲍科

拉丁科名Haliotidae

中文属名鲍属

拉丁属名Haliot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东海、南海、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壳较小,壳长42.8毫米,壳高11.5毫米.螺层3层,顶部位于后端偏右。壳表红褐色杂有灰绿色或不规则的灰白色带。壳面被一列突起螺肋分成左右两部,前方4-6个开孔。左部有细小结组成的螺肋,右部螺肋粗宽。壳内具珍珠光泽,暗色。外唇薄,内唇形成较发达的片状边缘。

生活习性
生活于低潮线的岩礁下。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陵水、三亚沿海。肉可食。

海(洋)生。

羊鲍


中文名称羊鲍

拉丁名称Haliotis ovina Gmelin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鲍科

拉丁科名Haliotidae

中文属名鲍属

拉丁属名Haliot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见于我国西沙群岛、澳洲、马来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长62.3毫米,壳高12.0毫米。螺层4层。粗糙不平。螺旋部较宽大。壳面由一列突起组成的螺肋分为两部,突起前方4-6个开口。壳红褐色、棕灰色、灰黄色等,夹有黄白色斑带,并具瘤状纵肋和肋纹。壳内银白色。壳口宽大,外唇薄,内唇厚。

生活习性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礁石缝间,产于海南岛三亚、陵水沿海。肉可食用。

海(洋)生。

杂交鲍


中文名称杂交鲍

品种来源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于1997年初用采自日本山口县北部海域的虾夷盘鲍与中国山东荣成艾伦湾产及大连本地的皱纹盘鲍杂交的子一代(F1)。

拉丁名称Haliotis discus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poda

中文目名原始腹足目

拉丁目名Archaeogastropoda

中文科名鲍科

拉丁科名Haliotidae

中文属名鲍属

拉丁属名Haliot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大连市水产研究所于1997年初用采自日本山口县北部海域的虾夷盘鲍与中国山东荣成艾伦湾产及大连本地的皱纹盘鲍杂交的子一代(F1)。

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在大连市进行试验,取得明显的成效。在5 000平方米水面中,出苗量5 000头/平方米,成活率达90%以上。

形态特征
杂交鲍与皱纹盘鲍无大差异,其外壳呈翠绿色,皱纹突起明显,呼吸孔多,生长纹明显。

生活习性
杂交鲍有效提高了子代的抗逆性。成活率提高6-7倍,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年,越冬成活率提高到90%,生长速度提高30%,摄食量提高了70%。

杂色鲍亲鲍蓄养


用于蓄养的杂色鲍约于12月中旬进入蓄养池,先经15天左右的暂养,再经4个月左右的加温蓄养,于翌年4月底即可提供挑选,用于孵化。杂色鲍进入蓄养池后,先在池内用万分之0.02的呋喃西啉进行药浴8小时,再在常温下流水、充气暂养一段时间,待到12月下旬,自然海区的水温下降到20℃以下时,便可转入加温蓄养。每立方米水体放置20个左右的养殖笼,每个养殖笼放养亲鲍20~25粒。加温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前段时间每天升温0.5℃,升至23℃时,维持水温7天左右。后段时间每2天升温0.5℃,当水温升至26℃时,就长期恒定下来,一直到蓄养结束。开始蓄养时,喂养新鲜江蓠,每2天投饵1次。约1个月后,在鲍转入正常生活时,间投江蓠和海带,即每3次投饵为1个循环,每次循环中投江蓠1次,投海带2次。投喂海带时,最好使用新鲜的,如果没有新鲜海带,也可以使用干海带。干海带要先经过浸泡洗净,为了不让营养成分流失,浸泡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洗净后的海带在使用前要切成2厘米宽的带状,方便亲鲍摄食。每天换水量4~6倍,每2天排水清池1次,清池结合投饵进行。清池的排出水直接引入排水渠,不再回到加温池供循环使用。每7天用万分之0.02的呋喃西啉对亲鲍药浴1次,时间8小时,药浴在原池进行。

盘大鲍


[学名]: Haliotis gigantea discus
[资源名称]: 盘大鲍
[外文名]: Ezzo abalone;Abalone
[别名]: 鲍鱼;紫鲍;四孔鲍
 
[形态特征]:
  皱纹盘鲍贝壳大,壳长可达120~130毫米,体重可达250克.壳厚,壳顶钝,微突于贝壳表面。螺层3层,第二层的中部至体螺层的边缘有一排突起和小孔,末端4~5个开口,呈管状.壳面为深绿褐色,表面粗糟,常附有苔藓虫、盘龙介以及其他的一些藻类。壳内面呈银白色,有象珍珠一样的绿、紫等彩色光泽。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相等,外唇较薄,边缘呈刃状,内唇较厚,具一片状遮缘。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  [原产地区]:烟台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皱纹盘鲍喜栖息于潮下带,潮流湍急的岩礁处,盐度高于30、透明度大的水域。通常栖息于1~20米的潮下带海区,以足部吸附于水清、流急,藻类从生的岩礁海底。其分布、活动的范围随季节的变化有向深、向浅的垂直移动现象。皱纹盘鲍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沿海、朝鲜和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鲍喜栖息于水质清晰、水流畅通、海藻丰富、水深1~20米的海区。营匍匐生活,利用宽大的足部在岩礁上爬行。鲍喜栖居于岩石缝隙和洞穴之中,足部紧贴于岩石上,利用坚硬的贝壳作保护,昼伏夜出。其足部吸附力很强,壳长15厘米的鲍,充分吸着后需用100千克力才能拔掉,特大风浪也难于把它击落。受惊动或遭敌害袭击时迅速收缩,移动速度慢,1分钟爬行50~80厘米。鲍的移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水温最低时向深水移动,初夏水温回升后逐渐向浅水移动,盛夏表层水温最高时,又向深处移动;秋末冬初水温有所下降,则向浅处移动。 鲍以褐藻为主要食料,兼食绿藻、红藻、硅藻等少量的小型动物。

杂色鲍岩礁增殖


1.投苗。投苗期选择在投苗后海藻生长最量日趋增加、水温相对稳定的季节。投苗在小风潮期进行,因这时的风浪不大,有利于鲍苗的附着和及时转入正常的生活、生长。投放密度以增殖区的海藻资源量多少为依据,一般每平方米面积投放壳长20毫米以上的稚鲍10米左右。投苗方式以水下播放为佳,即通过潜水员,把鲍苗连同附片一起放到岩礁区,待一天后鲍苗自行爬入礁石间,这时再取回附片。岩礁增殖亦称人工放流,鲍苗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
2.管理。鲍的岩礁增殖,管理简便,省工省力,主要工作是清除敌害生物和增殖饵料资源。影响鲍成活率的要素是敌害,鲍的敌害生物有鱼类的鲷、鲼、鲨鱼、鲈鱼、河豚、鳗、鲽等,甲壳动物的蟹等,棘皮动物的海星、海胆、海盘车等,软体动物的章荔枝螺、红螺等。可派潜水员捕捉敌害,也可用诱捕器捕捉海星类敌害。

皱纹盘鲍养殖技术


一. 筏式养成
筏架一般长60米,采用直径2.5厘米的化纤绳子,两端用决决橛梗和海底的木橛或大水泥砣相连,在浮梗上捆扎一定数量的直径为35厘米的塑料浮子。浮架靠海底的木橛或大水泥砣子固定位置,靠浮子的浮力托起养殖物的重量,使它们保持在海区中的某一稳定位置,悬浮在一定的水层中进行养殖。
(一) 养殖海区选择:
根据鲍的生态习性,要求低潮时水深在5~6米以上,透明度大,水流交换好,水质不被污染,海水盐度较高,附近无淡水流入或受淡水影响较小的海区。
(二) 多层养殖网笼:
目前使用的养殖网笼由四层聚乙烯方形或圆形盘所组成整个网笼高度为95厘米。盘为黑色,直径或边长约50厘米,盘的边高为6厘米,每个盘的底部有4个直径为7厘米的园孔用来交换海水。四只圆盘的中心有一根铁棍串联,中间均用聚乙烯管固定隔开。圆盘口朝下,在框架四周以网片包围,用塑料拉链开启以便投饵之用,网目的大小随所收养鲍的大小而定,可以随时更换。
(三) 养殖规格与密度:
根据我们多次试验证明:在低水温期,幼鲍个体越小,死亡率越高,壳长在8毫米以下,死亡率达90%以上。如果遇上特殊寒冷天气,平均壳长1.2~1.3厘米的个体也会大量死亡。据此,在北方以壳长2.0厘米左右的个体作为海上养殖的苗种为宜。
另外,在人工育苗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当年培育的苗种入冬前部分能达到1~2厘米,而有些个体只有0.3~0.5厘米,生长非常缓慢。从长度上看仅差几倍,而体重上看却有几十倍的差距,个体间差异非常之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及时挑选生长快的,淘汰个体小和生长慢的个体,显得更有重要意义。
放养密度主要考虑养殖鲍占有的附着面积和一定的活动空间。一般每笼放养200只,每层50只比较适宜,到收获时存活率为60%以上,中间可不经疏散。
(四) 剥离和运输:
无论哪种养殖方式,鲍的剥离操作是不可缺少的作业环节。目前剥离的方法有许多,如温差剥离法、电击剥离法等等,但养殖中普遍采用的还是酒精剥离法。具体操作步骤是:在盛放药液(2%~3%的海水酒精溶液)的水槽内铺放一层粗网目的筛绢(以不漏掉鲍苗为准),将附着鲍苗的板浸入3~4分钟后,由于麻醉的作用,鲍足部肌肉麻痹收缩,使贝壳举起原地扭动,此时用海绵或毛刷轻轻一推就会离开,注意剥离后的鲍苗在药液中不可时间太长,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剥离后的鲍苗要用新鲜海水反复冲洗干净。
如果养殖笼需倒换或疏散时,可用海绵沾上4%~5%浓度的酒精溶液处理鲍苗,也容易使其脱离附着基。
鲍的运输多采用湿运,如果是苗种运输,最好带附着板一块运。鲍先用海水浸湿的干净纱布包裹,外层包上经海水湿润的海绵或海带草,置于箱、筒或筐中,再用帆布遮盖,严防吹干。运输车辆最好在夜间气温低时行驶。每隔3~4小时用海水喷淋一次。采用这种湿运方法,10~12小时的运距中,成活率可达97%以上。
(五)管理
1.投饵
1-3月份水温低于7℃,并且此期气温低于水温,鲍摄食不明显,投饵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每月投喂一次即可,主要饵料种类为裙带菜和海带苗。
4-5月份水温持续回升,鲍在入冬前贮存的营养物质已经耗尽,此时海藻鲜嫩,摄食量会大增。可5~6天投喂一次,但不可停饵,投喂量应根据摄食情况而定。
6-9月份,在无海带的海区,可使用配合饵料,每3~4天投喂一次。此时水温多在18℃以上,并逐渐升至一年中最高水温,以后又逐渐下降,因此,生长速度会出现稍快――慢――最快的趋势。注意加强投饵,切不可错过快速生长期。
10-12月份,水温由18℃逐渐下降,摄食量也随水温下降而降低,但此时也不要停饵,因此期正处于鲍越冬准备期,需大量积累体内营养物质。
2.安全检查与洗刷笼子
检查笼子与网片有无破碎,以防鲍丢失或钻入敌害生物,防止网笼堵塞。越冬前要加固浮力以防吊绳绞缠和器材漂于水面,严禁气温1℃以下和30℃以上作业时把养殖笼提出水面操作。
3.换网
随着鲍的生长和附着物的增多,为了保持水流畅通,要及时更换大网目的干净网片,网目大小视笼内鲍大小而定,以鲍不能从网孔内钻出为宜。
4.调节水层
为保持比较稳定的水温环境,冬季和夏季来临之前,需适当延长吊绳,而春、秋季节可适当提升水层。
5.清除敌害与残饵
清除残饵工作可结合投饵进行,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严防腐烂滞留笼内而影响水质。敌害生物主要是贻贝、牡蛎等附着生物,会因大量附着堵塞网笼,影响水质交换,与鲍争夺生存空间,还会磨断吊绳造成丢笼。防止办法:在敌害生物繁殖季节,通过调节水层避开敌害生物的附着,或经常进行人工刮除。
6.养殖周期与收获季节
养殖周期的长短,与养殖苗种大小、质量、海区条件及管理水平有关。如一类苗种(当年苗中的大个体苗)生长快,养殖周期较短;养殖海区适温期长、附泥和附着生物少,也有利于生长;管理水平主要指投饵、换网是否及时、饵料质量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养殖鲍的生长速度。
在我国北方海区,春天选用壳长2.0厘米的鲍苗开始养殖,一周年可达5厘米左右;2周年可达7厘米左右;3周年可达8厘米;以冬季水温下降至10℃左右的12月份收获较好。
二.岩礁潮间带沉箱养鲍
(一)海区选择
宜选择岩礁带,临近不要有泥沙淤积,不宜受自然灾害袭击,海区未受污染,海水交换条件要好,易于采收、移植供鲍摄食的海藻。正常年份海区的最高水温在26~27℃,最低1℃,浅海带不结冰和无流冰出现,无淡水与工业污水流入。经筑坝稍微改造后最低潮时的水深可达1.0米以上,满潮时水深保持在3.0米以上。
(二)养成设施
1.网箱
网片可用无结网、聚乙烯网或尼龙网均可,网目对角线可根据收养的鲍苗大小而定,以鲍苗钻不出来为宜。网箱骨架一般采用直径14毫米的铁棍或罗纹钢焊接而成,为防铁锈蘑破网片,可缠上塑料薄膜,周围披覆上网片。网箱规格与布局可根据岩礁带地型和搬运操作是否方便以及抗风浪能力而定。网箱多为田字型,边长为2米,高0.5米左右,为了有利于固定,底部可多焊几根铁棍。每个网箱表面中央留一拉链口(长50~60厘米),供投饵和观察用。
2.网箱设置场地的改造
通常网箱设置在低潮时网箱干露不超过1/3的位置,但这样的场地实在太少。因此,可通过筑坝措施加以改造,使之在低潮时仍能存有大量海水,并盖过网箱的2/3以上,同时可以减小风浪对网箱的冲击力。网箱一端留有排污口,以便定期清理淤泥之用。
3.网箱内的附着物体
因为鲍在自然海区喜欢附着在岩礁石缝之间,因此,在网箱内投放些不规则的石块,以供鲍附着之用。石块大小可根据网箱大小和海区风浪强弱而定,一般30~40千克/块比较理想。投放石块的数量控制在所占网箱空间的1/3~1/2为宜。
4.网箱的固定及相互间的距离
网箱的固定主要靠石块压住网箱底部的田字型铁棍及网片,固定要牢。避免风浪冲击而破网。网箱间的距离,可根据此处低潮时存水量的多少而定。
(三)放苗时间
放苗可选在春天当海水温度升至12~13℃时进行。此时所用越冬苗种个体都在2.0 厘米以上,随着水温的回升,藻类茂盛,摄食量大增,生长速度加快。这时相对气温较低,利于鲍苗运输,提高成活率。
(四)放苗规格
春天不应小于2厘米,秋天不应小于3厘米。这是因为春天水温回升,秋天水温下降,摄食、生长受影响所致。
(五)放苗密度
通常根据养殖海区的水流交换、苗种规格、饵料提供是否方便以及管理技术水平等情况来决定。一般2.0~3.0厘米的鲍苗每平方米放养150~250只比较适宜。
(六)管理
基本上与海上筏式养殖相同,定期投喂饵料和清理残饵,经常检查网片是否磨碎,特别是大风过后应及时检查修复,并随着个体长大和网片附着物增多及时更换网片。根据生长规格和市场价格,及时收获销售,要做到收大留小,及时补充苗种放养。
三.底播放流增殖
如前所述,鲍具有移动性小,生长慢与植物食性的特点,是理想的放流增殖对象。我国的鲍产量1985年只有约100吨,到1995年已达1000吨以上,人工育苗与增殖放流功不可没。近几年所捕获的8厘米以上的育苗用种鲍,人工放流鲍占七成以上,放流增殖前景非常广阔。
(一)放流场地的选择
底质结构为岩礁,临近不要有泥沙淤积,无大量淡水与工业污水流入,海区风浪小,不易受灾害袭击,潮流畅通,海水能借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充分地交换,水质清澈,海底藻类品种繁多茂盛的海区。
(二)放流规格与密度
在底播放流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放流规格问题,壳长2厘米的幼鲍1年后的存活率低于10%;壳长3厘米为30%~60%;壳长4厘米以上可稳定在70%~80%,也就是放流规格越大,重捕率越高。一般人工育苗经室内越冬到翌年5月可长到2.5厘米左右,此时放流比较理想,因为这以后一段时间正是鲍生长旺盛季节,而且自然海藻茂盛。若在秋季水温逐渐降低,鲍生长缓慢,放流规格应在3厘米以上。
放流密度主要根据放流前对该海区进行的本底调查结果而定,如鲍的自然资源量如何?自然海藻种类、数量与季节变化、敌害生物等,一般放流壳长2.5~3.0厘米的苗种按每平方米10只为宜。
(三)放流方法与技术要求
放流作业选择风平浪静、晴朗适温天气,中潮或小潮死汛期,枯潮漫潮流为宜。带附着板一起出池,计量要准确,避免投放量过多和不足。
运输中避免挤压、强光曝晒、淋雨和干露时间长,运输器材要清洁。
用聚乙烯绳串联每张波纹板,并在每张波纹板绑上二吊坠石,沉入海底,由潜水员下海投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再用二吊坠石把波纹板压好,使其自然爬开。
放流3~4天后幼鲍便能全部离开波纹板,分散到藻丛岩礁缝隙中,此时,即可把波纹板收回。
(四)管理
1.清除敌害生物
对于放流幼鲍存活最主要的威胁是敌害生物。如肉食性鱼类、虾蟹类、棘皮类、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与腹足类等。
对敌害生物的防除,目前尚未见有效办法,主要靠潜水员定期捕捉和在海面向放流区投放网笼诱捕。
2.移植海藻
在缺少自然海藻饵料的增殖区,要进行海藻的人工移植。即使在原来生长海藻的海区,由于鲍等以海藻为食的动物大量啮食海藻的嫩芽,可造成藻类资源的迅速减少,其结果有碍鲍的生长,因此,必须设法移植适宜于该海区生活,且生长、繁殖速度较快的海藻品种,如海带、裙带菜等,可直接移植成体或在采苗期人工刺激放散孢子,以利扩大海藻的生长面积与增殖产量。
四.岩礁潮间带围池养鲍
围池养鲍是指在条件适宜的海岸边人工造池并投入苗种进行养殖,是集中了底播放流增殖与沉箱养鲍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养殖方法之一。
(一)海区选择
基本上与底播放流增殖和沉箱养殖的海区大致相同。选在岩礁地带,临近不要有泥沙淤积、不易受灾害袭击、海水无污染、易于移植供饵料用的海藻。
(二)建池要求
海区确定后,在中潮区选择有利地形建造,池子要保持足够的水深,低潮不低于2.5米;池墙要牢固,尤其是受风浪冲击的一面,并在外墙的最低处留出排污孔,以便在最低潮时清理池底。池子大小、形状不限。池底可多投些人工鱼礁,增加鲍附着面积和提供栖息场所。必要时可在围墙上方盖上网片,以防鲍逃逸和敌害生物侵入。
(三)放养密度及投苗方法
围池养鲍的投苗量介于底播放流增殖与沉箱养殖之间,一般每平方米投放2~3厘米的苗种50~60只比较合适。投苗前要尽量清除敌害生物。以水下投苗为佳,即由潜水员将鲍苗和附着板一同放置在池底,待鲍苗离开附着板后再把附着板收回。
(四)管理
1.投饵
鲍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摄食种类与摄食量不同,因此,应制定出不同季节的投饵量计划。1-3月份,水温低于7℃时,投饵一次即可;4-6月份,每10~15天投喂一次;7-9月份,每4~5天投喂一次;10-12月份,每5~6天投喂一次,要经常潜水观察,根据残饵量来调整每次的投饵量。有条件时尽量多向池内移植一些鲍喜食的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即可减少投饵次数。
2.清除敌害生物
由潜水员捕捉和投网笼诱捕,也可配合排污大换水时拣出。
五.潮间带垒石蒙网养鲍
(一) 场地选择:
应选在海水无污染,附近无溪流,大雨时无淡水流入,水质清新,水流畅通,海区为正规往复流,无底泥和漂沙,风浪小的岩礁潮间带低潮区。
(二) 石垛的制作:
垒石要考虑结构造型,建垛前要看底部是否平坦,不平坦的地方要用碎石铺平,并在石床上铺一层较细的网片,一是防止敌害(如蟹子、海葵等)进入,二是防止鲍外逃,三是便于收获。在石垛的基部,应选用大块石头,留出较大空隙,减少水流阻力,保持水流畅通,并给鲍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石垛的外缘和顶部,要选用表面光滑的石头,这样即能减少水的阻力,又能减轻外围网片的摩擦破损。网目大小通常视鲍的大小而定,以鲍不能逃逸为准;外面一层用90股左右聚已烯网,网目为10厘米左右,其作用是保护内层网片不被过急的水流冲破。在石垛的外围底部,用直径40厘米左右的编织袋装上细砂子绕石垛一周压紧。围网上方要留有投饵袖口,投饵口的部位,大小及数量要从方便操作角度考虑,一般15平方米的石垛留3~5个投饵口。石垛的大小要根据地形确定,为了增强抗风浪能力,石垛要选好方向,尽量不要横流设置,并以顺流方向不规则的长带形为宜,且中心高度保持在70厘米以下。
(三) 苗种投放:
投放时间尽量在春天的海水温度回升到8~9℃时投放,因此期的苗种由于在育苗场经过越冬,多在2.0厘米左右,此时自然海区藻类丰富、柔嫩,随着水温的继续回升,鲍苗生长快。放苗密度若平均2厘米左右的鲍苗,可按每平方米500只左右投放,等长到5厘米左右时,可进行疏散,使密度减半。
(四) 日常管理:
根据不同季节摄食情况,定期投饵。饵料主要为鲜海带、裙带菜,在缺少海带、裙带菜的季节也可投喂些鼠尾藻、石花菜或干海带等。投饵前注意把饵料洗净、切成小块、投饵要均匀。伴随着每次投饵,要仔细检查围网是否破损,防止鲍逃逸。每周或每次大风天气过后(海水混浊)用喷灌机冲刷石垛一次。随时清除蟹类、海星、海胆、红螺等敌害生物及腐烂变质残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4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日本鬼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