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蚶

中文名称青蚶


拉丁名称Barbatia virescens (Reeve)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蚶目

拉丁目名Arcoida

中文科名蚶科

拉丁科名Arcidae

中文属名须蚶属

拉丁属名Barbat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以下至水深几十米的浅海区。在我国南部沿海产量相当多,为南方沿海常见种。分布于日本(本州以南)、菲律宾,我国自浙江至海南均痕普遍。

形态特征
贝壳近长卵形或长方形,中部稍压扁。壳高15.9毫米,壳长34.9毫米,壳宽15.3毫米。壳顶部稍凸出,位于贝壳前方,约为壳长的1/4处,两壳顶距离近;韧带面极窄,向内倾斜,具韧带沟。贝壳前端短小,后端延长较宽大,并膨胀,末缘为不规则的斜截状;腹缘近前方有一狭长裂孔,向内凹,为足丝孔,足丝为片状。壳表放射肋细密,贝壳后部肋强壮但不规则,同心生长线较稀疏、微弱;壳面略显绿色,壳皮粗糙,贝壳后端壳皮翘起、呈黑棕色片状。壳内面淡蓝色,具光泽;铰合部中央狭窄,后端宽大,铰合齿中央者细小,密集,后部者粗大、稀疏;外套痕、闭壳肌痕均明显,前闭壳肌痕小后闭壳肌痕较大,均近圆形。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相关阅读

结蚶


[学名]: Tegillarca nodifera
[资源名称]: 结蚶
[别名]: 结泥蚶
 
[形态特征]:
  壳呈长卵圆形,壳顶部略突出。韧带面较窄,梭状。壳面呈白色,被有褐色壳皮;放射肋较窄,20条左右,具细密的粒状结节。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直,具细齿约50枚。前闭壳肌痕小;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四方形。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的浙江以南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潮间带至数米深的浅海软泥或泥砂质海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球蚶


[学名]: Potiarca pilula
[资源名称]: 球蚶
[形态特征]:
 
壳近球形,壳长、壳高近等,极膨胀。两壳壳顶距离远,韧带面宽,菱形稍内倾。壳面呈棕色,被有棕褐色毛状的壳皮;放射肋25条左右,左壳的肋较宽,上具结节;右壳的肋较细,仅在前方的肋上有结节。壳内面白色,壳缘具缺刻。铰合部狭,铰合齿细密。前闭壳肌痕近卵圆形,后闭壳肌痕近三角形。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地理分布]:中国、泰国、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优质,其它
[食性]:滤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泥砂质
[栖息水层]:上层
[生活方式]:其它埋栖 [生活区域]:埋栖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榛蚶


中文名称榛蚶

拉丁名称Arca avellana Lamarck, 1819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双壳纲

拉丁纲名Bivalvia

中文亚纲名瓣鳃纲

拉丁亚纲名Lamellibranchia

中文目名蚶目

拉丁目名Arcoida

中文科名蚶科

拉丁科名Arcidae

中文属名蚶属

拉丁属名Arc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生活于潮间带中潮区至水深80米左右的岩石或粗沙碎壳底。本种在我国山东以南沿海各地至南沙群岛都有分布,但多生长在南部沿海,为南方沿海常见种。印度洋-西太平洋广为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近长方形或长卵形,两壳相等,相当凸。壳高18.0毫米、壳长28.8毫米、壳宽16.3毫米。壳顶部凸,两壳顶距离远;韧带面宽、光滑、淡棕色,有数条棕色角质的正排列和倒排列的形凸起条纹。贝壳前端短圆,后端稍长、末缘截形;自壳顶斜向后腹缘有一条龙骨状突起,将壳面分为二部分,在后端形成一斜面,其上有4-8条较强壮的放射肋。壳面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并常杂有棕色;放射肋较细密,与同心生长线相交呈明显的小结节,生长在南方的个体壳面多为黄白色并常杂有棕色,小结节为淡棕色并具光泽;有些个体在中、下部沿同心生长线有薄而近透明的一层层覆盖的片状表皮。壳内面颜色与外部相近,后端边缘有与壳表斜面上的肋相对应的强壮锯齿状突起;铰合部宽,齿较长、直立。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古蚶


[学名]: Anadara antiquata
[资源名称]: 古蚶
[外文名]: Antique ark
 
[形态特征]:
  壳近斜长卵圆形,相当凸。壳顶位于前端约为壳长的1/4处,韧带面梭形,稍内斜。壳前、腹缘圆,后缘斜截状。壳面呈白色,被绒毛状棕色壳皮。放射肋约32条,每条由2条细肋组成。生长线细,与放射肋相交呈小结节。壳内面黄白色,壳缘具缺刻。铰合部直,齿呈片状。前后闭壳肌痕均略呈马蹄形。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台湾、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中国、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于浅海泥底。滤食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

橄榄蚶


[学名]: Estellarca olivacea
[资源名称]: 橄榄蚶
[外文名]:
[别名]: 珠蚶
 
[形态特征]:
  贝壳小,长卵圆形,膨胀,壳质坚厚,两壳相等。壳顶突出,略向内卷,位于贝壳背部中央。壳高与壳宽略相等,约为壳长的3/5。壳表极凸,由背部至腹面渐消瘦,前端边缘圆,后端边缘自背部向后方倾斜。%129%背、腹缘直,近于平行。%142%韧带面宽大呈梭状,上面生有很多横列的角质小肋。壳表白色,被橄榄色外皮,壳顶外皮常脱离成白色。生长线明显,放射肋细密,放射线与生长线相交呈细布纹状。壳内白色或灰白色,有与壳表放射肋相当的细纹,边缘厚而平滑,外套痕明显。铰合部微弯,两端宽而中部略细。具铰合齿35枚,前、后两端者较长大,中部者较短小。前闭壳肌痕较后闭壳肌痕稍大,均呈四方形。%122%
 
[原产国家]:中国、菲律宾、日本  [原产省份]:山东、浙江、福建  [原产地区]:山东青岛、日照,浙江温州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菲律宾、日本和我国沿海。生活在潮间带到潮下带水深20 m左右的泥沙质海底。%130%  
[水域环境]:海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潮间带到潮下带水深20 m左右的泥沙质海底。

泥蚶养成


在高潮区;北方霜冻期长,养成埕地尖选在低潮区。底质以含泥90%左右的软泥为好。水温5~35℃,以15~28℃为宜。比重1.008~1.025,最适比重1.010~1.014。

2.养殖方法:

(1)蚶田:是一种不蓄水的养殖。面积有的3~5亩,有的40~50亩,蚶田周围挖排水沟。
(2)蚶塘:是一种蓄水养蚶形式。形状有方形和圆形,一般5~10亩。蚶塘由土堤、溢水口、环塘沟和埕4部分组成。蚶塘土堤的高度应低于潮位。

3.播放量:根据蚶的规格、海区条件及苗源情况而定,各地放养量不一致。一般每亩播40~60万粒,养2年可收获。播种时间在第年4~8月,选大潮水、早晚退潮时进行。

4.养成管理:经常检查埕地,清除敌害和防范自然灾害,雨季要采取防淡措施。

泥蚶


一、经济价值

泥蚶为软体动物门动物,是我国海产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省沿海。

其贝壳可药用,药材名瓦楞子。具有消痰软坚、散结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吐酸、止血、下痢。其肉不仅味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可药用,具有润五脏、健脾胃、消食的功效。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贝壳卵圆形,坚厚。背部两端略成钝角,腹缘圆,壳顶凸出,尖端向内卷曲。壳的表面有放射肋182l条,肋上有显著的颗粒结节。壳的外面白色,盖着褐色的薄皮,腹缘上的生长轮脉明显。壳的里面灰白色,边缘有同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约40个。前闭壳肌痕较小,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外套膜较发达,边缘有同放射肋纹相应的波状(图2)。图2泥蚶形态图

(二)泥蚶生活习性

泥蚶生活在河口或内湾潮间带软泥滩涂中,营埋栖生活,蚶苗多附着在低潮线附近,大蚶生活在中、低潮区,而幼蚶则喜生长在两者之间。蚶苗生活于12毫米的表层,随着个体的增长钻土深度逐渐增加,大蚶一般潜入泥下25厘米。蚶苗在开始附着阶段能适应沙泥底质,体长0.5毫米以后移向细泥底质。1毫米以下的蚶苗移动能力最强,随着个体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成蚶只作垂直活动,一般不会自行迁移离开蚶埕。泥蚶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性较强。其生长的极限低温是2.5C,极限高温为38.5C,最适生长水温是1530C,海水相对密度是:大蚶为1.0081.018,蚶苗为1.0151.020。

泥蚶有特殊的食性。它不能主动觅食,只能在涨潮后使身体上浮,微开双壳,靠鳃纤毛的活动使饵料随水流进入外套腔,经鳃过滤获得的食物沿鳃缘的纤毛沟人口。饵料的种类随地区、季节的不同而异,主要饵料是硅藻类,占饵料总量的98%,还有小型动、植物碎片等有机碎屑占2%。摄食能力的强弱与水温及饵料的数量密切相关。

(三)繁殖习性

泥蚶雌雄异体,1龄性成熟,生殖腺成熟时充满整个内脏块,雄性呈乳白色,雌性为桔红色,也有少数为粉红色、淡黄色或白色。泥蚶自然繁殖因地而异:山东等北方沿海为78月,7月末8月初为产卵盛期;浙江及福建东部沿海为68月,盛期在7月;广东及福建南部沿海811月,盛期在9一10月。泥蚶每年产卵34次,每次间隔半个月,多在小潮转大潮时排放,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海水中经18小时左右发育成面盘幼虫,幼虫经710天的浮游生活后变态附着转入底栖生活,生长一个多月体长达15毫米。

魁蚶


[学名]: Scapharca broughtonii(Schrenck)
[资源名称]: 魁蚶
[外文名]: Concha arcae
[别名]: 赤贝
 
[形态特征]:
  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相等,左壳稍大于右壳,壳顶膨胀突出。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结节。壳表面被棕色绒毛状壳皮。壳内白色,铰合部平直。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  [原产地区]:烟台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10-15年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朝鲜半岛及日本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以下至数十米水深的浅海区,范围通常为10~60m,喜泥质或泥沙质海底,是一种大型海洋底栖经济贝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