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汶鬘螺

中文名称 沟汶鬘螺
拉丁名称 Phalium strigatum strigatum
生物代码 580050020390020011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 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 冠螺科
拉丁科名 Cassididae
中文属名 鬘螺属
拉丁属名 Phalium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69.3mm,壳宽45.5
mm。螺层约9层。螺旋部约占贝壳总高度的1/4,具纵横行细肋,交叉成粒状突起,有纵肿肋。体螺层膨大,具发达纵肿肋,壳黄白色,杂有纵走的红褐色波状花纹。外唇向外翻卷,具肋状齿;内唇下部延伸成片状,具肋。前沟向背方弯曲。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潮区至浅海的沙质海底。

相关阅读

环沟嵌线螺


[学名]: Cymatium cingulatum
[资源名称]: 环沟嵌线螺
 
[形态特征]:
 
客呈纺锤形,较薄,螺层约7层,螺旋部低,体螺层膨圆。壳面黄褐色,被有茸毛状壳皮。有低平粗、细相间排列的螺肋,肩角上有结节状突起。壳口卵圆形。外唇内缘具齿肋;内唇向外延伸,覆盖着脐孔。前沟稍长,向背方弯曲。厣角质。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我国的南海、台湾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等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浅海泥砂质海底。摄食双壳类。

 
[性别类型]: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泥质
[栖息水层]:
[生活方式]:匍匐 [生活区域]:匍匐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资源状况]:未评估

密沟鲀


中文名称密沟鲀

拉丁名称Liosaccus pachygaster (Muller et Trosch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密沟鲀属

拉丁属名Liosacc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产于东海外海。

形态特征
体圆筒形,尾部稍侧扁。头宽而圆,鼻孔小,每侧2个,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上下颌骨与牙齿愈合成4个喙状齿板。腹侧无纵皮褶。全身的皮肤表面具紧密的纵行细纹,体表光滑无刺,背鳍1个,9鳍条,臀鳍位于背鳍基后下方,与背鳍同形,9鳍条,胸鳍宽短,无腹鳍。尾鳍截形或稍凹入。

生活习性
海(水)生。

安汶狭蓑鲉


中文名称安汶狭蓑鲉


拉丁名称Pteroidichthys amboinensi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狭蓑鲉属

拉丁属名Pteroid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及越南等沿海,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甚侧扁,各鳍鳍条除腹鳍外,全部不分支,胸鳍后伸不超过臀鳍基底后端,头大眼中大,上侧位,背鳍12鳍棘,鳍膜比较完全。背鳍Ⅻ-10,前方6鳍棘的鳍膜有凹刻;臀鳍Ⅱ-6;胸鳍15,腹鳍Ⅰ-5,最内侧1鳍条有鳍膜与腹部相连,侧线鳞39,有孔侧线鳞18。鳃耙(4-6)+(8-11)=12-17。脊椎骨24。眶下棱有3棘。眶上皮瓣很长,大于头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沟鲹


中文名称 沟鲹
拉丁名称 Atropus atropus(Bloch et Schneider)
英文名称 Cleftbelly kingfish
地方名称 黑鳍鲳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鲹科
拉丁科名 Carangidae
中文属名 沟鲹属
拉丁属名 Atrop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Ⅰ,Ⅷ,Ⅰ-22~23;臀鳍Ⅱ,Ⅰ-13;胸鳍19~20;腹鳍Ⅰ-5;尾鳍17; 侧綫上有普通鳞40~45和稜鳞35~39。
体呈卵圆形,甚侧扁;体长为体高1.9~2.0倍,为头长3.7~4.1倍。腹面有一深沟,腹鳍可收折其中,肛门和臀鳍前方2棘亦位于此沟中。头侧扁,头高大于头长。吻钝,眼大,吻与眼的长度略相等。脂眼睑不发达。口裂与瞳孔下缘在同一水平綫上。上下颌前方具绒毛状牙带,下颌后方牙一般为一列,个别呈带状。犁骨牙群呈菱形,腭骨和舌面均有牙带。鳃盖条7。鳃幸巴9~12+20~22。假鳃明显。

头部除颊、前鳃盖和鳃盖上缘被小圆鳞外,其他部位无鳞。身体除胸部无鳞外,其他部分被小圆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前半部有低鳞鞘。侧綫在胸鳍上方弯曲度大,直綫部始于第二背鳍第4~6鳍条下方。侧线上有普通鳞40~45个和稜鳞35~39个。稜鳞不很强,存在于侧綫直线部的全部。

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的棘和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 第二背鳍有1鳍棘,22~23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18鳍条,其前方有2短棘。雄性大鱼的第二背鳍和臀鳍中部数鳍条延长为细丝状。胸鳍镰状。腹鳍胸位,等于或长于头长。尾鳍叉形。

幽门盲囊呈香蕉状,约80~100个。脊椎骨10+14。

体背浅丝带淡黄色,腹银白色。幼鱼体侧有4~5条睛色横带。下部淡黄色,臀鳍浅色,尾鳍和胸鳍浅棕黄色,腹鳍深黑色。背鳍上绿浅黑紫色

侧沟爬岩鳅


[学名]: Beaufortia liui Chang
[资源名称]: 侧沟爬岩鳅
 
[形态特征]:
 
背鳍iii-7,胸鳍i-21~22臀鳍ii-5,,腹鳍i-15~17。侧线鳞98~104。体长为体高的5.8~6.9倍,为体宽的4.2~4.4倍,为头长的4.8~5.0倍,为尾柄长的13.8~14.1倍,为头宽的1.0倍,为吻长的2.0~2.2倍,为眼径的5.3~5.5倍,为眼间距的2.2~2.7倍,为口裂宽的4.0~4.6倍。体前部平扁,体宽显著大于体高。头部扁平。吻扁凿形。吻皮下包形成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小吻须。吻后侧具侧沟与头侧相通。口前具吻沟。口下位,口裂甚小,弧形。唇肉质,无乳突,具口角须一对。鳃裂很小,仅限于头背侧。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具尾鳍基稍近,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偶鳍向左右平展。胸鳍起点约与眼后缘垂线平,末端稍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较至吻端稍远,后缘左右相连成吸盘状,末端不及肛门。尾柄短,尾柄长小于尾柄高。肛门至腹鳍末端与至臀鳍起点约相等。体被细鳞。头、胸和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体背和侧面呈褐色,各鳍均有不规则褐色斑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  [原产地区]:龚嘴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岷江和大渡河  
[水域环境]:淡水  

触角沟鰕虎鱼


中文名称触角沟鰕虎鱼

拉丁名称Oxyurichthys tentaculari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沟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Oxyur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至汤加群岛及夏威夷群岛。我国大多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前部被圆鳞,后部被弱栉鳞,纵列鳞30-100。头部短小,侧扁,颊部与鳃盖裸露无鳞,项部多少被鳞。两眼后方具1横的凹沟,口前位,口裂略斜,下颌突出。颌齿尖锐,上颌齿1行,下颌齿2-4行,无犬齿。舌端圆形,鳃孔中大,峡部略宽,第1背鳍6鳍棘,第2背鳍1鳍棘10-13鳍条。臀鳍1鳍棘10-14鳍条,尾鳍尖长,远大于头长。眼上缘具1触角状皮瓣,第1背鳍正中前方被鳞,无皮嵴突起,背鳍鳍棘呈丝状延长。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枣螺


中文名称 枣螺
拉丁名称 Bulla vernicosa Gould
生物代码 580060020050010008
中文门名 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 Mollusca
中文纲名 腹足纲
拉丁纲名 Gastroroda
中文目名 头楯目
拉丁目名 Cephalaspidea
中文科名 枣螺科
拉丁科名 Bullidae
中文属名 枣螺属
拉丁属名 Bulla
分布类型 海水
形态特征 贝壳卵圆形。壳高41.3mm,壳宽32.3
mm。螺旋部卷施凹陷入体螺层内,壳顶中央形成一个深凹的小穴。体螺层膨胀。壳表白色,饰有黄褐色小斑纹,有时这些斑纹聚集形成3~4条不太明显的暗色横带。生长线精细而明显,常密集成皱褶。壳口稍高出壳顶,上部狭,底部宽而圆。壳口内面白色。
生活习性 暖海产,生活于潮间带低潮区附近珊瑚礁间沙质海底。

大沼螺(湖螺)的养殖


大沼螺,俗称螺蛳,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江河、湖泊、沟渠、溪流、池塘和稻田中,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水草丛生和有微流水的地方,通常营底栖生活,以浮游生物、各种腐屑为饵,有群居的习性。大沼螺的养殖技术比较简单,特别是大沼螺的繁殖力较强,且可与鱼、虾、蟹、鳖等特种水产同池共生,因而目前大多数采取引种养殖、增殖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应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选好养殖水域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现有的池塘、河沟、稻田甚至小型湖荡,发展大沼螺的增养殖。

2.搞好引种在选定的养殖水域里,每亩投放200-400千克大螺狮,让其繁殖后代,促进生长。

3.坚持合理利用大沼螺的繁殖一般自4月上中旬开始,直到9月底结束。当新繁殖的大沼螺长到一定规格后,就可起捕经过加工用于饲养青虾。每次起捕后都要留足一定数量的产卵亲体,让其继续产卵繁殖,繁衍滋生,确保持续利用。

香螺


中文名称香螺


拉丁名称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roda

中文亚纲名前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Prosobranchia

中文目名狭舌目

拉丁目名Stenoglossa

中文科名蛾螺科

拉丁科名Buccinidae

中文属名平肩螺属

拉丁属名Neptun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为北方种。生活在潮下带,在黄渤海水深20-84米泥质或岩质的海底。为黄海、渤海沿岸较常见种,在黄海向南可分布到江苏射阳东方。此外,朝鲜、日本海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贝壳较大,壳高134毫米,宽77毫米,近菱形,结实。螺层约7层,胚壳呈乳头状,光滑。螺旋部小,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前端收缩。每一螺层的中部和体螺层的上部扩张形成肩角,其上面如台阶。肩角上具结节突起或呈翘起的鳞片状突起,整个壳面不平坦,具有细密的螺肋和螺纹及明显的生长纹。壳面通常黄褐色,偶尔也有完全白色的,颜色有变化。有的个体具有距离不等、宽窄不一的白色螺带,并被有褐色薄的壳皮。壳口大,内灰白色或淡褐色;外唇简单,弧形;内唇滑层较厚稍向外伸展。前沟短宽,前端稍曲。厣角质,梨形,少旋,核位于前端。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大瓶螺


中文名称大瓶螺

品种来源1981年广东中山县引进,现已成为我国的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

拉丁名称Ampullaria gigas

异名南美螺、苹果螺、苹果蜗牛,又称福寿螺、雪螺

中文门名软体动物门

拉丁门名Mollusca

中文纲名腹足纲

拉丁纲名Gastropoda

中文目名中腹足目

拉丁目名Mesogastropoda

中文科名瓶螺科

拉丁科名Ampullariidae

中文属名瓶螺属

拉丁属名Ampullar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该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现遍布于美洲、非洲、亚洲热带地区。该螺在广东、广西等地野生颁布量大。

形态特征
成体黄褐色。壳大而薄脆,呈圆锥形。整个螺体有四个螺层,体螺层比田螺大,螺旋部不发达、头的前端有两对触角,前短后长,螺 口呈吻钝状,覆有厣,具腹足,凭口部张缩吸入食物。

生活习性
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淡水中,水中的含盐量宜低于千分之一。溶氧量高于1毫克/升,生长的最适溶氧量为4毫克/升。平时既能三五成群聚集在池边、池角或进、出水口处上浮下沉,也能在无水外依靠腹足爬行,吸气后可漂浮于水面,靠发达的腹足作缓慢游泳。大瓶螺喜暖怕冷,喜静怕惊,喜湿、贪食,黄昏以后频繁活动,到水面觅食,遇险避敌时放出壳内空气下沉。植物食性。广泛摄禽不带刺激性和毛刺的种类瓜、果、菜、水草、旱草以及谷物加工中的粉状副产品。水温适宜,水质好饲料足时生长快,反之则慢。雌雄异体,满4个月龄,个体质量达25克以上性腺开始成熟。

经济价值
大瓶螺有冰冻螺肉、盐渍螺肉、无盐干制和含盐干制等4种主要的加工方法,加工出口和内地销售大瓶螺肉有利于我国大瓶螺资源的利用和养殖业的发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5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笔螺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