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箱鲀

中文名称 角箱鲀
拉丁名称 lactoria cornutus(Linnae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鲀形目
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中文科名 箱鲀科
拉丁科名 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 角箱鲀属
拉丁属名 lactor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甲大致为五棱状,在背鳍及臀鳍后方闭合。背侧棱和腹侧棱发达,具低的背中棱,无侧中棱,眶前具1长棘,向前突出,腹侧棱后端有1长棘,向后突出。头较小,前端斜直或近垂直。口小,前位,上下颌齿各1行,细长柱状。鳃孔小,侧位,背鳍短小,具9鳍条。臀鳍与背鳍同形,具9鳍条,胸鳍下侧位,上部鳍条较长,尾鳍长,圆形。背中央棱嵴无棘,蔌有一瘤状突起,眶前棘及腰骨棘长而发达,尾鳍长,鳍条两叉状<m.Yz023.CoM/p>

相关知识

六棱箱鲀


[学名]: Aracanostracion rosapinto
[资源名称]: 六棱箱鲀
[外文名]: hexagonal trunkfish、Basketfish
[别名]: Aracanostracion rosapinto Smith, 1949、Kentrocapros rosapinto (Smith, 1949)
 
[形态特征]:
 
体短而高,体甲为6棱,具背侧棱、腹侧棱和侧中棱,各棱均无棘突,表面多呈六角形,少数为五角形或七角形。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基的后方不闭合。尾柄前背面及前腹面各具一块由数个小鳞连成的鳞板,后背面及后腹面鳞板较小。口小,上下颌各具牙一行,红棕色,长柱状。背鳍及臀鳍均后位,无鳍棘。无腹鳍及腰带骨。尾鳍截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热带底栖中、小型鱼类,行动迟缓。一般体长100~143毫米左右。产量少,无经济价值。

粒突箱鲀


中文名称粒突箱鲀

拉丁名称Ostracion tuberculatus Linnaeus

英文名称Bluespotted boxfish

异名海麻雀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箱鲀科

拉丁科名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箱鲀属

拉丁属名Ostrac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形态特征
头体被体甲,四棱形,鳞特化为六角形骨板,尾柄后端裸露。口小,唇肥厚。上下颌各具1行细柱状牙。无腹鳍,尾鳍圆形。幼鱼体甲具蓝色圆斑,随生长消失,代之各骨板中央出现1蓝黑色圆斑。

生活习性
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全长可达450毫米。肉可食,无毒。体表分泌有毒粘液。

海(洋)生。

米斑箱鲀


中文名称米斑箱鲀

拉丁名称Ostracion meleagris Shaw

英文名称White spotted box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箱鲀科

拉丁科名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箱鲀属

拉丁属名Ostrac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被多角形板状鳞合成的骨甲所包,体甲呈四棱形。全体深棕色,密布黄色小点,背鳍和臀鳍黄色。

生活习性
小型珊瑚礁鱼类。

海(洋)生。

中华单角鲀


中文名称中华单角鲀

拉丁名称Monacanthus chinensis (Osbec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革鲀科

拉丁科名Aluteridae

中文属名单角鲀属

拉丁属名Mon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日本、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澳大利亚等海区,我国南海、东海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体侧扁而高,尾柄短而高,具强的倒棘,鳞细小,基板上具一中心棘,末端稍弯曲,少数在中心棘基部旁生小棘。背鳍2个,第一背鳍起点在眼中央的背侧后方,后缘有强倒棘,前缘为细粒状突起,第二背鳍25-39,臀鳍22-36,腹鳍棘能活动,后方的膜特别发达。腹鳍棘后方的膜十分发达,呈扇状,伸达腹鳍棘及肛门,膜上具鳍条状突起,体上有许多棕褐色小圆斑点,第二背鳍、臀鳍及尾鳍上具许多深褐色条纹。

生活习性
热带水域海(洋)生。

单角革鲀


中文名称单角革鲀

拉丁名称Alutera monoceros (Osbeck)

英文名称Unicorn filefish

异名剥皮鹿、牛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革鲀科

拉丁科名Aluteridae

中文属名革鲀属

拉丁属名Aluter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形态特征
体侧扁,被细绒状小鳞。无侧线,吻背缘隆起。口小、前位。两颌均具楔状牙多枚,唇发达。背鳍2个,第一背鳍仅具1细小鳍棘,始于眼中央上方。臀鳍鳍条48-52。腹鳍消失。尾鳍长小于头长,截形。尾柄长大于高。体侧有时散布褐色小斑。

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全长可达750毫米。为革鲀科中个体大、产量较多的一种。

海(洋)生。

驼背三棱箱鲀


[学名]: Lactophry gibbosus
[资源名称]: 驼背三棱箱鲀
[外文名]: Hunchback boxfish、Humpback turretfish、Hunchback turretfish
[别名]: Lactophry gibbosus、驼背五角箱魨、驼背五角铠魨、Rhinesomus gibbosus、Ostracion gibbosus Linnaeus,1758、Ostracion turritus Bloch,1785
 
[形态特征]:
 
体短小,背中棱顶端具一扁棘状大鳞,腹侧棱每侧具4个小扁棘,无眶前棘,眼上具一弱棘。尾柄细弱,侧扁,光滑无鳞,能自由活动。骨板多为六角形,少数为五角形,连成一体甲。尾鳍圆形。体甲淡黄灰色,沿腹侧棱具4~5个紫褐色斑。各鳍淡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南海及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热带近海底栖中小型鱼类,行动迟缓,不善游泳。主要摄食海胆类、腹足类等底栖动物。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其它

双峰三棱箱鲀


[学名]: Tetrosomus concatentus
[资源名称]: 双峰三棱箱鲀
[外文名]: triangular boxfish
[别名]: 三角箱魨Lactophry concatenatus (B.)、五棱铠魨Rhinesomus concatenatus
 
[形态特征]:
 
体短小,背中棱顶端具2小的棘状鳞,腹侧棱具1~4枚小棘突,背侧棱仅在眼后方一小段稍明显;眼上方常具1~2小棘突。口小,前位。上下颌牙细长,粒状,棕褐色。骨板多为六角形,少数为五角形。尾鳍截形。 体甲淡黄褐色,腹面淡黄色。尾柄紫红色,背面紫褐色。背鳍、臀鳍及胸鳍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热带近海底栖中小型鱼类。行动迟缓,不善游泳,依靠尾柄作急剧的摆动可作短时间的迅速游动。生活区域的水深可达110米左右。

突吻尖鼻箱鲀


中文名称突吻尖鼻箱鲀


拉丁名称Rhynchostracion rhinorhynch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箱鲀科

拉丁科名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尖鼻箱鲀属

拉丁属名Rhynchostrac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南部。

形态特征
体甲大致为五棱状,背侧棱和腹侧棱发达,背部有一低的背中棱。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后方闭合。头短,吻部有一明显的向前方的尖突。口小,前位。齿细长柱状,上下颌齿各1行。背鳍1个,位置稍后,具9鳍条,臀鳍背鳍相似,具9鳍条,胸鳍下侧位,尾鳍圆截形。第一骨板上有4个以上黑色斑点,臀鳍基底有部分在背鳍基底下方,背中棱较低。

生活习性
海水鱼。

翻车鲀


中文名称翻车鲀

拉丁名称Mola mola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翻车鲀科

拉丁科名Molidae

中文属名翻车鲀属

拉丁属名Mo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及黄海。

形态特征
体高而侧扁,亚圆形,体长为体高的1.5倍左右。头短而圆钝。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1喙状齿板,无中央缝。无尾柄,无尾鳍。体表粗糙,具粒状突起,无骨板,背鳍与臀鳍高大,位于体后部,背鳍和臀鳍鳍条后延,在体后端相连,形成一舵鳍,边缘波曲,具12-13鳍条支持,其中8-9已骨化,基部有退化的小棘带。中部第八至第十二鳍条后端各具一小骨板,脊椎骨17。

生活习性
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单独或成对游泳,个体较活泼,常跃出水面,行动迟缓,侧卧水面。摄食海藻、软体动物、小鱼、水母及浮游甲壳类等。

海(洋)生。

繁殖习性
怀卵量极多,可达3亿粒,是鱼类中怀卵量最多的。

棘皮鲀


中文名称棘皮鲀


拉丁名称Chaetodermis pencilligerus (Cuvi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革鲀科

拉丁科名Aluteridae

中文属名棘皮鲀属

拉丁属名Chaetoderm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等热带海区;我国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域。台风过后常成群出现在台湾东南及南端海区。

形态特征
体呈高菱形,侧扁而高,口小,端位。体侧各鳞的鳞棘基部愈合成片状或多叶状,顶端有几枚小棘。头部鳞片细密,体侧鳞片粗而稀,体后部的鳞片排成纵列,头部、体躯以至尾部有许多皮膜状突起,皮膜的末端多分支。第一背鳍起点在眼中部后方,第二背鳍及臀鳍前部不高起。腹鳍棘能活动,尾鳍长,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7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桂华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