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白甲鱼

[学名]: Varicorhinus gerlachi(Peters)
[资源名称]: 南方白甲鱼
[别名]: 香榄鱼、滩头鲮、石鲮、红尾榄
 
[形态特征]:
  体呈梭形,侧扁,头 肩不隆起圆滑.吻钝,吻皮向下延伸盖着上颌的一部分;吻长等于眼后头长.眼中上位.口宽,口裂为浅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上唇包着上颌;下唇仅限于口角,为宽阔的下颌所隔开,无须.鳞片中等大,腹鳍基部的腋鳞发达,侧线贯穿体中轴,前部稍弯曲.背鳍有发达的硬刺,其后缘有锯状齿;臀鳍末端不伸达尾鳍基.胸鳍末端尖,不伸达腹鳍.生活时体银白色,侧线上部的鳞片着色较深.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珠江、元江、澜沧江和广西、海南岛各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相关阅读

白甲鱼


[学名]: Varicorhinus simus(Sauvage et Dabry)
[资源名称]: 白甲鱼
[外文名]: Baijiayu
[别名]: 白甲、爪流子(宜昌)
 
[形态特征]:
  背鳍Ⅳ-8;臀鳍Ⅲ-5;胸鳍Ⅰ-15~16;腹鳍Ⅱ-8;侧线鳞47[7~8.5 / 4~5.5 -V]49;下咽齿3行,234 一43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30~36;脊椎骨4+40。体长为体高的3.0~4.1倍。为头长的4.3~5.6倍,为尾柄长的4.9~5.9倍,为尾柄高的7.9~9.9倍。头长为吻长的2.6~3.1倍,为眼径的3.8~5.3倍,为眼间距的2.0~2.7倍,为口宽的3.5~4.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2倍。体长而侧扁,吻钝圆而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具尖锐的角质边缘,口宽弧形,上颌末端达到眼前缘的下方;唇后沟仅限于口角处。体长13厘米以下的幼鱼有一对极小的颌须,成鱼即退化。背鳍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硬刺,其尖端柔软。尾叉形,上叶较下叶稍长。腹腔膜黑色。鳔2室,后室长度为前室的2.3~2.6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长江、珠江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分布较广,中游江段数量很少,珠江水系数量较少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急流的环境中,喜在底层活动,每年雨水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长江干流的深水处越冬。

卵形白甲鱼


中文名称卵形白甲鱼

拉丁名称Varicorhinus ovalis ovalis (Pellegrin et Chevery)

异名三角鲮,Onychostoma ovalis ovali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元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30-35。下咽齿3行,2.3.5-5.3.2。侧线鳞40[(7-8)/(4-5-V)]41;背鳍前鳞12-14;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2.2-2.8(xs=2.40.19)倍,为头长的4.5-5.2(4.90.22)倍,为尾柄长的4.9-5.9(5.50.30)倍,为尾柄高的6.8-8.0(7.40.38)倍。头长为吻长的2.3-2.7(2.50.08)倍,为眼径的3.3-4.7(4.00.44)倍,为眼间距的1.6-2.6(2.00.26)倍,为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的0.87-0.93倍,为胸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的0.92-1.06倍。

体颇高,侧扁,略呈卵圆形或菱形(幼鱼),背鳍起点处为体的最高点,向前呈弧形倾斜,较小个体(全长160毫米以下)背鳍起点至吻端呈直线倾斜。头短,宽厚。吻圆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盖住上唇基部,在前眶骨前缘有一斜沟。口颇宽,头长为口宽的1.8-3.3倍,下位,几成一横裂,几乎占吻宽的全部。下颌裸露,前缘为锋利的角质。下唇仅限于口角,唇后沟很短,两侧间距颇宽,等于或大于吻长,小于眼间距。须2对,吻须微小,颌须较吻须略长,其长度约为眼径的1/4。眼中等大,侧位,略偏于头前部,眼间隆起,宽度等于或稍大于口宽。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与峡部相连,其间距小于眼径。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强壮的硬刺,末端柔软,后缘具深锯齿,外缘微凹,以第一或第二根分枝鳍条为最长,超过头长,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至吻端的距离为标准长的48.7%-50.0%。胸鳍第一根分枝鳍条最长,约等于头长,向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其长度和胸鳍相等,向后伸达到肛门,或相距1-2个鳞片。臀鳍起点紧接于肛门之后,较发达,稍短于腹鳍。尾鳍深叉,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3倍。尾柄较高,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5倍。

鳞片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膀鳍基部有一发达的腋鳞,其长度约为腹鳍的1/3;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鳞鞘。吻端有或无珠星。侧线完全,在胸鳍处向下微弯,入后平直伸入尾柄的中央。鳃耙短小,呈三角形,排列很密。下咽齿齿面斜凹,顶端尖,微弯。鳔2室,后室为前室的1.8-2.0倍。腹膜黑色,肠长,为标准长的5.2-7.6倍。

体色棕黄色,体侧鳞片基部有新月形的暗色斑点。活时体背部及体例上半部呈灰绿色,腹部银白色,各鳍呈青灰色;尾鳍稍带橘黄色,鳃盖局部呈橘红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稀有白甲鱼


[学名]: Onychostoma rarus lin
[资源名称]: 稀有白甲鱼
[别名]: 罗扁鱼、[鱼产]鳑鱼、网鱼、鳑仔
 
[形态特征]:
 
背鳍Ⅳ~8;臀鳍Ⅲ~5;胸鳍Ⅰ~18;腹鳍Ⅰ~8。侧线鳞43[7/(4.5~V)]48;背鳍前鳞13;围尾柄鳞16。第一鳃弓外鳃耙27。 体长为体高的3.3倍,为头长的5.0倍,为尾柄长的5.6倍,为尾柄高的8.8倍。头长为吻长的3.2倍,为眼径的3.5倍,为眼间距的1.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倍。 体侧扁延长,头短。吻钝,吻皮下垂盖住上唇基部。在前眶骨前缘有一明显斜沟入口角。口下位,口裂横宽,上颌末端将达眼前缘之下方,下颌裸露,有锋利的角质前缘,两侧下唇瓣限于口角。两唇后沟亦短,在颏部中央中断,间隔颇宽。须2对,上颌须短于口角须,口角须约为眼径1/2。眼侧上位。眼间较宽。鳃膜在前鳃盖后缘之下连于峡部。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其最长的首根分枝鳍条稍短于头长。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后,其末端不达臀鳍。尾鳍分叉。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  [原产地区]:阳朔、桂林、平乐、三江、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珠江、长江等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短身白甲鱼


中文名称短身白甲鱼

拉丁名称Varicorhinus brevis Wu et Chen

异名Onychostoma brevis (Wu Chen, 1977)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上游。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20-23.下咽齿3行,2.3.4-4.3.2或2.3.5-5.3.2。侧线鳞42[(7-7.5)/(4-V)]43;背鳍前鳞13-14;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3-3.7(xs=3.50.21)倍,为头长的4.2-4.7(4.40.27)倍,为尾柄长的5.8-6.5(6.10.36)倍,为尾柄高的8.2-9.1(8.60.48)倍。头长为吻长的2.5-2.6(2.60.06)倍,为眼径的3.8-4.6(4.20.43)倍,为眼间距的2.3-2.5(2.40.11)倍,为尾柄长的1.3-1.5(1.40.10)倍,为尾柄高的1.8-2.2(2.00.19)为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的1.00-1.04倍,为腹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的1.09-1.21倍。

体纺锤形,侧扁,腹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向前呈弧形倾斜,头后背部稍隆起。头短。吻圆钝,向前突出,吻皮下垂盖住上唇基部,在前眶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宽,头长为口宽的2.6-2.9倍,下位,稍呈弧形。上颌末端位于眼前缘的垂直线;下颌裸露,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下唇仅限于口角处,唇后沟短,其间距较宽,大于眼径,小于眼间距。须2对,吻须微细,颌须较长,约为眼径的2/3。眼在头侧中上位,眼上缘与鳃孔上角成一水平线。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鳃膜在前鳃盖后缘下方连于鳃峡,其间距小于眼径。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成为硬刺,不甚强壮,末端柔软,后缘具锯齿,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外缘内凹,第一根分枝鳍条为最长,等于头长或稍短。胸鳍和背鳍等长,向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垂直线之后约3个鳞片,其长度短于胸鳍,等于臀鳍长,向后伸不达肛门,相距2-3个鳞片。臀鳍起点紧接于肛门之后,向后伸接近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尾柄较高,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6倍。

鳞片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侧线完全,自鳃孔上部逐渐向下弯曲,至胸鳍后半部的上方平直伸入尾柄中轴。鳃耙短小,呈三角形。下咽齿具有斜凹面,顶端稍弯。腹膜黑色。鳔2室。

体棕黄色,背部颜色较深,体侧鳞片基部有暗色新月形斑点,各鳍为黄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珠江卵形白甲鱼


[学名]: Varicorhinus ova1is rhomboides Tang
[资源名称]: 珠江卵形白甲鱼
[别名]: 三角鲮、短头鲮、砧板鱼、珠江白甲鱼
 
[形态特征]:
 
背鳍 ⅳ-8~9;臀鳍 ⅲ-5;胸鳍ⅰ-15~16;腹鳍ⅱ-8。侧线鳞43~45;背鳍前鳞11~13, 围尾柄鳞1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29~35。下咽齿3行,234-432。体长为体高的2.7~3.2倍,为头长的4.5~5.7倍,为尾柄长的4.7~5.6倍,为尾柄高的8.3~9.1倍。头长为吻长的2.7~3.6倍,为眼径的2.9~3.9倍,为眼间距的1.9~2.5倍,为口宽的1.9~3.4倍,为背鳍长的0.7~0.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5~1.9倍。体侧扁,较高,呈菱形。头短宽,吻圆钝。口甚宽,下位,几成一横裂,占整个吻腹面。下唇外露,角质边缘锋利。须2对,短小。背鳍刺强,具锯齿,分枝鳍条8~9。尾鳍深分叉。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稍小。背鳍和臀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狭长腋鳞,尾鳍基有一轮鳞片变大。侧线完全,胸鳍上方略下弯后站直地深入尾柄中央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  [原产地区]:英德、阳山、桂林、柳江、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珠江和乌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江河流水中,常在激流石滩刮食着生藻类。常见体重0.5-1Kg。肉细味美,为地区性经济鱼类之一。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草食性植物食性,主要以硅藻类为食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研究教学,其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7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