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额带鱼

[学名]: Pseudoxymetopon siensis
[资源名称]: 窄额带鱼
[外文名]: Tvrantfish、Crested hairtail

[形态特征]:
 
背鳍142~148,胸鳍11。鳃耙4~5+9~10。 全长为体高18.5~22.2倍,为头长9.6~11.3倍。头长为体高1.65~2.1倍,为吻长2.5~2.9倍,为眼径5.4~6.4倍。 体颇延长,侧扁,呈带状,背缘和腹缘几近平行,肛门部稍宽大,尾向后渐细,鞭状。头窄,较短,很侧扁,侧视弧形;额骨自上颌后端直至眼中部上方形成一扁薄高锐突起。吻尖突,中长,长约为眼径2.1~2.4倍。眼中大,中侧位,在头的前半部。鼻孔每侧一个,较大,裂缝状,具一小鼻瓣,位于眼前方。口大,斜裂,口裂始于眼中部的水平线上,下颌突出。上颌骨伸达鼻孔垂直线下方,前部为眶前骨遮盖。牙强大,侧扁而尖,先端不具倒钩,上颌前端具大犬牙4~6个,两侧各有小牙8~10个,下颌前端具犬牙一对,口闭时外露,两侧各有牙10~12个,较上颌侧牙为大。腭骨、犁骨及舌上均无牙。舌尖长,游离,大部为下颌骨内侧皮膜遮盖。鳃孔宽大。鳃盖骨后缘钝尖。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细短,排列稀疏。肛门位于体中部的前方。鳞退化。侧线低平,在胸鳍上方略向下斜,不显著弯曲,沿体中部伸达尾端。 背鳍基底长,起点在前鳃盖骨上方,沿背缘伸达尾端,具142~148鳍棘,最长鳍棘约等于体高2/3。臀鳍退化,呈一鳞片状突起,起点在背鳍第四十九至五十鳍棘下方,无小刺露出皮外。胸鳍短小,下侧位,基底平横,鳍条朝向上方。腹鳍退化,具一对鳞片状突起,起点在背鳍第十二至十三鳍条下方。尾鳍消失,尾呈鞭状。体腔较小,腹膜灰白色。胃大,长囊状,伸达体腔后2/3处。幽门盲囊细长,指状,12个。肠细长,直管状。无鳔。 体银白色,背部两侧具不规则黑色斑块,尾端黑色。口腔灰色。背鳍鳍膜密具黑色小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浙江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安达曼群岛、红海、马六甲海峡。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鱼类。一般栖息于50~70米水深的泥质海底。摄食鱼类、虾类、头足类幼体、等足类。卵浮性,有油球。全长一般为500~700毫米。

相关知识

头纹窄额鲀


中文名称头纹窄额鲀


拉丁名称Torquigener hypselogeneion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窄额鲀属

拉丁属名Torquigen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中太平洋。

形态特征
体稍长形,头胸部很粗圆。具上下两条侧线,眼眶上方的额骨甚窄,小于中筛骨中背部宽的2倍。眼仅背方连生,额骨后缘有一短突起与翼耳骨相接,中筛骨背面突出在侧筛骨前方,体背腹有小刺,口前位,第一至第三鳃弓的角鳍骨上均有2行鳃耙。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皇带鱼


中文名称皇带鱼

拉丁名称Regalecus glesne Ascanius

英文名称oar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月鱼目

拉丁目名Lampridiformes

中文亚目名旗月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Veliferoidei

中文科名皇带鱼科

拉丁科名Regalecidae

中文属名皇带鱼属

拉丁属名Regalec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非洲东海岸,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及美洲西海岸,我国南海、东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呈带状,头小,头部大部分为软骨,口小,吻钝,上颌能伸缩,上颌骨宽,眼小,两颌无齿,胃延长成一很长的狭带,向后延伸至尾部,具弱肋骨。体裸露无鳞,具许多瘤状突起,背鳍基底长,鳍条很多,起点在吻端后方,前方数鳍条延长,无臀鳍,腹鳍很细长,具1-5鳍条,尾鳍退化,肋骨不发达,腰带骨大,前方左右匙骨间,脊椎骨90以上。背鳍前方5鳍条延长呈丝状,其长约为体长1/3,腹鳍胸位,仅具1长鳍条,鳍条边缘具4小块皮膜,生活时体及各鳍浅红色,体侧有许多不规则浅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窄体舌鰨


中文名称窄体舌鰨

拉丁名称Cynoglossus gracilis

英文名称Narrow tonguesole

异名鞋底鱼、舌鰨、比目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舌鳎科

拉丁科名Cynoglossidae

中文属名舌鰨属

拉丁属名Cynogles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等海域。产卵季节在4月份,雌鱼性成熟最小个体的体长为19.6厘米,质量为27克。

在我国沿海河口咸淡水区和中下游中还有另一种舌鰨三线舌鰨(C. trigrammus)。它与窄体舌鰨极为相似。主要区别为:口角达下眼中央或稍后下方;头和体的左侧有数个不规则褐斑。其生活习性和分布,也均与窄体舌鰨相同。

形态特征
体窄长而扁薄,形似舌。头短小,头长稍大于头高。吻较长,吻端钝圆。口小,口裂呈弓形,口角达下眼后缘下方或稍后方。有眼一侧两颌无齿;无眼一侧两颌具绒毛状细齿,齿呈带状排列。眼甚小,两眼相距甚近,皆在体之左侧。前鳃盖后缘不游离;鳃孔窄,左右鳃膜愈合,不与峡部相连;鳃耙退化。肛门偏,位于无眼一侧。体两侧鳞均细小,有眼一侧的鳞稍大于无眼一侧的鳞。有眼一侧具侧线3条;无眼一侧无侧线。背鳍与臀鳍的基部均很长,鳍条数目极多,均为不分枝鳍条,并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始于吻端的上方;臀鳍始于鳃孔下方。无胸鳍。有眼一侧腹鳍与臀鳍相连;无眼一侧无腹鳍。尾鳍尖形。有眼一侧为灰褐色,无眼一侧为白色;有眼一侧的颜色能随生活环境的底质颜色而变化。

生活习性
分布于我国沿海及各通海江河河口咸淡水区,也进入江河中下游,为河口地区常见的食用鱼类之一,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营底栖生活,有洄游习性。对水域环境中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在江河口咸淡水中较常见,有时也到淡水中生活。体长在13厘米以下的幼鱼单纯以甲壳动物为食,成鱼则为杂食性,以螺、蚌、小虾、小蚬为主食,其次为鱼卵及植物腐屑。

沙带鱼


中文名称沙带鱼


拉丁名称Lepturacanthus saval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带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Trichiuroidei

中文科名带鱼科

拉丁科名Trichiuridae

中文属名沙带鱼属

拉丁属名Lepturacan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呈带状,口大,颌齿强大,背鳍3-4鳍棘110-131鳍条,臀鳍73-77鳍条,无腹鳍,尾鳍消失,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

生活习性
海水鱼。

宽额鲈


中文名称宽额鲈

拉丁名称Promicrops lanceolatus (Blo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宽额鲈属

拉丁属名Promicrop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粗壮,侧扁,被圆鳞,侧线管有分支,口大,颌齿甚细小,前端有小犬齿,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11鳍棘,14-15鳍条,鳍棘短。臀鳍3鳍棘,8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及沿岸性鱼类,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 000毫米,食用鱼类。

暖水性海(洋)生。

宽额鳢


中文名称宽额鳢

拉丁名称Channa gachua (Hamilton)

英文名称smoothbreasted snakehead,least snaked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鳢科

拉丁科名Channidae

中文属名鳢属

拉丁属名Channa Scopoli,177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海南岛、广西、云南。

形态特征
背鳍34;臀鳍23。侧线鳞41;侧线上鳞3;侧线下鳞7。

体长为体高的5.l倍,为头长的3.7倍。头长为吻长的5.l倍,为眼径的6.4倍,为眼间距的2.9倍,为尾柄长的4.0倍,为尾柄高的2.4倍。

形态如斑鳢。但头短宽且平扁,头长为宽的14.2倍。前鼻孔管较长,向前伸过上唇。头顶有扩大的鳞片,头侧鳞片亦较大。

体绿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有散在的黑色细点。奇鳍近边缘处较暗,边缘橙红色(液浸后为白色)。胸鳍略黄,有暗色横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灰额刺尾鱼


中文名称灰额刺尾鱼

拉丁名称Acanthurus glaucopareius Cuvier

英文名称Surgeon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尾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canthuroidei

中文科名刺尾鱼科

拉丁科名Acanthuridae

中文属名刺尾鱼属

拉丁属名Acanth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太平洋中、西部。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牙齿侧扁,不能活动。背鳍具9鳍棘28-32鳍条;臀鳍具3鳍棘26鳍条。腹鳍具5鳍条。尾柄两侧各具1个向前棘。眼下方有1半月形白色斑块。背鳍与臀鳍鳍棘基部各具1黄色纵带。

生活习性
典型珊瑚礁鱼类,多活动在礁盘浅水带,体长150毫米左右,较习见。

海洋生。

带鱼洄游


黄、渤海种群带鱼产卵场位于黄海沿岸和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三个湾内。现从渤海的两个产卵场和黄海三个产卵场条件看,它们都是在水深20米左右,底层水温14~19C,盐度27.0~31.0 的河口一带,水深较浅,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大的海域。春天,3-4月带鱼自济州岛附近越冬场开始向产卵场作产卵前期索饵洄游和产卵洄游。经大沙渔场,游往黄海的海州湾、乳山湾、辽东半岛东岸、烟威近海和渤海的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等海区。海州湾带鱼产卵群体,自大沙渔场经连青石渔场南部,沿20-40米水深斜坡,向沿岸游到海州湾的石臼所、岚山头外产卵。乳山湾带鱼产卵群体,经连青石渔场北部进入产卵场。以灰岛东南至苏山岛西北一带为鱼群分布的中心。黄海北部带鱼产卵群体,自成山头外海游向海洋岛、大鹿岛南、大长山岛和庄河、新金沿岸产卵。渤海带鱼的产卵群体,从烟威渔场向西游进渤海,其群体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群体进入莱州湾,产卵中心在黄河口东北、水深20米处。北部群体分别分布于渤海中部和辽东湾东西两岸,两者群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辽东湾东岸带鱼产卵群体,春汛在复县外海金州湾洄游分布,经长兴岛向北到熊岳河口为止。辽东湾西岸带鱼产卵群体自大清河口经秦皇岛、山海关、绥中等处近海到葫芦岛海区。夏、秋季,渤海南、北部产卵群体于产卵后,部分索饵群体向渤海中部和滦河口近海进行索饵,部分索饵群体游出渤海海峡到烟威渔场索饵。黄海北部带鱼索饵群体于11月在海洋岛近海汇同烟威渔场的鱼群向南移动。海州湾渔场小股索饵群体可向北游到乳山、石岛近海,饶过成山头到达烟威近海,大股索饵群体分布于海州湾渔场东部和青岛近海进行索饵。10月向东移动到青岛东南近海,同来自渤海、烟威、黄海北部各渔场的鱼群汇合。乳山渔场的索饵群体8、9月分布在石岛近海,9、10、11月先后同渤海、烟威、黄海北部和海州湾等渔场索饵群体在石岛东南和南部的陡坡和水温梯度大的海区汇合,形成非常浓密的鱼群,当鱼群移动到36N以南时,随着陡坡渐缓,水温梯度减少,逐渐分散游往大沙渔场。秋末冬初,随着水温迅速下降,11月前带鱼越冬鱼群离开渤海,12月底前后离开黄海北部、中部,从大沙渔场进入济州岛附近越冬场。在济州岛南部,3200N、12600~12700E,水深约100米,终年底层水温14~18C,底层盐度33.0~34.5,受黄海暖流影响的海域内越冬。东海群的越冬场,主要位于北纬度30以南的浙江中南部外海,水深60~100m海域,越冬期1~3月。东海群基本上为南北向洄游移动类型,春季的水温有所回升,分布在浙江中南部外海的越冬鱼群,其性腺开始发育,逐渐集群向近海靠拢,并陆续向北移动进行生殖洄游,5月起鱼群集聚密度增大,经鱼山进入舟山渔场及长江口渔场进行产卵活动。产卵期为5~8月,盛期在5~7月。8月起产卵鱼群数量明显减少,除部分产过卵的鱼群停留在产卵场附近海域进行索饵活动以外,其主群继续北上,8~10月分布在黄海南部一带海域索饵,分布偏北的鱼群最北可达北纬35附近,可与黄渤海群相混一起。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其资源的衰退,其索饵场的北界明显南移,主要分布在东海的北部至吕泗、大沙渔场的南部。10月后天气转冷,沿岸水温下降,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此时的鱼群栖息于沿岸的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相交汇的混合水区,随着高盐水的消退和水温的下降,鱼群由北向南移动,其移动速度决定于高盐水和水温的变动。这时形成了著名的浙江渔场带鱼冬汛生产。随着水温的变化,鱼群逐渐进入越冬场。

小带鱼


中文名称小带鱼


拉丁名称Eupleurogrammus muticus (Gray,1831)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带鱼科

拉丁科名Trichiuridae

中文属名小带鱼属

拉丁属名Eupleurogram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形态特征
眼间隔凸起,中央形成嵴棱。侧线几近水平,在胸鳍 上方不显著弯曲。腹鳍 为1对圆形鳞状突起。臀鳍在开始处有1个鳞状突起。上颌前牙尖直。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体长一般100-350毫米。通常栖息于近岸浅海、咸淡水及河口附近。为沿海常见种类。

叉尾带鱼


中文名称叉尾带鱼


拉丁名称Benthodesmus tenuis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带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Trichiuroidei

中文科名带鱼科

拉丁科名Trichiuridae

中文属名叉尾带鱼属

拉丁属名Benthodes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各大洋的热带海域,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侧扁,呈带状,具叉形小尾鳍,体长为体高16-22倍。眼较大,位高,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小,每侧1个。口大,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下颌突出。颌齿强大,侧扁而尖,上颌前端有大犬齿。犁骨无齿,腭骨具齿,侧线1条,几呈直线状,第1背鳍37-46鳍棘,第2背鳍80-108鳍条,鳍棘部基底约等于鳍条部1/2,中间有1深缺刻。臀鳍2鳍棘37-101鳍条,腹鳍甚小,具1鳍状鳍棘和1鳍条,尾鳍甚小,叉形。

生活习性
热带海域海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7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