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案例分享


肝胆综合症是近两年在鱼病发生中很频繁的鱼病之一,流行季节主要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斑点叉尾鮰、云斑鮰、乌鳢、虹鳟、裂腹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等鱼均有发生。小鱼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则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的治疗实例。

【发病情况】

四川乐山市井研县,池塘面积约10亩,水深2米,斑点叉尾鮰鱼种约10000尾,每尾均重100g左右。2014年5月30日检查,测得pH8.6,亚硝酸盐0.1mg/L,氨氮0.4mg/L。塘口漂浮有十几尾死鱼,并可见有游边现象。据养殖户阐述,此现象已持续近一周,每天持续有20多尾死鱼,已使用氯制剂进行消毒及用药改底,但不见好转。

【症状】

从池中捞2尾病鱼,外观腹部及头部有点状出血;胸部可见红色斑点;头部有明显红色出血点,须有黏着现象;解剖见鳃有糜烂,粘连情况;腹水;鱼鳔严重点状出血,肝呈白色糜烂状;胆充盈,暗黑无光泽。
头部、鳍条、腹部红点
鳃糜烂,多粘
解剖图

【病因分析】

引起肝胆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

一、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二、乱用药物。

三、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

根据这起案例的发病症状与解剖现象,初步诊断为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水环境恶化,亚硝酸盐超标。

【治疗建议】

1.内服:鱼病康套餐+板黄散+维生素k3+肤美各一包=拌料20斤,连喂4日。内服肤美,降解饲料中的毒素。
2.外用:净水宝500g/亩+氧多200g/亩,苯扎溴6瓶+浓戊二醛溶液6瓶每日一次,连用两次。内服板黄散,专治肝胆病,清热解毒。
3.隔三日后用藻种+芽孢杆菌调节水质。

【治疗追踪】

用药两天后死鱼数量减少至每日5尾左右。5日后偶尔发现一条死鱼。效果理想。

夏季水温高,各类鱼都容易发生肝胆综合症,因此小鱼建议您,科学投喂是第一步,饲料的受潮发霉变质后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等都会造成鱼的肝脏发病,切忌过量投喂;发生疾病时也应正确治疗,不用副作用大的渔药,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不建议使用药效强烈的西药,而要使用中草药治疗,同时搭配维生素内服,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外用消毒药物也尽量选择温和的消毒产品为好。

相关阅读

草鱼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病预防治疗浅析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日益增加,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肝胆综合症”并不是一种具体的鱼类肝胆疾病,而是对于因养殖环境胁迫、投饲不科学及其它综合因素引起鱼类肝胆内脏功能减弱或发生实质性病变,表现出的一系列病态症状综合表现的统称。

一、肝胆综合病的发病原因

1、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2、经常使用杀虫剂、杀藻剂、重金属盐类化学药物,以及有害藻类产生的藻毒素等加重肝胆负荷的药物,导致代谢絮乱,排毒能力变差,毒素长期积累引发肝胆病;

3、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添加过多杂粕,以及维生素缺乏;

4、饲料营养不适合鱼类营养需要,能量蛋白比高,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

5、过度投喂,不注重前期内服保健,导致肝胆负荷加剧,从而诱发肝胆疾病。

二、肝胆综合病的症状

1、土黄肝:肝脏胆囊肿大,颜色呈现土黄色偏白色,胆囊颜色呈现墨绿色

2、脂肪肝(花斑肝):肝脏颜色红白相间,胆囊颜色呈现墨绿色

3、绿肝:肝脏颜色出现局部发绿,同胆汁颜色相近

4、肝脏坏死:颜色发白,易碎

三、肝胆综合病的预防

1、科学投喂:每天投喂均匀,加料缓慢,切忌过量投喂,投喂过程中做到少量多餐。

2、定期内服保健:定期使用肝肠利健、3505、蚌毒灵散等做内服保健,提升肝血窦丰度,活化肝细胞,修复肝管通道。

3、正确合理用药:合理使用杀虫剂、杀藻剂、重金属盐类化学药物等药物,不要长期低剂量使用抗生素药物拌料投喂。

四、肝胆综合病的防治

内服:3103+3505

内服:肝肠利健

内服时间:前7天药量要足够,后7天可以适当减量10~15天。

备注:治疗时应首先停食1-3天对治疗本病更有益处。

斑点叉尾鮰鱼疾病防治案例




(8亩叉尾鱼塘每天死亡200多斤,三天控制下来)

【池塘情况】

广东省上横,养殖户姓名:冼财荣,养殖面积8亩水深1.5米,养殖品种:斑点叉尾鮰,混养大头鱼,鲫鱼。饲料投喂量一天喂3包,每天一餐,鱼的大小平均在1.1斤左右,每天死亡数量在200斤左右,已经连续死亡3天。台风过后,鱼开始大量死亡。

【症状】

水质的各项指标:pH值7.8,氨氮0.1,亚硝酸盐0.2,体表充血,口腔的上下颚红肿出血,鳍条有大量充血。解剖发现,脂肪肝轻微,胃有腹水,肠道发红,剪开有大量的血水,吃料缓慢。每天的死鱼达到200斤左右。客户在死鱼后的两天分别使用了二氧化氯消毒,跟抛洒了4包石灰。

【建议方案】

6号下午3点:抛洒解毒120(6包)。6号下午6点:3华扬达克菌+2链克菌+2板兰息毒敏(拌2包料)连续喂4天。7号上午:3瓶复合碘+11包盐酸多西环素泼水。

【使用效果】

7号,死亡数量在明显的减少,从当时的200斤减少到50斤左右。9号再次回访了一次,死亡数量在1条左右,已经没有问题了,吃料也恢复到之前的量。

【案例分析】

关于疾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的分析:

(1)每年的7-9月,是斑点叉尾鮰鱼的死亡高峰期,主要的死亡原因还是因为对投料的量把握不好,看到鱼肯吃就使劲的投喂,一般建议投喂程度在8成左右,保证20分钟吃完为最佳。

(2)一般建议客户每月内服预防一次,拌3天左右的内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客户的其他两张斑点叉尾鮰鱼塘,每月预防一次,至今为止鱼的死亡数量不到20斤。

(3)斑点叉尾鮰鮰鱼的死亡非常快,今天几条,明天就可能上百条,后天就有可能几百条,所以遇到有鱼死亡,赶紧正确的处理,能有效的减少损失。

(4)斑点叉尾鮰鱼这两年的价格都非常好,做好预防,控制喂料,有病早治,无病先防。后期的预防方案:建议一般20天左右进行水体的消毒:复合碘(1瓶4亩)或双菌组合一套3-5亩。内服方案:链克菌+优西林+应激宁拌50斤料连续3-5天一次,建议一个月喂俩次。

广东地区斑点叉尾鮰等鱼出血治愈案例分享



【基本情况】
广州花都赤坭镇黄沙塘养殖户黎国强的一个鱼塘水面9亩,水深2米,主养四大家鱼、斑点叉尾鮰。

【发病症状】
三月底有少量鲫鱼、花白鲢、叉尾死亡,当时使用了溴氯海因消毒后花白鲢就死亡减少了许多,叉尾及鲫鱼继续有死亡且叉尾数量增多,增加到25-30尾叉尾死亡;3月31日,看到刚死亡叉尾病鱼症状如图,有体表充血、轻微烂鳃、剪开鱼体,有许多腹水、肝脏有些病症、带有结肠、肠道里有许多液体;

【诊断及用药】
初步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烂鳃、肠炎及出血;当时测得鱼塘水质各指标没有问题;3月31日,下午使用底毒消8包(先干撒)+苯扎溴铵8瓶(接着马上泼);
4月2日,黎老板回应鲫鱼数量减少了许多,花白鲢稳定了没看到死亡的了;叉尾还是有20尾左右死亡。同时下午开始内服(达克菌2包+制菌灵2包+三黄散2包+应激宁2包拌2包饲料),连用了4天;

【治疗效果】
4月5日,一大早去鱼塘看了一下,鲫鱼也稳定了许多有1尾死亡的,叉尾减少到了6-8尾;
4月8日,去鱼塘走访,黎老板讲叉尾好了许多,仅有1-2尾的鱼死亡了,这是很正常的;同时还与在一起的养殖户讲:“我的叉尾次次遇到有许多鱼死亡时,喂这几种内服药都能治得好的!”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症状病情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或静止于水中,食欲下降,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解剖发现肝脏颜色发生变化,呈花斑状、土黄色、黄褐色等,胆囊变大且胆汁变黑。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常会引起鱼体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死亡。

二、发病原因

1、鱼类摄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过多

饲料配方营养不当或人为乱投饲料(如用鲤鱼料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苗种饲料喂成鱼等)导致鱼类摄食的营养中能量蛋白比过高,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2、维生素缺乏如胆碱、维生素e、生物素、肌醇、维生素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

3、投喂饲料过度,每天多次不间断地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快,出现肥胖和肝病。

4、滥用药物。目前,一些养殖户在鱼病防治上仍然还是以化学药品为主,而这些化学药品的不正确使用会造成鱼类肝脏的损伤。

5、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6、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7、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

三、防治措施

1、培育良好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2、选择信誉好的专业饲料生产厂家配制的饲料,科学投喂,合理饲养;

3、保持饵料新鲜,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分解,防止饲料受潮发霉。

4、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要做到合理用药,少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

5、养殖过程中,要勤巡塘,如发现鱼类肝脏出现病变时,及时加注新水,并投喂添加维生素和少量稀有元素或中草药制成的药饵,一般投喂7天为一个疗程,可有效预防该病。

6一旦发现草鱼患肝胆综合症,拌料投喂三黄粉、板黄散等保肝利胆中草药物,或饲料中添加VC、VE。

7、减少饲料投喂量,投喂部分青草或水草。

8、尽量少用重金属离子杀虫剂如硫酸铜等,以防池塘中蓄积过量对肝造成损伤。

草鱼肝胆综合症如何防治?


草鱼,又俗称草鲩、白鲩等,属于鲤科草食性鱼类,是我国常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不仅与青鱼、鲢鱼和鳙鱼并称“四大家鱼”,而且该鱼的产量贡献率约占全国淡水鱼人工养殖产量的1/5以上。在草鱼养殖过程中,疾病频发问题较为突显,而肝胆综合征是常见疾病之一,这种疾病多出现在夏季高温大量投饵时期。笔者结合前期实践经验,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草鱼肝胆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一、流行原因

1、群体阶段:该病可感染不同阶段的草鱼(苗种到成鱼),以5~6月份二龄草鱼和当年夏花为易感群体。

2、发病时节:流行季节5~10月份;发病水温为20~28℃,其中,以季节过度或昼夜温差大时易爆发,如“白露”时节。

3、养殖密度:高密度养殖时此病易发生。

4、环境因素:水质监测指标DO、透明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环境条件发生恶化和大量投饵时此病易发生。

5、并发症:发病草鱼多会并发感染“病毒性肠炎”或“细菌性出血病”等。

二、病害症状

从体表和腹腔内部两个方面观察其发病病症:

1、体外症状:病鱼离群独游,吃食能力下降。捞出观察可见其体色加深,呈“青头乌背”状。其中,鳃丝充血出现紫红色,严重时末端鳃小瓣脱落,拖有污泥或杂质;病鱼眼眶、鳃盖、鳍基、肛门、尾柄处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尾鳍末端有白色透明带。

末端鳃小瓣脱落

尾鳍末端有白色透明带

2、体内症状:腹腔有黄色或血色积水;肝脏病变呈土黄色并呈现花肝、绿肝;胆囊肿大且暗失光泽;肠道充血。

肠道充血

花肝、绿肝;胆囊肿大且暗失光泽

三、治疗方案

首先,明确治疗思路:经过上述分析,可见肝胆综合征的引发病因主要源自内部代谢障碍和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故采用“内服调理”和“外界改良”相结合思路开展治疗。

其次,减少潜在病原:减少投饵量并及时清理掩埋死病鱼。

最后,落实治疗步骤:内服药剂氟本尼考200~400克、三黄散200克、多维150克和“应激宁3型”300克拌料40千克,每日投喂一次,连用5~7天。同步使用底毒消(150克/亩)和洁水灵(150克/亩)进行环境改良,连用3天。

四、治疗效果

连续用药2日后,死鱼数量明显下降;内服一周后,死鱼数量基本稳定;后续定期坚持拌饵投喂保肝护胆类药剂。

五、总结与建议

一直以来,鱼病问题都是推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应做到合理降低养殖密度,优化养殖模式和品种搭配。在本例中建议养殖密度低于1000尾/亩;同时,优化养殖模式和品种合理搭配,适当套养白鲢、花鲢以及鲫鱼等常见品种,常见投放比例为白鲢70~80尾/亩、花鲢20~30尾/亩和鲫鱼300尾/亩。此外,还应注重水质管理和科学投喂并重,切记严防浑浊水体现象的出现,如若出现会加重死亡率。最后,合理用药和定期药物预防。此病发生期间严禁滥用外用刺激性药物(如硫酸铜、三氯制剂等),该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大量死亡;后期用“三黄克菌素”+“应激宁3型”拌饵投喂,半月一疗程,每一疗程持续5天,每天一次。

美国斑点叉尾鮰烂尾病的综合防治


随着斑点叉尾蛔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疾病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斑点叉尾鱼回烂尾病(Tail-rotdis-easeofchannelcatfish),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斑点叉尾鱼回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2002年9—10月,我县几处养殖场均发生斑点叉尾蛔烂尾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此病得到控制,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斑点叉尼蛔烂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进行探讨、总结,以供养殖户参考。
一、病原 

斑点叉尾蛔烂尾病病原体为嗜纤维菌(Cytophagecolum-nari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通常是在池塘淤泥挝多,池塘水质不良,池塘施用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或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操作不慎引起鱼体受伤等诱因存在时,才会感染发病。

二、主要症状 
 
1.病鱼特征: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病鱼与水面垂直作挣扎状游动,病鱼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黏液,病灶处粘脏,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分支,尾柄肌肉溃烂脱落,细菌经创伤处组织感染全身,使病鱼伴有烂鳃及胸鳍、臀鳍充血现象。

2.死鱼症状:外部特征主要表现躯体消瘦,尾柄细长,体表有星状粘液布满全身,胸鳍、臀鳍呈现充血性浮肿,鳃盖及口腔充血,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

3.剖检报告:内脏器官肝脏、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或有少许食物,肠道壁充血,心脏水肿,部分鳃丝溃烂。 

三、流行病理学探讨

1.发病季节:斑点叉尾蛔烂尾病主要流行于春夏及秋季,冬季发生少,尤以立秋前后发病更为显著。在天气多变,水温20~25℃左右易发病。

2.危害个体:主要危害6—15厘米规格的鱼种,而成鱼不常见。

3.发病率:一般在60%~70%,高的司达80%,死亡率通常在70%,严重时可达80%以上。

4.病因分析
①拉网及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损伤或饲养过程中换水太急、水量大,造成鱼体冲撞受伤,感染发病。
②养鱼塘淤泥多、水质差,清塘不彻底或不及时消毒,水中有大量病原体,直接引起鱼体感染。
③饵料供应不足或者饵料单一,营养成份不全,造成机体营养不良,致使鱼体抵抗力减弱。
④放养密度大致使投饵量大,排泄量大造成养殖水体、底质严重恶化,诱发感染。

四、诊断
 
斑点叉尾蛔尾部皮肤黏液脱落,色发白、溃疡、粘脏,肉眼可见尾部皮肤溃烂可初诊。尾鳍充血,刮取尾部体表黏液于制片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杆状细菌或短杆菌能确诊。

五、治疗方法

1.发病初期用0.2~0.3毫克/升强氯精全汕泼洒,隔天再泼洒一次。
2.用大黄、氨水溶液3毫升/米3全池泼洒,连用两次,具体方法是:1千克大黄用0。3%氨水20千克浸泡12~24小时,药液呈棕红色后将药液和药渣用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间隔两天再用一次。
3.食盐0.5%~0.7%与土霉素10—15毫克/升—浸浴48小晌。
4.内服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每千克饵料含1-2克),连续投喂5—7天。
5.施药7—8天后全池泼洒20克/米3的生石灰浆调节水质。

六、预防措施

1.定期对鱼池进行加水,保持良好水质,经常开动增氧机防止鱼体浮头,增强机体抵抗力。
2.拉网及运输过程中,细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
3.对水体定期消毒,可用生右灰30--40克/米3或强氯精0.3克/米3对鱼池全池泼洒,每10天一次,防止水中病原体的蔓延。
4.使用的鱼具要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合理投放,避免饲养密度过大,一般亩放养3~5厘米左右斑点叉尾蛔苗种2万—2.5万尾为宜,且不宜搭养其它鱼类。

七、注意事项

斑点叉尾蛔发生烂尾病后,使用高浓度的强氯精、二氧化氯等含氯药物,只能保持每天死鱼数量不增加,不能治愈此病,要采取综合治疗的办法,在水体消毒的同时进行内服药饵或药液浸浴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办法效果较显著。

治疗烂尾病期间,应避免操作不当引起损伤,当外观症状消失后还应使用药物控制病原体或对皮肤加以保护,确保病鱼皮肤恢复正常后再停止用药。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技术


近期在走访科技入户示范户的工作中发现草鱼“绿肝”、“花肝”的现象,不仅影响草鱼体质,也埋下了疾病爆发的隐患。由于目前草鱼的高密度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减少了青饲料的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结构使鱼体增重加快,但也增加了代谢系统的负担,所以草鱼出现“肝胆综合症”是在密度养殖模式下的一种营养性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吃”出来的病。其发病的普遍性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引起足够重视。草鱼养殖增重增速下降,摄食量减少,不久将进入越冬期,正是肝胆负担降低、自我修复的时期。现总结相关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一、形成原因:

1.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引起鱼类代谢失衡从而引发肝胆疾病。

2.乱用药物。如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或使用了副作用大、残留高的鱼药,造成了肝损伤。

3.颗粒饲料取代青饲料,导致草鱼摄入过多的蛋白质、脂肪,超出了机体的代谢能力,多余的蛋白质、糖类转化成脂肪及饲料中本身的脂肪一并沉积在肝脏中,形成脂肪肝,造成肝脏损伤和代谢障碍,进而形成肝胆综合症。

4.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诱发鱼类肝胆综合症。

二、发病特征:

1.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发病初期,病鱼游动无力,摄食后出现窜游或痉挛,外观无明显症状;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

2.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有时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变成“绿肝”;5-6月以黄肝、土黄色肝居多,8-9月以白肝居多,肝脏失去光泽,质脆,用手指轻敲易碎。

3.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

4.由于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等症状。

三、治疗策略:

1.科学投喂。发病后,首要的应该是减食,迅速减轻肝脏负担,缓解代谢障碍,减少蛋白质、脂肪过高的饲料的投喂,多投喂些青草、菜皮等青饲料。可以先停料1-2天,之后按平时的60%-70%进行投喂,效果较好。

2.改动饲料配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饲料配方中胆碱、胆汁酸等的含量,或者增加姜黄素等中草药提取物的含量,投喂这种饲料以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3.正确用药。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拌饲投喂,如当归、白芍、柴胡、黄芪等,对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抑制肝硬化发生等具有一定作用。

4.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加强调水、控饲、保健。

四、预防方法:

1.及早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搞好鱼池消毒;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

2.春季3~5月时杀灭鳃上寄生虫,后期减少药物的使用。

①早杀虫,可及早避免因指环虫、车轮虫病等在此期间直接导致的鱼类死亡,防止寄生虫对鳃的破坏,减少养殖中后期的用药量,相应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

②经过越冬期后草鱼的肝脏有了很大程度的修复,代谢解毒功能相对正常,这时用药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较低,并且此时是颗粒饲料的“空档期”,没有饲料对肝脏的负担,故此时使用杀虫药对肝脏的损伤最小。

3.实行青、精饲料搭配喂养,尽可能多地使用青饲料;储存饲料时,将塑料膜盖于饲料堆外,每7天使用高浓度二氧化氯溶液在塑料膜内进行空气消毒防止饲料发霉。

4.定期内服中草药、维生素等,保肝利胆,调节生理机能,增强免疫力。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的防治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在安徽大中型水库逢勃发展,使库区一线村民成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受益者,如今一般每立方米网箱可年纯收入70-100元.随着养产的突问题,今年我们又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鮰鱼肠叠病,现将病情及治疗方法造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6年5月25日至日,对安徽梅山水库网箱养鮰进行例行查病时发现,在全库378只网箱中有11只网箱(28米/3只)不同程度出现了肠套叠病,共捞取发病鱼194尾,规格为240-310克/尾。

二、病理症状

病鱼整日慢游于网箱上层,鱼体消瘦。解剖可见。病鱼后肠中段成套叠状,若用力拉开套叠“结”,多数内套层肠壁发紫或糜烂。病情严重的鱼,后肠末段从肛门处脱拖于体外,大多成z工肿糜烂壮。

三、治疗措施

1、用花塑雨布做网箱体积1.3倍的消毒箱,消毒时从网箱底部套起,用3%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

2、投喂“三黄粉”中草药,按含药量0.5%制饵投喂5-7天。

3、及时调换饲料品种,选用市场信誉好的大企业生产的品牌全价鮰鱼颗粒饲料。

四、结果和讨论

1、通过近三周治疗,于6月20日后对原发病的11只网箱检查未发现新后游动病鱼。

2、笔者认为鮰鱼饵料的营养水平与鮰鱼肠套层病发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量不足可能易诱发此病。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嘉鱼蜀湖努力打造叉尾鮰第一品牌!

㈠病毒性疾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0.5公斤、食盐0.1公斤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用2%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15-20分钟。

㈣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

春季小草鱼代谢障碍综合症治疗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背景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乐安湖,卜立君老板,养殖面积13亩,水深1.3米养殖品种:主养小草鱼,放养密度:当初放苗情况,草鱼15000尾(20~30斤/尾),鲫鱼3500尾(20尾/斤),鳙鱼1500尾(5尾/斤),鲢鱼100尾(10尾/斤)。

发病史

2017年4月18日开始死鱼情况严重,一度死鱼达到300多尾(主要死草鱼);

4月19日死鱼200多尾;

4月19日经查看鱼塘情况,水色浓绿,水质经检测,氨氮、亚盐正常,pH达到9.4,结合鱼体解剖,主要出现烂鳃、烂尾、脱鳞、肠炎(不是特别严重)、赤皮、花肝、土黄肝、尾鳍呈V字形透明带等,在池塘中的表现为乌头乌背(鱼体颜色色泽不一),游边(见下图),不吃料,然后出现大批死亡,综上所述,除了pH值偏高导致死鱼,还有就是这些死鱼都不同程度得了代谢障碍综合症。

用药方案及效果

4月19日开始停料,外用6瓶应激解毒灵对水体解毒降pH值

4月20日使用4瓶温和型消毒剂复合碘对水体消毒

4月21日开始内服板黄散+应激宁+板蓝息毒敏(以1:1:2.5的比例),已连服4天,尽管目前(4.24)仍有少量死鱼,但没有像之前死得那么疯狂,基本上是控制住了,养殖户表示由于用了消毒剂,这几天恐怕要下雨,等天好再使用绿藻组合来调水肥水。

案例分析

今年湖南这边很多养殖户投苗比较早,今年行情好,养殖户在喂饲料的料量上不注意控制,肆意投喂,误以为只要饲料投喂得多鱼就长得快,再加上没有给草鱼护肝护肠的概念,早早地就让草鱼得了代谢障碍综合症(此病病程时间较长,短期内难以恢复,只有通过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内服护肝的药来慢慢调理),这边有很多养殖户死草鱼死得厉害,死鱼从一到三两不等,这也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不少养殖户出现大量死鱼想象不去分析主要原因就开始心急有病乱投医,使用各种“神药”,恨不得“一泼停”,这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也同时给本来就体弱的鱼增加负担,也败坏了养殖水体。

案例小结

建议养殖户每月定期内服两次华扬内服药:应激宁+三黄散/板黄散+优肠乐来护肝护肠增加鱼的体质,每次5~7天;再加上温度起来了,建议每隔10~15天使用绿源多肽+益水藻元来改底调水肥水,使水体达到“肥活嫩爽”的状态,给鱼一个良好的环境。

武汉华扬动物保健集团

湖南办事处:周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19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