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病症
广西养殖区暴发鮰鱼套肠病,养殖户损失惨重。鮰鱼套肠病实际上是一种条件致病的细菌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延展迅速,死亡率可达80~90%。广大养殖户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勿麻痹大意,积极行动,加强预防,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二、发病原因

1.鱼体因素。鮰鱼套肠病的主要危害对像为越冬鮰鱼,原因是越冬鮰鱼体质相对衰弱。越冬前的筛售,越冬中的挤碰刮擦,越冬后的转塘等所产生的致病因子叠加积累,使之处于致病临界状态。

2.水体因素。水温在18~22℃为鮰鱼套肠病发病高峰期,此时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大量滋生,特别是隔温层上下的水体交换频繁,底泥中有害物质上浮,使鮰鱼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3.天气因素。五月份气温尚不稳定,忽冷忽热的环境中气压,水温,溶氧等经常大振幅的变化,同样使鮰鱼产生应激反应,甚至造成肠道痉挛,给致病菌以可乘之机。

4.用药因素。当越冬后的鮰鱼始现虫菌症状时,有些养殖户滥用刺激物,并且一步到位甚至超剂量使用,常常不考虑鱼体,温度,天气等用药条件而盲目或机械施药。

5.投喂因素。水温在15℃之下少投喂或不投喂,15℃之上又随鱼所欲过量投喂,导致鮰鱼暴食,胃肠陡然膨胀,调整失衡。或因各种原因投喂不合口径的大颗粒饲料,同样会引起消化糸统不适。

6.饲料因素。不投喂霉变异味饲料,不投喂不合口径的大颗粒饲料。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鮰鱼套肠病的致病条件基本上为应激因素,病菌感染时套肠早己发生,实际上应定性为继发性感染。明白了以上道理,防治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解除应激因子和抗应激入手。

三、具体防治方案

外用:聚维酮碘或复合碘溶液,按照说明推荐剂量使用。
内服:三友鱼康散100g+三友渔多星100g+三友鱼肝宝(新型)100g,同时拌料内服2000斤鱼体重,连喂5-7天。另外建议添加三友多维推荐用量为饲料量的0.3%添加。

相关推荐

斑点叉尾鮰出血病、套肠病处理案例




池塘情况:

湖北洪湖大沙陈老板,池塘面积26亩,水深平均1.3米,养殖鮰鱼为主,套养花白鲢、鲫鱼,鮰鱼平均0、2斤/尾,共3万尾。

池塘问题:

5月10日鮰鱼死亡严重,检查水质亚硝酸盐、氨氮、PH都比较正常,水质浑浊,无透明度。

近期用药情况:

已经投喂其他厂家三黄散+肝胆利康散+多维5天,5月8日用强氧化剂改底,5月9日使用生物肥。鮰鱼死亡近一个星期,且死亡有上升趋势;5月10日经过镜检无虫,头部充血严重,眼球突出,解剖有明显的套肠现象,打开投饵机发现饲料台周围有很多头部充血、眼球突出的鱼;当天鮰鱼死亡300条,花鲢5条,鲫鱼3条。

用药方案:

5月10日复合碘10瓶,5月11日内服科克菌3包+盐酸多西环素3包+应激宁2包,连喂5天;

效果跟踪:5月11日死亡700尾;5月11日晚开始投喂内服;
5月12日死亡700尾;
5月13日死亡200尾;
5月14日死亡50尾;
5月15日死亡2尾;5月15日还有一天内服产品没有喂完,建议老板5月15日把剩下的一套产品继续喂完;

案例分析:

由于老板第一年养鮰鱼,前期看见鱼吃食较凶,投喂量较大,加上前期不注意改底、补肥,导致鮰鱼长期生活在差的水环境中,抵抗力、免疫力下降;5月温度升高,有害细菌大量繁殖,引起感染导致发病。

后期建议:

定期使用三黄散+应激宁内服,增强鱼体抵抗力,免疫力;定期用乐碧净改底,绿藻组合(绿源多肽+益水藻元)调水培藻,保持好的养殖环境。投喂饲料严格按照“三定”原则,减少疾病的发生。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的防治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在安徽大中型水库逢勃发展,使库区一线村民成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受益者,如今一般每立方米网箱可年纯收入70-100元.随着养产的突问题,今年我们又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鮰鱼肠叠病,现将病情及治疗方法造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6年5月25日至日,对安徽梅山水库网箱养鮰进行例行查病时发现,在全库378只网箱中有11只网箱(28米/3只)不同程度出现了肠套叠病,共捞取发病鱼194尾,规格为240-310克/尾。

二、病理症状

病鱼整日慢游于网箱上层,鱼体消瘦。解剖可见。病鱼后肠中段成套叠状,若用力拉开套叠“结”,多数内套层肠壁发紫或糜烂。病情严重的鱼,后肠末段从肛门处脱拖于体外,大多成z工肿糜烂壮。

三、治疗措施

1、用花塑雨布做网箱体积1.3倍的消毒箱,消毒时从网箱底部套起,用3%的食盐水浸泡鱼体20分钟。

2、投喂“三黄粉”中草药,按含药量0.5%制饵投喂5-7天。

3、及时调换饲料品种,选用市场信誉好的大企业生产的品牌全价鮰鱼颗粒饲料。

四、结果和讨论

1、通过近三周治疗,于6月20日后对原发病的11只网箱检查未发现新后游动病鱼。

2、笔者认为鮰鱼饵料的营养水平与鮰鱼肠套层病发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量不足可能易诱发此病。

斑点叉尾鮰水霉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低温期常见寄生于鱼体表伤口处或鱼卵表面,菌丝生长出体表,肉眼可见灰白色棉絮状物,水温5-26℃都可以生长,最适13-18℃,养殖动物受伤后感染水霉菌导致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甚至瘦弱而死,属于继发性疾病。每年春季,湖北地区就会有较多的斑点叉尾鮰鱼塘出现烂身、烂尾进而发生水霉病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案如下:
斑点叉尾鮰水霉病

一、发生水霉病的主要原因

1、气泡病损伤鱼体,继发水霉病。主要是因为开春水浅,大多数池塘水深不足1.5米,池塘小藻类大量繁殖,天气晴好时,藻类光合作用产氧能力强,中上水层溶解氧易出现过饱和现象,养殖鱼类容易发生气泡病。另外,池塘越冬期间积累大量有机质,底质差、含氮量高,容易出现氮气过饱和引发气泡病,导致鳍条、鳃、眼、皮肤等组织出现损伤,水温降低时感染水霉菌发病。

2、拉网操作不当,鱼体受伤后感染水霉菌。拉网筛鱼过程中会出现因捕大留小或上网鱼过多,一次无法全部出售,部分放回池塘的情况,由于鱼在网兜里时间太长,过程中刮蹭受伤;另外,有时拉网只出售套养鱼类(花白鲢等),主养的鮰鱼上网后受到损伤,损伤部位出现溃烂后继发水霉病。

3、饵料供应不足,鱼相互残食,伤口感染水霉菌。鮰鱼为杂食偏肉食性鱼类,水温5℃以上时即可开始摄食,此时如果投喂不足,鮰鱼可能会出现相互残食的情况,尾鳍部位极易受伤、烂尾。初春多数池塘拉网会发现鱼尾鳍残缺或出现大量红点状溃烂,其他部位完好,尾鳍损伤溃烂处感染水霉菌发病。

二、处理方案

养殖鱼类发生水霉病主要是鱼体受到损伤后,水霉菌乘虚而入,感染鱼体发病,针对以上原因,下面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1、预防气泡病。⑴足水位,水深达到1.5米以上,稳定水体,避免小藻类大量繁殖,减少光合作用;⑵雨过天晴中午及时开增氧机曝气,均衡上下水层的溶解氧;⑶适时增氧,天气晴好时要常开增氧机,减少因藻类光合作用上层水体溶解氧过高引发的气泡病;⑷老塘定期改底,减少底部污染,避免出现因含氮有机物过多引起氮气过饱和的情况;⑸必要时选用“速解安”缓解和预防气泡病。

2、减少拉网损伤。选择柔软的网具进行拉网操作,拉网捡鱼时尽可能减少鱼体损伤;同时,拉网后及时进行杀菌处理,可连续使用“永乐碘”进行“消毒”、杀菌2-3次,减少因拉网损伤诱发的细菌病和水霉病。

3、及时投喂。此时的鮰鱼可能不上水面吃食,但实际上仍是需要摄食饵料的,可根据情况按照存塘鱼重量约0.5%的比例投喂,鮰鱼在水下摄食,就可以减少因为饵料缺乏而相互残杀的情况出现,避免鱼体受伤。

斑点叉尾鮰养殖户怎样做好套肠病的防控工作



【病因】

主要由斑点叉尾鮰源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是一种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极大。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夏,3~9月是发病时期,但以3~5月高发,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和成鱼均可感染。发病急、死亡快、病程短,一般病程在2~5天,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90%以上。

【症状】

发病初期鱼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病鱼垂死时出现头向上、尾向下,垂直悬挂于水体的特殊姿势;随病程的发展,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最后鱼沉入水底死亡。病鱼解剖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肠内没有食物,肠腔内含有大量黏液,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常于后肠出现1~2个肠叠套,部分鱼还见前肠回缩进胃内的现象。肝肿大,颜色变淡发白或呈土黄色;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

【防控】

预防:
①选育健壮抗病力强的优良苗种。
②按“养护”新理念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和健康养护水质、底质,科学投喂,加强细节管理。

控制:用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用2亩)全池泼洒,第二天按3亩用活性蒜宝1瓶+本草大康1瓶混合后全池泼洒;同时添加清源、本草大康、活性蒜宝、保肝促长灵各10克,每天2餐,连喂5~7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1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