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溃疡病防治方法

冬天闲在家里一边烤火一边吃柑桔,想必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选择的休闲方式。要我国是柑桔的产量大国,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地方的柑桔因为管理不到位,从而引发柑桔的一些病因,导致后期的柑桔出现坏果、烂果的现象,从而影响经济收入。

柑桔溃疡病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格控制病源的传播,没有了病源的传播,就不会有这些柑橘溃疡病了,避免将病区苗木、果实、工具带进无病区及新辟果园,一旦发现带病植株、苗木、接穗或果实应立即彻底销毁。柑橘溃疡病需要加强肥水管理,这样柑橘才长得很强壮,这样就不会轻易被感染上柑橘溃疡病了。平时发现有柑橘溃疡病,就要及时拍杀,把病枝病叶都剪掉,再集中烧,同时用药防止柑橘溃疡病的扩张。建立无病苗圃。建立无病采穗圃,培育无病砧木,繁育无病苗木。新植园引种无病苗是最有效的预防该病的措施。病区果园要加强栽培管理。首先要在每次抽梢期及时做好潜叶蛾、凤蝶等害虫的防治工作,减少枝叶伤口,避免病菌侵入。

2、药剂防治:重点在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将靓果安按4006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有效预防溃疡病、树脂病、炭疽病、疮痂病等病害,同时增强植株免疫力,提高株体抗病能力。进行药剂喷施时,添加叶面肥沃丰素效果更佳。10天左右1次,连喷34次。

柑桔溃疡病发病原因

夏天高温25~30℃多雨季节本身容易滋生或传播各种流行性病害,柑橘溃疡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组织上,老枝、老叶很少发病,通过气孔、水孔、皮孔和伤口等侵入,潜育期3~10天。基于不同柑橘品种的抗病性不同,柑橘溃疡病对不同的品种的柑橘有不同的病害效果。夏、秋梢发病重,春梢较轻。刚抽发的嫩梢叶和刚形成的幼果,其气孔还未形成,病菌不能入侵。溃疡病自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均可发生,5月中旬为春梢的发病高峰,6到8月为夏梢的发病高峰,9到10月份为秋梢的发病高峰,6至7月上旬为果实的发病高峰。

传播途径

病原细菌在柑橘病部组织内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湿度高时,细菌从病斑中溢出,借风、雨、昆虫和枝叶交互接触作短距离传播。远距离的传播则主要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病菌落到寄主的幼嫩组织上,由气孔、水孔、皮孔和伤口侵入,潜育期3~10天。

柑桔溃疡病为害特点

柑橘溃疡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枝梢。叶片染病,初在叶背产生黄色或暗黄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叶面隆起,呈米黄色海绵状物。后隆起部破碎呈木栓状或病部凹陷,形成褶皱。后期病斑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并在病健部交界处形成一圈褐色釉光。凹陷部常破裂呈放射状。果实染病,与叶片上症状相似。病斑只限于在果皮上,发生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果。枝梢染病,初生圆形水渍状小点,暗绿色,后扩大灰褐色,木栓化,形成大而深的裂口,最后数个病斑融合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明显。

柑桔的溃疡病一般有农业和药剂两种防治方法。其发病的原因多为天气引起的细菌传播,特别是梅雨天气为多发季节,所以在这一时期我们一定要多加留意种植的柑桔,发现病情要及早防治,这样才会增加治愈机会,减少经济损失。

相关阅读

柑桔砂皮病防治方法


说到种植柑桔,大家肯定非常头疼柑桔的砂皮病。因为柑桔砂皮病非常常见,而且砂皮病的危害非常的大,对柑桔幼果、果实产量都影响特别的大。那么砂皮病要如何防治?下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吧!

柑桔砂皮病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适量增施磷、钾、钙肥,控制氮肥;合理修剪合理负载,协调生长和结果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树势;防治枝干病虫,减少病虫伤口和机械伤口;土壤黏重的果园,雨季应该注意排水,并改良土壤,每年春雨土面湿润时撒施石灰,每亩150~300千克。

2、清除果园菌源,在果园休眠期进行清园消毒,刮除流胶硬块及下部的腐烂皮层和木质层,集中起来深埋或者烧毁。果树发芽前,喷石硫合剂杀菌,清除果园中的枯枝、落叶集中到果园外烧毁,减少病原。

3、树干刷白:冬夏季节进行主干刷白,防治流胶病发生。刷白剂用生石灰12千克、硫磺粉1.2千克、食盐0.3千克,加水30千克搅拌均匀,调成黏糊状即可刷白。干旱时,应及时给芦柑果树灌水或薄施粪水;秋季采果后及时施肥,结合运用闽台芦柑综合改造技术进行科学修剪,保证果园通风透光,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病树防治、治疗:在每年春季的45月份,要注意检查病株,及时刮除病变部分,尤其应该注意刮除病健部位交界处的黄褐色病带,让刮除处裸露3天后再涂上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100~200倍液,效果好。

柑桔砂皮病主要诱因

1、果园通风条件差,长期湿度大以及适应的温度下易发病。砂皮病在4-9月份最为流行,是因为树脂病病菌的发育室温是15-30C,并且此时雨水充沛。

2、树势弱易发病,特别是土壤酸性强、粘重、砂化等原因不利于果树生长造成树势弱的易发病。

3、缺钙、硅元素树易发病。

4、树体机械性损伤和冻害造成大量的伤口易发病。

5、偏施氮肥,会加重此病发生。

6、冬季清园不彻底,因此为来年发病提供了病源。

病害流行规律

柑橘砂皮病全年流行,在开春春梢萌发生长时,危害新梢;谢花之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梅雨季节)就开始危害幼果;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主要危害夏梢和果实,其中多以危害果实为主;7-8月份叶片、枝梢、果实均会危害;9月份主要是危害秋稍和果实。

很多经销商都推荐使用代森锰锌,但是大多农户反应防治效果并不大,这是因为代森锰锌属于病害发生之前使用的保护剂,发病严重后喷洒作用不大,所以还是应该根据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基础上,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综合防治。认真做好冬季清园和春梢的防治工作,减少果实受害,由于春梢抽发较整齐,而5-6月幼果期常遇雨季,夏、秋梢抽发不整齐,菌源丰富,发病较重,较难防治,因此,春梢是1年中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依据树体生长特性和栽培目的,结合自然条件和管理技术水平,通过一定的外科手术等方法,将果树调整成具有相当稳定树形及生长发育空间的一项技术措施。柑橘整形修剪的目的是早结果、多结果、结好果、长结果。正确的整形和修剪能促进树体生长,使之尽早成形,尤其是果树枝干分布合理,树冠通风透光,树体结果稳定,这便于田间管理,提高生产工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不同树龄的树来说,幼树尽量做到早结果、早丰产;成龄树做到优质、丰产,延长结果期限;衰老树种尽量做到及时更新,促进生长,保持产量。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都对柑桔砂皮病的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柑桔营养美味,食用价值非常高,柑桔每年的产量也比较高,但是种植柑桔一定要防治好病虫害,不然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柑桔炭疽病防治方法


炭疽病是柑桔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炭疽病的危害很大,一但发生炭疽病,对柑桔的叶、树枝、花、果实都影响很大,更甚至会造成树叶、花掉落,果实腐烂等。那么炭疽病要如何防治呢?

柑桔炭疽病防治方法

1、做好清园工作:冬季、早春,使用溃腐-灵200-300倍液+有机硅进行全园喷施,杀灭病菌,营养树体。

2、生长期定期喷雾:靓果-安300-400倍+适量内吸性药剂(如大蒜油等复配)+适量渗透剂如有机硅进行喷雾保护。(重点用药时期:嫩梢期、花期及幼果期,同时雨季连续喷药:遵循雨多多喷、雨少少喷、无雨定期喷施的原则)。

备注:在防病治病的同时添加适量叶面肥沃丰素,补充营养,强壮树体,增强植株免疫力。从事绿色有机生产的可将靚果安浓度提高到150倍液使用。

柑桔炭疽病的病状

叶片感病:

1、病斑多从叶尖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淡黄色或黄褐色,以后小斑迅速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边缘不明显,似云纹状,其上产生大量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病叶易脱落;

2、叶尖或叶缘出现半圆或近圆形黄褐色病斑,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病健组织分界明显。天气潮湿时,病部出现朱红色带粘性小液点,天气干旱时,干枯病部呈灰白色,表面密布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病叶脱落较慢。

枝梢感病:

1、病梢由上而下枯死,多发生在寒害后的枝梢上,初期病部为褐色,后呈灰白色,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

2、多从叶柄基部腑芽处或从受伤皮层开始发病。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变长梭形,当病斑环绕枝梢时,病梢由上而下枯死。花开后,病菌侵染雌蕊柱头,呈褐色腐烂,引起落花。幼果受害,初呈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展至全果。天气潮湿时,病果上长出白色霉状物及淡红色小液点,以后病果腐烂干缩成僵果,不脱落。长大后的果实受害,其症状表现有干疤、泪痕和腐烂3种类型,果梗受害,造成枯蒂,果实随之脱落。苗木多在离地6~10cm处或嫁接口处开始发病。病斑深褐色,形状不规则,严重时可引起上部枝梢死亡。

如何预防柑桔炭疽病

柑桔炭疽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为害较重的病害。可引起落叶、枝梢枯死,果实腐烂及落果。带病果实常在贮运期间发生腐烂,所以又是一种重要的采后病害。

柑桔炭疽病为害叶片有两种症状类型:急性型(叶枯型)症状常从叶尖开始,初为暗绿色,像被开水烫过的样子,病、健部边缘处很不明显,后变为淡黄或黄褐色,叶卷曲,叶片很快脱落。此病从开始到叶片脱落不过是3-5天。叶片已脱落的枝梢很快枯死,并且在病梢上产生许多朱红色而带粘性液点。慢性型(叶斑型)症状多出现在成长叶片或老叶的叶尖或近叶缘处,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初为黄褐色,后期灰白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在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许多朱红色而带粘性的小液点,在干燥条件下,则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散生或呈轮纹状排列。这是该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病叶脱落较慢。

枝梢受害后也有两种症状,一种是由梢顶向下枯死。多发生在受过伤的枝梢。初期病部褐色,以后逐渐扩展,终致病梢枯死。枯死部位呈灰白色,病、健部组织分界明显,病部上有许多黑色小粒点。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腋芽处或受伤皮层处开始发病,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展成梭形,稍凹陷,当病斑环割枝梢一周时,其上部枝梢很快全部干枯死亡。

花开后,如果雌蕊的柱头受害,呈褐色腐烂,引起落花。果实受害,多从果蒂或其它部位出现褐色病斑。在比较干燥的条件下,果实上病斑病、健部分边缘明显,呈黄褐色至深褐色,稍凹陷,病部果皮革质,病组织只限于果皮层。在空气湿度较大时,果实上病斑呈深褐色,并逐渐扩大,终至全果腐烂,其内部瓤囊也变褐腐烂。幼果期发病,病果腐烂后,失水干枯变成僵果悬挂在树上。

柑桔的生长环境

柑桔果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与温度、日照、水分(湿度)、土壤以及风、海拔、地形和坡向等环境条件紧密相关,这些条件影响最大的数温度。即使差异0.5℃的气温有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柑橘生长发育要求12.5~37℃的温度。秋季花芽分化要求昼夜温度分别为20℃左右和10℃左右,根系生长的土温与地上部大致相同。过低的温度会使柑橘受冻,甜橙-4℃,温州蜜柑-5℃时会使枝叶受冻,甜橙-5℃以下,温州蜜柑-6℃以下会冻伤大枝和枝干,甜橙-6.5℃以下,温州蜜柑-9℃以下会使植株冻死。

如上所述,柑桔炭疽病比较常见,如果防治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出现炭疽病,所以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都需做好防治措施,让柑桔远离炭疽病,提高果实产量、质量,更提高柑桔树的寿命。

柑桔树脂病防治方法


柑橘树在我们小时候是比较常见的,很多农村家里都会自己种植一些,后面发展成规模了,出现了很多种植基地。因其种植基地的柑桔的防治措施做的比家里种植的好一些,一些病害措施发现的及时一些,所以产量和质量都要优一些。

柑桔树脂病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1、喷雾:每年春芽萌发前喷一次0.5%波尔多液,落花三分之二及幼果期各喷一次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也可在柑桔生育期用80%代森锰锌600~800倍,80%克菌丹800~1200倍每隔两个倍每隔两个月喷一次药。

2、涂抹: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用锐利刀刮除病部组织深划至木质部,再用溃腐灵原液或者稀释5倍涂抹病部,3天涂1次,连涂2次。

3、在冬季,结合冬季清园,清除果园内的各种杂草和枯枝落叶落果,剪除果树上的病虫枝、干枯枝、纤弱枝和过密枝,并刮去枝干上的胶状物,然后用300~400倍的多菌灵水溶液,或500~600倍的硫悬浮剂水溶液,或1:1:10倍的波尔多液等涂抹病部,每7~10天涂一次,连续涂2~3次,均匀涂抹病部,以沾满药液为宜。另外,还要向树冠内外喷洒2~3次800倍80%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或1000倍80%百菌清水溶液,或0.8~1波美度石硫合剂水溶液,每15~20天喷一次,均匀喷湿树冠内外所有的枝叶,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这样,就能够将吸附在树上的病菌杀死灭绝,减轻第二年的发生和为害。

柑桔树脂发病原因

不良的栽培管理与此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管理不当所产生的各种伤口,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树势旺盛的发病较轻,树势衰弱,容易发生此病。因此,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做好防寒工作,是预防此病的主要措施。

柑桔树脂传播条件

1、病菌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树组织内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器,溢出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

2、在有水湿的情况下,孢子才能萌发和侵染。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5~25℃。此病菌为弱寄生性,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只能从寄主的伤口,冻伤、灼伤、剪口伤、虫伤等侵入,才能深入内部。

3、在没有伤口、活力较强的嫩叶和幼果等新生组织的表面,病菌的侵染受阻于寄主的表皮层内,形成许多胶质的小黑点。因此,只有在寄主有大量伤口存在,同时雨水多,温度适宜时,枝干流胶和干枯及果实蒂腐才会发生流行。而黑点和砂皮的发生则仅需要多雨和适温,在雨水较多的柑桔产区,常年黑点和砂皮均可流行。

柑桔树脂危害症状

1、流胶型:甜橙、温州蜜柑等品种枝干被害,初期皮层组织松软,有小的裂纹,水渍状,并渗出褐色胶液,并有类似的酒糟味。高温干燥情况下,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皮层开裂剥落,木质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

2、干枯型:在早橘、本地早、南丰密橘、朱红等品种上,枝干病部皮层红褐色干枯略下陷,微有裂缝,不剥落,在病健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隆起线,但在高湿和温度适宜时也可转为流胶型。病菌能透过皮层侵害木质部,被害处为浅灰褐色,病健部交界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痕带。

3、砂皮或黑点型:幼果、新梢和嫩叶被害,在病部表面产生无数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的硬胶质小粒点,表面粗糙,略为隆起,很像黏附着许多细砂。

柑桔的树脂病害发现的时候,就要及时用药物救治。平时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有时候柑桔的一些并发症并不在我们的预料范围之类,但在之前我们也可以加强预防工作,增强管理,从而减少它的并发率。

河蟹养殖常见病甲壳溃疡病防治技术



一、病原
体表受伤而导致细菌感染引起。从病灶分离出多种细菌,属于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螺菌和黄杆菌等,菌为革兰阴性菌。
二、流行特点
该病对幼蟹、成蟹均可造成危害,发病率高,发病率与死亡率一般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由于该病的病原菌多,分布广,故流行范围较大,任何养殖水体(包括淡水、咸淡水与海水)均可发生。
三、症状与病理变化
患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中、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形成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斑点,这种黑色斑点在腹部较为常见,溃疡处有时呈铁锈色或被火烧状。随着病情发展,溃疡斑点扩大,互相连接成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溃疡较深,甲壳上变成洞状,可见肌肉和皮膜,导致河蟹死亡,并造成脱壳未遂的症状。如果溃疡达不到壳下组织,在河蟹蜕皮后就消失,但可导致其他细菌和真菌的继发性感染,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四、诊断
如果病蟹腹甲发现有黑色斑点,就可初步判断为此病,确凿要从溃疡出分离出分解几丁质的细菌。要注意与维生素C缺乏症的区别:甲壳溃疡证在黑斑处有有溃烂,而维生素C缺乏症虽然有黑斑,但斑块位于甲壳表面光滑,无溃烂。
五、预防方法
1、在蟹的捕捞、运输与饲养的过程中,操作要小心,防止受伤。
2、饲料营养要全面,且水质避免受重金属离子污染。
3、易发病池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并用15-2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
4、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
5、发现病蟹,及时隔离与消除。
六、治疗方法
用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鱼体每天拌料投喂甲砜霉素40-60mg或氟苯尼考粉15-20mg,分2次投喂,连用3-5天;或拌料投喂大蒜素50-100mg,连续投喂3-5天。

河蟹甲壳溃疡病


疾病名称甲壳溃疡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病原 可能是河蟹在捕捞、运输、投放及生长过程中遭受机械损伤或敌害致伤后,感染具几丁质分解力的细菌和真菌所致。

症状 本病又称甲壳病、烂肢病。病蟹步足上有块状溃疡斑点,有的向壳下组织发展成洞穴状,严重时附肢腐烂、步足指节(俗称爪节)烂掉。有时腹部腐烂,肛门红肿。病蟹食欲减退甚至拒食,活动缓慢,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

发病规律 流行季节为4-9月,尤其是水温16.9℃以上的春季和初夏发病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严格操作,尽量避免河蟹受伤。

(2)蟹池用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1次,连续2-3次。

(3)用0.5-1毫克/升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全池遍洒。

(4)用0.5%-1%食盐浸洗病蟹3-5分钟,每天1-2次,连续7天。

罗非鱼体表溃疡病


疾病名称体表溃疡病

为害对象 高密度单养鱼类、如:罗非鱼、加州鲈、乌鳢、斑鳢、露斯塔野鲮及泥鳅、鲤、鲫鱼等
疾病概述
本病是高密度单养鱼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一些名优鱼类中,已发现患此病的鱼类有罗非鱼、加州鲈、乌鳢、斑鳢、露斯塔野鲮及泥鳅等。高密度养鲤和鲫鱼种也有发生,可导致大批死亡。

病原 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romonas hydrophila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

症状
发病初期,体表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出血,血斑周围鳞片松动;之后,病灶部位鳞片脱落,表皮发炎溃烂,周缘充血,随着病情发展,病灶扩大,并向深层溃烂,露出肌肉,有出血或脓状渗出物,严重时肌肉溃疡露出骨骼和内脏,最后死亡。本病与打印病症状差别在于病灶形状不规则;无特定的部位,头部、鳃盖、躯干各处均可发生;而且通常有多个甚至几十个病灶。

发病规律 本病在春季4月中、下旬,水温15℃时即可发生,5-6月水温20-30℃时,是发病高峰季节。养质密度高、水质差、水温变化大的养殖池容易发病,此外扦捕后、长途运输、越冬后以及发生寄生虫病的鱼,因外伤也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①鱼池必须清塘消毒,放养密度要适当。②鱼种放养前应用4%的盐水洗浴5-10分钟或用2-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1小时左右。③坚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20克左右)。④治疗方法同赤皮病。

淡水鱼溃疡病


疾病名称溃疡病

为害对象 成鱼、鱼种
疾病概述 鱼体皮肤出现红斑,随病程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

病原 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

症状 发病初期,鱼体皮肤出现红斑,随病程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严重的病鱼露出骨骼。病灶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最大可达2厘米3厘米。同一尾病鱼出现的病灶不等,多则4-5个,分布在头部、背部、体表两侧及腹部不等,个别病鱼下颌骨断裂,鳍条缺损。

发病规律 流行水温为15-20℃左右,池塘、网箱均可见到。

防治方法
(1)在捕捞、运输、筛鱼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损伤。

(2)发病季节前,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剂量为150毫克/千克饵料,每月1次,每次7天。

(3)投喂氟哌酸、强力霉素(任选一种),或磺胺类药(如磺胺嘧啶)或鱼疾宁-3型(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制),投喂方法与用量与烂鳃病相同。并结合漂白粉(1毫克/升)或亚甲基蓝(2毫克/升)进行水体消毒,有显著疗效。

(4)注射组织浆疫苗:取病鱼的肝、脾、肾及无污染的病灶组织,以1:10加生理盐水捣碎、过滤,恒温60-65℃、2-2.5小时后,取出加入0.2%的福尔马林,即成组织浆疫苗。每尾注射剂量0.2-0.3毫升,保护力可达75%-85%。

加州鲈鱼的溃疡病


病原和病症: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发病初期,鱼体表常 出现一至多个红色小斑点,随病程发展,斑点扩大形成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形似疖疮,充血肿胀,鳞片或鳍条脱落, 肌肉腐烂,严重时露出骨骼。每条病鱼出现的病灶大小数量不等,出现病灶的部位在头部背部、体侧等不定。该病主要危害成鱼。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至第2年的4月份较常见。受伤的鱼很容易引发此病,池塘、网箱均可见,若继发水霉病则引起大批死亡,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80%。

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冬、春季节也要保持水质清新,水温10度以上时要适当投少量饵料。②鱼下塘或进网箱时,要用2 %-4%的食盐水或每立方米水加漂白粉12g浸浴6-20 min,③投喂氯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磺胺类药,投喂方法与用量和烂鳃病相同。同时池塘用每立方米水体1-12g漂白粉或2-4g五倍子泼洒,网箱用药浓度是池塘的3倍。④注射组织疫苗,取病鱼的肝、脾、肾及无其它污染的病灶组织,以1:10加生理盐水捣碎、过滤,恒温 60-65℃,经2-2.5 h后,取出加入0.2%的甲醛制成组织疫苗每尾注射剂量0.2-0.3 ml,保护力可达75%-85%。⑤注意控制水质,及时注换新水。

淡水鱼白斑溃疡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白斑溃疡病

为害对象 成鱼
疾病概述 病鱼身体瘦弱,体色较浅,患病初期在头部、体表、尾部、留条上出现乳白色的小圆点,病灶微微突出于体表。

病原 由病毒引起。

症状 病鱼身体瘦弱,体色较浅,患病初期在头部、体表、尾部、留条上出现乳白色的小圆点,病灶微微突出于体表。随病情发展,病灶逐渐蔓延扩大成长椭圆形,主要分布于体表两侧,其次是头部和尾部。

发病规律 在水温10℃以下的冬、春季易发生,严重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做好清塘消毒和水质管理工作,对预防此病十分重要。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