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病毒性疾病防治技术


病毒性疾病主要是鮰病毒病,此病能引起急性死亡,且死亡率很高。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一种疱疹病毒。该病多在夏季水温偏高时危害苗种,体长10厘米、体重10克以下的个体最易受感染,鱼苗自然感染时可在3~7天内全部死亡。3~4月龄的鱼种也曾有流行,但大个体鱼感染的死亡率低。

2、症状: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眼球外突,鳃丝苍白或出血,鳃色发暗,腹部膨胀,内脏充血并伴有腹水。鱼头向上,游动不正常,或做垂直游动,或绕其纵轴打转或垂直悬浮,快死个体头朝上漂浮水面。

3、防治方法:鱼类病毒病至今尚缺乏专用有效的药物,主要靠预防。通常采用改善环境条件,采取生态、免疫和药物相结合的预防,以增强鱼体自身的抗病力,切断传染源。主要措施包括:①养殖水体保持良好水质,溶氧量应达到4毫克/升以上。②降低鱼苗种的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放1万尾以下。③当水温接近30℃时,不宜拉网和运输鱼种。若出现病情,绝勿拉网。④在发病鱼池使用过的网具,需进行严格消毒(一般用5%福尔马林或40毫克/升的有效氯)后才允许再用。⑤在发病期间,若条件许可,可向池中冲放冷水降温(降至20℃以下),以减少死亡。


相关推荐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烂尾病防治技术



1、病原

嗜水气单胞杆菌是烂尾病的主要病原菌。

2、症状及流行

发病初期尾柄皮肤变白,失去黏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受损,尾柄肌肉溃烂脱落,严重时尾部骨骼外露,游动缓慢,常游于池边,摄食减少,鱼体消瘦,最终因衰竭而死亡。感染鱼规格多为5~6厘米鱼种。

20世纪90年代,湖北某渔场池养斑点叉尾鮰鱼种发生烂尾病,曾造成大批鱼种死亡。同期,广东也发生过烂尾病。

3、防治方法

①土霉素药饵,剂量为每千克体重60~80毫克,连续投喂5天;全池泼洒0.1毫克/升鱼虾安消毒池水;或每亩施用15千克生石灰改善水质,预防烂尾病有明显作用;②发病初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及投喂土霉素药饵,连续3~5天,能有效控制该病;③高锰酸钾浸洗,10~20毫克/升,15~30分钟;④用0.2~0.3毫克/升优氯净全池泼洒;⑤福尔马林,20毫克/升全池泼洒。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烂鳍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与流行情况

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从当年鱼到产卵亲鱼均会患此病,以个体较大的鱼发病较为常见。而对于大规格鱼种(体长6~15厘米)的感染也较为普遍。一旦发病,将造成批量死亡,直接影响商品鱼的产量,损失较大。

2、症状

初始阶段,病鱼的鳍条边缘出现乳白色,然后尾柄部的皮肤发白、黏液消失、肌肉红肿;严重时,鳍条残缺不全,尤以尾鳍受损更甚,常连膜一起被破坏,形成帚状的分枝分叉,肌肉溃烂脱落,骨骼外露,甚至整个尾鳍烂掉。游动迟缓,常因运动受阻而呆滞池边,摄食减少,体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全池泼洒鱼虾安,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1克,或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以预防烂尾病的发生。
②每千克饲料拌土霉素1克做成药饵,连续投喂5天,摄食将恢复并增加。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泼洒全池。


斑点叉尾鮰鱼疾病防治案例




(8亩叉尾鱼塘每天死亡200多斤,三天控制下来)

【池塘情况】

广东省上横,养殖户姓名:冼财荣,养殖面积8亩水深1.5米,养殖品种:斑点叉尾鮰,混养大头鱼,鲫鱼。饲料投喂量一天喂3包,每天一餐,鱼的大小平均在1.1斤左右,每天死亡数量在200斤左右,已经连续死亡3天。台风过后,鱼开始大量死亡。

【症状】

水质的各项指标:pH值7.8,氨氮0.1,亚硝酸盐0.2,体表充血,口腔的上下颚红肿出血,鳍条有大量充血。解剖发现,脂肪肝轻微,胃有腹水,肠道发红,剪开有大量的血水,吃料缓慢。每天的死鱼达到200斤左右。客户在死鱼后的两天分别使用了二氧化氯消毒,跟抛洒了4包石灰。

【建议方案】

6号下午3点:抛洒解毒120(6包)。6号下午6点:3华扬达克菌+2链克菌+2板兰息毒敏(拌2包料)连续喂4天。7号上午:3瓶复合碘+11包盐酸多西环素泼水。

【使用效果】

7号,死亡数量在明显的减少,从当时的200斤减少到50斤左右。9号再次回访了一次,死亡数量在1条左右,已经没有问题了,吃料也恢复到之前的量。

【案例分析】

关于疾病原因及防治方法的分析:

(1)每年的7-9月,是斑点叉尾鮰鱼的死亡高峰期,主要的死亡原因还是因为对投料的量把握不好,看到鱼肯吃就使劲的投喂,一般建议投喂程度在8成左右,保证20分钟吃完为最佳。

(2)一般建议客户每月内服预防一次,拌3天左右的内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客户的其他两张斑点叉尾鮰鱼塘,每月预防一次,至今为止鱼的死亡数量不到20斤。

(3)斑点叉尾鮰鮰鱼的死亡非常快,今天几条,明天就可能上百条,后天就有可能几百条,所以遇到有鱼死亡,赶紧正确的处理,能有效的减少损失。

(4)斑点叉尾鮰鱼这两年的价格都非常好,做好预防,控制喂料,有病早治,无病先防。后期的预防方案:建议一般20天左右进行水体的消毒:复合碘(1瓶4亩)或双菌组合一套3-5亩。内服方案:链克菌+优西林+应激宁拌50斤料连续3-5天一次,建议一个月喂俩次。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水霉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水霉菌。水霉菌专寄生鱼体伤口,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捕捞等操作时极易损伤鱼体,尤其是胸鳍刺相互刺伤引起感染,或由于寄生虫破坏鳃和皮肤,再则因水温过低皮肤冻伤等,水霉菌的孢子趁机侵入机体。若此时伤口继发感染细菌,将加速病鱼的死亡。水霉病全年存在,是常见多发病,从鱼卵、苗种到成鱼都有发生,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水霉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在10~32℃内均能生长繁殖,每年的2~6月及10~12月是其流行季节,特别是密集的越冬池最易发病。亲鱼受伤患上水霉病后,身体日趋衰弱,怀卵量大大减少,卵的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孵化率。鱼卵孵化过程中,常由于温差变化、溶氧不足、胚胎发育不正常或夭折而发生水霉病。此病流传广,危害较大。

2、症状:刚开始时肉眼不易察觉,当肉眼可见时,菌丝已长入肌肉,且蔓延扩展,很快向外长出绒絮状的白色菌丝体,与伤口坏死组织缠绕并黏附在一起,使该患处的肌肉腐烂。行动缓慢,食量减少,且常浮于水面,最终极度瘦弱至死。

3、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捕捞等作业时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鱼体。越冬前,根据镜检结果用药物杀灭寄生虫,可有效防水霉病。②放养之前,将鱼种浸泡于3%食盐溶液中3~5分钟,可以预防。③用食盐和碳酸氢钠(1:1)的合剂以40毫克/升的浓度泼洒全池。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技术介绍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我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一、生物学特征:

㈠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㈡、食性
根据对2.3-28.1厘米327尾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斑点叉尾鮰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㈢温度适应范围
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宜透明度为30~40cm。

㈣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二、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为了克服家肥带来寄生虫的危险虫,也可以采用生物肥肥水,安全、可靠),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

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鮰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车轮虫、孢子虫病、水霉病,在养殖过程中药注意做好疾病分防治工作。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率90-98%,饵料系数1.4-1.6。

三、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成鱼养殖方式仅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

㈠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800-10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鲤、鲫鱼亦为杂食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鮰鱼,故不予混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㈡网箱养殖
成鱼放养密度:150-250尾/平方米,养殖水域要求无污染,水流交换流畅。网箱养殖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鮰应注意以下数点:
1、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或者其他消毒剂消毒处理。
2、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
3、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尤其在分箱和并箱的时候,一定做好消毒和内服处理措施。
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

四、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年来由于新的疾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疾病的防治也成为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
㈠病毒性疾病
1、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高温季节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单从药物治疗该病很难治愈,故应改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改善水质,保持好水体的透明度,对于池塘养殖常用益生活水素和肥水宝调水,每月用PV-菌毒嘉消毒水体,同时每月用润生康拌料投喂,增强鱼体免疫力,提高对病毒的抵抗力。治疗:抗毒嘉拌料内服,连用五天,PV菌毒嘉或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3次。
2、斑点叉尾鮰白点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
症状:体表出现白色小点,病鱼游动缓慢,吃食下降,有浅黄色的腹水产生,此病一般与其它细菌性疾病并发。鱼体表的白色小点形成之前类似于红色血泡,血泡破裂后形成皮肤溃疡状白色小点,往往会被疑为由单孢子虫导致。此病最容易在天气变化(尤其高温季节下雨后发生)。该病死亡率在20%左右,严重点的可能会更高些。
防治:治疗:鱼虾毒克拌料内服,连用五天,PV菌毒嘉或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3次,一般这个病可以到有效的控制。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病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水产灭毒精或PV菌毒嘉消毒,挂瓶或挂袋。选用嘉菌敌一号或氟苯尼考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氟苯尼考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腐皮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继发真菌感染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该病一般发生在3-4月份,水温超过25度会很快治愈。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施必康或PV菌毒嘉消毒,挂瓶或挂袋,连用次,内服选用嘉菌敌一号或氟苯尼考,配合尚肝宁和水产专用多维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在初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4、细菌肠炎
病原:细菌引起
 病状: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外流,基本停止摄食。
防治:内服选用精品肠鳃灵,配合尚肝宁和水产专用多维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同时外用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两天。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戊二醛消毒处理,或水产灭毒精消毒,同时内服抗生素如:嘉菌敌一号。
㈣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嘉虫清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嘉虫清和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内服嘉虫灭,同时使用外用杀虫药物:全无敌以及相关产品。
4、车轮虫
病原:车轮虫以及小车轮虫
病症:主要寄生于斑点叉尾鮰体表皮肤、鳍。少量寄生时,斑点叉尾鮰摄食及活动正常,大量寄生时易导致鳃、皮肤粘液增生,鳃丝充血,体表皮肤具出血小点,食欲下降,投饵时鱼体集中于饵料台下游,不上台摄食或上台摄食易散群。病鱼体色加深、鱼体消瘦,喜于池边或池底摩擦。一般不会导致大批死亡。流行高峰为春夏季及秋季,尤其在暴雨季节,养殖水受地表水污染时易导致车轮虫感染
治疗:嘉虫清连用两次全池泼洒,严重时可以同时内服嘉虫灭。
5、指环虫
病原:指环虫
症状:该病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的危害影响很大,严重时可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鱼鳃上,也可寄生在鱼的皮肤、鳍或口腔、鼻腔等处。寄生少量时,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受到后固着器的刺激和破坏,肿胀或贫血呈苍白色,分泌大量粘液,有的发生变性、坏死、萎或增生,有的整个鳃部没有一点血色,有的往往感染真菌。一般每尾鱼鳃部上寄生着几十个,多的达上百个不等。病鱼呼吸困难,游泳缓慢,鳃盖难以闭合,最后窒息而死。
治疗:改善养殖环境,嘉虫清全池泼洒,连用2次,中间间隔2天。内服嘉虫灭,连用5至7天。
6、孢子虫
病原:粘孢子虫
症状:粘孢子虫主要是侵袭鱼体皮肤、鳃瓣及鳍条,形成胞囊。病情愈发展,胞囊愈大,数量愈多,皮肤表面糜烂、发白。病鱼日渐消瘦.变黑,活动迟缓,体表产生较多粘液。鱼苗受害比成鱼严重,严重时发病时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诊断:该病根据症状和镜检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小瓜虫病区别。
治疗与预防:在放养网箱周围用生石灰泼洒,可以杀灭藏在网箱青苔中的部分黏孢子虫及虫卵,起到预防的效果。治疗:嘉虫灭内服,外用全无敌或嘉虫清消毒。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柱形病防治技术



1、症状

柱形病的病状变化较大,这也许与不同菌系的致病力有关。一般症状为: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鳃部损伤的特征是:开始在鳃丝末梢出现褐色的坏死组织,后逐步扩展至基部。

2、危害性及流行情况

此病的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这种病菌的传染性很强,可感染各种鱼类,而斑点叉尾鮰是最敏感的鱼类之一。在适宜的致病条件下,流行迅速,可在出现病症1~2天内造成大批死亡。病原的感染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幼鱼更易于感染,并会引发批量死亡,而对年龄较大的鱼危害性相对较小。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鱼的年龄、抵抗力及外界环境因素等。发病季节多在春末至秋初,尽管大多情况下是在水温高于20℃时才出现流行情况,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3、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池前用1%~3%的食盐水溶液洗澡。至鱼出现浮头时为止。

(2)用2~3毫克/升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3)用每100千克饲料含180克土霉素的药饵喂10~14天。

(4)患病亲鱼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土霉素55毫克。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

是由多子小瓜虫钻入鳃或皮肤引起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病。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过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容易感染并造成大批死亡。

2、症状及流行

该病主要危害10厘米左右的苗种。流行水温15~25℃,在广东的流行季节主要是春冬两季;患病死亡有时高达80%以上。小瓜虫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在水温24~26℃下,细胞分裂异常迅速,在7~8小时内能分裂成1000~2000个纤毛幼虫,当它接触到寄主时便寄生在鳃或皮肤表面,刚孵出的幼虫水温15~25℃时侵蚀力最强,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病灶处往往形成不足1毫米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头、躯干、鳃、鳍、口腔处都布满白点,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体色发黑,游动异常,呼吸困难。

3、防治方法

治疗小瓜虫病比较困难,必须强调以预防为主。①2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一次,共2~3次;②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和20毫克/升福尔马林合剂浸洗;③每亩、水深1米用500~600克辣椒粉和1000~1200克捣烂的生姜一起煮沸半小时,充分搅拌均匀后稀释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2次。注意泼药宜选择晴天中午进行,效果更好。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斑点叉尾鲴又称河鲶、沟鲶、美洲鲶,原产于北美洲,1984年引进我国,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优质养殖品种。斑点叉尾鲴的病害较多,从病毒感染到寄生虫的侵袭均可造成批量死亡。因此,该鱼的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胀,腹水增多,眼睛突出,鳃丝惨白,肾脏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该病症状与其他传染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因此最好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进行确诊。

目前,对斑点叉尾鲴病毒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加强管理,预防发病或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其方法是:

①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池水溶解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池水用二氧化氯消毒,每立方米水用药2-3克。

②鱼苗放养密度最好低于10000尾/亩。

③水温在29℃以上,应尽量不要拉网作业或运输鱼苗。

④患病鱼池使用过的工具要用5%的福尔马林或0.02%的二氧化氯消毒后方可用。

⑤当出现病情时,若水温高于20℃,且鱼类尚未停止死亡时,切勿拉网作业。

⑥有条件的地方,在发病期间可抽冷水入池,使水温降至20℃以下,以减少死亡。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常见病之肠炎病防治技术



1、病原

根据现阶段的研究,肠炎病病原主要有肠型产气单胞菌和鮰爱德华氏菌。长期投喂霉变饲料,是斑点叉尾鮰感染肠炎病的主要原因。

2、症状及流行

该病是目前我国养殖鱼类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5~6月和8~9月,水温25~30℃时为多,主要危害成鱼,感染率有时可达30%以上。病鱼行动迟缓,无食欲,头部发黑,腹部膨大,并出现红斑,肛门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血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出现紫红色,肠内无食物,含有许多黄色黏液或脓,其他部位如肝脏也有出血,呈红色斑点状淤血。

3、防治方法

①注意饲料卫生,长期投喂霉变饲料是鮰肠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②每千克鱼体重60~80毫克土霉素粉拌饵投喂,连喂5天,对治疗斑点叉尾鮰肠炎病疗效明显;③投药饵的同时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20~25千克/亩;④投生石灰的第二天,再用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浓度为1克/立方米,连续2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