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苗种繁育方法


一、鱼苗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选择3龄~5龄、体重2.5kg~3.5kg的亲鱼。雌雄鱼在非生殖季节,雄鱼头部稍宽,体色偏黑,雌鱼头部稍窄。生殖季节雄鱼头部两侧有较大的肌肉瘤,其生殖孔具乳突,腹部较硬且不易弯曲,雌鱼生殖孔圆形、凹陷,腹部柔软且膨大,呈淡灰色。雌雄配比3:2。

2.亲鱼培育培育池面积2500m2、水深1.5m左右,667m2放养量为20尾~30尾。水温高于13℃时开始投喂专用配合饲料,水温21℃以上时,投饵率为2%~4%,并适当补充动物性(剁碎的小鱼虾)和植物性(大麦芽)等饲料。每隔10天冲水1次,刺激亲鱼性腺发育。

3.人工催产催产剂有鲤鲫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入激素(hcg)和促黄体生长素促性腺激素及其类似物(lrh-a)。每公斤雌鱼用pg4mg~6mg,或hcg1000国际单位,或lrh-a2mg~2.5mg,或pg+hcg混合剂2mg+600~700国际单位。雄鱼剂量减半。

4.设置鱼巢用大小能容纳一对亲鱼的塑料桶、铁桶、木箱等作为鱼巢,其一端开口让亲鱼自由出入,另一端用尼龙布封底。亲鱼催产后,将鱼巢放置在离岸3m~5m,水深0.5m~1m的池底,开口朝向池中央,并在鱼巢上系一浮子以便于定位操作。鱼巢间距9m~10m,数量占放养亲鱼数的50%。

5.卵块收集水温21℃以上时,每天上午10时~11时将鱼巢略提一下,赶走亲鱼,若有卵块,就轻轻取出,放入有池水的内壁光滑的桶内。

6.鱼卵孵化水温25℃~29℃时,受精卵出膜时间约为110小时~120小时,从仔鱼到幼鱼期约为10天。鱼卵可在池塘中自然孵化,也可用孵化槽人工孵化。孵化要求水温25℃~28℃,ph值6.5~8.0之间,溶解氧6mg/l以上,水体交换量控制在20l(分钟,下同)左右。

7.防止水霉可用水霉净或福尔马林交替使用,以防止水霉感染,在鱼卵变红色以前,每天1次,水霉净60mg~65mg/l浸洗时间10分钟~12分钟,福尔马林100mg/l浸洗时间4分钟~10分钟。

二、夏花、鱼种培育

1.池塘条件苗种池要求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池埂坚固,不渗不漏。夏花培育池面积以667m2左右为宜;鱼种培育池面积一般为2001m2~3335m2,水深1.3m~1.6m。每个渔池需备1.5kw或2.5kw增氧机1台,同时配备抽水机泵。

2.清塘消毒鱼苗下塘前抽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让池底日晒20天左右,然后进水10cm,用生石灰75kg~100kg/667m2兑水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3.施肥培饵鱼苗放养前10天,经过滤注水至水深0.6m~1m,施经发酵的有机肥(粪肥、饼肥均可,用量视池塘底质而定,一般100kg~500kg/667m2),以培养池中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

4.鱼苗放养鱼苗孵出后3天~4天到鱼苗长至4cm~5cm的夏花,可采用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相似的方法,每667m2放苗3万~5万尾,约需20天~30天,然后稀疏分塘,转入鱼种培育阶段。从夏花培育成50g左右大规格鱼种,每667m2放夏花8000尾~9000尾,同时搭配放养6cm~10cm的鲢、鳙鱼600尾~700尾。

5.饵料投喂刚下塘的鱼苗4天~5天内不投喂饲料,摄食池中的浮游动物,当鱼苗达到4.5cm以上时,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投喂时要进行驯食,方法是:喂料前用鱼盘在投饵处拨水以发出声音刺激鱼种,然后撒一小把饵料,如此反复,每隔十几秒重复一次,每次驯食10分钟~20分钟,如此循环4天~7天,即可使鮰鱼形成群体摄食的习惯。配合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为40%左右,每天投喂2次,投饵率3%~5%。
 
6.日常管理要求溶氧大于3mg/l,ph值6.5~8.3。饲养期间每隔7天~10天注换新水1次,水深随鱼体增长而加深,逐渐增到1.5m左右;定期用浓度为0.5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以预防鱼病和调节水质。

三、苗种捕捞和运输

1.苗种捕捞夏花的捕捞时间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捕捞夏花时的水温要低。夏天高温,考虑到早晨夏花浮头与水温因素,如为了赶飞机进行空运,可以在前一天傍晚把夏花捕起,放在苗箱中冲水,到第二天早晨装运。
 
2.夏花运输运前要进行2次~3次拉网锻炼,用规格30cm×30cm×40cm尼龙袋,每袋盛水3l~4l,放夏花1500尾~3000尾,可以运输12小时~18小时。夏花捕捞及打包要带水操作,为了防止尼龙袋在运输途中损坏,可把它装进特制的硬纸箱中,再用绳子把纸箱捆好,即可起运。运输途中,若时间较长,有条件时可在中途换水或重新充氧。
 
3.鱼种捕捞鱼种宜在11月至翌年4月的温暖晴朗的天气捕捞,捕捞前要进行至少2次拉网锻炼,需停食2天,并要冲水3小时。
 
4.鱼种运输用尼龙袋充氧装运,每袋装鱼种一般不要超过0.5kg。用鱼篓子装运,鱼篓子内部要光滑,可放尼龙内衬,防止擦伤鱼体,同时要采用亚密封式,防止鱼种掼出。鱼篓子内部用纯氧供气,装运密度每立方米水体放鱼种30kg左右。

相关阅读

斑点叉尾鮰苗种规模繁育与捕运


斑点叉尾鮰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无肌间刺,加工出口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加工企业原料紧缺;加上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适温广等特点,因而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近年来,斑点叉尾鮰作为养殖新品种得以迅速推广,但苗种供应是养殖的瓶颈。根据笔者的实践,现将苗种繁育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一、鱼苗人工繁殖1.亲鱼选择选择3龄~5龄、体重2.5kg~3.5kg的亲鱼。雌雄鱼在非生殖季节,雄鱼头部稍宽,体色偏黑,雌鱼头部稍窄。生殖季节雄鱼头部两侧有较大的肌肉瘤,其生殖孔具乳突,腹部较硬且不易弯曲,雌鱼生殖孔圆形、凹陷,腹部柔软且膨大,呈淡灰色。雌雄配比3:2。

2.亲鱼培育培育池面积2500m2、水深1.5m左右,667m2放养量为20尾~30尾。水温高于13℃时开始投喂专用配合饲料,水温21℃以上时,投饵率为2%~4%,并适当补充动物性(剁碎的小鱼虾)和植物性(大麦芽)等饲料。每隔10天冲水1次,刺激亲鱼性腺发育。

3.人工催产催产剂有鲤鲫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入激素(HCG)和促黄体生长素促性腺激素及其类似物(LRH-A)。每公斤雌鱼用PG4mg~6mg,或HCG1000国际单位,或LRH-A2mg~2.5mg,或PG+HCG混合剂2mg+600~700国际单位。雄鱼剂量减半。

4.设置鱼巢用大小能容纳一对亲鱼的塑料桶、铁桶、木箱等作为鱼巢,其一端开口让亲鱼自由出入,另一端用尼龙布封底。亲鱼催产后,将鱼巢放置在离岸3m~5m,水深0.5m~1m的池底,开口朝向池中央,并在鱼巢上系一浮子以便于定位操作。鱼巢间距9m~10m,数量占放养亲鱼数的50%。

5.卵块收集水温21℃以上时,每天上午10时~11时将鱼巢略提一下,赶走亲鱼,若有卵块,就轻轻取出,放入有池水的内壁光滑的桶内。

6.鱼卵孵化水温25℃~29℃时,受精卵出膜时间约为110小时~120小时,从仔鱼到幼鱼期约为10天。鱼卵可在池塘中自然孵化,也可用孵化槽人工孵化。孵化要求水温25℃~28℃,pH值6.5~8.0之间,溶解氧6mg/L以上,水体交换量控制在20L(分钟,下同)左右。

7.防止水霉可用水霉净或福尔马林交替使用,以防止水霉感染,在鱼卵变红色以前,每天1次,水霉净60mg~65mg/L浸洗时间10分钟~12分钟,福尔马林100mg/L浸洗时间4分钟~10分钟。

二、夏花、鱼种培育1.池塘条件苗种池要求靠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较少,池埂坚固,不渗不漏。夏花培育池面积以667m2左右为宜;鱼种培育池面积一般为2001m2~3335m2,水深1.3m~1.6m。每个渔池需备1.5kw或2.5kw增氧机1台,同时配备抽水机泵。

2.清塘消毒鱼苗下塘前抽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让池底日晒20天左右,然后进水10cm,用生石灰75kg~100kg/667m2兑水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3.施肥培饵鱼苗放养前10天,经过滤注水至水深0.6m~1m,施经发酵的有机肥(粪肥、饼肥均可,用量视池塘底质而定,一般100kg~500kg/667m2),以培养池中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

4.鱼苗放养鱼苗孵出后3天~4天到鱼苗长至4cm~5cm的夏花,可采用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相似的方法,每667m2放苗3万~5万尾,约需20天~30天,然后稀疏分塘,转入鱼种培育阶段。从夏花培育成50g左右大规格鱼种,每667m2放夏花8000尾~9000尾,同时搭配放养6cm~10cm的鲢、鳙鱼600尾~700尾。

5.饵料投喂刚下塘的鱼苗4天~5天内不投喂饲料,摄食池中的浮游动物,当鱼苗达到4.5cm以上时,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投喂时要进行驯食,方法是:喂料前用鱼盘在投饵处拨水以发出声音刺激鱼种,然后撒一小把饵料,如此反复,每隔十几秒重复一次,每次驯食10分钟~20分钟,如此循环4天~7天,即可使鮰鱼形成群体摄食的习惯。配合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为40%左右,每天投喂2次,投饵率3%~5%。

6.日常管理要求溶氧大于3mg/L,pH值6.5~8.3。饲养期间每隔7天~10天注换新水1次,水深随鱼体增长而加深,逐渐增到1.5m左右;定期用浓度为0.5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以预防鱼病和调节水质。

三、苗种捕捞和运输

1.苗种捕捞夏花的捕捞时间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捕捞夏花时的水温要低。夏天高温,考虑到早晨夏花浮头与水温因素,如为了赶飞机进行空运,可以在前一天傍晚把夏花捕起,放在苗箱中冲水,到第二天早晨装运。

2.夏花运输运前要进行2次~3次拉网锻炼,用规格30cm×30cm×40cm尼龙袋,每袋盛水3L~4L,放夏花1500尾~3000尾,可以运输12小时~18小时。夏花捕捞及打包要带水操作,为了防止尼龙袋在运输途中损坏,可把它装进特制的硬纸箱中,再用绳子把纸箱捆好,即可起运。运输途中,若时间较长,有条件时可在中途换水或重新充氧。

3.鱼种捕捞鱼种宜在11月至翌年4月的温暖晴朗的天气捕捞,捕捞前要进行至少2次拉网锻炼,需停食2天,并要冲水3小时。

4.鱼种运输用尼龙袋充氧装运,每袋装鱼种一般不要超过0.5kg。用鱼篓子装运,鱼篓子内部要光滑,可放尼龙内衬,防止擦伤鱼体,同时要采用亚密封式,防止鱼种掼出。鱼篓子内部用纯氧供气,装运密度每立方米水体放鱼种30kg左右。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




1.池塘准备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面积以2~3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每亩50~60千克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主要是轮虫)时,将卵黄囊消失后3~5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2.投喂与管理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苗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每亩放2万尾左右,二级饲养每亩放养量为1万尾左右。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养家鱼苗种的“稀养速成法”,因为斑点叉尾鮰喜集群觅食,放养过稀不仅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训练鱼种的集群摄食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及鱼苗成活率。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20天左右每亩搭养白鲢夏花500~1000尾。
斑点叉尾鮰在4.5厘米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故可采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方法进行苗种培育。4.5厘米以后开始转入以摄食人工饲料为主。10厘米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人工饲料。4.5厘米以后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颗粒饲料。鱼种生长到12厘米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毫米的颗粒饲料。饲料的参考配方为:鱼粉10%、豆饼40%、黄粉25%、玉米粉15%、米糠10%。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1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占鱼体重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鮰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孢子虫病和水霉病。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放鱼前每亩用生石灰800千克清塘,杀灭藏在泥土中黏孢子虫。水霉病的预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溶液洗浴3~5分钟,效果极佳。
鱼苗经过4个月左右的饲养,11月规格可达到50克左右,每亩产量250~400千克,成活率85%~95%,饵料系数1.4~1.6。

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成技术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生长快、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易饲养、出肉率高等特点。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引进,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中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通威水产良种场2007年于美国引进原种斑点叉尾鮰水花,经多年精心培育与养成,凭借多年养殖经验,结合市场需求,育成大批良种亲鱼,已达繁殖的鼎盛时期。同时,通威水产良种场与四川省斑点叉尾鮰国家级良种场鼎力合作,每年引进全国斑点叉尾鮰联合育种家系进行生长培育,不断提高种质优良性。

养殖优势:

1、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肉质细嫩,无肌间刺,老少皆宜。

2、适应性强。可单养,亦可混养。适温范围广,0-38℃均可生存。食性杂,能很好的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3、生长速度快。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当年苗可育成体长14-20厘米,体重30-100克的鱼种;第二年规格可达到40-55厘米,体重800-1500克。3龄以上可达性成熟。

4、起捕率高。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

1水产养殖生产记录

3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为我国淡水鱼类三大出口品种之一,目前国内已广泛养殖。斑点叉尾鮰原产美洲,我国湖北、江西等省的气候特点和美国原产地相似,因此养殖比较成功。由于斑点叉尾主要对外出口,出口地主要是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并多以切片形式出口,对商品鱼有一定要求,除质量标准外,对个体大小也有一定要求。因此,我们养殖斑点叉尾除要求提高产量外,还要求提高商品鱼的规格。

3.1以防为主、管理为先。预防鱼病的措施包括做好鱼池消毒、鱼苗鱼种检疫消毒、工具消毒,还要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变质饲料。做好防范,不能用周边农田使用过的农药水。养殖周期内常用的预防方法为:根据水质、鱼类生长情况,一个周期内可用20-25kg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一次,两周后用二氧化氯兑水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ppm浓度,再两周后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兑水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7ppm浓度。10月份以后不再使用药物。生产过程中要杜绝使用国家禁止的鱼用药物,渔药使用应按NY水产养殖用药记录

下面列举一下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见表3)。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一、技术简介

斑点叉尾鮰因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通常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两种。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是以斑点叉尾鮰鱼为主,占总产量的80%,适当配养一部分滤食性鱼类,一般占总产量20%的一种养殖方式。该养殖方式,一般每亩可产斑点叉尾鮰400公斤,滤食性鱼类100公斤,每亩可获利1500元以上。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是指在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用1—8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养殖方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产斑点叉尾鮰100—150公斤,净收入300—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鮰

(1)池塘条件要求池塘面积为5—10亩,水深1.5—2米,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每5亩水面配套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

(2)放养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剂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时应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时水温应低于8℃。

(3)鱼种质量、规格及放养量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主养鱼放养规格为25—50克,配养鱼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斑点叉尾鮰的放养量为800—1000尾/亩、配养鱼(滤食性鱼类)100尾。

(4)饲料投喂养殖前期(前2个月)饲料蛋白质含量36%以上,养殖后期(2个月后)饲料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2%。饲料以配合配合颗粒料为好。一般日投饲率为3%,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气候变化、鱼体重量等灵活掌握,每次投饲量以达90%鱼饱食度即可。饲料投喂要做到“四定”。

(5)水质管理应定期加注薪水,及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时,每半个月要换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时加新水。同时,每15天应用生石灰15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和阴雨天气要严防缺氧,及时开启增氧机补充池水氧气。

(6)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在池塘养殖中病害较多,危害性比较大,疾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应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春季主要是寄生虫危害较大,可用硫酸铜、甲醛等药物防治,夏秋季细菌、病毒易流行,可用生石灰、氯制剂等药防治。

2.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

(1)水域选择与网箱设置选择水流缓慢、水深3米以上的水库、湖泊、河道等水域设置网箱。网箱面积一般以1-8平方米、网目2-3cm为好。网箱排列呈“品“字形,便于水体交换。

(2)放养鱼种的放养规格、质量、放养要求均同于池塘养殖。放养量一般200-300尾/米2。

(3)饲料营养质量要求和投喂要点均同于池塘养殖。

(4)饲养管理每天应注意观察鱼类摄食和活动情况,经常在网箱周围泼洒氯制剂药物预防鱼病。发现鱼病药用药物采用浸泡方法治疗鱼病。每天要检查网箱是否破漏,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每三天应洗刷一次网箱的周围,便于水体充分交换。

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阶段病害防治技术



通过几年饲养斑点叉尾鮰苗种,发现在苗种培育阶段几种常见疾病,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小瓜虫寄生鱼体上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用肉眼可见体表与腮上有许多小白点,引起鱼体组织增生和发炎,用显微镜可观察到虫体。饲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杀灭小瓜虫胞囊。发病后可采用每亩用辣椒粉210克,生姜干片100克,煎成25公斤药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2-3天。

2、水霉病同其它淡水鱼一样,在鱼体有伤口后,水霉就会迅速在伤口处寄生。主要是操作不小心造成鱼体损伤,若不及时消毒,霉菌会侵入伤口,肉眼可见病鱼絮状物,严重时病鱼游动失常,拒绝捕食,最后瘦弱或继发细菌感染而死亡。每天每亩水面泼洒武进得康药业公司生产的有效氯含量为51%的强氯精200克,连续三天。预防泼洒一次即可。

3、细菌性疾病常见为烂腮病与肠炎病并发。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不振,鱼腮充满粘液,腮丝及腮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腮丝会很快由红变白,逐渐腐烂最后整个腮部全部腐烂,肠壁充血发炎,肛门红肿。用镇江益生堂药业聚维酮碘溶液2亩/米泼洒一瓶,连续三天。用武进得康药业公司生产的鱼血安泰拌饲料投喂,200克的一包药物拌饲料40公斤。此种方法一般5日即可见效。

4、孢子虫病,此病多发于流水池中的苗种,可采取5ppm敌百虫杀虫。大面积发病后,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对储水池塘进行杀虫消毒,苗种放养前期应对养殖池做好预防工作。


斑点叉尾鮰人工饲养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对象。该鱼为大型温水性淡水鱼类,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取,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由于其生长速度极快,所以在不同养殖时期,饲养管理必须相应跟上,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

一、亲鱼培育期

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尾~80尾亲鱼,约150公斤~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利越冬。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量投喂一些饲料。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二、鱼苗培育期

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养池以面积1平方米~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万~1.5万尾。池内需有微流水,2天~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鱼苗经5天~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夏花鱼种。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水深0.7米~1米,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浮游动物。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分钟~20分钟,进行消毒。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万~8万尾。鱼苗下池后2天~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含量为35%~40%。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大约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三、鱼种饲养期

这个阶段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为大规格和体质健壮的鱼种。鱼种池以3亩~5亩为宜,水深1.3米~1.5米。放养方式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亩放夏花6000尾~8000尾,白鲢夏花1000尾左右;混养亩放夏花1000尾~2000尾,白鲢夏花2000尾左右,鳙鱼夏花500尾,草鱼夏花1000尾~1200尾。通常以混养方式为好,因为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与鮰鱼种混养既可避免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影响水质,又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增加鱼种总产量。饵料以人工饲料为主,兼施少量有机肥。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含粗蛋白量在35%左右,日投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3%~5%,上、下午各投喂1次。饲养期间要注意适量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保持池水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

四、成鱼饲养期

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成活率高,时间较短,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目前主要是池塘养殖,面积3亩~6亩,水深1.5米~2米为宜。既可单养,也可混养,一般混养效果较好。适宜于与斑点叉尾鮰混养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草鱼、鳊鱼和罗非鱼。在养殖中,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对鮰鱼的生长很重要,国内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饲料配方。我国加工饲料的原料,主要有鱼粉、大豆粉、小麦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间。饲料最好加工成沉性和浮性两种颗粒,当水温在15℃以上时,投喂浮性饲料;水温低于15℃时,投喂沉性饲料。每天投喂两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饵范围应尽量扩大些。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饵率。斑点叉尾鮰对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止浮头和泛池,要经常更换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质,鱼池中水的溶氧应经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点叉尾鮰也可以用网箱养殖,常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10厘米长养到尾重150克,第二级从150克养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从50克的鱼种养至成鱼。8厘米~10厘米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鱼种养殖密度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有集群习性,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轮捕轮放。

另外,斑点叉尾鮰疾病较多,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除注意常规消毒外,还要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肠道败血症是其常见病,各种规格鱼均易感染,可采取每100公斤饲料中加0.18公斤土霉素投喂治疗。此外,口丝虫病和小瓜虫病是由口丝虫和小瓜虫寄生鱼体皮肤及鳃组织引起的,防止这些寄生虫应在放种时用8克/平方米硫酸铜浸洗鱼体15分钟~20分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33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