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舍如何保温防病? 一定要做好措施

相信养猪户对于猪生病还是很头疼的,那么如何预防猪生病呢?我们又需要做哪些措施呢?

猪舍内保持干燥、温暖和舒适,猪才能健康生长。要想做到这一点,猪舍内必须具备三样宝贝:一是干细沙,二是褥草,三是红黏土。

为什么猪舍内必须具备干细沙呢?

因为干细沙具备松散、吸潮散湿的特点。猪舍内铺上部分细沙,可使猪舍内湿度减少,保持舍内干燥,能提高猪舍内的温度,有利猪体健康。

为什么猪舍内必须具备褥草呢?

因为农村养猪绝大多数农户都用开放式猪舍,舍内保温条件差,必须要在猪舍内铺些麦秸、稻草、干草等。这些垫草干燥、柔软,保温性能好,铺上后,使猪感到温暖和舒适。

为什么猪舍内必须具备红黏土呢?

因为猪躺卧的时间较长,用嘴拱土觅食的机会减少,猪只容易患缺铁症,特别是水泥地面的猪舍,更容易发生缺铁症。红黏土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含铁较多。猪舍内垫上部分红黏土,增加猪体(特别是嘴)与红黏土接触的机会,可防治缺铁病的发生。

铺垫的方法:垫草、细沙、红黏土的数量要根据猪只数量的多少和猪舍的大小而定。先将垫草用铡刀切短,草、沙、土的比数为5∶3∶2,然后将三者混合在一块,铺到猪舍内。这种方法不但使猪舍内保持干燥、温暖,而且可减少疫病的发生,有利于猪扒草、扒沙、扒土,便于自己调整铺位,使猪感到轻松、愉快和舒适,有利于其健康。

相关阅读

8月份天气变化频繁,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发生河蟹“暴塘”,一定要做好这四大管理措施



8月份要经历立秋、处暑两个节气,天气由热转凉。节气交换过程中,天气变化频繁,高温、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天气交替发生,使得池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大地增加了养殖风险。加上蟹农在管理上跟不上,就会引起河蟹上岸、发病甚至“暴塘”,导致养殖功亏一篑。8月份也是河蟹五壳蜕壳高峰期,这个时候的池塘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上市规格和品质,也直接关系到河蟹的产量和蟹农的收入。因此,加强最后时段的河蟹蜕壳与育肥期管理至关重要。
1.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季节转换时期灾害性天气的池塘管理
利用水花生遮阳降温,加强水体增氧
8月上中旬,高温可能仍然持续。这一时期,要突出抓好降温和增氧两个关键。实践证明,设置人工浮床,补放水花生、水葫芦、空心菜,是有效的降温方式。“光水塘”可设置的人工浮床30%左右;水草覆盖率不足30%的,可设置人工浮床10%~20xx这个时候都会发生“暴塘”案例,影响极为惨重。为此,蟹农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判,通过提前增氧和泼洒维生素等做好应激处理。同时当天停止投喂,加强巡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2.密切关注池塘环境变化,加强水质和底质管理
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
水质方面,重点是抑制蓝藻暴发,稳定藻相、菌相和pH值。不建议使用蓝藻药杀藻,因为这段时间池塘环境已经十分脆弱,加上河蟹正处于免疫力衰减和最后一期蜕壳的叠加期,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药害事故。实践证明,蓝藻不死,河蟹一般不会出现藻蓝素中毒现象。可通过勤换水或降低喂食量、清洗冰鱼、降pH值、补充有益菌、补充有益藻种等组合方式抑制蓝藻暴发。由于这段时间池塘环境脆弱,应勤加注新鲜水,勤使用推水循环装置和微孔管道增氧,保持水质良好。勤使用强氧化型底改改底除臭。
3.密切关注河蟹吃食情况,加强投喂管理
伊乐藻漂浮在水面
观察发现,河蟹发病大多是“吃”出来的。如长期投喂腐烂变质的冰鱼、机械呆板的定量定时定点投喂、平时不注重药饵预防,都会引起河蟹发病。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天气情况和巡塘观察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时间、投喂频次和投喂数量。一般持续高温天气,应减少喂食量或喂一天停一天,杜绝剩饵。河蟹夜间非正常上岸,改晚上投喂为早上投喂,保持饵料新鲜。台风暴雨天气当天停喂,河蟹蜕壳高峰期少喂,蜕壳高峰期结束后强化喂。冰鱼做到每天清洗,定期拌和大蒜预防蟹病。河蟹发病停喂冰鱼改配合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并拌和大蒜和维生素调节肠胃,保肝护肝(发病初期有效,严重发病无明显效果)。改沿蟹沟定点投喂为板田满塘投喂,减少蟹沟的环境压力,减少河蟹相互间争抢烈度。加强河蟹育肥期管理,巡塘发现河蟹有零星蜕壳时,适时泼洒蟹用多维、壳聚糖、葡萄糖离子钙等营养物质,补充能量,促进河蟹快速蜕壳和硬壳。河蟹蜕壳期间,要保持池塘环境安静,尽量减少人为在池塘中的作业时间,做好驱鸟工作,保持饵料充足、营养丰富全面和适口性,减少非正常伤亡和残次率。
4.密切关注河蟹发病情况,加强预防管理
扁担草被夹断漂浮在水面
河蟹发病是有征兆的,如河蟹大量破坏水草却不吃食,说明河蟹可能患上了肠道性疾病,要及时通过外用消毒剂和内服大蒜或抗生素处理;如河蟹夜间在池塘边活动的时候,用螯足不停地在附肢或甲壳上夹“毛”,可能患上了纤毛虫,可选择晴天上午用硫酸锌粉或三氯异氰脲酸处理,但要避开河蟹蜕壳高峰期;如河蟹口吐黄水或绿水,肠道无食水肿,肝丝变粗或萎缩,肝脏发白或糊化,可能感染了病毒性疾病,几乎难以治愈。这种病开始以死大蟹为主,慢慢死到小蟹,用化学消毒剂处理可能加大死亡数量和死亡速度。因此,不建议使用化学消毒剂处理,建议停喂冰鱼,提前上市,降低经济损失。

草鱼精养水质一定要养好


这几天遇到了不少微生物补充不足,藻菌不平衡,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绿甲藻、褐藻过剩。有的还呈现出一定时间性,早上不太明显,中午过后,水面油膜、蓝绿藻、丝状藻类就逐渐增多,有的还夹杂一些黄色、褐色有机物。有的在水面漂着厚厚的一层。这些过剩藻类的出现,既增加了倒藻的风险,又大大降低了水体透明度,特别对于草鱼精养,需要水质清廋的鱼塘,无疑增加了草鱼发病的概率。

像今天去的仁寿刘老师的鱼塘,同是两口一样的鱼塘,右边的鱼塘水深两米多,鱼死较少;左边的水要浅一点,只有一米五左右,水体自净能力要差一点,水色更浓,我用手测在十厘米左右,就看不到手掌,可见透明度之差,草鱼精养要求水质清瘦,所以左边鱼塘草鱼死亡量要多好几倍的量。刘老师之前用的成都鱼康的芽孢原粉在调水,水质很好,很是认可。买饲料时,因为饲料公司赠送了一些调水产品和菌种,于是减少了芽孢原粉的用量。我遇到过很多这种情况,虽然投放了调水产品,但是否达到调节水质的效果未知。特别是自己培养的,如今天看到鱼塘边培养的菌液都发臭了,这种质量谈不上稳定,效果自然无法保证。

接下来去的一家同样是水质不好,一个七八十亩的小水库,死鱼已经一个月多了,老板在当地镇上买的鱼药,用药后稍好两三天,就又开始死鱼。站在水库边就可以发现水库中间不断的有气泡在往上冒,说明底质酸化严重,显然平时的调水改底没跟上,虽然老板说平时也在调水改底,可离草鱼精养30-40厘米的透明度要求,还是差很多。水体中有机物过多,其表面粘附的细菌也会随之增多,精养塘的密度一般都比较大,这就增加了感染病菌的机率,往往出现细菌性烂鳃病。

像这样的情况,内服加外用只能治其标,要彻底解决鱼病的问题,重点还是要调节水质和改善底质。当把死鱼控制住了,或是死鱼量不是太多了,此时反复的用芽孢原粉、酵素,当把水质控制好维持一段时间,就有助于鱼病的根治,防止鱼病的反弹。

鳖有病的几个表现,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



鳖胆小,怕人,怕冷,喜欢钻泥,喜欢晒太阳。一旦得了病,它的行为反常,就不再钻泥和晒背,喜欢在阴而干燥的地方躲藏,行动缓慢,不怕人。根据这些特点,可尽快发现问题,对防治鳖病有利。
在没有病鳖栖息地点的池塘,鳖一旦得病后难以发现,往往耽误了治疗,一旦浮出水面,已病入膏肓,无法挽救。
健康的鳖行动敏捷,只要发现有人的活动或它认为不安全时,便很快潜水躲藏,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钻泥,因此很难发现鳖的行踪。
鳖如果有病,尤其是病重时,行动迟缓,清晨或傍晚在池边漫游,见人后缓慢地离去钻入水底。这时的鳖一般不钻泥,有的躲在池边的草丛中;有的在树根旁;有的钻进产卵场的砂场内;有的躲在墙壁的夹缝中。病鳖十分怕晒太阳,尽量躲在阴凉处。而有的养殖场鳖池做成垂直式的墙壁,鳖只好爬在晒背台上或饵料台旁,进入这种状况时,已很难救治。解剖后,往往可见肝脏发黑或变色,有的肠道充血,有的肺部也变色。

养殖户一定要警惕梅雨过后河蟹发病



七月,河蟹将完成第四次蜕壳,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次蜕壳。由于现在正处于梅雨季节,气温气压不稳定,本月也是梅雨期向高温期过渡的时期,高温、闷热、暴雨、烈日等极端天气频发,加之高温期河蟹吃食量大、排泄物多,往往会出现水质和底质恶化,水中有害物质增多。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起河蟹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抵御病害侵袭的能力下降,造成病害高发,所以这一阶段对于河蟹养殖也是一种挑战。对于这一时期的养殖管理要求高、难度大,养殖户朋友千万不要麻痹大意,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免疫力
提高河蟹免疫力,是从河蟹自身的机体出发,由内而外的抵抗病原的侵害,增强其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河蟹免疫力强则病害少,免疫力弱则病害多。
可以通过投喂优质饵料,保障河蟹充足的营养,促进免疫消化器官的健康发育,尤其是肝胰腺的健康发育,可以定期内服肝肠舒颗粒一袋拌一包饲料或是肝胆泰勒加生命元加高稳维西一组拌两包饲料,连续内服一个星期,能够明显提高河蟹摄食,河蟹食线明显,降低河蟹肝胰腺负担,提高免疫力。
二、减少病原积累
水体中一直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随着水温的升高,饵料残渣、粪便的大量积累,给病原微生物提供繁殖需要的营养,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引起病害的爆发。所以需要定期使用弧菌天敌或者金碘等,定期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其浓度,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消毒改善水环境。
三、保持水质稳定
水质达标很重要,但水质稳定更重要。蟹塘水质稳定,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水体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可以减少因水环境波动造成河蟹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消耗过多的能量。定期使用全效底改片或者强效底净,分解池底有机物,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5-7天为一个周期,定期使用黄金益菌素和优加益生菌等微生物,去改善水质,保障水体的藻相和菌相的动态平衡,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减少河蟹的应激引起的免疫力下降。

入秋后河蟹持续上岸一定要引起你足够的重视了



俗话说秋后的螃蟹——顶盖儿肥,但今年立秋过后近些天高温仍没有消退的迹象,最近更是有养殖户反应夜晚河蟹有大量上岸的情况发生,在马上要迎来第五壳的关键时期,这个问题可愁坏了养殖朋友们。
一般在高温时,夜晚河蟹偶尔上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如果是大面积的持续上岸且手电光照后反应迟钝不下水,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了。上岸时间过长会导致河蟹体内水分快速流失,从而使其食欲下降,体质变差,抵抗力降低,在蜕壳期还会出现软壳和蜕壳不遂的现象。那么引起河蟹上岸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一、缺氧
到了养殖后期,部分塘口夹草严重水韭菜大量漂浮,伊乐藻下沉腐烂,池塘内的水草所剩无几,剩下的还有大量丝状藻类泥渍附着,严重影响了藻水草的产氧能力,且塘内夜晚耗氧因素多,导致河蟹因缺氧上岸(缺氧引起的上岸一般灯光一照会立马下水)。
处理措施:夜晚增氧设备可以长开,没设备的塘口可以过水三四个小时,天气不好的晚上可使用热毒清+增氧片。
二、底质恶化,水体指标超标
五壳前,多数养殖户开始投喂高蛋白饲料和冰鱼,吃不掉的在高温作用下会在池底持续发酵发酸腐败,加上天气突变导致水体倒藻,导致氨氮,亚硝酸盐毒素偏高,河蟹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工作,造成河蟹中毒性应激上岸。
处理措施:这种塘口可多换几次水,每次15公分左右,然后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卫底或整底(3亩/袋)降解毒素。(之后仍有上岸的情况发生的解毒应激精华液可多用两次)
三、弧菌感染,纤毛虫附着
在水质浓稠,底质差的塘会滋生大量弧菌和纤毛虫,一旦其附着于河蟹鳃部,将会导致河蟹鳃丝受损,时间久了会发展成黑鳃,这也是河蟹夜晚上岸频繁的原因。
处理措施:可用弧菌培养基检测一下,弧菌数量多的塘可用蛭菌110+蛭尊(5亩/组)裂解抑制弧菌的繁殖,纤毛虫(镜检鳃部)可根据池塘情况用药处理。(蜕壳期间需谨慎)
目前为止,有些塘口已经开始了第五壳,这种关键时期上岸问题已不容忽视,晚上要加强巡塘,争取把上岸问题扼杀在摇篮!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4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