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氏眶灯鱼

中文名称喀氏眶灯鱼

拉丁名称Diaphus garmani Gilbert, 1906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灯笼鱼科

拉丁科名Myctophidae

中文属名眶灯鱼属

拉丁属名Diap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海、东海均有产。

形态特征
上颌骨后端稍超出或明显超出眼的后缘,翼耳骨刺有时甚发达。头部至少有1对雌雄异形的发光器。胸发光器5个,腹发光器5个。臀上发光器3个,排列成明显的角度。臀发光器可分为前臀发光器和后臀发光器。第一前臀发光器常高出。后侧发光器1个,有时与前臀发光器相连续,尾前发光器4个,无尾上发光腺和尾下发光腺。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亮胸眶灯鱼


中文名称 亮胸眶灯鱼
拉丁名称 Diaphus garman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 灯笼鱼科
拉丁科名 Myctophidae
中文属名 眶灯鱼属
拉丁属名 Diap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3~14;臀鳍15~16,胸鳍12~13,腹鳍9,尾鳍6+19+6。侧线鳞35~36。鳃耙7+1+13~14。
体长为体高4.2~4.5倍,为头长3.6~3.7倍。头长为吻长7~8倍,为上颌长1.4~1.5倍,为眼径3.5~3.6倍,为眼间隔3.6~4.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1.8倍。

体延长,侧扁。头中等。吻短而钝,背缘筛骨嵴状突出。眼大,前位。眼间隔较宽,等于或小于眼径。口大,上颌骨后端伸达前鳃盖骨边缘。牙细小,上下颌,犁骨、腭骨、中翼骨及舌上均具牙带或牙丛。鳃盖后缘有1小尖突。鳃盖膜与峡部不连。鳃耙发达。有翼耳棘。

体被较大圆鳞,易脱落。侧线平直,位于体中央。

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脂鳍在臀鳍基底后端上方。臀鳍起点稍后于背鳍基。胸鳍中长,后端尚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较长,后端达肛门。尾鳍叉形。尾鳍前副鳍条软。

体淡褐色。各鳍上散有小黑点,偶鳍上极稀少。口腔和鳃腔均暗色。

发光器,眼眶边缘发光器有(Dn)、(Dt)和(Vn)。(Dn)较小,前侧位。(Dt)为一小而透明外围黑色素的圆形组织,与(Dn)背侧方相连。

眶下发光器(So) ,无眶前发光器(Ant)(但在背鼻发光器Dn的背缘上有一微小发光器)。背鼻发光器(Dn)与腹鼻发光器(Vn)互为相连。鳃耙16~23。臀上发光器(SAO1)不与腹发光器(VO4)、(VO5)在一直线上,臀上发光器(SAO1)和后侧发光器(Pol)接近侧线。胸上发光器(PLO)位于胸鳍基和侧线间而接近侧线;胸上发光器(PLO)附近的发光鳞垂直径超过胸上发光器(PLO)的长度。

垂光眶灯鱼


中文名称 垂光眶灯鱼
拉丁名称 Diaphus sagamiensi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 灯笼鱼科
拉丁科名 Myctophidae
中文属名 眶灯鱼属
拉丁属名 Diaph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6~17;臀鳍15~16,胸鳍11~12;腹鳍9,尾鳍6+17+6。侧线鳞36~37。鳃耙8~9+1+16~16。
体长为体高4.5~5.2倍,为头长3.4~3.8倍。头长为吻长7.3~9.4倍,为上颌长1.4~1.5倍,为眼径3.1~3.7倍,为眼间隔4~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1.9倍。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吻短而钝,背缘筛骨嵴状突出。眼大,前位。眼间隔小于眼径。口大,上颌骨后端伸达前鳃盖骨边缘;牙细小,上下颌,犁骨、腭骨、中翼骨及舌上均具牙带或牙丛。鳃盖后缘有1小尖突。鳃盖膜与峡部不连。鳃耙发达。翼耳棘短而钝。

体被较大圆鳞,易脱落。侧线平直,位于体中央。

背鳍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脂鳍在臀鳍基后端上方。臀鳍起点在背鳍基后端下方,基底等于或稍小于背鳍基底。胸鳍较短:后端稍超过(PO4)。腹鳍较长,后端几达肛门。尾鳍叉形。尾鳍前副鳍条软。

体淡褐色。较大个体(体长约76,毫米以上),其腹鳍外侧鳍条基部1/2黑褐色,尾鳍先端鳍条暗色,较小个体(体长约80毫米以下),其腹鳍外侧鳍条及尾鳍先端黑褐色不明显。口腔及鳃腔均暗色。

发光器:眼眶边缘发光器有(Dn)、(Ant)和(Vn),三者相连界线不清晰,眼眶与发光器之间有黑色组织分隔。(Dn)圆形,方向直向前方,埋于嗅球上方,其直径等于或稍大于嗅球。(Ant)较发达,近似三角形,位于眶上额嵴前下方。(Vn)很发达,位于眶前腹缘,向上沿眶前缘延伸与(Dn)、(Ant)相连,向后超过瞳孔后缘。(0P)2。(PVO)2。(PLO)1,距侧线比距胸鳍基近,下方有1发光鳞,其垂直径约为发光器直径1.5~2倍。(VLO)1,约位于侧线和腹鳍之间。(SAO)3,排列成一直线,(SA02)距(SAO1)比距(SAD3)稍近,(SAO3)与侧线相接。(Pol)1,与侧线相接。(PO)5,(PO1)与(PVO1)和(PVO2)连成一直线,(PO4)升高至(PVO2)同一水平线上,(PO5)稍升高至(PV01)同一水平线上。(VO)5,(VO3)最高位,低于(SAO2)。(A0a)6,(AOa1)和(AOa6)升高,半弧形排列,(AOp)5~6,(AOp1)在臀鳍基后上方。(Pre)4,弧形上升,(Prc1)与最后1个(AOp)间距大,(Prc4)位于侧线下方,距侧线约为其直径1~1。5倍。

伏氏眶棘鲈


[学名]: Scolopsis vosmeri
[资源名称]: 伏氏眶棘鲈
[外文名]: Monocle bream、silverflash spinecheek、whitecheek monocle bream、Vosmer's spinecheek、Whitecheek monocle bream
 
[形态特征]:
 
背鳍Ⅹ-9;臀鳍Ⅲ-7;胸鳍18;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43。 体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2.2倍,为头长3.2倍;体背面狭窄,沿背鳍全长呈弓状弯曲,腹部钝圆,隆起度较背部为小,体高以第四背鳍棘处为最高;尾柄侧扁而短,其长约为其高1.2倍。头中等大,背面微凸,两侧平坦,头长为吻长4倍(斜长3.3倍),为眼径2.6倍。吻钝而短。眼大,眶前骨后上角具一发达向后棘,其下缘具小刺。眼间隔宽而微凸。鼻孔2个,紧相邻,前鼻孔大,具鼻瓣,后鼻孔小,无瓣膜。口中等大,微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一部分被眶前骨所盖,其后端达瞳孔的下方。两颌牙细小,排列呈绒毛带状,外行牙常较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后缘锯齿较大;鳃盖骨有一短棘。鳃耙5+5,钝短呈结节状。 体被中等大的栉鳞。头上除两颌及吻部外,几全部被鳞,头背部鳞片伸至眼间隔前方。 背鳍及臀鳍基部具鳞鞘。侧綫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背鳍具10鳍棘,9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连续完全,中间无缺刻,背鳍起点与胸鳍起 点在一垂直綫上,鳍棘部强大,以第三鳍棘为最长,各鳍棘平卧时左右交错,部分可收藏于鳞鞘的沟中,鳍条部基底短于鳍棘部基底,最长鳍条与最长鳍棘约相等。臀鳍始于背鳍第二鳍条下方,具3鳍棘,7鳍条,以第二、三鳍棘为粗壮。胸鳍中等大,后缘钝尖。腹鳍位于胸鳍的后下方,具腋鳞,其末端达肛门前缘处。尾鳍分叉。 生活时体背部紫红色,有色较淡的纵条纹,腹部色浅,近乳白色。鳃盖上有半月形白斑。鳃盖棘和胸鳍基底部上角处各有一褐色点。沿背鳍近基底部有一浅色带,约占背鳍高的1/3。吻端、鳃盖后缘及各鳍均为金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阿拉伯海,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近岸浅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5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