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养殖宝典之成鱼流水养殖技术


山区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流水水泥池养殖特别适用而且经济。一般是利用山里的沙石依地势而建成梯级鱼池,充分利用流经养殖地区的山泉水资源,但要注意的是泉水的温度,如果温度不适宜要设法调整。

鱼种入池前也要用3%的盐水浸泡5分钟。坚持每天喂5~6次,投喂速度要慢,注意每天傍晚后投喂1次。待几天鱼种已适应后,开始每天投喂3~4次,可以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调整投喂时间。

水泥建造的流水池塘面积最小的在40~50平方米,中等大小一般以100~200平方米为宜,长宽比为1:5或1:6;池深1.2米,水深1米左右,水流速度控制在0.1~0.3米/秒。总的要求是:水流必须畅通,池塘排列要饲养管理方便,便于捕捞。

流水养殖鲟鱼放养密度要依据水流量、池塘规模大小以及技术管理水平来确定。一般在水流速为0.1~0.3米/秒的情况下,规格为100克左右的鱼种,每平方米放养5~12尾,也可以根据水体交换量确定放养密度。每秒每升最大载鱼量300千克计算,放养前,鱼种应进行鱼体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15~20分钟。

流水养殖饲料投喂时可以直接将饲料投入池中,也可设置饲料台。

由于流水养殖绝大部分依靠投喂颗粒饲料来提供鲟鱼生长所需营养,因此投喂率要比池塘稍高些,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并根据水温和鱼摄食情况适当调整。苗种比较小时,也用一些活饵进行混合喂养。注意排污口集污情况,及时排污清洁养殖池和适时调整养殖密度、分池养殖。

流水养殖要做到定期投喂药饵防病,日常管理要根据水温和鱼生长情况,调整供水,以确保各池都有良好的水质条件,如丰富的溶氧等。

经常检查进、排水口有无堵塞等情况,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消除。

注意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发现食量有所减少等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如果是鱼病尽早防治,如存在残饵和废物,应及时清除。

相关推荐

鲟鱼养殖宝典之鲟鱼的分布情况



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鱼类,从生物进化上说,鲟鱼存在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鲟鱼类现存有2科6属27种,隶属于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其中鲟属有17种,其中含有主要经济种类。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主要有3个分布密集区:

1.欧洲的东部,里海、黑海,咸海地区。

2.环绕北太平洋两岸的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区。

3.北美洲东海岸地区。

我国有8种鲟鱼,主要分布在长江、黑龙江和新疆3个区域:

1.长江:中华鲟、达氏鲟(长江鲟)、白鲟。

2.黑龙江:史氏鲟、达氏鳇。

3.新疆额尔齐斯河:西伯利亚鲟、小体鲟;新疆伊利河:裸腹鲟。

鲟鱼类多数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为亚冷水性鱼类,鲟鱼大部分为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喜栖息于寒带和温带盐度较低的水体。

在27种鲟鱼中产量最大的为俄罗斯鲟、闪光鲟、西伯利亚鲟及小体鲟;其次为大西洋鲟、高首鲟、湖鲟、史氏鲟、达氏鲟、中华鲟及匙吻鲟。

由于鲟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较晚,资源破坏后难以恢复,加上鲟鱼是世界上传统的高档鱼,鲟鱼的人工养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国际市场对鲟鱼产品特别是鲟鱼鱼子酱的需求日益高涨,给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刺激了世界鲟鱼养殖业的发展。

史氏鲟等是人工孵化和养殖的良好种类,现在进行人工孵化和工厂化养殖,被作为商品鱼进行规模化养殖新兴的养殖对象。

鲟鱼养殖之运输方法介绍



鲟鱼养殖中有时需要对受精卵、仔鱼和幼鱼的长途运输,运输中均要采取降温措施,这是提高运输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将鱼先放在略高于10℃的水中缓慢降温,再移至6℃左右的水中降温,装箱并在运输中继续用冰块保持低温。鲟鱼苗种的运输通常使用一些韧性比较好的塑料袋。

到达目的地后,一定要做缓苗处理,做好水温调节和水质各项主要指标的调整工作,防止由于水温及水质的突然变化而引起鱼苗在短期内大量死亡。

鲟鱼成鱼运输采取塑料袋充氧运输。由于成鱼的骨板比较锋利,可用纱布将鲟鱼的鳍条包好,用纱布条将整条鱼体进行包裹,这样既不损伤鱼体,又不致因鱼游动而使纱布脱落。然后装入塑料袋,每袋装鱼2~4尾,充氧密封即可。成鱼有时也可采用麻醉剂配液运输或乙醚麻醉运输,使鲟鱼在运输过程中处于昏迷状态,此时鱼的代谢强度和耗氧量减低,有利于运输中鲟鱼体能的保持。

运输前一天应不喂或少喂,其目的是使成鱼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多余的粪便和因消化食物而过多的消耗水中溶氧,以提高运输的成活率。

鲟鱼经长途运输,或多或少都会受一点损伤,且鱼体受伤后易继发水霉病,所以在放养前应对所有鲟鱼消毒,用浓度2%~3%的食盐水浸洗3~5分钟,或用10~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3~5分钟,能有效防治鲟鱼继发感染。


流水式牛蛙养殖技术


1. 养殖池的建造

(1) 育苗池牛蛙育苗池为每口面积32平方米的水泥池,池高1.0~1.2米、池内平底,从进水口处往排水口倾斜,坡度为1%~15%、每池安装独立进出水口,池底部排水管道通向池外(预埋PVC管110弯头,插上PVC管便可蓄水,插上孔的PVC管便可放水,又可防止蝌蚪逃逸)、在排水口的对面安装进水管道阀门;在育苗池上方安装喷水花洒或喷雾水管,起到增氧、降温和增加空气中的湿度等作用。(2) 养蛙池养蛙池分为水泥池和上池两种。① 水泥池每池面积10~15平方米,池高0.8~1.0米、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坡度为1%~1.5%,并铺上5~10厘米厚的沙层,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每池均安装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用水泥柱(高2.5~3.0米)作支柱,搭上毛竹或用4分镀锌管做棚架,然后罩上遮阴网。在遮阴棚下面安装喷水头或喷雾管,采用喷头方向朝下,按面积每15~20平方米安装1个喷水头,用于防暑降温、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保持蛙皮肤的湿润、增氧等,为牛蛙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建造水泥池具有一池多用的功能,在水泥池里布入产卵网箱便可供牛蛙产卵和孵化之用,水泥池还可做蝌蚪培育池、养蛙池。(2) 土池每池面积20~25平方米,四周用高度15米筛绢网围起来,用木桩加固围网,筛绢网的一端埋入土里15~20厘米,踩实压紧。沿上池岸边挖环沟,沟宽30~50厘米,深30~50厘米,沟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坡度为1.5%~2.5%,中间为饲料台和栖息地、其它设施与水泥池相同。2. 亲蛙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1) 亲蛙的选择及培育亲蛙源自木地自留及从外地购进,选取生长良好,无病无伤,体型大而丰满,第二性征明显的健康活泼的牛蛙、雌蛙体重400~450克,雄蛙体重350~400克,均为2龄蛙、为了防止近亲交配,采用木地自留的雄蛙与外地引进的雌蛙配对,或木地自留的雌蛙与外地引进的雄蛙配对。后备亲蛙入池前用高锰酸钾30ppm药浴20分钟进行机体消毒。饲料以牛蛙颗粒饲料为主,搭配投喂蚯蚓、泥鳅、鲜杂鱼等,进行强化培育。(2) 亲蛙的配对产卵选择晴朗、南风天气,水温18~25℃的条件下进行配对产卵、配对前10天清整消毒产卵池,待毒性完全消失后,加水至35厘米左右,在池内布入产卵网箱(规格1.21.01.0米,用30目聚乙烯筛绢网做成),并在网箱内放置水浮莲3~5丛用于粘附蛙卵、根据气候条件分批按雌雄比例1︰1,将亲蛙配对放入产卵网箱,每个网箱放入亲蛙1对进行配对产卵。(3) 孵化亲蛙产卵后,把亲蛙从产卵网箱移走,蛙卵留在产卵网箱内继续孵化,第3天开始保持微流水,加深池水至60~70厘米左右、水温19~27℃从卵产出到孵出小蝌蚪需3~4人,水温28~30℃时只需2人就可孵出小蝌蚪、(4) 蝌蚪的培育每万尾蜡抖投喂蛋黄1个,第4天后每天投蛋黄2个、孵出第7人,把蝌蚪从网箱移入育苗池(蝌蚪培育池)培育,放养密度1000尾/平方米,继续投喂蛋黄浆搭配鳗饲料,第10天后改投喂蝌蚪饲料、根据生长情况、个体大小投喂蝌蚪系列饲料直至变态,日投饵量为蝌蚪体重的5%~7%。当蝌蚪长至2克/尾时,开始分稀饲养,放养密度调整为200~250尾/平方米。(5) 变态从蝌蚪饲养至变态幼蛙,其生长速度和变态所需时间与水质、温度、放养密度以及投饵种类等因素关系密切。在水质良好,温度高,饵料质量高且充足时,蝌蚪变态快,反之则相对慢。4~5月孵化的蝌蚪经过70~85天饲养变态成幼蛙。采用流水式养蛙经过60~76天饲养变态成幼蛙,比通常养殖方法提早9~10天变态。3. 幼蛙及成蛙的养成管理(1) 饲料及投喂幼蛙可投喂小杂鱼、小虾和个体较大的蚯蚓等。日投饵量按蛙体重的3%~5%投喂、每星期停止:喂食1天,让蛙体内排空,将积累的毒素排泄掉,有利提高蛙机体抗病力。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投饵时间。春秋两季上午9时30分至10时,下午5时至5时30分投喂;夏季早上6时30分至7时,上午6时30分7时投喂;冬季中午12时至13时投喂。(2) 放养密度刚变态的幼蛙驯吃饵料时,放养密度大些,200~220只/平方米、经过半个月饲养,开始分稀分类饲养,放养密度为180只/平方米;当蛙胴长6~7厘米时小蛙放养密度为120只/平方米,胴长8~14厘米的中蛙90~100只/平方米,胴长15厘米以上的大蛙70~80只/平方米。(3) 分类分级养殖幼蛙饲养1个月后,蛙的大小差异很大,及时清池,将蛙按大小分类饲养,避免大吃小现象发生、按20克以下、20~50克和50克以上分类,每半个月至1个月后应彻底排水清池1次,重新分类分池饲养。(4) 日常巡池观察每天多次巡池,仔细观察牛蛙的摄食、活动及分布是否正常,是否有病等情况,同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检查、解剖,分析病情,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防止病情蔓延。4. 疾病防治牛蛙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养殖过程中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饲料新鲜,营养均衡,科学健康喂养,就可减少蛙病的发生、牛蛙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如下:(1) 胃肠炎患病后蛙体瘫软,反应迟钝,不动不食,往往缩头弓背闭眼,解剖内脏可见肠壁充血,肠内无食。该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饲料不新鲜变质或时饥时饱诱发该病,多发生于春夏和夏秋之交,传染性强,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一是外用药:全池泼洒2ppm二澳海因、二是内服药:每公斤饲料拌入上霉素2~3克做成药饵,连投6~7人为1疗程;每公斤饲料拌入80毫升的鲜马齿觅汁,让饲料吸附发软后投喂,连投3天为1疗程。(2) 歪头病患病牛蛙在水中转圈,头歪向一侧,目斜视、其病因是由于长期投喂单一饲料,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引起牛蛙神经系统严重机能失调。防治方法:一是平常注意搭配鲜活饵料如蚯蚓、泥鳅、小杂鱼虾等。二是用马齿觅榨汁每公斤饲料拌入100毫升,让饲料吸附发软后投喂,连投6~7人为1疗程。三是用50%甘薯、30%胡萝卜、20%蔬菜混合榨汁拌饲料,每公斤饲料拌入120毫升,连投6~7人为1疗程。

中华鲟鱼养殖技术之气泡病的防治方法



1、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氮气饱和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中华鲟幼鱼(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4、治疗①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②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

5、预防①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②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


鲟鱼养殖技术之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方法



1、症状:鲟鱼发病后,吃食急剧下降,摄食量从发病前的每千克鱼摄食22g下降到8~10g(干重)。体外检查,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个别病鱼尾柄硬鳞基部有突出体外的充血泡;肛门红肿:鳃颜色较淡,呈花斑状。剖检腹腔内有淡红色混浊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剖面有肉眼可见的油珠,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肠膜、脂肪组织、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点;肠内多无食物,肠壁及中肠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肠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2、病因:对鲟鱼养殖条件认识不足,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低所造成。如水源较差,不能经常换水,且经常更换饲料等,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差,以至抗病力下降而染病。

3、防治方法:由于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和鱼的感染都比较严重,采取换水消毒和内服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换水消毒无论病情严重与否,均先用“克暴灵”全池泼洒消毒,剂量为水深1m每亩用药25mg,同时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小时后全场所有水体用0.1mg/L呋喃唑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1次。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4次投喂,6天为1个疗程。


罗非鱼的流水养殖


利用温泉水或工业温排水进行罗非鱼的高密度养殖,近年来方兴未艾。

1.池塘建设

池塘面积一般为30-50m,水流应保持全池均可交换,池塘排污应彻底干净,池底具有一定坡度,深度为80-150cm.

2.鱼种放养

流水养殖要保证水质良好、溶氧充足,水体交换量是决定生产能力高低的关键。若池水交换量为每15 min 1次,鱼种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100-200尾。养殖后期及时捕大留小,抑制生长.

3.水质管理

在以循环水为主的鱼场. 必须注意水的净化,防止鱼类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可采用沉淀净化法(使大部分未分解物质沉淀后排出)、吸附净化法(沸石)、生物净化法(种植水生生物)、化学净化法(用漂白粉杀死过量浮游动物)。除了净化水质外,还应有排污系统,每4h排污一次,排污时加大水量,打开排污阀门,同时擦洗池壁粘附污物,排污后要恢复原有注水量。

对池塘中溶氧量的变化要特别重视,绝不应等鱼浮头时再采取措施,因此,流水养殖的单位,应具备初级水质分析设备。当水中溶氧低于5 mg/I时,应加大水量采取补救措施。水温必须保证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最好在28度左右。

4.饲料投喂

流水池塘养殖,放养密度高,池水又不断的流动,鱼类需要摄入大量饵料,饲料是鱼类生长的物质基础〔饲料配方可参考表 15-2。日投饲4-6次,投饵量应根据鱼摄食情况兄而定人工饲料放入池中的饲料台上,草类投在浮于水面的框架内,注意加强鱼类的驯化摄食,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5.鱼病防治

流水养鱼是高密度养殖,一旦发生鱼病.传播扩散较快,所以,应以预防为主。鱼种放养前应消毒,饲养过程中每半个月投一次药饵,发现鱼病,及时治疗。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造成鱼病的不利因素:

①低温;
②水体温度急剧变化;
③水体溶氧不足;
④水质不良;
⑤水中有大量有害气体;
⑥变质和不合理的饲料;

网箱养殖鲟鱼技术介绍



网箱养鲟是利用大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网箱内小水体等特点进行密集养殖。一般选择山谷型水库等水域,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平均水深达12米。

一、网箱设置
规格5米×5米、4米×4米,网衣是聚乙烯结构,网目大小视放养鲟种的规格而定,以不逃鱼和有利于水体交换以及底网片不漏饵为原则,网箱设置应选择水质鲟鱼条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时还应具有微流、避风、向阳和水面宽等条件。大型水库应选择适宜的库湾设置网箱,小型水库应选择离库坝不远地方设置。

二、苗种放养
4月中旬把网箱设置好,网衣经库水浸泡已无粗糙感,以减少入箱的鱼种由于环境的改变惊恐窜游,从而被网衣擦伤的机会。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为宜,水温10-15℃左右,是适于鲟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放养规格越大越好,一般为每尾75-150克,放养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鱼种入箱前用3%-4%的盐水消毒,运输水与水库水水温相差不超过5℃。

三、饲料投喂
可用人工配合颗粒料,要求蛋白质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颗粒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时以上。鱼种入箱后应停止投饵2-3天,以便鱼种适应环境,2-3天后开始投饵,刚开始投喂需少量多次,进行诱食。饵料粒径应随着鱼体的增大适时调整,以达到适口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饵一次,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夜间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2%-4%,同时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

四、日常管理
要安排专人守护,坚持早中晚巡箱检查。每次喂完鱼后一小时要提箱检查吃食情况,调整投饵量;发现箱内有上浮死鱼也要提箱检查并捞岀箱内病鱼死鱼。每10天左右要清洗网箱,除掉网衣上的杂物与附着过多的藻类,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随着鱼体增长要及时调整密度。每月换置一次网箱,换置时采用套置法,即先把要换入的网箱经过2-3天的浸泡后把它套置在要被换岀的装有鲟鱼的网箱外面,并固定好,然后要小心地把要换岀的网箱解开拉岀水面。把换岀的网箱冲洗干净修补好,以备换用。注意如果进入高温季节则尽量避免倒鱼,以免造成损失。

五、鱼病防治
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处理,提前7-10天下水,鱼种入箱前用3%-4%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泼洒箱体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连续3天,同时在网箱内四个角用漂白粉与敌百虫穿插挂袋(掌握好漂白粉挂袋的浓度)。消毒时提起网箱四角,减少水体,提高药物浓度,观察应激反应,待岀现应激时放下四角。

黄鳝养殖模式介绍:微流水养殖技术



1、流水池的建造
养殖池可建于室内或室外,每池面积2~5米2,池深24厘米,长方形,用砖铺地,单砖直立并排成壁,用水泥抹光。壁四周设防逃檐,池两端高出池底20厘米处分别设进、排水口,内装适当孔径的隔逃网或栅,池底铺中砂。建造多池时可成单联型。上游需建设一蓄水池,并安装调节水阀、打开阀门后,要求池水在各池中依次穿流自如,最后排出。

2、苗种的选择
鳝种来自人工培育的或自然采集的。体质要求健壮,规格一致,体色鲜艳,无外伤,规格每尾25~30克,每平方米可放幼鳝100~150尾,入池前应用30~40克/升的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消毒。

3、饲养管理
3.1 黄鳝的饲料可投喂蚯蚓、鲜鱼虾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3.2 鳝苗入池3天后进行投饵驯化,驯化期约15天。开始可傍晚投饵,然后逐渐提前到下午14~15时或上午10时左右,每日投饵量为鳝鱼总体重的6%~7%,分早晚2次喂养。对黄鳝的投饵也要做到“四定”。
3.3 微流水可做长流式或间歇式,流量可通过调节蓄水池放水阀进行调节,养殖池水深长期保持在15~20厘米。室外池盛夏季节最好在池内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或人工搭棚遮荫。
3.4 每半月一次,开大蓄水池放水阀,加大养殖池内水流量,从上游池开始,用工具搅动底砂,冲洗吸附在砂粒中的残饵、粪便等污物,使其浮起并依次排入一池中,直至最后排出养殖池。
3.5 要经常巡池,观察水质、水温情况,注意猫鼠等侵害。

4、鳝病预防
黄鳝病不易发现,因此以预防为主。除放苗前对鳝种进行消毒外,养殖期间一般每15天左右全池遍洒生石灰,用量5~10克/米2。在发病季节,定期在鳝池中施放低浓度药液如01克/米3的漂白粉或02克/米3的敌百虫,或07克/米3硫酸铜等。注意施用药物时需关闭进水阀,使池水停止流动,方能达到药浴防治疾病的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5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