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川鲽

中文名称欧川鲽

拉丁名称Platichthys flesus (Linnaeus)YZ023.com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川鲽属

拉丁属名Platichthys Girard,185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图门江。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而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近头部边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较小,头长为有眼侧上颌骨长4.0-4.5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5-4.0倍。无眼侧上下颌及颌齿稍强,颌齿1行,侧扁,门齿状,不形成切缘,下咽骨宽,其长为宽的2.5-3.5倍,各具数行钝锥状或臼状齿,体被小骨质突起,突起之间被鳞,背鳍52-67,臀鳍36-46,二鳍鳍条全部不分支,多数被鳞,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稍长,中部鳍条分支。体被小栉镤或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或在胸鳍上方有1低平的弓状弯曲部,有颞上支,椎骨40。

体长为体高的1.8-2.4倍,为头长3.1-3.8倍;眼间隔较窄,无鳞或偶有小突起,眼后有不规则的骨质突起,头长为眼侧上颌骨长3.8-4.0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5-3.8倍;两颌齿一般1行,前端偶为2行,体被骨质突起,突起之间有圆鳞,奇鳍基部有1行骨质突起,侧线孔80,在胸鳍上方有1甚低平的弓状弯曲部,具1短的颞上支。

生活习性
栖息于白海至里海的整个欧洲沿海,可以游往淡水,并常溯河上游至相当远的水域。以甲壳灯、软体类、蠕虫类和鱼类为食。

海水/淡水生。

相关知识

东方欧鳊


[学名]: 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
[资源名称]: 东方欧鳊
[外文名]: Aral bream
[别名]: 东方真鳊、鳊花、鳊鱼
 
体高,较侧扁。腹鳍后方的腹部有一皮棱。头小,吻钝,口端位,无须。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咽齿一行。侧线完全,尾鳍深分叉,下叶长于上叶。
 
[气候带]:温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只见于新疆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于河流、湖泊等水流缓慢的水域,以水草、植物种籽及藻类为食。每年5-6月间在生长有水草的砾石底质河段产卵。个体较大,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里海和咸海各水系。

冠鲽


中文名称冠鲽

拉丁名称Samaris cristatus Gr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冠鲽属

拉丁属名Samar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侧扁。眼间隔甚窄,呈嵴状,或两眼紧相邻。口小,头长为上颌骨长2.6-3.4倍。左右侧两颌及颌齿同样发达,颌齿小,绒毛状,呈狭带状排列,背鳍始于眼的前方,前部鳍条甚延长,全部鳍条不分支,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臀鳍鳍条不分支,不被鳞。仅有眼侧具胸鳍,鳍条均延长而不分支。腹鳍基底延长,有眼侧的略前,鳍条延长,尾鳍鳍条全部不分支,有眼侧被小形强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近直线状,无颞上支,侧线鳞68-76,背鳍73-81,臀鳍50-57。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光鲽


中文名称 黑光鲽
拉丁名称 Liopsetta obscura(Hersenstei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光鲽属
拉丁属名 Liopsett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而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近头部边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较小,头长为有眼侧上颌骨长4.0~4.5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5~4.0倍。无眼侧上下颌及颌齿稍强,颌齿1行,侧扁,门齿状,形成切缘,背鳍56~67,臀鳍44~47,二鳍鳍条全部不分支,多数被鳞,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稍长,中部鳍条分支。体被小栉镤或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或在胸鳍上方有1低平的弓状弯曲部,有颞上支,椎骨40。长为宽的3.7~4.3倍,各具2列钝锥状齿。

菱鲽


中文名称菱鲽

拉丁名称Rhombosolea tapirina Gunth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菱鲽属

拉丁属名Rhombosole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或菱形,侧扁,吻正常或呈一短的肉质突起,无眼侧鼻孔紧邻头部边缘。嗅小板平行排列,无中轴。口中大,无眼侧上下颌较强而弯曲,颌齿尖细,在无眼侧排列呈带状。下咽骨较宽,有咽齿3行或多行,背鳍始于吻端,背鳍和臀鳍大多鳍条末端分叉,不被鳞。第1脉间棘不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只有眼侧腹鳍正常发达,具6鳍条,与臀鳍相连,体被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有1短的颞上支,椎骨31。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欧洲鲽


中文名称 欧洲鲽
拉丁名称 Pleuronectes platessa Linnaeu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鲽属
拉丁属名 Pleuronect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9~44。眼后方至侧线始部之间有1列4~7个骨质突起,颌齿侧扁,呈门齿状,形成一切缘;体被小圆鳞或弱栉鳞,多少埋入皮内,下咽骨窄或稍宽,其长为宽的2.7~5.0倍,具3~4行钝尖或臼状齿,侧线在胸鳍上方具1低平的弧形,有1短的颞上支。吻大于眼径,下咽骨宽,长为宽的2.7~3.5倍,具3列较平的大臼状齿;体大多被圆鳞,雄鱼鳞片时常具小刺,雌鱼偶有具小刺的鳞片,侧线鳞88~115背鳍65~84,臀鳍48~61。
生活习性 不作长距离洄游,而在其分布区内都有定居的地方性鱼群。以无脊椎动物为其食物,其中小形软体类、蠕虫类和甲壳类占多数,鱼类占次要地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7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