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棘锯盖鱼

中文名称长棘锯盖鱼

拉丁名称Pteragogus flagelifer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yZ023.CoM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锯盖鱼属

拉丁属名Pteragog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莫桑比克沿海至日本、瓦努阿图。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口稍大,前位,能伸出,颌齿1行,锥状,前端各有犬

齿2对,上颌后端齿略扩大呈犬齿状,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体被大圆鳞,颊部有2行鳞,侧线完全,侧线鳞20-25。背鳍Ⅸ-10-12,臀鳍Ⅲ-8-10。尾鳍截形。背鳍鳍尖硬,最后鳍棘最长,鳍棘膜粗厚和突出于鳍棘尖端之外,一般雄鱼常呈丝状延长,鳃盖骨上有1暗斑,体侧侧线下方沿鳞列有淡色纵纹,背鳍和臀鳍或有不规则暗色斑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知识

细棘长吻鱼


[学名]: Macrorhamphosus gracilis
[资源名称]: 细棘长吻鱼
[外文名]: Slender snipefish
[形态特征]:
 
背鳍Ⅴ,12;臀鳍19,胸鳍15;腹鳍5;尾鳍8+9+8。鳃耙4+14。 体长为体高4.9倍,为头长2.3倍。头长为吻长1.5倍,为上颌长16.8倍,为眼径7.1倍,为眼间隔8.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1倍。 体稍延长,侧扁,长圆形。头尖而长。吻长管状。眼较大,上侧位。眼间隔稍圆凸,其宽稍小于眼径。鼻孔2个,紧接,均位于眼前方。口小,位于吻端。上颌骨后部宽。无牙。鳃孔大,向前达眼前缘下方。假鳃发达。鳃耙短小,栉状。鳃盖条骨4。 头、体密被小鳞,鳞面具多条纵棱,后缘锯齿状。眼球表面上下及后缘具多行小鳞。尾鳍被鳞。头、体有骨质棱板多条:前鳃盖骨边缘1条;跟上方和前方各1条,向前延伸;胸鳍上方有2条纵棱,其间有3条斜行横棱。腹面自峡部至肛门有1行骨板。 背鳍2个,分离,鳍棘部和鳍条部无游离小棘,均位于体后部。第一背鳍起点至鳃孔后缘距离小于第一背鳍起点至第二背鳍基底后端距离;第一背鳍棘短小,第二鳍棘最大,头长为其长3.1倍,其后缘无小棘,后方各鳍棘短小。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第八鳍条上方,基底短。臀鳍基底长。胸鳍中侧位,最上方鳍条短小。腹鳍小,腹位,基底完全在背鳍前方,两腹鳍紧靠,纳于腹中线的腹沟内,鳍端不达腹鳍和肛门间距的中点。尾鳍后缘凹入,尾鳍前副鳍条发达。背鳍、臀鳍、胸鳍、尾鳍及腹鳍第一鳍条均不分枝。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热带[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海),日本,大西洋的马德拉海,非洲西岸和地中海,水深182~279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大洋性; 深度上下限 - 350 m。发现于宽范围的栖息地了, 从在底部附近的接近表面到与有时在极大的鱼群中. 可能进入沿岸水域内。 卵生的, 卵与仔鱼为浮游性.

长棘花鮨


中文名称长棘花鮨


拉丁名称Anthias squamipinnis (Peter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花鮨属

拉丁属名Anthia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被栉鳞,头部除唇及吻外均被细小栉鳞,口大,上颌骨外露,无辅上颌骨。颌齿细小,杂有钩状犬齿。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或有数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具棘,鳃耙长而密,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无缺刻,X-14-18,第3枚鳍棘有时延长,臀鳍Ⅲ-6-8,胸鳍鳍条大多分支,尾鳍凹形。背鳍Ⅹ-15-17,臀鳍Ⅲ-6-7,二鳍大多被鳞,侧线鳞38-43。

生活习性
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海(洋)生。

长棘须鳂


中文名称 长棘须鳂
拉丁名称 Polymixia longispin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金眼鲷目
拉丁目名 ***BERYCIFORMES
中文科名 须鳂科
拉丁科名 Polymixiidae
中文属名 须鳂属
拉丁属名 Polymix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Ⅴ-29~31,臀鳍IV-14~15;胸鳍14~15;腹鳍7。侧线鳞(有孔)32~33,鳃耙5+8~9。脊椎骨28。
体长为体高2.3~2.7倍,为头长2.8~3.1倍。头长为吻长4.2~5.3倍,为眼径3.1~3.5倍。

体长椭圆形,侧扁,背缘近圆弧状。头中等大。吻短钝,眼径为吻长1.2~1.6倍。眼中大,侧中位,眼间隔圆凸,眼径约为眼间隔1.3倍。鼻孔2个,紧靠一起,位于眼前方,前鼻孔圆而小,为一瓣膜所盖,后鼻孔呈卵形。口大,前位,口裂近水平,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外侧中央具纵棱状突起,后端几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牙群。舌厚,周缘游离,颏部在眼前缘下方具1对粗长颏须,须长与头长约等,可伸达或略伸过腹鳍。眶下骨下缘、前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孔大,达侧线上方。假鳃发达。

头体除吻部及颏部皮膜外,大部被栉鳞。侧线1条,侧上位,约与体背缘平行,止于尾鳍基部。侧线鳞由前向后渐次变小。尾柄显明,其高约与眼径相等。

背鳍始于体中部略前方,鳍棘较弱,向后渐次增长,第五棘最长,其长超过最长鳍条2/3,鳍条前面几根较长,往后渐短。臀鳍与背鳍外形相似,起点约位于背鳍第十七鳍条下方,臀鳍棘比背鳍棘粗大,最长的第四棘约等于最长鳍条,头长为其长2.4~3.0倍。胸鳍侧下位,后端几尖突,略长于上颌,体长约为其长5倍。腹鳍稍短,起自胸鳍基后下方。尾鳍深叉状。

液浸标本体灰褐色或黄褐色,鳞片后缘淡褐色。头背及体上侧较暗,下侧淡色。背鳍鳍条部前外缘黑色,胸鳍、腹鳍和臀鳍淡色,尾鳍上下叶边缘灰黑色。

裸盖鱼


中文名称裸盖鱼

拉丁名称Anoplopoma fimbria (Palla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六线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Hexagrammoidei

中文科名裸盖鱼科

拉丁科名Anoplopomatidae

中文属名裸盖鱼属

拉丁属名Anoplopo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日本、白令海至南加利福尼亚,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头中大,头上无棘和棱,眼小或中大,上侧位,口中大,前位,每侧有2个发达的鼻孔,鳃膜与峡部相连,侧线一条,背鳍2个,臀鳍Ⅲ-11-19,腹鳍Ⅰ-5。两个背鳍分离,ⅩⅦ-ⅩⅫ,16-20;臀鳍Ⅲ-15-19,胸鳍16;侧线鳞190-195,鳃耙62-65。体延长,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形、相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齿盖鱼


中文名称齿盖鱼

拉丁名称Teixeirichthys jordani (Rutter)

异名乔氏雀鲷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齿盖鱼属

拉丁属名Teixeir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

形态特征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被中大栉鳞,侧线不完全,1纵列鳞40-50,各鳃盖骨大多具细锯齿。背鳍13鳍棘,臀鳍2鳍棘,二鳍基底有鳞鞘,尾鳍深叉形。背鳍13鳍棘12-14鳍条,臀鳍2鳍棘12-15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锯唇鱼


中文名称锯唇鱼


拉丁名称Cheiloprion labiatus (Da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锯唇鱼属

拉丁属名Cheilopr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被中大栉鳞,侧线不完全,1纵列鳞25-26,眶前骨和眶下骨下缘无锯齿,前鳃盖骨后缘有弱锯齿,其他各鳃盖骨无锯齿,唇肥厚,上有细沟,翻转于吻上,上下颌齿2行,齿侧扁而细长,背鳍13鳍棘13-14,臀鳍2鳍棘13-14鳍条,二鳍基部有鳞鞘,尾鳍凹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双锯鱼


中文名称双锯鱼

拉丁名称Amphiprion sp.

英文名称Clownfish

异名小丑鱼、海葵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雀鲷科

拉丁科名Pomacentridae

中文属名双锯鱼属

拉丁属名Amphipr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

形态特征
双锯鱼属鱼类以海葵鱼著称,顾名思义,该鱼与海葵必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它喜欢依偎在海葵中生活,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海葵鱼。体长10-12厘米,椭圆形。体色橘红,体侧有三条银白色环带,分别位于眼睛后、背鳍中央、尾柄处,其中背鳍中央的白带在体侧形成三角形,各鳍橘红色有黑色边缘。海葵鱼色泽亮丽,体态高雅,加上长得健壮活泼,深得人们喜爱。由于此属鱼类体色绚丽分明,对比强烈,泳姿摇摆奇特,宛如舞台上的小丑,所以也被取名为小丑鱼。在水族箱养殖条件下,小丑鱼并不是非得和海葵共生不可,可以分开来单独饲养。小丑鱼可泛指双锯鱼属的各种类,它们使珊瑚礁充满活力。

生活习性
小丑鱼身材虽小,但生命力强,它们能容忍亚硝酸盐稍高的劣质水质。肉食性,喜吃小型生物,如小虾、浮游生物及藻类,可投喂动物性食物及安全的人工饲料。适宜水温26℃,海水相对密度1.022。如能与海葵一起共养,效果就更好。

鲤鱼长棘吻虫病


疾病名称长棘吻虫病

为害对象 鲤鱼
疾病概述 本病发生于鲤鱼,从夏花到二龄鲤均可发生,通常系慢性病,若处置不当,累计死亡率可高达60%。目前国内呈散在性发生。

病原
有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和崇明长棘吻虫(R.chongmingensis)两种。虫体圆柱形,乳白色或淡黄色。可伸缩的吻细长,上有吻钩12行或14行,每行有吻钩29-32个。雌雄异体。

症状
夏花鲤鱼被崇明长棘吻虫寄生3-5条时,即可出现肠道堵塞,肠壁胀薄,鱼不摄食。2-3日内即死亡。1-2龄鲤鱼大量感染时,鱼体消瘦,生长缓慢,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外壁有大小、形状不一的肉芽肿瘤,并相互粘连,使肠道互粘在一起,严重时,肝脏也粘在一起,并有局部充血现象,少数虫体的吻部可钻破肠壁,再钻入肝脏或体壁,甚至引起体壁穿孔。剪开肠道可在前肠部位见到大量虫体聚集在一起,肠内有脓状黏液。


发病规律病原的生活史尚不清楚,但发病池通常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感染度,逐日死亡,持续时间可达数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8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圆斑拟鳞鲀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