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麻痹症(休克)

疾病名称麻痹症(休克)

疾病概述 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上下翻滚,仰卧侧游,甚至休克而躺在水底。

症状 由于搬运鱼体或换水时操作不当,水环境强烈振动而震动鱼体,使鱼的神经系统和外界环境间的平衡受到破坏,鱼可能因之失去正常的活动能力,上下翻滚,仰卧侧游,甚至休克而躺在水底。麻痹症状较轻的鱼,不治疗也可恢复。但若鱼躺在水底,且呼吸困难时,不立即救治,鱼就会死亡。

防治方法 在运输和换水过程中细心操作,在到达目的地或换水结束时,使热带鱼保持安静,可预防本病的发生,使病轻的鱼尽快恢复正常。热带鱼发生休克后可采用在水中进行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救治。方法是,把鱼放在手上,每隔一二秒钟,用拇指和食指轻压鳃盖一次,并用吸管向鱼嘴部滴水,使水流入鱼嘴。经过片刻抢救后,可观察一下鱼的变化,再作下一次抢救。利用这种人工呼吸法可以救活70%-80%的休克鱼。但有时这种抢救过程要持续1小时。

相关知识

淡水鱼烂尾病


疾病名称烂尾病

疾病概述 鳞片脱落,微呈浮肿状,并有轻度炎症

病原 有待研究,可能是鱼体受伤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 病鱼尾柄处鳞片脱落,微呈浮肿状,并有轻度炎症。病灶上有淡黄色粘液。病鱼行动迟缓,独游,不久即沉底死亡。鱼体受伤后容易引起此病,能和烂鳃、水霉、蛀鳍等并发引起急性死亡。

发病规律 水温20℃以上病情发展较快。

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和冻伤。

(2)越冬池水温控制在25℃以上,越冬池盐度控制在0.5%左右。

(3)用每克含25万国际单位的红霉素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3毫克/升浓度,每天1次,连用2天。

(4)池塘发病,第一天用呋喃唑酮0.3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第二天用漂白粉1毫克/升浓度全池遍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4天。

(5)网箱发病,第一天用呋喃唑酮1.5毫克/升浓度全箱泼洒(按网箱体积计算用药量),第二天用漂白粉2毫克/升浓度全箱泼洒,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1次,连用4天。在泼药时注意水流动方向,应从流入网箱端泼药,能延长药物在网箱中停留的时间。

淡水鱼泛池


疾病名称泛池

疾病概述 头部及眼眶充血、出血

病原 为水中缺氧

症状 病鱼头朝上成群在水面缓游,嘴不停地在水面呼吸。头部及眼眶充血、出血,严重时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发病规律 阴雨天或而转晴后天气闷热,池塘水质过肥,加上鱼苗放养密度大,亲鱼池套养其他成鱼过多,导致水中溶氧显著降低(低于2毫克/升)。

防治方法
(1)闷热天气少喂或停止投喂。

(2)高温季节勤换水,并适度增氧。

(3)放养密度应适宜。

(4)严重浮头时,应大量加注新水,并施撒鱼浮灵(中科院水生所研制)进行急救。鱼浮灵的使用方法是:根据水的肥度和池中鱼量,按每100千克鱼用鱼浮灵0.7-1千克,将药与适量的干泥土粉拌匀后撒入池塘中局部(一般每千克鱼浮灵施放50平方米水面)。

淡水鱼水霉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水霉病

为害对象 鱼卵、鱼苗和成鱼阶段
疾病概述 侵入卵膜,卵膜外部也着生菌丝,肉眼观察卵膜外长有毛绒状物。

病原 为水霉菌

症状 鱼卵感染霉菌后,菌丝象根状物侵入卵膜,卵膜外部也着生菌丝,肉眼观察卵膜外长有毛绒状物,同家鱼卵水霉病相似。轻时,不影响鱼卵孵化,严重时,会造成鱼卵大批死亡;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的水霉病,主要是在捕捞、转运过程中操作不仔细,鱼体外伤严重,又未及时进行消毒,以至霉菌侵入伤口所引起。病鱼的体表和背鳍硬刺顶端有白色絮状物。病鱼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
(1)鱼卵孵化过程中注意保持水质良好,孵化用水需用60目网片过滤,防止杂物混入。对鱼卵水霉病可用0.2%食盐和0.2%小苏打混合液泼洒,停水3-5分钟;或先用25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8小时后再用10毫克/升的敌敌畏泼洒,均可起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预防鱼苗至成鱼阶段的水霉病,首先应注意拉网和转运操作过程仔细小心,勿使鱼体受伤。患病鱼可用2%-3%食盐浸洗5-10分钟,或用1%食盐水加食醋数滴浸洗5分钟,均有较好疗效。

淡水鱼鲺病


疾病名称鲺病

为害对象 养殖鱼类
疾病概述
本病为养殖鱼类的常见病,为害多种鱼类,并有因此病导致幼鱼大批死亡病例,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南方各省较为严重。

病原
有日本鲺(Arhulus japonicus)、大鲺(A.major)、中华鲺(A.chinensis)、喻氏鲺(A. yui)和椭圆尾鲺(A.ellipticaudatus)等。鲺的个体较大、扁平,体色接近于行主颜色、雌鲺较雄鲺大。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两侧向后延伸形如马蹄形的背甲,圆或椭圆形,背甲腹面有1对复眼,复眼间的下方有1只3个单眼组成的中眼,有附肢5对,其中1对小颚变成吸盘,位于口管两侧。胸部4节,有4对双肢型胸足。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椭圆形的叶片。寄生于体表、鳃盖内侧。

症状
由于鲺在鱼体表面活动,刺伤、撕开表皮,使鱼不安、感染量大时,鱼群集水面跳跃急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捞起病鱼,用肉眼即可见到鱼体上吸附的鱼鲺。

发病规律:雌鲺产卵时离开宿主,在水中植物、石块、螺壳等固体物上产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即需寻找宿主寄生,经6-7次蜕皮后发育成熟。产卵、孵化、发育与寿命均与温度有关,25-30℃为适宜温度,故6-8月为发病高峰季节。由于鲺的幼体或成体均可随时离开鱼体在水中游动,并寻找另一寄主,故极易随水流、动物、网具等传播。

防治方法
全池遍洒敌百虫,浓度为0.4-0.5毫克/升,即可杀灭鲺的幼虫、成虫。

甲鱼淡水鱼混养技术介绍



1、鱼鳖混养的好处
(1)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鳖的配合饲料一般含蛋白质40%~50%,营养价值很高,也是杂食性鱼类的好食物,鳖丢弃的残饵正是喂养鲫鱼、罗非鱼的好饵料。因此,鱼鳖混养可减少饵料的浪费,提高饲料效率和经济效益。
(2)鳖粪的利用和清洁水质:鳖粪如果长期沉积于水底,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甲烷、氨气等有害气体污染水质。虽然粪肥分解后可以被水中浮游生物利用,但浮游生物繁殖高峰期过后就会出现衰亡期,同样会腐烂,放出有害气体污染水质。鳖池混养肥水鱼(鲢鱼、鳙鱼),肥水鱼以吃浮游生物为主,可以控制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稳定水质而变害为利。
(3)养鳖有利于底肥分解:鳖在池底爬行或钻泥,破坏底泥表面的一层氧化膜,可以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土壤肥料分解,有利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鳖的上下活动也是一种增氧的过程,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有益于鱼的生长。
(4)有利于防治鱼病:一般来说在鳖池养的草鱼很少得病,成活率达70%以上,比不养鳖的池高1倍。这主要是一些游动缓慢的病鱼被鳖连鱼带病原都吃掉了,减少了鱼病的传染。目前未见有草鱼三大病的病原感染鳖的报道。
2、可以与鳖混养的鱼类
混养的鱼类以鲢鱼、鳙鱼为主,适当混养草鱼、鲫鱼和罗非鱼。后两种是杂食性鱼类,鳖的残饵它们都爱吃,特别是罗非鱼,能吃掉别的鱼类难以消化的鱼腥藻、微囊藻,有“水体清道夫”的美称。它在水体的存在,能改善水质。但它的繁殖力很强,应只放养单性(雄性)罗非鱼,以维持水体生态相对稳定,利于鳖及其他混养鱼的生长,提高经济价值。亲鳖越冬池不能混养罗非鱼,因为它们翻底会干扰亲鳖冬眠。
3、放养时间及放养量
当11月份(南方)水温降到18℃以前(鳖钻泥冬眠之前),鱼、鳖同时一次放足。让鳖适应新环境后再钻泥冬眠。
(1)鳖的放养规格及密度:鳖每只重10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养2~3只;每只重250克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只。
(2)鱼类的规格及放养比例:白鲢长14~20厘米的,放养比例占60%;鳙鱼长14~20厘米的,占20%;草鱼长10~14厘米的,占10%;罗非鱼长5~7厘米的,占10%。
鱼类每亩混养量一般为150~200尾(主养鳖),最高可达800~1000尾(主养鱼)。一般宜少不宜多。
4、放养方法及步骤
(1)修整鱼池,清塘消毒:放养鱼和鳖前15天,清除池内过多的淤泥,每亩泼撒生石灰150千克,深翻底泥,经太阳暴晒,彻底消灭病害。维修各项设施,施足基肥(腐熟农家肥)。
(2)进水:放养10天前进水,用密网箱过滤,防止敌害重新进入。
(3)放养:秋天先放鳖后放鱼,春天可先放鱼后放鳖,其余时间可同时放。放养前要进行鱼、鳖体表常规消毒。
5、养殖管理
(1)投喂:低水温时节(4月中旬以前),可将鱼、鳖的饲料直接放在池边的阳坡水里,让鱼、鳖同吃。随着水温升高,应各设食台。鳖的食台仍在原地,鱼的食台另设一处。投喂量为主养种类(鳖或鱼)重的6%~8%,以每天傍晚不剩残饵为准。
(2)夏季水温较高,是鱼和鳖生长的黄金季节,但也是疾病容易发生和鱼类缺氧泛塘的季节。要加强水质管理,常加注新水,排除池内底部的污水。其他防病措施与单养鳖的措施一样。

鲟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鲟鱼是鲟形目的鱼类,其肉厚骨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与鹅肝、松露并称世界三大美食。那么,鲟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一、鲟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鲟鱼的种类有很多,按其生活习性,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鱼,还有咸淡水鱼。鲟鱼在世界上现存1目2科7属27种,仅分布于北半球,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有8种,即史氏鲟、达氏鳇、库页岛鲟、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裸腹鲟、西伯利亚鲟。其中,中华鲟是淡水鱼。

二、鲟鱼分布和食性介绍

1、史氏鲟: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是动物食性鱼类,动物性食物较少时偶食水生植物。幼鱼主要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成鱼以水生昆虫及水生昆虫幼体、软体动物、底栖甲壳类、八目鳗幼体等为食,有时摄食小鱼。

2、达氏鳇: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为最多;其次是分布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等水域,嫩江下游也偶有发现。为大型的肉食性淡水鱼类,幼体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小鱼、小虾、昆虫幼体等。

3、库页岛鲟:在我国见于图们江水系。为大型肉食性鱼类,幼鱼以底栖昆虫及小型鱼类为食。

4、中华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

5、达氏鲟:仅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属于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

6、白鲟: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

7、裸腹鲟:分布于新疆伊犁河。为肉食性鱼类,幼鱼是以昆虫幼虫为食,成年个体以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

8、西伯利亚鲟: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有分布。食性较广,主要吃食摇蚊幼虫、软体动物、蠕虫、甲壳类和小鱼等。

淡水鱼烂嘴病


疾病名称烂嘴病

为害对象 鱼种和成鱼、网箱
疾病概述 唇端表皮发白糜烂,病鱼口腔,可见颌齿上、下表皮发炎、充血、坏死、溃烂并附有淡黄色粘状物。

病原 为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 病鱼唇端表皮发白糜烂,有些病鱼自吻端到眼球一段的皮肤也发白(呈白头白嘴症状),在池边观察游动的病鱼,症状更清楚。打开病鱼口腔,可见颌齿上、下表皮发炎、充血、坏死、溃烂并附有淡黄色粘状物,若将粘状物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呈柱状的杆菌,严重的病鱼唇端表皮坏死脱落,形成烂嘴症状。

发病规律 发病水温23-30℃左右,发病急,死亡率高,尤其是大雨过后水温回升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排除塘中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网箱使用前最好用2%-3%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

(2)注意放养密度,不投喂变质、不洁的饵料,及时清除池内或网箱内残余腐败的饵料。

(3)用1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或0.2-0.3毫克/升的强氯精全池遍洒;网箱可加大2-3倍浓度,或用2%-3%食盐水浸洗病鱼15-30分钟后再换新网箱。
(4)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内服抗菌素(氟哌酸、红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任选一种),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20-50毫克,或内服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50-100毫克,连喂4-5天。或选用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制的鱼疾宁-2g拌饵投喂,每500千克鱼用药1包,连喂4-5天。

淡水鱼腐皮病


疾病名称腐皮病

疾病概述 鱼体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原 为细菌

症状 此病主要是鱼体受伤或小瓜虫感染后引起的皮肤发炎,病情严重时,鱼体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病鱼游动缓慢,身体失去平衡,不久即死亡。病鱼往往会继发性感染水霉病。

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体有寄生虫感染时应及时予以杀灭。

(2)发病后,将池水水温提升至25℃以上,并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治疗:①用1-1.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遍洒;②用0.1-0.2毫克/升亚甲基蓝全地遍洒;③亲鱼或后备亲鱼患病,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注射剂量视鱼体大小,在4万-9万国际单位/尾范围内灵活掌握。

淡水鱼溃疡病


疾病名称溃疡病

为害对象 成鱼、鱼种
疾病概述 鱼体皮肤出现红斑,随病程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

病原 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

症状 发病初期,鱼体皮肤出现红斑,随病程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严重的病鱼露出骨骼。病灶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最大可达2厘米3厘米。同一尾病鱼出现的病灶不等,多则4-5个,分布在头部、背部、体表两侧及腹部不等,个别病鱼下颌骨断裂,鳍条缺损。

发病规律 流行水温为15-20℃左右,池塘、网箱均可见到。

防治方法
(1)在捕捞、运输、筛鱼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损伤。

(2)发病季节前,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剂量为150毫克/千克饵料,每月1次,每次7天。

(3)投喂氟哌酸、强力霉素(任选一种),或磺胺类药(如磺胺嘧啶)或鱼疾宁-3型(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制),投喂方法与用量与烂鳃病相同。并结合漂白粉(1毫克/升)或亚甲基蓝(2毫克/升)进行水体消毒,有显著疗效。

(4)注射组织浆疫苗:取病鱼的肝、脾、肾及无污染的病灶组织,以1:10加生理盐水捣碎、过滤,恒温60-65℃、2-2.5小时后,取出加入0.2%的福尔马林,即成组织浆疫苗。每尾注射剂量0.2-0.3毫升,保护力可达75%-85%。

淡水鱼萎瘪病


水产类型 淡水鱼
疾病名称萎瘪病

疾病概述 身体干瘪,消瘦,头大身小,体色发黑,背肌薄如刀刃

病原 放养过密,饵料特别是动物性饵料供应不足,致使部分鱼苗、鱼种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患萎瘪病。

症状 病鱼身体干瘪,消瘦,头大身小,体色发黑,背肌薄如刀刃,不喜吃食,死之前多在池底侧卧或翻转、滚动,最后因体质衰弱而死。

防治方法
因病鱼不喜吃食,故防治此病应以预防为主。

(1)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四定投饵,使鱼苗、鱼种有充足的饵料,尤其是动物性饵料。

(2)将病鱼隔离饲养,投喂胭脂鱼喜吃的水蚯蚓,可使部分病鱼恢复健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石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