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粗尾鲈

中文名称宽带粗尾鲈

拉丁名称Chorististium latifasciata (Tanak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粗尾鲈属

拉丁属名Chorististium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颌齿呈绒毛状,犁骨和腭骨均具齿。前鼻孔呈管状,与后鼻孔相距颇远。上颌骨外露,后端扩大,伸达瞳孔后缘下方。背鳍鳍棘与鳍条部相连,有缺刻,Ⅷ-13,臀鳍Ⅲ-9,胸鳍尖长,上部鳍条最长。腹鳍胸位,Ⅰ5。尾鳍浅凹形或近截形。椎骨10+14。体侧中央有1条纵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知识

绒粗尾蝎


绒粗尾蝎拥有钳蝎科最大的体型和最为丰富的体色(色型)变化,有着钳蝎之王的美称,以遍布全身的绒(刚)毛得名,这一种感觉非常灵敏的蝎种。

分布:南非和纳米比亚等国的荒漠地带,多于石块或岩石下挖浅洞栖息

外型:称绒粗尾最大能达到18cm的巨大体型,一般养殖最大体长为12cm(肛吻距)。绒粗尾蝎现已知有四种色型,分别为:原色型,黑色型,橙色型和黄色型,其中前三种色型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有少量流通。

毒性:个性较为温和,但是本身毒性大,注毒量高,因此仍为较为危险的蝎种。

养殖:绒粗尾蝎虽然产自荒漠地区,但是由于其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所以早晚空气湿度都会较大并伴有水雾,此外,在原产地,绒粗尾具有挖掘较深洞穴以调整湿度的能力。综上,在日常的饲养中,干燥的垫材(砂子,椰砖,碎石等)和水盆搭配是比较适宜的。温度方面可以尽量制造一些温差,但是在人工条件下温差很难模拟,而且市面上能见到的绒粗尾基本都为CB个体,对温度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苛刻了,基本控制在25-30度间即可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绒粗尾为极少数有日行行为的蝎子,在饲养中,大家有机会在白天看到其四处游走的身影,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饲养乐趣。

饲料:尽量多元化为好,蟋蟀,蟑螂,面包虫交替饲喂。和黑粗尾一样,绒粗尾是极为贪婪的猎手,捕食能力也很强。能制服和其体型近似的猎物。喂食频率可自由控制。

繁殖:雄性绒粗尾蝎7龄成体,而雌性绒粗尾蝎则8龄方到达成体。所以,雌蝎比雄蝎拥有更大的体型。从外观上看,雄蝎的钳子较雌蝎更为浑圆,身体则较为狭窄,与黑粗尾蝎相同,可以作为分辨雌雄成体的条件。

绒粗尾蝎成体大约2周以后就可以尝试交配,准备一个大一些的容器,铺垫材放一些可供雄蝎放置精荚得介质,一般可采用木块,石块,瓦片,甚至砖头等。绒粗尾的交配一般都会进行得比较顺利,把雌雄蝎放在一起后,很快就会发生交配行为,不过雄蝎对交配地点比较挑剔,交配过程往往要持续20-30分钟。绒粗尾蝎的孕期较长,大致为8-15个月,这与饲养条件等有很大关系。雌蝎每胎大致能产50-130只幼蝎。幼蝎上背一周左右蜕皮并开始陆续脱离母体,之后应将幼蝎单独饲养。我的个人经验是,粗尾属的品种在幼体阶段互食率很高,绝对不要混养,成体对虫可以尝试混养。

斑尾拟鲈


中文名称斑尾拟鲈


拉丁名称Parapercis polyophthalma (Cuvier)

英文名称Ocellated grub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拟鲈科

拉丁科名Parapercidae

中文属名拟鲈属

拉丁属名Paraperc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圆柱形,头尖,略平扁。腭骨无牙,下颌外侧犬牙8个。背鳍鳍棘5。头部和体背部具许多小斑点,腹侧具3-7个长椭圆形眼状斑,尾鳍中央具1长方形大黑斑,奇鳍上都有小圆斑。

生活习性
为热带珊瑚礁海区小型鱼类。体长100-200毫米。

海(洋)生。

尾纹九棘鲈


中文名称尾纹九棘鲈

拉丁名称Cephalopholis urode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Rock-co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九棘鲈属

拉丁属名Cephalophol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的浅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红色,前半部色淡,后半部深暗。尾鳍具2条斜向后方的浅色条纹。臀鳍具3鳍棘9鳍条。尾鳍后缘圆形。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在热带岩礁及珊瑚丛中,体长95-180毫米。海(水)生。

粗吻鮠(粗唇鮠)


[学名]: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
[资源名称]: 粗吻鮠(粗唇鮠)
[外文名]: Cuchunwei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5~18;鳃耙外侧9~11;脊椎骨40~41。体长为体高的3.9~5.3倍,为头长的4.2~5.2倍,为尾柄长的4.5~5.7倍,为尾柄高的11.2~16.0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的2.8~3.2倍,为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4.6~6.3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倍,为眼径的6.1~9.0倍,为眼间距的2.1~2.6倍,为背鳍刺长的1.1~1.8倍,为胸鳍刺长的1.3~1.8倍,为上颌须长的1.5~1.9倍。雌鱼一般短胖,雄鱼则细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雌鱼的体高、尾柄高、胸鳍刺长、背鳍刺长以及鳍条长也相对增大;尾柄则相对减少。头部在眼之前稍平扁,头顶部盖以较厚的皮,自背鳍后体侧扁,吻柔软而圆钝。口下位,横裂,唇较肥厚。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眼中等大。须4对,鼻须达眼之中点,上颌须超过眼后缘而接近鳃膜;颐须外侧一对较上颌须短,肩骨突起,位于胸鳍之上方。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刺后缘有细小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12~19枚。脂鳍基长于臀鳍基,其起点约于肛门相对,末端游离。腹鳍末端接近臀鳍。尾鳍深叉形,体裸露,侧线平直。生活时体侧灰色,鳍条深灰色,腹部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湖北等  [原产地区]:南充、洪湖等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长江干、支流颌附属湖泊  
[水域环境]:淡水  

沙鲈


[学名]: Psammpperca waigiensis
[资源名称]: 沙鲈
[外文名]: Sand bass、sand perch、rddf barramundi、dwarf palmer、glasseyed perch、waigeu sea perch
 
[形态特征]:
 
背鳍Ⅶ,I-13;臀鳍Ⅲ-8;胸鳍15;腹鳍I-5;尾鳍17。侧綫鳞46~49。 体长117~312毫米。体较延长,侧扁。背腹缘皆钝圆。体长为体高2.7~3.6倍,为头长2.6~2.8倍。 头部稍呈圆锥形。背部圆凸,由吻端至眼间隔微凹下。头长等于或短于体高,头长为吻长3.5~3.7倍,为眼径5~5.6倍。吻钝圆。眼中等大,侧上位,靠近前端。眼间隔宽,圆凸,其宽大干眼径。鼻孔2,分离,其距离约与瞳孔等大。前鼻孔小,具瓣膜,位于唇上缘,后鼻孔巨大,位于眶前缘。口中等大,稍倾斜,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扩大达瞳前下方。眶前骨狭,下缘平滑。上下颌、犁骨、锄骨齿细小绒毛状、舌上具绒毛齿呈椭圆形。前鳃骨后边具锯齿,隅角有一强棘,下边平滑无棘。鳃盖骨有一扁平棘,多埋于皮下不明显。鳃耙强大,杆状,最大鳃耙长于最长鳃丝。、鳃耙2~3+6~7。 鳞大而薄,栉状齿细弱。背鳍与臀鳍基底有一鳞鞘。颊部与鳃盖上被小鳞。侧綫完全,沿体侧中央,在胸鳍上微呈一弧状弯曲。 背鳍2,稍分离,中间有深缺刻。第一背鳍鲢鳍棘强大,其起点距吻端与第二背鳍基底末约相等,以第三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边缘圆形,最长鳍条约等于最长鳍棘。臀鳍起点于第二背鲔第三鳍条下方。第二鳍棘粗壮。胸鳍中等大,边缘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尾鳍圆形。 全体银灰色,第二背鳍及尾鳍边缘灰褐色。胸鳍及腹赂色较浅。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中国,日本,昆土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 時常在雜草叢生的區域中, 白天通常在洞與裂隙。 進入河口。

紫鲈


中文名称紫鲈

拉丁名称Aulacocephalus temmincki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黄鳝属

拉丁属名Aulacocepha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北至日本、朝鲜。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稍长,甚侧扁,被细小栉鳞,头中大,颊部被细小栉鳞。口大,口裂斜,下颌稍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齿。鳃盖骨具3棘。背鳍鳍刺部与鳍条仅基部稍连,具深缺刻,8鳍棘12-16鳍条,臀鳍2-3鳍棘12-14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齿盖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