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口铜鱼

[学名]: 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 et Dabry)
[资源名称]: 圆口铜鱼
[外文名]: largemouth bronze gudgeon
[别名]: 水鼻子、麻花鱼、肥沱、方头水鼻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胸鳍条1,18~20;腹鳍条1,7;侧线鳞55~58;背鳍前鳞20~23;围尾柄鳞2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3;下咽齿1行,5-5。脊椎骨4+49~50。体长为体高的3.8~4.8倍,为头长的4.2~5.0倍,为尾柄长的4.0~4.8倍,为尾柄高的8.2~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3~3.0倍,为眼径的9.0~12.5倍,为眼间距的2.0~2.4倍,为尾柄长的0.9~1.1倍,为尾柄高的1.7~2.2倍,为口宽的3.0~3.3倍,为须长的1.2~1.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2倍。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宽,上下稍扁平。口大,下位,较宽圆,呈半圆形。吻钝圆,且突出,吻褶覆盖上唇,下唇口角处形成一个肉质薄片, 唇厚,较粗糙。颌须1对,长而粗壮,末端可延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眼细小,鼻孔比眼略大,鳃耙短少稀疏。下咽齿呈臼齿状,尖端带沟。侧线很直,沿体轴中线延至尾部。背鳍无硬刺,位于背部的最高处,起点稍前于腹鳍,约在吻端与至臀鳍间距离的中点,胸鳍发达,宽且长,末端超过腹鳍基部,成熟个体胸鳍的不分枝鳍条颌第1、2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并且弯曲,鳍条内侧有粗糙的白色珠星。腹鳍起点在胸鳍基部至肛门距离的中点,臀鳍起点至腹鳍基部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叉形。鳔2室,前室小,后室大,约为前室的3.0~4.0倍,腹腔膜浅银白色并略带金黄。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宜昌至宜宾的长江上游,以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的底栖鱼类,喜集群活动,夏秋两季一般生活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岷江等支流,冬季退入干流深处岩沱中越冬。

相关阅读

北方铜鱼


中文名称北方铜鱼


拉丁名称Coreius septentrionalis (Nichols)

英文名称northern brassgudgeon, nortern bronze gudgeon

异名鸽子鱼、沙嘴子、尖嘴、黄头鱼(古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铜鱼属

拉丁属名Coreius Jordan et Starks,190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淮河、长江水系,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8;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12-13。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55[7.5/(6.5-V)]56;背鳍前鳞18-21;围尾柄鳞20。

标准长为体高的4.2-4.8(平均4.5)倍,为头长的4.9-5.2(5.0)倍,为尾柄长的4.4-4.8(4.7)倍,为尾柄高的8.1-8.9(8.6)倍。头长为吻长的2.5-2.7(2.6)倍,为眼径的10.0-11.4(10.7)倍,为眼间距的2.3-2.6(2.4)倍,为尾柄长的0.9-1.0(0.93)倍,为尾柄高的1.65-1.75(1.7)倍,为须长的1.35-1.6(1.5)倍,为口宽的4.4-5.2(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倍左右。

体长,呈圆筒状,尾柄部侧扁,腹部圆.头小,略平扁,头后背部稍隆起.眼小,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宽阔而平.鼻孔大,大于眼径,位置靠近眼的前方.口下位,稍呈马蹄形,略宽.上下唇均较发达,两侧口角处的唇稍游离,唇后沟略前伸,在颐部中断,其间距稍狭窄(较铜鱼为宽)。口角具须1对,较粗长,末端可超过前鳃盖骨的后缘.鳃把短小,排列较稀疏.下咽齿1行,第一枚齿顶端钩曲,第二、第三两枚为臼齿状,咀嚼面宽广,具1齿槽,除第一枚外,其余各齿顶端斜切.鳞片较小,游离部分略尖长;胸鳍基部具不规则的小鳞片,腹鳍基部也具少数小鳞;背鳍、臀鳍基部具鳞鞘,尾鳍基部覆盖有鳞片.侧线完全,极为平直。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约与距臀鳍基部中点相等.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臀鳍,其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不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与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相等.尾鳍分又稍浅,上下叶稍圆,上叶较下叶略长.肛门较近臀鳍,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5处。

脊椎骨4+48-49。鳔较大,2室,前室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细长,末端尖,其长为前室的2.3倍左右。肠略长,肠长超过标准长,约为标准长的1.1倍。腹膜淡黄色。

体青灰略带黄色,背部较深,体侧上部有青紫色的斑块,腹部带灰白色;背鳍灰黑,其他各鳍灰色带黄,鳍间膜下段呈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为中下层生活鱼类,喜栖息在水流缓慢、底质多砂砾的水体中。常成群活动,冬季潜伏于深水岩石下或深沱中,开春溯游产卵。


繁殖习性
生殖期5-7月,成小群或不分群产卵,卵沉性,但可随水漂流发育。9-10月份退至下游。幼鱼食其他鱼类的鱼苗,成鱼主食底栖动物。

圆唇鱼


中文名称圆唇鱼

拉丁名称Cycl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圆唇鱼属

拉丁属名Cyclocheilichthys Bleeker,1859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胸鳍条1,17;腹鳍条1,9;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3.5-4.3.2,稍呈匙形,顶端稍弯。侧线鳞35[6/(3-V)]36;背鳍前鳞10-11。

标准长为体高的3.1倍,为体厚的8.4倍,为头长的3.6倍,头长为头高的1.5倍,为头宽的2.1倍,为眼径的3.6倍,为前眶骨长的4.1-4.2倍,为第一下眶骨长的7.3倍。吻长和眼径相等,前眶骨长为高的1.9倍。眼后头长为眼径的1.7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倍。第一下眶骨的长为其高的3.2倍,前眶骨的高为第一下眶骨的高的3倍。

上颌比下颌为长,向后达到眼前缘的垂直线。眼间距稍凹陷。下颌会合处有一明显突起。唇薄,下颌无角质鞘。须2对,后须较长,眼的直径为前对须的2.3倍,为后对须的2倍。头后(被鳞的起始)到背鳍基后端的距离,为吻端到头后距离的2倍。标准长为吻端到背鳍距离的1.93倍,背鳍起点距吻端和距尾鳍基约相等;腹鳍基稍前于背鳍起点的垂直线,标准长为从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距离的4.6倍,为从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距离的3.5倍。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成粗壮硬刺,其后缘具大约20个锯齿,硬刺比头为短。尾柄长为其高的1.6倍,头长为尾柄长的1.6倍,为尾柄高的2.4倍。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圆鄂针鱼


[学名]: Tylosurus strongylurus
[资源名称]: 圆鄂针鱼
[外文名]: Spottail needlefish
[别名]: Strongylura strongylura、圆颌针鱼
 
[形态特征]:
 
体长200~254毫米。体细长、圆柱形稍侧扁,头部及尾部显著侧扁。体长为体高的15.5~18.5倍,为体宽的18.2~22.3倍。头长,体长为头长的2.7~2.8倍。吻特别突出,前上颌骨和下颌骨延长形成喙,头长为吻长的l.4~1.6倍。眼中等大,侧位较高。眼间隔微凹,宽大于眼径,头长为眼间隔的10.5~13.3倍。鼻孔三角形,紧位于眼前上侧缘。口长大,水平。下颌微长于上颌。两颌具细绒毛状尖锐牙带,内侧各具一行大形的犬牙,排列稀疏。鳃4个,鳃孔宽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9,鳃丝发达,无鳃耙。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在腹鳍基至臀鳍后基间。 体被以细小的圆鳞,排列很不规则,仅吻基都上方,额部前方及前鳃鳃盖与鳃盖上具鳞,余省裸露。侧綫鳞位低,近腹缘,起于峡部后方,止于尾鳍基中部,于胸鳍下方具一向上分枝,伸达胸鳍基都。 背鳍,臀鳍前部2鳍条不分歧。背鳍位于背部的远后方,起点在臀鳍2~4分歧鳍条的基部上方。胸鳍较短,尚不及眶后头长。腹鳍位于腹部较后方,约于眼中部至尾鳍基的中间。尾鳍后缘圆形,下部鳍条稍突出。 新鲜标本体背方翠绿色,头上,吻部呈暗绿色,体背上正中綫具一条较宽的暗绿色纵带,起于后头部,止于背鳍的前方,纵带两侧又各具一平行的暗绿色细綫,体侧及腹面具闪光银白色,由胸鳍基部上方至尾鳍基具一纵行闪银色带,前方很细,于腹鳍后方;背鳍、臀鳍间变宽。背鳍及尾鳍边缘淡黑色、胸鳍淡绿、尾鳍基部具一约与瞳孔同大的眼状斑。臀、腹鳍无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南海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红海,非洲东都各海中。  
[水域环境]:海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发现于沿岸区域与红树林林列的舄湖了, 也进入淡水。 肉食性。 主要吃小鱼, 尤其鲱鱼。 生存在温度范围从 26 到 29 度。 卵生的. 卵可能被发现于在卵的表面上的卷须水依附于目标。

马口鱼


中文名称 马口鱼
拉丁名称 Opsariichthys bidens Gunther
英文名称 Korean piscivorous chub
地方名称 南方马口鱼、桃花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马口鱼属
拉丁属名 Opsariichthys Bleeker,1863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侧线鳞45~47。下咽齿3行,145一441。鳃把外侧10,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3.1~4.3倍,为头长的3.5一3.9倍,为尾柄长的4.7~5.2倍,为尾柄高10.2~11.3倍。头长为吻长的2.7~3.2倍,为眼径的5.0~6.2倍,为眼间距的3.1一3.3倍。体延长,侧扁。吻长,其长略大于宽,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嵌合。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鳃耙短小而稀疏。下咽齿圆柱形,顶端尖而长。测线完全,前段弯向体侧腹方,后端向上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不达腹鳍,其末端可达胸、腹鳍间距的3/5处。腹鳍外缘略钝圆,起点约与背鳍不分支鳍条相对。鳔2室,后室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银白色。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的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雄鱼在生殖期出现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鳍有显眼的珠星,臀鳍的第1~4根分支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很鲜艳的婚姻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山涧急流、底质为砂石的小溪中。通常集群活动,摄食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

圆腹雅罗鱼


[学名]: Leuciscus idus(Linnaeus)
[资源名称]: 圆腹雅罗鱼
[外文名]: ide,silver orfe
[别名]: 中白鱼
 
[形态特征]:
  体长形,较高,侧扁。头短小。吻钝圆。口前位,中等大,马蹄形。口裂倾斜,上下颌约等长。鼻孔小,距眼前缘较距吻端近。眼中等大,眼后缘距吻端小于距鳃盖膜后缘。两眼间上部隆起。鳃耙短小,排列稀疏。鳃盖膜于峡部相连。咽齿细长,稍侧扁。呈锥形,末端钩状。 体被除数圆鳞,中等大。腹鳍基有腋鳞。侧线完全,侧中位。 背鳍基短,起点后于腹鳍基点。臀鳍下缘微凹。胸鳍亚胸位,起点与鳃盖膜后缘基本相接,末端后延不达腹鳍基。腹鳍腹位,末端后延不达肛门。尾鳍深叉形,上下叶末端尖。 体背灰黑色,两侧为银灰色,鳞后缘黑色,腹部白色。胸鳍、腹鳍和臀鳍为黄褐色。
 
[原产国家]:北欧至西伯利亚水系及中国额尔齐斯河水系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北欧至西伯利亚水系及中国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北欧至西伯利亚水系,在我国仅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水系,现乌伦古湖也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河道及湖泊中。

镊口鱼


中文名称镊口鱼


拉丁名称Forcipiger longirostris (Broussonet)

异名黑镊口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蝴蝶鱼科

拉丁科名Chaetodontidae

中文属名镊口鱼属

拉丁属名Forcipig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至太平洋,向东直至墨西哥西岸,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甚侧扁而高。吻延长呈管状,向前突出,口小,前位,口裂平直,颌齿甚小而尖,密生在两颌前部。体被细小弱栉鳞,侧线完全,延伸至尾鳍基。背鳍11-13鳍棘。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黑背圆鄂针鱼


[学名]: Tylosurus melanotus
[资源名称]: 黑背圆鄂针鱼
[外文名]: Keel-jawed needle fish、blackfin longtom
[别名]: Tylosurus acus melanotus、黑背圆颌针鱼
 
[形态特征]:
 
背鳍23~25;臀鳍20~21;胸鳍13~15;腹鳍6;尾鳍15。侧綫鳞249~295。 体长687~1040毫米。体呈长圆柱形,较侧扁,尾柄后部平扁,体长为体高的12.3~13.8倍,为体宽的14~16.5倍。头长,体长为头长的3.3~3.5倍。吻特别突出。 由前上颌骨及下颌延长形成一细长的喙。眼较大,呈长椭圆形,侧位较高,眼间隔宽,大于眼径,微凹。鼻孔大,呈三角形,紧位于眼前方额部侧缘上。口大,水平状,两颌近等长。颌上具细尖锐的绒毛状牙带,内侧各具-行大犬牙,排列稀疏,舌上具细小颗粒状牙。鳃4个、鳃孔宽大、鳃丝发达,无鳃耙,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5。肛门紧位于臀鳍的前方。体上被细小的圆鳞,排列很不规则,头上仅前鳃盖及鳃盖部及额部具鳞,余皆裸露无鳞。侧綫较低,近腹缘,前方起于峡部后方,于胸鳍基部的前方侧綫向上伸出一条分枝,侧綫鳞于尾柄的后部,尾鳍基都的前方形成-綫状隆起嵴。 背鳍很长,最前2鳍条不分歧,位于背部的远后方,起点在臀鳍第二不分歧鳍条或分歧鳍条1~2条基部的上方。背、臀鳍以2~3为最长,后部鳍条逐渐变短。胸鳍较短,约等于眶后头长,侧位较高。腹鳍较短,位于眼中部至尾鳍基部的中间。尾叉形,下叶长于上叶。 新鲜标本,体背方呈暗绿色,头顶部及各鳍鳍条呈淡翠绿色,体背方正中綫上具-较窄的深绿色纵带,起于后头部背鳍的前方,颌上大犬牙为翠绿色,背鳍及臀鳍的前部,胸鳍后半部及尾鳍后缘及上叶均呈淡黑色,体侧及腹面均为银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日本琉球,印度尼西  
[气候带]: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琉球,印度尼西亚,澳洲等诸海中。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发现于外海与沿岸水域了。 主要吃小鱼。 市场上大部份生鲜地销售。 肉是有好品质的。卵生的. 卵可能被发现于在卵的表面上的卷须水依附于目标。

鲸口鱼


中文名称 鲸口鱼
拉丁名称 Cetomimus indagator Rofe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鲸头鱼目
拉丁目名 Cetomimiformes
中文科名 鲸口鱼科
拉丁科名 Cetomimidae
中文属名 鲸口鱼属
拉丁属名 Cetomimu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头大,口甚大,前位,口裂远超过眼的后缘,眼极小,皮肤疏松,无鳞,头部侧线管孔明显,体上则有很大的管孔,肛门及背、臀鳍基部有发光器官。无腹肋,背、臀鳍位于体之后部,相对,无鳍棘,有13~35鳍条,无腹鳍。脊椎骨39~58。生活时褐色或橙色,上下颌及各鳍为橙色。

卷口鱼


[学名]: Ptychidio jordani Myers
[资源名称]: 卷口鱼
[外文名]: ratmouth barbel
[别名]: 嘉鱼、老鼠鱼
 
[形态特征]:
  体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背部隆起。头小,较体高为小,吻显著地向前突出,吻皮下包。其边缘裂成10~12条有侧支的流苏,流苏基部有多数圆锥形小乳突。下唇的边缘和腹面有许多呈短须状的小乳突。上唇消失。上颌的前部尖狭,具角质,和吻皮分离;下颌略呈弧形,其前缘也有发达的角质层,有深沟和下唇分离,上颌两侧端有系带,在口角处连于下唇。唇后沟短,深藏于颏沟之内,止于系带的外方,另有很发达的颏沟,使颏部形成一狭长的区域。口下位。须2对,约等长。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3.5一47.5%。背鳍外缘内凹,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为最长,超过头长。腹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一或第二根分枝鳍条的基部相对,其末端达到或超过肛门。肛门距臀鳍起点约2~3个鳞片。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其末端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鳞中等大,大小不一,且排列不整齐,因个体不同,在侧线鳞和围尾柄鳞数有较大的变动范围。侧线完全,平直。鳔2室,前室椭圆,包于较厚的膜质囊内,后室前端1/4处为椭圆形,其后变为细长,其长度为前室的2.5~3.0倍。体背部棕黑色,腹部浅黄色。每个鳞片中央有一黑灰色的斑块,边缘为灰白色。胸部及偶鳍基部橙黄色,其它各鳍浅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广西  [原产地区]:珠江流域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台湾,珠江水系,特别是西江一带  

南方马口鱼


中文名称 南方马口鱼
拉丁名称 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bidens Gunth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马口鱼属
拉丁属名 Opsariichthys Bleeker,1863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9;侧线鳞45~47;下咽齿3行,145-441。鳃耙外侧10,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3.1~4.3倍,为头长的3.5~3.9倍,为尾柄长的4.7~5.2倍,为尾柄高的10.2~11.3倍。头长为吻长的2.7~3.2倍,为眼径的5.0~6.2倍,为眼间距的3.1~3.3倍。体延长,侧扁。吻长,其长略大于宽,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缘凸起,两侧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嵌合。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鳃耙短小而稀疏。下咽齿圆柱性,顶端尖而长。侧线完全,前端弯向体侧腹方,后端向上延至尾柄正中。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不达腹鳍,其末端可达胸、腹鳍间距的3/5处。腹鳍外缘略钝圆,起点约与背鳍不分支鳍条相对。鳔2视,后室约为前室的2倍,腹腔膜银白色。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的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雄鱼在生殖期出现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部有显眼的珠星,臀鳍的第1~4根分支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很鲜艳的婚姻色。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山涧急流、底质为砾石的小溪中。通常集群活动,摄食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产卵期在6~8月份。第一年生长较迅速,可达7~11厘米。1龄鱼即有繁殖能力,系小型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9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中臀拟鲿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