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尖吻鲈

[学名]: Lates niloticus (Linnaeus)
[资源名称]: 尼罗尖吻鲈
[外文名]: Nile perch
[别名]: 尖吻鲈
 
[形态特征]:
  尼罗尖吻鲈体延长,侧扁,头尖;眼上侧位,眼间隔平坦,鼻孔每侧2个,后鼻孔较大,背缘呈弧形,前端下凹至背鳍前隆起。口尖,稍斜,吻尖,口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骨有绒毛细齿无犬齿,上颚达眼后缘;前鳃盖下缘有强棘;鳃盖后缘呈锯齿状,有一硬棘。两背鳍间有一深缺口,第一背鳍有棘Ⅶ~Ⅷ,第二背鳍有鳍条10~14个。胸鳍短,圆形。腹鳍圆,呈扇形。被鳞为栉鳞,中等大小,侧线清晰与体背缘平行,具侧线鳞60~80枚。尾鳍圆滑、不分叉,肛门靠近臀鳍。成鱼鱼体为银白色,并有暗色条纹,幼鱼背部大多有青黑色的斑块,下半部则呈银色,随所处环境而变化,眼睛金褐色。
 
[原产国家]:塞内加尔、刚果等地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非洲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约192  
[地理分布]:尼罗河流域、Mariout湖和西非的大部分主要河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尼罗尖吻鲈是生活在淡水或低盐度水体中的肉食性鱼类,湖泊的深水区都有发现,沿岸的岩石区和溶氧量较低的地方较少。

相关知识

尖吻拟鲽


中文名称尖吻拟鲽


拉丁名称Pseudopleuronectes herzensteini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黄盖鲽属

拉丁属名Pseudoplouronec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5-37。颌齿侧扁,呈门齿状,紧密排列,有时形成一切缘,有眼侧颌齿数少,在6枚以下。背鳍69-75,臀鳍54-57,体长为体高的2.1-2.7倍,为头长的3.7-4.2倍,眼间隔无鳞或被此致少退化鳞片,头长为眼侧上颌骨的4.4-4.7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6-4.0倍,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鳞68-75,至背鳍基底间具20-26行鳞。

生活习性
海水鱼。

尖吻小公鱼


中文名称尖吻小公鱼

拉丁名称Stolephorus heterlolba (Ruppell)

英文名称sharpnose anchov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鳀科

拉丁科名Engraulidae

中文属名小公鱼属

拉丁属名Stolepho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印度尼西。

形态特征
体长。吻突出。眼中大。上颌骨后端一般不超过鳃孔。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和舌上有细齿。鳃耙5-50。鳃盖条11-13。椎骨少于46个。鳞薄,易脱落。腹鳍前的骨刺少于9个。背鳍始于臀鳍前方。背鳍前方无分离而平伏的小棘。臀鳍条15-23。臀鳍始于背鳍基镀后方。吻很突出,上颌骨末端圆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尖吻黄盖鲽


中文名称 尖吻黄盖鲽
拉丁名称 Pseudopleuronectes herzensteini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鲽形目
拉丁目名 Pleuronectiformes
中文科名 鲽科
拉丁科名 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 黄盖鲽属
拉丁属名 Pseudoplouronect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两眼间隔呈嵴状,裸露或被鳞,上眼磷近头背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中大,头长为上颌骨长3倍以上。无眼侧颌齿较发达,齿钝锥形,矛尖形或具截形尖端,1行。背鳍起点在无眼侧后鼻孔的后方和上眼的背上方,全部鳍条不分支,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较长,中部鳍条分支。腹鳍基底短,略对称。体被小鳞,栉鳞或圆鳞,鳞棘短而数少,侧线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弯曲部,无颞上支或仅具1短的颞上支,椎骨35~37。颌齿侧扁,呈门齿状,紧密排列,有时形成一切缘,有眼侧颌齿数少,在6枚以下。背鳍69~75,臀鳍54~57,体长为体高的2.1~2.7倍,为头长的3.7~4.2倍,眼间隔无鳞或被此致少退化鳞片,头长为眼侧上颌骨的4.4~4.7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6~4.0倍,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或弱栉鳞,侧线鳞68~75,至背鳍基底间具20~26行鳞。

突吻尖鼻箱鲀


中文名称突吻尖鼻箱鲀


拉丁名称Rhynchostracion rhinorhynchus (Bleek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鳞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Balistoidei

中文科名箱鲀科

拉丁科名Ostraciontidae

中文属名尖鼻箱鲀属

拉丁属名Rhynchostraci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南部。

形态特征
体甲大致为五棱状,背侧棱和腹侧棱发达,背部有一低的背中棱。体甲在背鳍及臀鳍后方闭合。头短,吻部有一明显的向前方的尖突。口小,前位。齿细长柱状,上下颌齿各1行。背鳍1个,位置稍后,具9鳍条,臀鳍背鳍相似,具9鳍条,胸鳍下侧位,尾鳍圆截形。第一骨板上有4个以上黑色斑点,臀鳍基底有部分在背鳍基底下方,背中棱较低。

生活习性
海水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0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红眼直线脂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