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银鱼

中文名称有明银鱼

拉丁名称Salanx ariakensis kishinouye

英文名称Ariake ice-fish

异名白饭鱼(广东)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河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laxioidei

中文科名银鱼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属名银鱼属

拉丁属名Salanx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沿海、长江水系、珠江口和台湾。

形态特征
背鳍Ⅱ-10-11;臀鳍Ⅱ-25-26;腹鳍Ⅰ-6;胸鳍Ⅰ-7-8。鳃耙1-3+1+7-9=9-13。

体长为体高的12.4-15.8(平均13.7)倍,为头长5.2-5.8(5.5)倍,为尾柄长9.3-10.6(10.2)倍。头长为吻长的2.3-2.5(2.4)倍,为眼径7.4-9.5(8.4)倍,为眼间距3.3-3.8(3.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4-3.3(2.8)倍。

体细长,前部较圆,后部侧扁。头扁平。吻尖长呈锐角。眼圆,等于眼部头高,位于头前侧半部并略斜向腹面,眼间宽平。口前位,口裂平。两颌等长。前颌骨前部增宽并延长,形成锐三角形。上颌骨末端不达眼前缘。下颌骨前部有突起。具2个犬齿并穿出口盖。下颌具三角形前骨突并每侧有齿2-7个。上颌齿8-15个。前颌齿4-7个,大且后弯。下颌齿7-11个腭齿较小,1行,5-8个。舌无齿。舌端尖或圆形。鼻孔位于眼前方。鳃孔发达。鳃4。具假鳃。鳃耙短小。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后腹部具脂膜。

背鳍约位于体后的1/4处。臀鳍始点在背鳍第3-4(♂)或6(♀)鳍条下方。雄鱼胸鳍呈尖角状,雌雄鱼肌肉基均不发达。尾鳍叉状。脂鳍起点与臀鳍基末相对(♂)或相距0.5-1毫米(♀)。

体裸露无鳞,仅雄鱼臀鳍基部具1行臀鳞。

新鲜鱼腹部有2行小黑点,至尾柄下成1行。吻端、沿下颌有黑点。胸鳍、腹鳍外缘黑色。雄鱼臀鳍基前部具黑斑。雌鱼不明显。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咸水生。

相关知识

居氏银鱼


中文名称 居氏银鱼
拉丁名称 Salanx cuvieri(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 whitefish,white bait,Cuvier's icefish
地方名称 白饭鱼(广东)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银鱼科
拉丁科名 Salangidae
中文属名 银鱼属
拉丁属名 Salanx Cuvier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Ⅱ~10~11;臀鳍Ⅱ~24~26;腹鳍Ⅰ~6;胸鳍Ⅰ~7~8。鳃耙1~2十1十6~8=8~11。
体长为体高的12.3~15.9(平均14.2)倍,为头长4.9~6.2(5.4)倍,为尾柄长8.8一10.6(9.5)倍。头长为吻长的2.2~2.4(2.3)倍,为眼径7.3~8.9(8.0)倍,为眼间距3.2一4.1(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5~4.0(3.5)倍。

体细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扁平。吻尖长,其长雌鱼等于眼后头长,雄鱼小于眼后头长。眼圆,与眼部头高相等

长鳍银鱼


中文名称长鳍银鱼

拉丁名称Salanx longianalis (Regan)

异名银鱼,长臂银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河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laxioidei

中文科名银鱼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属名银鱼属

拉丁属名Salanx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杭州、海宁、黄河水系和钱塘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Ⅱ-13。臀鳍条Ⅱ-26-29。鳃耙11。脊椎骨69。

体长为体高的9.72-12.66倍,为头长的4.95-5.66倍,为尾柄长的11.44-14.85倍,为尾柄高的22.66-26.77倍。头长为吻长的2.38-3.0倍,为眼径的9.4-11.5倍,为眼间距的3.6-4.8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3-2.0倍。

体细长,前部扁平,后部侧扁。头小。吻端尖。前颌骨三角形。两颌等长,口裂不伸达眼前缘。上颌齿较大,下颌齿较小,排列稀疏。舌窄尖,无齿。眼侧位。眼间距宽。鳃孔大。鳃耙短小,有假鳃。体光滑。雄鱼臀鳍上方有一行圆鳞。腹膜银白色。鳔单室。肠长为体长0.55倍。肛门紧位臀鳍前方。

背鳍位于体后部。有脂鳍。胸鳍短,侧位,基部有发达肌肉基。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5-7鳍条下方。尾叉形。

体白色半透明,腹缘有2行小黑点。

生活习性
入河口近海小型鱼类。海水/淡水/咸水生。

太湖新银鱼


中文名称 太湖新银鱼
拉丁名称 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
英文名称 Taihu lake icefish
地方名称 银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银鱼科
拉丁科名 Salangidae
中文属名 新银鱼属
拉丁属名 Neosalanx Wakiya et Takakai,193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2~13。臀鳍条Ⅲ~23。鳃耙16~17。脊椎骨57~60。
体长为体高的9.7~12.25倍,为头长的5.28~6.80倍,为尾柄长的6.7~10.0倍,为尾柄高的18.5~22.0倍。头长为吻长的3.2~4.0倍,为眼径的3.5~5.83倍,为眼间距的3.3~5.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4~3.5倍。

体细长,头胸部扁平,后部侧扁。腹鳍与肛门间有一高1毫米左右棱膜。头小。吻钝。口裂较大;上颌骨向后仲达眼下方。上颌齿2行,齿较尖锐,排列紧密,下颌齿一行。眼小,侧位。鳃耙细长,呈锥形。体光滑,仅雄鱼臀鳍上方具一列圆鳞。腹膜白色,透明。鳔单室,中大,纺锤形。食道长,胃粗短,肠长为体长的0.67倍左右。

背鳍位于臀鳍前上方。脂鳍小,位于臀鳍后上方。腹鳍起点距鳃孔较距臀鳍起点略近。胸鳍有肌肉基。

体洁白透明。尾鳍边缘有小黑点。雄鱼臀鳍基部中央有小黑点。雌鱼胸鳍到肛门间有2行小黑点。

生活习性 过河口鱼类,以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
繁殖习性 春季群繁殖期从3月上旬至5月中旬,繁殖盛期为4月上中旬,个别亲体也有提早和延后的现象,此时水温为625℃,盛产期水温为11.8一15.4℃。其胚胎发育见表3。秋季群繁殖期从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少数亲鱼有提早和延迟现象,此时水温1226.4℃。集中产卵的盛期不甚明显,一般是10月上中旬,水温20.218℃。

陈氏新银鱼


中文名称陈氏新银鱼

拉丁名称Neosalanx tangkahkeii (Wu)

异名白饭鱼(广东)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河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laxioidei

中文科名银鱼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属名新银鱼属

拉丁属名Neosalanx wakiya et Takahasi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口。

形态特征
背鳍Ⅱ-12;臀鳍Ⅱ-22-23;腹鳍Ⅰ-6;胸鳍28-31。鳃耙3-4+1+13-14=17-19。

体长为体高6.1-8.1倍,为头长5.6-5.9倍,为尾柄长15.7-20.6倍。头长为吻长3.2-3.4倍,为眼径4.7-5.6倍,为眼间距2.7-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0.8-1.2倍。

体长,侧扁。前背部体渐高,后背部渐低。头短而扁。吻钝。眼圆,略小于眼部头高,位于头侧前半部。眼间略凸。口前位。口裂中等大,略斜。下颌长于上颌或等长。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下方。齿微小;上颌齿明显,28-34个;前颌齿6-19个;下颌齿不明显,约2个;腭骨和舌无齿。唇细小,不发达。舌端凹。2鼻孔的形状、位置同前。鳃盖骨薄。鳃孔和假鳃发达。鳃4。鳃耙细长。鳃盖条3-4。鳃盖膜与峡部相连。

背鳍起点约位于体后2/5处,外缘微凸。臀鳍凹,起点在背鳍基后3-4毫米下方。腹鳍短小。胸鳍第1分枝鳍条延长(8)或否(9),肌肉基发达。尾鳍叉形。脂鳍起点约与臀鳍倒数第9鳍条相对;脂鳍基小于眼径而等于游离部分长。后腹部具脂膜。

体无鳞,仅雄鱼臀鳍基部具1行臀鳞。

新鲜鱼腹部具2排黑点。颏部具2黑点。上颌缘具黑色素。沿肩骨具数黑点。尾鳍中部具2黑点。雌鱼腹鳍具黑色素。

生活习性
海水/咸水生。

短吻间银鱼


中文名称 短吻间银鱼
拉丁名称 Hemisalanx brachyrostralis(Fang)
英文名称 shortnose noodle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银鱼科
拉丁科名 Salangidae
中文属名 间银鱼属
拉丁属名 Hemisalanx Regan,1908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0~12;臀鳍条Ⅲ,24一26;胸鳍条Ⅰ,8;腹鳍条Ⅰ,6;脊椎骨74~79。体长为体高的12.1~13.L倍,为头长的4.7~4.8倍,为尾柄长的8.4~8.9倍,为尾柄高的21.5~24.2倍。头长为吻长的2.4~2.6倍,为眼径的7.8~10.2倍,为眼间距的3.0~3.2倍。吻为三角形,吻长为吻宽的1.6~1.7倍。齿的排列和数量:前上颌骨1行9~11个;上颌骨1行10~11个;下颌骨1行12~14个;口盖骨1行9~10个。上颌稍长于下颌,下颌顶端有光滑的肉质垂,上有犬齿,穿过上颌。背鳍在臀鳍稍前的上方,胸鳍没有肌肉基。身体除腹部具有两行黑色小点、尾鳍满布黑色素外,其它各部均无色透明。

生活习性 平时生活于长江干支流中。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半年达性成熟。1冬龄鱼于4-5月从江河中进入湖泊,在湖边水草丛生地繁殖。亲鱼生殖后个体显著瘦弱,不久便死亡。

前颌间银鱼


中文名称前颌间银鱼

拉丁名称H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英文名称noodlegfish

异名面条鱼、面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河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alaxioidei

中文科名银鱼科

拉丁科名Salangidae

中文属名间银鱼属

拉丁属名Hemisalanx Regan,190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海、东海、黄河水系、钱塘江水系、鸭绿江口、长江口和瓯江口。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1-13;臀鳍条Ⅲ,23-28;胸鳍条8-9;鳃耙9-13;脊椎骨68-72。体长为体高的10.9-11.5倍,为头长的5.8-6.3倍,为尾柄长的7.2-8.0倍,为尾柄高的30.0-38.0倍。头长为吻长的2.7-3.1倍,为眼径的6.1-6.6倍,为眼间距的2.8-3.2倍。雌雄性有显著的区别,雄性臀鳍的上方,身体两侧均有一排鳞片,一般为18-21个,且臀鳍前部的鳍条特别伸长,后部鳍条略弯曲成为波浪状。雄性的胸鳍比雌性的显著长些。雌性体长为胸鳍长的14.4-15.3倍,雄性为7.3-7.6倍;雌性体长为腹鳍长的12.8-14.4倍,雄性为12.2-12.7倍;雌性体长为臀鳍基部长的8.2-8.8倍,雄性为7.1-7.4倍。身体细长,略为圆筒形。头部上下扁平,吻较圆钝,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口盖骨和下颌都有一排细齿;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有一个肉质突起;舌上没有齿;前上颌骨前部略向前伸出,下颌骨的前部有一对大齿。背鳍和臀鳍位于体后3/4处,臀鳍起点在背鳍的第2-3根鳍条下方,脂鳍位于背鳍终点到尾鳍基部距离的中点,胸鳍肌肉基不显著。身体透明无色,浸在福尔马林中的标本变为不透明白色。从头的背部可以清楚地看到脑的形状。沿着肩骨有一行黑点,从胸部起经过腹部直达臀鳍前端有二行黑点,这二行黑点各沿臀鳍基部向左右分开,延到臀鳍后端会为一列,直达尾鳍基部。在胸鳍第一鳍条及尾鳍上散布着一些黑色小点。

生活习性
银鱼主要以小虾,桡足类及鱼苗为食,是一种喜在水上层活动的小型鱼类,它又是种生长在海中而到咸谈水区域产卵的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3月下旬开始从海洋到长江三角洲进行生殖洄游,亲鱼产卵后死亡。受精卵随水流到海中发育生长,到第二年又来河口产卵,这样便形成了长江口一年一度的银鱼渔汛。

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银鱼的生殖季节是3月中旬到4月底,3月中旬(水温8℃左右)鱼群开始从海中向长江口游动,4月中旬亲鱼大批来到,此时是生殖盛期(水温18℃),4月下旬在渔获物中出现大批刚产过卵的个体;5月上旬产卵期结束,在渔业上也停止捕捞。产卵场分布在南通至崇明南门港一带江段内,亲鱼在江中水流的上层产卵。银鱼来到长江口时,性腺已发育到Ⅳ期。雄性精巢虽已成熟,但极不明显,仅有右侧的一个,位于腹腔后部靠近泄殖孔处,呈略带白色的透明体状。雌性卵巢在腹腔内的位置是前后排列,左侧卵巢在肠管前段的左边,右侧卵巢在肠管后段的右边,形成左前布后的位置。Ⅴ期卵巢透明稍带黄色,卵径0.8-0.95毫米,卵粒透明无色,粘性,卵膜上有花纹状的丝状体,受精卵遇水后丝状体在卵的一端成为一束,另一端则散开,以此粘附于其他物体上。统计了9尾银鱼的绝对怀卵量,变动幅度为3 174-6 666粒,卵为一次产出。人工授精卵粒,在不同水温条件下孵化时间差别很大,水温10-13℃时需12天又22小时,水温17-21℃时只需5天又16小时便孵化了。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3.1毫米,69对肌节,眼上有一黑点,有胸鳍芽。孵出后10天左右卵黄囊消失,肠管已通,能自由摄食。

太湖短吻银鱼


中文名称 太湖短吻银鱼
拉丁名称 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银鱼科
拉丁科名 Salangidae
中文属名 新银鱼属
拉丁属名 Neosalanx Wakiya et Takakai,1937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3~14;臀鳍条Ⅲ,24~25;胸鳍条25~26;脊椎骨54~60。体长为体高的7.6~10.8倍,为头长的5.8~6.4倍,为尾柄长的15.5~20.1倍,为尾柄高的9.7~11.0倍。头长为吻长的3.4~4.0倍,为眼径的4.0~6.0倍,为眼间距的3.2~4.5倍。个体较小,吻短。吻的两侧稍向内凹,显得较狭。齿的分布和数量:前上颌骨1行1~7;上颌骨1行19~26;下颌骨1行6个。下颌长于上颌。胸鳍有肌肉基。背鳍位于臀鳍和腹鳍中间的上方。

彩虹明樱蛤


[学名]: Moerella iridescens
[资源名称]: 彩虹明樱蛤
[外文名]:
[别名]: 海瓜子,梅蛤,黄蛤,扁蛤
 
[形态特征]:
  贝壳小型,长卵形,壳高约为壳长的3/5,为壳宽的2倍。壳顶位于背缘偏后方,较尖,稍突出。%133%前端边缘圆,后端背缘斜向腹方延伸,呈截形。两壳大小近等,两端稍不等,前端长,后端微向右弯曲。外韧带凸出,黄褐色。贝壳表面平滑,灰白色,略带肉红色,有彩虹光泽。同心生长轮纹明显且细密。 壳质薄脆,内面与表面颜色相同,铰合部狭,两壳各具2个主齿,呈倒V形,前主齿片状,后主齿强大,三角形,末端具分叉。闭壳肌痕和外套痕明显。外套窦深,其前端几乎与前闭壳肌相连。
 
[原产国家]:西太平洋沿岸中国和日本、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大洋洲北  [原产省份]:浙江、福建  [原产地区]:我国的浙江舟山、福建沿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西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和大洋洲北岸,在我国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主要分布于浙江和福建沿海。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层至10余米浅海的泥沙或泥质滩涂中。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营埋栖生活,多栖息于潮流较弱、海况稳定、水动力条件较好的内湾。壳埋在底质中,水管露出滩面,张开触手,进行滤水,退潮时水管缩回壳内。栖息深与年龄、气候等有关,低龄贝比高龄贝浅,夏冬季比春秋季深。 对生活的底质要求较低,在泥沙、泥质底质中均能良好生活。它的钻潜能力较强,能迅速钻入底质中。 在自然海区,随着季节转移或者底质环境恶化等原因,它们有转滩迁移现象,春季在中潮带下区至低潮带上区为多;夏秋季以中潮带下区为多,冬季在低潮带及潮下带较多。

银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银鱼是一种半透明状的鱼类,样子十分好看,在生活中也是一种人们经常吃的食物。那么银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一、银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银鱼属于淡水鱼,平时在近海生活,只有生殖时期才会跑到淡水中繁殖,平常是吃浮游生物为主。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

二、银鱼价格大概多少钱一斤?

银鱼价格是鱼类中不算贵的,一般在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一斤,这里是指的新鲜的。干制的银鱼价格稍微贵一些,因为干制后分量就比较少了,基本在三十到五十元一斤。冷冻后的银鱼价格就差异比价大了,也远销国外。

大家在购买银鱼的时候,如果是要补身体的话建议去大的水产市场购买新鲜的,如果是当作平时的小零食来吃,可以买已经加工好的银鱼干,味道也是十分鲜美的,既美味、又健康。

挑选银鱼的时候要尽量选择身体没有斑斑点点、颜色洁白如银、眼珠没有凹陷的,这样的银鱼更新鲜。

明鳍袋巨口鱼


中文名称 明鳍袋巨口鱼
拉丁名称 Photonectes albipennis(Doderlein)
英文名称 whitefin dragonfis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黑巨口鱼科
拉丁科名 Melanostomiatidae
中文属名 袋巨口鱼属
拉丁属名 Photonecte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5;臀鳍18~20;无胸鳍,腹鳍7。鳃耙0+6~9。脊椎骨53~57。
体长为体高7.9~8.1倍,为头长9.6~11.6倍,为背鳍基长7.9~11.3倍,为臀鳍基长7.8~10倍,为颏须长4.2~4.9倍。头长为吻长8.1~11倍,为眼径3.4~5.5倍,为眼间隔2.3~3.1倍,为上颌长0.8~0.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4~2.7倍。

体柔软,延长,侧扁,体中部稍高,尾柄短细。头中大,背缘平直,头长约等于头高。吻短,约为眼径之半。眼中大,位于头的前上部。眼间隔稍宽凸,大于眼径。鼻孔小,位于眼上方。口大,颇斜裂,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缝合部凹入,与下颌突起嵌合。下颌显著上弯,长于上颌。牙细小,均可后倾,两颌各具1行牙,前颌骨具8牙,较大;上颌骨约25牙,直立;下颌约具50牙,倾斜,犁骨每侧具3牙,大于颌牙,腭骨每侧具3~4行,基鳃骨具前后2群牙,每群6~8牙,分列2行。颏部具1须,长于头长,端部具椭圆形白色球状体,球状体后端具1根黑色细丝。鳃孔大,向前伸达颏须基部后方。鳃盖膜与峡部相连。无鳃耙,第一至第三鳃弓具鳃齿,第4鳃弓无鳃齿;第一鳃弓下支具6~9对。无假鳃。

体无鳞。具发光器,眼后(PTO)1个,长三角形,位于眼下和眼后,其长大于眼径,鳃条部(BR)6;体侧2行,腹侧行50~53,其中胸前(IP)8,胸部腹侧(PV)29~30,腹部腹侧(VAV)13~15(最后4个位于臀鳍基上);体侧行47~50,其中胸部体侧(OV)25~26,腹部体侧(VAL)12~13,尾部(AO)10~11。此外,体侧还具40余条微小发光器横点纹,腹缘有2纵行微小发光器点纹;头部亦具许多小发光器点。

背鳍1个,显著后位,在尾部与臀鳍相对。无脂鳍。臀鳍约始于背鳍起点稍前方。无胸鳍。腹鳍较长,位于体的中部后方,后端不伸达肛门。尾鳍小,分叉,下叶略长于上叶。

头体黑色。各鳍灰白色。胃大,黑色。腹膜暗灰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黑体拟灯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