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盔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8

中文名称细鳞盔鱼


拉丁名称hologymnosus semidiscus (Lacepede)

异名Hologymnosus annulatus (Lacepde,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隆头鱼科

拉丁科名Labridae

中文属名细鳞盔鱼属

拉丁属名hologymnos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沿海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吻钝圆,口较小,前位,唇较厚,具唇褶,颌齿1行,前方具4枚犬齿,下咽齿锥形,后行中间1枚不比其他大,前鳃盖骨边缘光滑,体被小圆鳞,侧线鳞90枚以上,头部无鳞,背鳍Ⅸ-12-13,臀鳍Ⅲ-12,尾鳍截形,上下叶稍延长。侧线鳞106-120,体侧具10余条褐色横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细鳞裂腹鱼


中文名称细鳞裂腹鱼

拉丁名称Schizothorax chongi (Fang)

英文名称finescale schizothoracin

异名洋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裂腹鱼属

拉丁属名Schizothorax Heckel,183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长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2,5;胸鳍条1,18-20;腹鳍条1,10。侧线鳞92[(35-43)/(27-35-V)]102。下咽齿3行,235-532或234-432。鳃耙外侧19-25,内侧30-36。脊椎骨40-41。体长为体高的3.5-4.0倍,为头长的3.9-4.8倍,为尾柄长的5.0-5.7倍。头长为头高的1.4-1.5倍,为头宽的1.5-1.7倍,为吻长的2.8-3.6倍,为眼间距的2.2-2.7倍,为眼径的3.7-6.1倍,为口宽的2.3-3.3倍,为前须长的4.0-6.5倍,为后须长的3.2-4.8倍,为背鳍刺长的1.0-1.4倍。口宽为口长的2.0-4.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7倍。体较长,侧扁,背部隆起。吻圆钝。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前缘有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表面有乳突。居后为连续。须2对,后须稍长,其长度稍大于眼径,前须末端到达后须基部或延至眼球中部的下方,后须末端接近或达到眼球后缘的下方。胸部自鳃峡以后有明显的鳞片。背鳍刺粗壮,侧扁,其近基部2/3-5/7部分每侧有18-31枚深的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前。下咽骨较狭窄,呈弧形,长度为宽度的2.6-3.8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微弯曲,咀嚼面内凹呈匙状。鳔2室,后室长度为前室的2倍。肠管长为体长的2.0-3.5倍。腹腔膜黑色。体背部青灰色,腹侧银白色,尾鳍带红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细鳞铲颌鱼


中文名称细鳞铲颌鱼

拉丁名称Varicorhinus lepturus (Boulenger)

英文名称slendertail shoveljaw fish

异名细尾铲颌鱼,Scaphesthes leptur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突吻鱼属

拉丁属名Varicorhinus Ruppell,183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闽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Ⅳ-8;臀鳍Ⅲ-5;胸鳍Ⅰ-18;腹鳍Ⅰ-9。侧线鳞48[(6.5-7.5)/(5-V)];背鳍前鳞15-16;围尾柄鳞16。下咽齿3行,235-532。第一鳃弓外鳃耙16。

体长为体高的3.4倍,为头长的4.6倍。头长为吻长的2.7倍,为眼径的4.1倍,为眼间距的2.0倍,为尾柄长的1.1倍,为尾柄高的2.2倍,为口宽的2.2倍。眼间距为尾柄高的1.1倍。

体略呈长菱形,侧扁,尾柄细长。头小。吻钝。口下位,横裂而微弯。唇薄。无须。眼侧上位。

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不为硬刺。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臀鳍。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细鳞大麻哈鱼


中文名称细鳞大麻哈鱼

拉丁名称Oncorhynchus gorbuscha Walbaum (pink salmon)

英文名称pink salmon,humpback salmon

异名罗锅子、驼背大麻哈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大麻哈鱼属

拉丁属名Oncorhynchus Suckley,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省和阿拉斯加东南沿海,我国黑龙江,原苏联、勘察加水域。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口端位。尾浅叉,脂鳍小。侧线完全,鳞细小。与大麻哈鱼比较头较短,生殖期雄鱼体高增大,头后背鳍前部似驼峰,隆起呈佝偻状。吻变窄向前伸长,上下吻端相向弯曲如钳形;不能闭合,颌骨向后伸过眼后,上下颌与梨骨有尖齿。背鳍Ⅲ-Ⅳ,10-12,臀鳍Ⅱ-Ⅲ,12-14。侧线鳞155-194。鳃条骨13-15,鳃耙28-32。幽门盲囊105-136。椎骨67-69。体长为体高的3.7-4.9(4.5)倍,为头长的4.1-5.6(4.9)倍,为尾柄高的12.8-14.9(13.9)倍;头长为吻长的2.8-4.7(3.8)倍,为眼径的6.0-7.8(7.1)倍,为眼间距的2.2-2.9(2.6)倍。体色背部为苍青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背部及尾鳍上有不同形状的椭圆形黑斑点,各鳍灰色。

生活习性
驼背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属中生活周期最短的种类,仅在海域生活一年即性成熟溯河洄游,进入我国江河的是生殖产卵洄游群体,每年9月上旬溯河,9月中旬数量增加,9月末数量明显减少,至10月上旬结束。溯河距离比大麻哈鱼短,仅洄游到江河下游河段。在黑龙江水系只洄游到下游河段。海洋生活阶段的水温在13℃以下;进入淡水产卵繁殖的水温8℃以下。幼鱼栖息水域条件同大麻哈鱼,以捕食小型鱼、虾类为食。

海水/淡水生。

繁殖习性
驼背大麻哈鱼一生只生殖一次。性成熟年龄为1+龄(即出生后第2年)。溯河生殖群体为1+龄组成,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长为43.5(43-45.5)厘米,平均质量为960(875-1 100)克。生殖力为0.1万-0.14万粒,平均为0.12万粒。成熟卵径为5.9-6.0毫米,为沉性卵。性比为1∶1,产卵期在9月上旬至下旬。产卵场位于河流下游,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深0.7米左右,砂砾底质。产卵行为同大麻哈鱼,产卵后将受精卵覆盖,雌雄亲鱼不久死亡。受精卵在冬季冰下孵化,至翌年2-3月孵化仔鱼。稚鱼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5月出降河入海,降河期较大麻哈鱼稚鱼为早。

细鳞鯻


中文名称细鳞鯻


拉丁名称Therapon jarbua (Forskal)

英文名称threestripe tigerfish, thornfish, jarbua therapon, crescent perch, crescent-banded grunter, crescent-banded grunter

异名斑猪、海黄蜂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鯻科

拉丁科名Theraponidae

中文属名鯻属

拉丁属名Therapon Cuvi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Ⅶ-10;臀鳍Ⅲ-8;腹鳍Ⅰ-5;胸鳍13;尾鳍17。鳃耙7-8+12-13。侧线鳞85-87[(15-16)/(22-25)]。脊椎骨25。

体长为体高2.6一3.l倍,为头长2.8-3.1倍。头长为吻长2.9一3.5倍,为眼径3.8一4.3倍,为眼间距3.0-4.2倍,为尾柄长1.9-2.0倍,为尾柄高2.8-3.0倍。

体侧扁,长椭圆形;体背部微隆起,腹部圆凸,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头中等大,其长小于或等于体高。吻短而钝,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圆形,眼径小。于吻长。眼间平坦,具有线纹或不明显。口中等大,端位,口裂稍倾斜,唇较厚。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达眼部瞳孔下方。鼻孔2个,靠眼前缘,互为相邻,前后鼻孔约等大,前鼻孔圆形具鼻瓣,后鼻孔三角形。鳃耙短小,最长的鳃耙都不及眼径的1/2。有假鳃。鳃孔大。鳃盖膜不连干峡部。鳃盖条6。两颌具带状的细小齿,外列一行较大,锥形;排列疏松;犁骨、胯骨具小绒毛齿。前鳃盖骨边缘具明显锯齿,隅角处较大。鳃盖骨具2扁棘,下棘强大且明显。后颞颥骨具5个大锯齿。侧线完全,前部2/3段微隆起,后段平直。腹部圆。无稜。肛门位于臀鳍的前方。

背鳍位于腹鳍基的后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深缺刻,鳍棘发达,以第3-5鳍棘为最长,其长比背鳍最长鳍条要长。臀鳍约与背鳍鳍条部相对,第2和第3鳍棘约等长,鳍条长于鳍棘。腹鳍位于胸鳍基后下方,其长不达肛门。胸鳍短,胸位,其长短于腹鳍。尾鳍分叉。

体部、颊部和鳃盖均具细栉鳞,不易脱落。头后背部、吻部无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均有一行较大的鳞鞘。腹膜白色。

体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3条呈弓形的灰褐色纵带:第一条自背鳍起点达鳍条部前方,其宽度大于其他二条;第二条自背鳍前方达背鳍鳍条部末端;第三条较窄,自后头部达尾鳍中央。背鳍鳍棘部第4-7鳍棘间上方2/3处有一大黑斑,第9-10鳍棘间有一小黑斑;鳍条部第1-3和第6-7鳍条上方1/3处有2小黑斑。胸鳍浅灰色。臀鳍和腹鳍无色。尾鳍上下叶各有一条黑色斜纹带,上下叶末端黑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秦岭细鳞鲑


[学名]: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
[资源名称]: 秦岭细鳞鲑
[别名]: 花鱼
 
[形态特征]:
  背鳍4,10~12;胸鳍1,13~15;腹鳍1,9;臀鳍3,8~10;鳃耙15~18,侧线鳞128~133,侧线上鳞30~35,侧线下鳞26~30。体长为体高的3.8~4.9倍,为头长的4.1~4.4倍,为尾柄长的6.8~7.9倍,为尾柄高的9.6~12.5倍。头长为吻长的3.2~3.7倍,为眼径的3.6~5.2,为眼间距的3.1~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8倍。体长形,侧扁,吻钝。口端位,下颌略短于上颌。上颌骨后段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犁骨与腭骨均具一行尖齿。鼻孔位于吻的中部。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宽阔。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鳞细小,椭圆形,头部无鳞。侧线完全,平直。背鳍较短,上缘微凹,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脂鳍与臀鳍相对,臀鳍短。胸鳍不发达。腹鳍不达肛门,腹鳍基部有长形腋鳞一枚。尾鳍叉形。体背侧暗绿色,腹部白色,两侧褐色;体背及两侧有大小不同的椭圆形黑斑,斑外援有淡白色环状纹;体两侧有6~7条垂直于体轴的带状条纹,背、尾鳍灰黑色,胸、腹、臀鳍为桔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陕西  [原产地区]:太白、陇县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秦岭细鳞鲑为典型的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分布于秦岭太白山峰东麓的黑河、北麓的石头河、南麓的湑水河和太白河,陇县的千河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为典型的冷水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要求水质清新、低温、高溶氧的沙粒质地的生态环境,以摄食水生昆虫和小型鱼类为食。产沉性卵,有挖窝产卵的习性,卵桔黄色,卵径3~4毫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0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白河刺鳑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