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尾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8

中文名称矛尾鱼


拉丁名称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英文名称lobe fins fish, latimeria, coelacant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M.YZ023.Com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空棘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oelacanthimorpha

中文目名空棘目

拉丁目名Coelacanthiformes

中文科名矛尾鱼科

拉丁科名Latimeriidae

中文属名矛尾鱼属

拉丁属名Latimer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在科罗摩群岛和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发现。

形态特征
原型鱼,由三叶组成,无内鼻孔,鳔无肺的功能,已骨化。有一对喉板。圆鳞。无鳃盖条。鳞质鳍条不分枝,偶叶状,从中泥盆纪直至今都有发现。成体可达1.8米。

生活习性
3.510%-3.525%盐度的海域。

繁殖习性
卵胎生,卵径90毫米,胎儿在子宫全长330毫米。肠有螺旋瓣,动脉圆锥发达;无泄殖腔。

相关阅读

拟矛尾鰕虎鱼


中文名称拟矛尾鰕虎鱼

拉丁名称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 (Bleeker)

英文名称taileyed goby, lancet-tail goby,barbed-chin goby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拟矛尾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Parachaeturichthys Bleeker,1874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印度洋非洲沿岸至西太平洋、南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Ⅵ,Ⅰ-10。臀鳍条Ⅰ-9。纵列鳞29。鳃耙14。脊椎骨24。

体长为体高的5.7倍,为头长的4.0倍,为尾柄长的6.7倍,为尾柄高的10.0倍,头长为吻长的3.3倍,为眼径的4.5倍,为眼间距的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略平扁。口端位,斜裂。两颌等长,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下颌腹面两侧各具一纵行短须,额部两侧各具一纵行较长小须。上下颌齿多行。鼻孔每侧2个。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狭,微凹入。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都相连。体被大栉鳞。头部、胸部及腹部均被圆鳞。腹膜白色。鳔大。肠粗短。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胸鳍基部后上方,仲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底较长,几达尾鳍基。臀鳍基底较长,几达尾基。胸鳍尖长,基都较宽,伸达臀鳍起点。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短于头长。尾鳍尖形。

体棕褐色,腹部浅色。各鳍灰黑色,尾鳍基部上方具一椭圆形白边黑色暗斑。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和近海底层。

海(洋)生。

矛状拟平牙鰕虎鱼


中文名称矛状拟平牙鰕虎鱼

拉丁名称Pseudapocryptes lanceolatus (Bloch et Schneider)

异名Pseudapocryptes elongatus (Cuvier, 1816)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鰕虎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Gobioidei

中文科名鰕虎鱼科

拉丁科名Gobiidae

中文属名拟平牙鰕虎鱼属

拉丁属名Pseudapocryp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印澳群岛至南太平洋塔希提群岛,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被细小圆鳞,纵列鳞约200,头部近圆筒形,全部或几全部被鳞,眼小,口裂近水平状,两颌约相等。颌齿1行,尖细,下颌齿几呈平伏状,缝合部后端每侧1犬齿。舌端圆形,鳃孔亟宽,峡部宽,第1背鳍5鳍棘,第2背鳍1鳍棘27-30鳍条,臀鳍1鳍棘25-29鳍条,尾鳍尖长。2背鳍相连,第1背鳍鳍膜微连于第2背鳍,头长为眼径的6.0-7.0倍。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方尾鱼


中文名称方尾鱼

拉丁名称Tetragonurus cuvieri Risso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方尾鱼科

拉丁科名Tetragonuridae

中文属名方尾鱼属

拉丁属名Tetragon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内,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圆,呈圆筒形,口中大,前颌骨不能伸缩,上颌骨几完全被眶前骨所遮盖,颌齿细小,上颌齿弯尖,下颌齿扁平,吻裸露无鳞,颊部被鳞,体被中等大鳞片,鳞具嵴,不易脱落。尾柄近尾鳍处有鳞片变形而成的2条侧嵴,尾柄甚长而厚,横切面呈方形,背鳍2个,紧相邻。第1背鳍10-12鳍棘,棘短,可折入沟内,第2背鳍和臀鳍同形而相对,9-17鳍条,腹鳍1鳍棘5鳍条,位于胸鳍基部后下方,可折入1浅沟内,尾鳍叉形。

生活习性
摄食软体类无脊椎动物。海(洋)生。

经济价值
非食用鱼类,有时甚至有毒。

尾明角灯鱼


中文名称尾明角灯鱼

拉丁名称Ceratoscopelus warmingii (Lutken)

英文名称dogtooth lamp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灯笼鱼目

拉丁目名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灯笼鱼科

拉丁科名Myctophidae

中文属名角灯鱼属

拉丁属名Ceratoscope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泛分布各大洋的热带海域,我国产于东海、南海。

形态特征
上颌骨后端明显超过眼的后缘,胸鳍长大,后端超过臀鳍起点,尾鳍上下叶前3-4枚不分支鳍条呈棘状。体腹中部从腹鳍基至肛门有鳞状发光组织,臀鳍基底两侧也有鳞状发光组织。尾下发光腺占据整个尾柄腹缘。有腹鼻发光器,胸发光器5个,腹发光器5个,臀发光器可分为前臀发光器和后臀发光器,后侧发光器2个。背鳍13-15,臀鳍13-15,胸鳍12-15,腹鳍8,鳃耙(3-5)+(9-12),臀发光器(5-8)+(4-6)。

生活习性
海(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20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大棘角鲂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