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鱼鲞]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9

中文名称日本[鱼鲞]


拉丁名称Uranoscopus japonicus Houttuyn

英文名称star-gazer, Mishima pufferfish, Japanese stargazer

异名瞻星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鱼鲞]科

拉丁科名Uranoscopidae

中文属名[鱼鲞]属

拉丁属名Uranoscop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沿海,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13。臀鳍条13。侧线鳞54。

体长为体高的4.3倍,为头长的3.2倍,为尾柄长的11.3倍,为尾柄高的10.9倍。头长为吻长的5.1倍,为眼径的6.8倍,为眼间距的5.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6倍。

体粗大,前端稍平扁,后端渐侧扁。头粗大,背面及两侧被租骨板。似四棱形,吻短,背面中央与眼间隔之间形成一回窝。眶前骨下缘有2短骨突。口大,几直立。前颌骨能伸缩,其连合突起很粗大。上颌骨大部分外露。后端宽大,下颌突出。上颌、犁骨、腭骨和下咽鳃骨有绒毛状齿丛,下颌有2行犬齿。舌前下颌皮突钝短,为三角形皮膜瓣。唇发达,具许多小须状皮质突起。眼小,位于背侧,具眶下骨棱状。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孔后上方有2个尖的肱棘。前鳃盖骨有4-5棘,下鳃盖骨下方有一埋在皮内的光棘。鳃盖皮膜后缘有短毛状小突起。体被圆鳞,项背无鳞。侧线高位。无鳔。

第一背鳍位于胸、臀鳍之间上方,第二背鳍较高,以第3-4鳍条最长。胸鳍宽大。腹鳍喉位。尾鳍截形。

体黄褐色,腹部白色,背侧面有白色网纹。第一背鳍大部黑色,腹鳍淡红色,其余各鳍黄色。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鱼类。以口腔内皮质突起引诱小鱼、小虾及底栖动物,袭取食物。

海水/淡水/咸水生。

相关推荐

青[鱼鲞]


[学名]: Gnathagnus elongatus
[资源名称]: 青[鱼鲞]
[外文名]: Blue mishima puffer、Blue mishima pufferfish
[别名]: Xenocephalus elongates、Uranoscopus elongatus
 
[形态特征]:
 
背鳍12~13;臀鳍16~18;胸鳍18~20;腹鳍I-5;尾鳍11~13。 标本体长106毫米;体长形,前端平扁,向后渐侧扁;体长为体高4.7~5.8倍;为头长3.1~3.6倍。头中大,平扁,头长为吻长4.8~6.6倍;为眼径4.3~5.8倍。吻短钝,吻长略短于眼径。眼小,背侧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宽,中央凹入。鼻孔2,紧位于吻前缘,前鼻孔后缘有一皮瓣,可伸达眼窝中部。口中大,几直立。上颌、犁骨及腭骨牙细小呈绒毛状。下颌牙较大,有2行。前颔骨能向前稍伸出。上颌骨后端宽大,不被于眶前骨下。下颌下侧向前伸出2个尖骨突。唇发达,口缘有一行短毛状皮突。舌宽短。前鳃盖骨后缘无小突起。鳃孔大。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鳃4。鳃耙呈绒毛群状。有假鳃。 圆鳞很小,退化,多埋入皮下。侧綫完全,位高,自鳃孔后上方向后延伸,至尾柄中部下斜至尾鳍基。头部、胸部及腹部无鳞。项背部有鳞。 背鳍一个,无鳍棘,约始于臀鳍第四鳍条上方,以第四或第五鳍条最长。臀鳍基底长大于背鳍基底长,以第11或12鳍条为最长,胸鳍宽、近牛圆形。腹鳍喉位,始于眼后下方。腰带骨外侧无棘。尾鳍截形。 体背部灰青绿色,腹部淡青灰色,体背部及两侧上方具许多不规则浓蓝绿色小斑,背鳍淡黄色。臀鳍、胸鳍及腹鳍淡棕褐色。尾鳍灰青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渤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近海暖温性鱼类, 喜隐伏于海底沙中

披肩[鱼鲞]


中文名称披肩[鱼鲞]

拉丁名称Ichthyoscopus lebeck (Bloch et Schnei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鱼鲞]科

拉丁科名Uranoscopidae

中文属名披肩[鱼鲞]属

拉丁属名Ichthyoscop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口中大,几垂直。口底无丝状皮瓣,上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下颌仅1行犬齿。鳃盖骨后缘有1行羽状皮质小突起,后肩部有1状皮膜,体被小圆鳞,埋入皮下,背鳍1个,无鳍棘,椎骨26。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栖息于大陆架海域内,挖掘泥沙,使身体隐伏期间,一俟食饵临近时立即把动物连同泥沙吸入口内。

海洋生。

少鳞[鱼鲞]


[学名]: Uranoscopus oligolepis
[资源名称]: 少鳞[鱼鲞]
[外文名]: Yellowfin stargazer、blue stargazer、yellowfinned stargazer
[形态特征]:
 
背鳍Ⅳ,13;臀鳍13;胸鳍16;腹鳍I-5;尾鳍15。侧线鳞约50。 体长形,前端微平扁,向后渐侧扁;体长为体高3.8倍,为头长3.9倍。头粗短,近四棱形,头长为吻长的7.6倍;为眼径3.8倍。吻很短,中央微凹,吻长短于眼径。眶前骨的前缘有一个3尖形棘。眼小,位于头背侧,距吻端显然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微凹,略窄于眼径。顶枕部的骨板中央凹入,呈一浅沟。眼后有2个小棘状骨突。眶下骨宽大。鼻孔2个,位于吻前缘,两鼻孔相距很近,具短管状突起。口中等大,近直立形。前颌骨能伸缩,上领骨大部分外露,后端宽大,下颌略突出于口前方。上颌、犁骨及腭骨有绒毛状牙,下颌有一行犬牙状牙。舌宽短,圆形。下颌内侧有一短膜。唇发达,除口角外在上下颌边缘有小须状突起。前鳃盖骨向下方有3棘,鳃盖骨后缘皮膜呈小锯齿状,鳃孔大,其前端可达口下方。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鳃耙呈短绒毛状。假鳃发达。 体被圆鳞,较细小,半埋于皮下,不易脱落,排列成斜行。头部、项背部中央、喉胸部及胸鳍基与臀鳍基附近无鳞,在第一背鳍前端沿侧綫附近有少数鳞。侧綫完全,位高,始自鳃孔后上方沿背缘至尾柄后端斜下达尾基中部。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很短小,鳍棘细弱,以第二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 稍前上方,以第四鳍条最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略低于第二背鳍。胸鳍宽大,后上缘有一浅凹刻。腹鳍喉位,始于眼下方。尾鳍截形。 体及背侧有浅褐色网状细纹,纹间为浅黄色,体侧下方灰白色。第一背鳍黑色。第二背鳍、胸鳍及尾鳍为淡黄色。臀鳍与腹鳍白色。口腔白色,鳃腔淡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及东海,日本及其硫球群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沙砾底部,栖息深度可达250 公尺。一般隐身于砂泥质底中,故而且很少被观察到;利用下颌附属瓣诱捕底栖生物。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

[鱼鲞]头鲉


中文名称[鱼鲞]头鲉

拉丁名称Polycaulus uranoscopus (Bloch et Steindachner)

异名Trachicephalus uranoscopus (Bloch Schneider,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毒鲉科

拉丁科名Synanceiidae

中文属名[鱼鲞]头鲉属

拉丁属名Polycau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圆柱形,后部侧扁,头粗短,无鼻棘,眼很小,上侧位,眶前骨具4棘突,前鳃盖骨4棘,鳃盖骨2棘,口中大,上位,直裂,体无鳞,背鳍连续,具11-12鳍棘、12-14鳍条。臀鳍无鳍棘,具14-16鳍条。背、臀鳍最后一鳍条均有鳍膜连于尾柄部,胸鳍宽圆,15鳍条,无游离鳍条。腹鳍胸位,I-5,尾鳍圆形,各鳍鳍条均不分支。体暗棕色,散具小黑斑和灰白色斑点,各鳍深灰色,常具白斑,尾鳍后缘白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项鳞[鱼鲞]


中文名称项鳞[鱼鲞]

拉丁名称Zalescopus tosae Jordan et Hubb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鱼鲞]科

拉丁科名Uranoscopidae

中文属名项鳞[鱼鲞]属

拉丁属名Zalescop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日本南部。

形态特征
项部被小鳞,眶下骨较宽,前鳃盖骨下缘有4-5棘,口底有1长丝状皮瓣,后肩部无口状皮膜,胸鳍基上方有尖长肱棘,背鳍2个,相距较近,椎骨25,背鳍4-5鳍棘,13鳍条,臀鳍12-13鳍条。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土佐欧氏[鱼鲞]


中文名称土佐欧氏[鱼鲞]

拉丁名称Owstonia tosaensis Kamohar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欧氏[鱼鲞]科

拉丁科名Owstonidae

中文属名欧氏[鱼鲞]属

拉丁属名Owstoni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被圆鳞,口大,近似直立形。颌齿1行,呈锥形犬齿。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下方,前端有3鳍棘,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和臀鳍均无鳍膜与尾膜相连。腹鳍始于胸鳍基略前方,二腹鳍相距很近,外侧鳍条最长。颌体中等长,两眼间隔的中央微凸,体红色。背鳍3鳍棘23鳍条,臀鳍1鳍棘16鳍条,颊鳞6行,侧线鳞约60。

生活习性
栖息于200米深处。海(洋)生。

纹鳍后颌[鱼鲞]


中文名称纹鳍后颌[鱼鲞]

拉丁名称Opistognathus evermanni (Jordan et Sny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后颌[鱼鲞]科

拉丁科名Opistognathidae

中文属名后颌[鱼鲞]属

拉丁属名Opistognath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东西两岸。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或稍延长,较侧扁,被圆鳞,头中大,背缘较圆凸,不被鳞,口大,前位,近水平状,能伸缩。上颌骨甚宽,后端伸达眼后颇远。有辅上颌骨。颌齿1行,呈犬齿状。有些种类犁骨亦具齿。腭骨无齿。鳃4,鳃盖条6,鳃盖膜不怀峡相连,具假鳃,侧线1条,位甚高,止于背鳍基中部下方,个别种类有2条侧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9-11鳍棘,11-16鳍条,臀鳍2-3鳍棘,10-16鳍条,腹鳍喉位,1鳍棘5鳍条,外侧2枚鳍条不分枝,内侧3枚鳍条分枝,尾鳍圆形。头部无鳞,躯干部及尾部全被鳞,或躯干前部裸露无鳞。背鳍前部鳍棘尖端不分叉。背鳍前部鳍棘尖端分叉。

生活习性
热带海域,海(洋)生。

繁殖习性
雄鱼均含卵孵化。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37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