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斑叉棘[鱼鲞]

中文名称无斑叉棘[鱼鲞]

拉丁名称Stalix immaculata Xu et Zh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后颌[鱼鲞]科

拉丁科名Opistognathidae

中文属名叉棘[鱼鲞]属

拉丁属名Stalix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东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或稍延长,较侧扁,被圆鳞,头中大,背缘较圆凸,不被鳞,口大,前位,近水平状,能伸缩。上颌骨甚宽,后端伸达眼后颇远。有辅上颌骨。颌齿1行,呈犬齿状。有些种类犁骨亦具齿。腭骨无齿。鳃4,鳃盖条6,鳃盖膜不怀峡相连,具假鳃,侧线1条,位甚高,止于背鳍基中部下方,个别种类有2条侧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9-11鳍棘,11-16鳍条,臀鳍2-3鳍棘,10-16鳍条,腹鳍喉位,1鳍棘5鳍条,外侧2枚鳍条不分枝,内侧3枚鳍条分枝,尾鳍圆形。头部无鳞,躯干部及尾部全被鳞,背鳍前部鳍棘尖端分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相关阅读

龙[鱼鲞]


中文名称龙[鱼鲞]

拉丁名称Trachinus draco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龙[鱼鲞]科

拉丁科名Trachinidae

中文属名龙[鱼鲞]属(待定)

拉丁属名Trachi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东大西洋、黑海和智利,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被圆鳞,头小,吻短,眼近上位,口大,甚斜,颌齿绒毛状,腭骨具齿。侧线直,沿体上部纵行。背鳍2个,分离,5-7鳍棘21-23鳍条。臀鳍1-2鳍棘24-32鳍条。背鳍鳍条部和臀鳍基底甚长。腹鳍喉位,1鳍棘5鳍条,鳃盖骨棘和第1背鳍鳍棘基部具毒腺,其所分泌的毒汗能引起伤者激烈疼痛,无鳔。椎骨34-43。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底,常埋入泥沙中,仅露出两眼,伺机窥食小鱼和甲壳类。

海(洋)生。

无斑蛇鮈


中文名称 无斑蛇鮈
拉丁名称 Saurogobio immaculatus Koller
英文名称 spotless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蛇鮈属
拉丁属名 Saurogobio Bleeker,1870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较粗壮,亚圆筒形,腹部稍平坦;尾柄细长,稍侧扁。吻圆钝,鼻孔前方凹入,吻前部稍隆起。眼较大,上侧位。口下位,深弧形。口角具须一对,须长小于眼径。体被中大圆鳞,胸鳍基部及前方无鳞。侧线中位,几平直。背鳍无硬棘状鳍条。体灰色,腹部浅灰色。体侧无斑点,从鳃孔上角至尾鳍基部有一条褐色纵带。各鳍灰白色。

青[鱼鲞]


[学名]: Gnathagnus elongatus
[资源名称]: 青[鱼鲞]
[外文名]: Blue mishima puffer、Blue mishima pufferfish
[别名]: Xenocephalus elongates、Uranoscopus elongatus
 
[形态特征]:
 
背鳍12~13;臀鳍16~18;胸鳍18~20;腹鳍I-5;尾鳍11~13。 标本体长106毫米;体长形,前端平扁,向后渐侧扁;体长为体高4.7~5.8倍;为头长3.1~3.6倍。头中大,平扁,头长为吻长4.8~6.6倍;为眼径4.3~5.8倍。吻短钝,吻长略短于眼径。眼小,背侧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宽,中央凹入。鼻孔2,紧位于吻前缘,前鼻孔后缘有一皮瓣,可伸达眼窝中部。口中大,几直立。上颌、犁骨及腭骨牙细小呈绒毛状。下颌牙较大,有2行。前颔骨能向前稍伸出。上颌骨后端宽大,不被于眶前骨下。下颌下侧向前伸出2个尖骨突。唇发达,口缘有一行短毛状皮突。舌宽短。前鳃盖骨后缘无小突起。鳃孔大。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鳃4。鳃耙呈绒毛群状。有假鳃。 圆鳞很小,退化,多埋入皮下。侧綫完全,位高,自鳃孔后上方向后延伸,至尾柄中部下斜至尾鳍基。头部、胸部及腹部无鳞。项背部有鳞。 背鳍一个,无鳍棘,约始于臀鳍第四鳍条上方,以第四或第五鳍条最长。臀鳍基底长大于背鳍基底长,以第11或12鳍条为最长,胸鳍宽、近牛圆形。腹鳍喉位,始于眼后下方。腰带骨外侧无棘。尾鳍截形。 体背部灰青绿色,腹部淡青灰色,体背部及两侧上方具许多不规则浓蓝绿色小斑,背鳍淡黄色。臀鳍、胸鳍及腹鳍淡棕褐色。尾鳍灰青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渤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近海暖温性鱼类, 喜隐伏于海底沙中

披肩[鱼鲞]


中文名称披肩[鱼鲞]

拉丁名称Ichthyoscopus lebeck (Bloch et Schneid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鱼鲞]科

拉丁科名Uranoscopidae

中文属名披肩[鱼鲞]属

拉丁属名Ichthyoscop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日本、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口中大,几垂直。口底无丝状皮瓣,上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下颌仅1行犬齿。鳃盖骨后缘有1行羽状皮质小突起,后肩部有1状皮膜,体被小圆鳞,埋入皮下,背鳍1个,无鳍棘,椎骨26。


生活习性
底栖鱼类,栖息于大陆架海域内,挖掘泥沙,使身体隐伏期间,一俟食饵临近时立即把动物连同泥沙吸入口内。

海洋生。

日本[鱼鲞]


中文名称日本[鱼鲞]


拉丁名称Uranoscopus japonicus Houttuyn

英文名称star-gazer, Mishima pufferfish, Japanese stargazer

异名瞻星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龙[鱼鲞]亚目

拉丁亚目名Trachinoidei

中文科名[鱼鲞]科

拉丁科名Uranoscopidae

中文属名[鱼鲞]属

拉丁属名Uranoscopus Linnaeus,17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沿海,偶进钱塘江。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Ⅳ-13。臀鳍条13。侧线鳞54。

体长为体高的4.3倍,为头长的3.2倍,为尾柄长的11.3倍,为尾柄高的10.9倍。头长为吻长的5.1倍,为眼径的6.8倍,为眼间距的5.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6倍。

体粗大,前端稍平扁,后端渐侧扁。头粗大,背面及两侧被租骨板。似四棱形,吻短,背面中央与眼间隔之间形成一回窝。眶前骨下缘有2短骨突。口大,几直立。前颌骨能伸缩,其连合突起很粗大。上颌骨大部分外露。后端宽大,下颌突出。上颌、犁骨、腭骨和下咽鳃骨有绒毛状齿丛,下颌有2行犬齿。舌前下颌皮突钝短,为三角形皮膜瓣。唇发达,具许多小须状皮质突起。眼小,位于背侧,具眶下骨棱状。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假鳃发达。鳃孔后上方有2个尖的肱棘。前鳃盖骨有4-5棘,下鳃盖骨下方有一埋在皮内的光棘。鳃盖皮膜后缘有短毛状小突起。体被圆鳞,项背无鳞。侧线高位。无鳔。

第一背鳍位于胸、臀鳍之间上方,第二背鳍较高,以第3-4鳍条最长。胸鳍宽大。腹鳍喉位。尾鳍截形。

体黄褐色,腹部白色,背侧面有白色网纹。第一背鳍大部黑色,腹鳍淡红色,其余各鳍黄色。

生活习性
入河口海洋鱼类。以口腔内皮质突起引诱小鱼、小虾及底栖动物,袭取食物。

海水/淡水/咸水生。

少鳞[鱼鲞]


[学名]: Uranoscopus oligolepis
[资源名称]: 少鳞[鱼鲞]
[外文名]: Yellowfin stargazer、blue stargazer、yellowfinned stargazer
[形态特征]:
 
背鳍Ⅳ,13;臀鳍13;胸鳍16;腹鳍I-5;尾鳍15。侧线鳞约50。 体长形,前端微平扁,向后渐侧扁;体长为体高3.8倍,为头长3.9倍。头粗短,近四棱形,头长为吻长的7.6倍;为眼径3.8倍。吻很短,中央微凹,吻长短于眼径。眶前骨的前缘有一个3尖形棘。眼小,位于头背侧,距吻端显然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微凹,略窄于眼径。顶枕部的骨板中央凹入,呈一浅沟。眼后有2个小棘状骨突。眶下骨宽大。鼻孔2个,位于吻前缘,两鼻孔相距很近,具短管状突起。口中等大,近直立形。前颌骨能伸缩,上领骨大部分外露,后端宽大,下颌略突出于口前方。上颌、犁骨及腭骨有绒毛状牙,下颌有一行犬牙状牙。舌宽短,圆形。下颌内侧有一短膜。唇发达,除口角外在上下颌边缘有小须状突起。前鳃盖骨向下方有3棘,鳃盖骨后缘皮膜呈小锯齿状,鳃孔大,其前端可达口下方。鳃盖膜相连,与峡部分离。鳃盖条6。鳃耙呈短绒毛状。假鳃发达。 体被圆鳞,较细小,半埋于皮下,不易脱落,排列成斜行。头部、项背部中央、喉胸部及胸鳍基与臀鳍基附近无鳞,在第一背鳍前端沿侧綫附近有少数鳞。侧綫完全,位高,始自鳃孔后上方沿背缘至尾柄后端斜下达尾基中部。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很短小,鳍棘细弱,以第二鳍棘为最长;第二背鳍始于臀鳍 稍前上方,以第四鳍条最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略低于第二背鳍。胸鳍宽大,后上缘有一浅凹刻。腹鳍喉位,始于眼下方。尾鳍截形。 体及背侧有浅褐色网状细纹,纹间为浅黄色,体侧下方灰白色。第一背鳍黑色。第二背鳍、胸鳍及尾鳍为淡黄色。臀鳍与腹鳍白色。口腔白色,鳃腔淡黄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及东海,日本及其硫球群岛。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沙砾底部,栖息深度可达250 公尺。一般隐身于砂泥质底中,故而且很少被观察到;利用下颌附属瓣诱捕底栖生物。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其它

[鱼鲞]头鲉


中文名称[鱼鲞]头鲉

拉丁名称Polycaulus uranoscopus (Bloch et Steindachner)

异名Trachicephalus uranoscopus (Bloch Schneider,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毒鲉科

拉丁科名Synanceiidae

中文属名[鱼鲞]头鲉属

拉丁属名Polycau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圆柱形,后部侧扁,头粗短,无鼻棘,眼很小,上侧位,眶前骨具4棘突,前鳃盖骨4棘,鳃盖骨2棘,口中大,上位,直裂,体无鳞,背鳍连续,具11-12鳍棘、12-14鳍条。臀鳍无鳍棘,具14-16鳍条。背、臀鳍最后一鳍条均有鳍膜连于尾柄部,胸鳍宽圆,15鳍条,无游离鳍条。腹鳍胸位,I-5,尾鳍圆形,各鳍鳍条均不分支。体暗棕色,散具小黑斑和灰白色斑点,各鳍深灰色,常具白斑,尾鳍后缘白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单斑眶棘鲈


中文名称单斑眶棘鲈


拉丁名称Scolopsis monogramma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眶棘鲈科

拉丁科名Scolopsidae

中文属名眶棘鲈属

拉丁属名Scolops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产印度洋、西太平洋。

生活习性
栖息于珊瑚礁区泥砂底海域。肉食性,主要摄食甲壳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37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壮体长春鳊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