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吻拟平鳅

中文名称钝吻拟平鳅


拉丁名称Liniparhomaloptera obtusirostris Zheng et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拟平鳅属

拉丁属名Liniparhomaloptera Fang,193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西江水系的北流江上游山溪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Ⅱ-5;胸鳍Ⅰ-18-19;腹鳍Ⅰ-9。侧线鳞68[(17-19)/(8-9-V)]74。

体长为体高的6.1-7.7(平均6.7)倍,为体宽的5.5一6.6(5.8)倍,为头长的4.7一5.0(4.9)倍。头长为头高的2.0-2.3(2.1)倍,为头宽的1.1-1.2(1.2)倍,为吻长的1.6-1.7(1.6)倍。为眼径的6.0-7.0(6.5)倍,为眼间距的2.0-2.2(2.1)倍,为尾柄长的2.1-2.4(2.2)倍。为尾柄高的2.1-2.4(2.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9-3.4(3.1)倍。

体长,近圆筒形,腹部平,尾部侧扁。头低而平扁,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吻部通常具角质疣刺。口下位,稍大,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两侧具乳突5-7。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突出呈须状,叶间具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较宽。鼻孔大。具鼻瓣。鳃裂宽,从胸鳍基部之前延伸到腹面。鳞小,头背部及胸鳍基部之前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的稍前方,约在吻端到尾柄基部间的中点;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可达尾柄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具不发达的皮质瓣膜,鳍末端超过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中点。尾鳍凹形,下叶稍长。

本种的口唇结构基本上与拟平鳅相似,但身体及头部较为宽扁,吻圆钝,口较宽,呈弧形。胸腹部裸露区较大,后级接近腹鳍起点,偶鳍具较多分支鳍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相关知识

钝吻鮠


中文名称 钝吻鮠
拉丁名称 Leiocassis crassirostrils Rega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鮠属
拉丁属名 Leiocassis Bleeker,18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7;臀鳍条17~19;鳃耙外侧10~13;脊椎骨39~41。体长为体高的4.8~5.9倍,为头长的4.6~4.9倍,为尾柄长的5.1~5.4倍,为尾柄高的12.9~15.4倍,为脂鳍基部长的3.7~4.8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的2.9~3.3倍,为背鳍基部末端至脂鳍起点距离的6.4~9.0倍。头长为吻长的2.7~3.1倍,为眼径的6.0~8.4倍,为眼间距的2.3~2.6倍,为背鳍刺长的1.3~1.6倍,为胸鳍刺长的1.4~1.7倍,为上颌须长的1.5~1.8倍。头长,头部眼之前平扁,头顶后部有皮膜覆盖,背鳍后稍平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唇肥大,上下颌均具有绒毛状细齿。眼较小,侧上位。须4对,鼻须达眼之中点,上颌须末端几乎达到鳃膜。颐须较上颌较短,肩骨突起,位于胸鳍之上方。背鳍硬刺后缘光滑或仅有锯齿痕,胸鳍刺前缘光滑,其后缘锯齿发达。脂鳍基显著长于臀鳍基,其起点约于肛门相对,末端游离。腹鳍末端接近臀鳍。尾鳍深叉形,体裸露,侧线平直。生活时体呈黄色,腹部色较淡。

平头平鳅


中文名称平头平鳅

拉丁名称Oreonectes platycephalus Gunther

英文名称flathead loa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平鳅属

拉丁属名Oreonectes Gunther,186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东白云山和罗浮山,广西金秀、昭平等地,香港,珠江水系中下游的小山溪中。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Ⅱ-5;腹鳍Ⅰ-7;胸鳍Ⅰ-9-10。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1-12。脊椎骨4+31-33。

体长为体高的6.0-7.8(6.5)倍,为头长的4.5-4.9(4.7)倍,为尾柄长的7.6-9.0(8.6)倍,为尾柄高的8.4-9.5(9.0)倍。头长为吻长的2.3-2.8(2.5)倍,为眼径的8.5-10.2(9.2)倍,为眼间距的2.3-2.7(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2(1.1)倍。

体长,前部略平扁,后部侧扁。头平扁,头宽大于头高。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小,上位;眼间很宽。口下位,弧形。前后鼻孔分开,前鼻孔先端延长成须。须3对,很长,其中吻须2对,呈一行排列;口角须1对,末端达前鳃盖后缘。

背鳍位于腹鳍之后。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9%-62%。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基至臀鳍间的后1/4处。臀鳍末端近达尾鳍基。尾鳍圆形。

侧线仅前部明显,约伸达至胸鳍末端上方。体被细小鳞片。

体背灰黑色,腹部浅黄色,经甲醛固定后,沿体侧中线具一条黑色纵条纹。尾鳍基具一条垂直黑色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平鳍鳅鮀


中文名称 平鳍鳅鮀
拉丁名称 Gobiobotia homalopteroidea Rendahl
英文名称 eight-barbel,Eight-whisker gudgeo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鳅鮀属
拉丁属名 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4;腹鳍条1,7;臀鳍条2,6。第一鳃弓外侧无鳃耙,内侧鳃耙6~7。下咽齿2行,3.5一5.3。侧线鳞41[(5.5~6)/(3~4~V)]42;背鳍前鳞15;围尾柄鳞12。
标准长为体高的5.6~6.9(平均6.0)倍,为头长的3.9~5.0(4.3)倍,为尾柄长的6.9~6.3(6.0)倍,为尾柄高的14.3~18.O(16.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6(2.4)倍,为眼径的7.2~9.3(8.2)倍,为眼间距的2.6~3.3(3.0)倍

钝吻棒花鱼


中文名称 钝吻棒花鱼
拉丁名称 Abbottina obtusirostris(Wu et Wang)
英文名称 bluntnose gudgeon
地方名称 棒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棒花鱼属
拉丁属名 Abbottina Jordan et Fowler,1903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2,6;侧线鳞36;下咽齿一行,5~5;鳃把外侧4~5,内侧13;脊椎骨31。体长为体高的3.9~4.6倍,为头长的3.8~4.3倍,为见柄长的6.8~7.4倍,为尾柄高的8.5~9.3倍。头长为吻长的2.4~2.8倍,为眼径的4.0~4.6倍,为眼间距的2.9一3.4倍。体较粗壮,前部近圆形,后部侧扁。腹部平扁。头短,略呈方形。吻钝。口下位,马蹄形。上、下颌边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层。唇厚,上有乳头状突起,尤以下唇为发达。口角须1对,短于眼径。腹面在胸部至腹鳍基部无鳞。背鳍较高,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臀鳍短,起点至腹鳍基的距离远于至尾鳍基。肛门距腹鳍近。侧线完全。鳔2室,前室圆,为一膜质囊,后室比前室大,长圆形。腹腔膜灰白色。体棕灰色,头部、背部及体侧上部色较深,腹部浅灰色。雄鱼体例中轴有1条黑色纵纹;雌鱼体侧中轴有7~8个较大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的黑斑比胸鳍多而色较深。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浓黑,胸鳍第1不分枝鳍条变粗,外缘有珠星。

长须华平鳅


中文名称长须华平鳅

拉丁名称Sinohomaloptera 1ongibarbatus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华平鳅属

拉丁属名Sinohomaloptera Fang,193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Ⅷ-Ⅹ-11-14;腹鳍Ⅱ-9-11。侧线鳞74-76。

体长为体高的5.8-6.4(6.1)倍,为体宽的5.1-5.5(5.3)倍,为头长的5.0-5.6(5.3)倍,为尾柄长的4.6-5.5(5.1)倍,为尾柄高的15.5-16.7(16.2)倍。头长为头高的1.9-2.3(2.1)倍,为头宽的1.1-1.2倍,为吻长的1.7-1.8倍,为眼径的5.6-7.5(6.8)倍,为眼间距的2.5-2.8(2.5)倍。头宽为口裂宽的3.3-3.7(3.5)倍。

体呈扁圆形。鳞具发达鳞脊。头扁,吻端圆钝。体高略小于体宽。口下位呈马蹄形,中等大小,口前具吻沟和吻稻,吻褶叶间有2对吻须。口角须2对,外侧长于内侧,其长大于眼径。唇具发达乳突,鳃裂扩展到头部腹面。

背鳍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起点在眼后缘的后下方,末端不达腹鳍。腹鳍不连成吸盘,其间距离略大于其基部长,起点约在吻端至最短臀鳍条末端的中点,末端不达肛门。尾柄侧扁;尾鳍叉形,其长大于头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无眼平鳅(无眼岭鳅)


中文名称 无眼平鳅(无眼岭鳅)
拉丁名称 Oreonectes anophthalmus Zheng
英文名称 blind cave-loach,Blind loach
地方名称 盲鳅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平鳅属
拉丁属名 Oreonectes Gunther,186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Ⅱ~5;腹鳍Ⅰ~4;胸鳍Ⅰ~10。第一鳃弓内侧鳃耙8~9。
体长为体高的6.0一7.8倍,为头长的3.9~4.3倍。头长为尾柄长的1.3~1.6倍,为尾柄高的2.2~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9倍。

体长形,前部略平扁,尾柄侧扁。头宽而平扁,前端圆钝。眼不存在。前鼻孔具短管,孔端之后壁延长呈尖突;后鼻孔为大椭圆孔。口下位,弧形;唇光滑,下唇正中略凹入。须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鳃耙呈乳突状,内侧鳃耙较发达。

背鳍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上方。背鳍前距为体长的60一61%。腹鳍短小,末端近达肛门。肛门接近臀鳍起点。尾鳍圆形。

体裸露无鳞。体侧前部有数个侧线孔。

生活时,全体半透明而略带肉红色。眼眶内充以脂肪球。各鳍无色。经甲醛固定后,全体灰白,内部结构均不得见。

生活习性 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水中。

拟鲇高原鳅


中文名称拟鲇高原鳅

拉丁名称Triphophysa siluroides (Herzenstein)

英文名称catfish-like high-Asian loack

异名似鲇高原鳅、土鲇鱼、石板头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高原鳅属

拉丁属名Triphophysa Rendahl,193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上游和青藏高原。

形态特征
体前段宽阔,稍平扁,后段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口大,下位,弧形。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的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为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流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7-8月份产卵。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为鳅类中最大的种,可长至1.5千克。

平鳍裸吻鱼


中文名称 平鳍裸吻鱼
拉丁名称 Psilorhynchus homlaloptera Hora et Mukerji
英文名称 Naked-snout carp
地方名称 扁吻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裸吻鱼科
拉丁科名 Psilorhynchidae
中文属名 裸吻鱼属
拉丁属名 Psilorhynchus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粗壮,背缘弧形,腹面平。头低平,吻端扁薄。口小,下位,横宽。吻皮发达,两侧有深沟斜向口角。吻腹面和颏部具小乳突。上颌细狭,下颌具锐缘。无须。眼稍小,眼间隆起。鳞大,侧线鳞43~46。背鳍刺弱,光滑;偶鳍平展,胸鳍宽大,具8~9根不分支鳍条;尾柄细,尾鳍叉菁。体背褐色,沿侧线具7~10块深色斑,腹部色浅。
生活习性 本种为一群小型的鲤形目鱼类。在雅鲁藏布江只生活于海拔1000m以下的小支流中。常喜栖息在溪涧湍流或小河砾石间隙活动。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主要食物。产卵期在7~8月间,卵较小,乳黄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3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非洲沙粒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