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兔银鲛

中文名称曾氏兔银鲛


拉丁名称Hydrolagus tsengi (Fang et Wang)

英文名称Tseng's rabbitfish

异名Hydrolagus ogilbyi (Waite, 1898)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全头亚纲

拉丁亚纲名Holocephali

中文目名银鲛目

拉丁目名Chimaeriformes

中文亚目名银鲛亚目

拉丁亚目名Chimaeroidei

中文科名银鲛科

拉丁科名Chimaeridae

中文属名兔银鲛属

拉丁属名Hydrolag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山东烟台和浙江。

形态特征
臀鳍消失或与尾鳍下时连续,雄性鳍脚2-3分枝。第一背鳍棘比鳍条长,前部侧线上下方各具一短而不显著的纵纹。体淡褐色。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推荐

似鲛


中文名称似鲛

拉丁名称Toxabramis wwinhonis Gunther

异名薄餐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长江,黄河等水系。

形态特征
体极扁薄。背部略平直,腹棱明显,自颊部直到肛门。头短,头长显著小于体高。吻尖,吻长小于眼径。口小,端位,上下颌约等长。眼间隔隆起,眼间距略大于眼径。鳃孔宽,向前伸至前鳃盖骨后缘的正下方。鳞薄,中等大;侧线鳞5466,围尾柄鳞2022。侧线完全,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与腹缘平行,于体之下半部,至臀鳍基部后端上折,伸至尾柄中轴。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后缘具锯齿,刺长短于头长。腹鳍具7根分枝鳍条。体长120毫米。

生活习性
小型鱼型,中、上层生活,食浮游生物。6-7月产卵,卵漂流性。

兔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 兔魏氏梭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近些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兔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上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劣,兔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给临床用药带来了困难。兔魏氏梭菌病是由A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以家兔急性腹泻、排黑色水样或带血的胶胨样粪便、盲肠浆膜出血斑和胃黏膜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的肠毒血症。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兔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兔魏氏梭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1、发病情况

我市某户饲养170只52日龄的獭兔,在2014年2月份的时候突然发病,有的突然死亡,有的出现腹泻症状后死亡,该户主使用磺胺药物进行治疗,但没有明显效果,发病2天,共死亡31只。

2、临床症状

病兔表现为精神萎靡,爱蹲伏,弓背蜷缩,或者呆立不动,不吃食,最初排灰色软便,并带有胶胨样粘状物,随后排出黑、褐色水样粪便,有的粪便中带血,有特殊的腥臭味,肛门周围、后肢及尾部被毛被稀粪污染。严重的病兔极度衰竭,卧地不起。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兔,在打开腹腔时,就能闻到特殊的腥臭味,胃底部分黏膜脱落,并伴有大小不等的溃疡;小肠多充满气体和黑绿色稀薄内容物,肠黏膜呈弥漫性出血;大肠浆膜和黏膜充血、出血;膀胱积有茶色尿液;肝脏有些肿大,质地变脆;脾呈深褐色。

4、实验室诊断

无菌取病死兔肠黏膜及肝脏病变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单个散在,不见芽孢。

将肠内容物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37℃厌氧培养24个小时,生长出湿润、灰白色、圆形,不透明的大菌落,周围有绿色溶血环。

取培养菌株作生化反应,该菌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和果糖,产酸产气,不发酵甘露醇,与魏氏梭菌的生化特性一致。

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可知本菌对卡那霉素、金霉素高敏,对恩诺沙星、土霉素中敏,对四环素、青霉素不敏感。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最终可以确诊为兔魏氏梭菌病。

5、预防

该病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预防为主的方针,严禁从病区、病场引兔,在引进种兔时,应隔离观察1个月,方可混群饲养;平时保持兔舍清洁卫生,经常进行消毒,注意灭鼠灭蝇;保持兔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经常通风换气;注意饲料合理搭配,禁喂发霉变质的饲料,粗纤维饲料不可缺少;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饲料突然更换、气候骤变等,尤其在天气寒冷时,要做好防冻保暖工作。二是建立严格的免疫接种制度,可选择单联或与兔瘟、巴氏杆菌病的二联疫苗进行免疫,皮下注射1毫升,未断奶的乳兔也可使用,但断奶后应再注射1次。免疫期为6个月,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6、治疗

对病兔立即进行隔离,对兔舍、兔笼及用具用0.1%的苯扎溴铵喷洒消毒,清洗地面,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然后用石灰粉铺垫兔舍地面,每天1次。对死兔立即焚烧或深埋,避免其成为传染源,继续感染其他病兔。一旦发现排黑色水样粪便或带血胶胨样粪便的疑似魏氏梭菌病兔,要尽早确诊,立即采取隔离、淘汰等无害化处理。用特异性高免血清治疗,每千克体重2~3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使用敏感药物卡那霉素治疗,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并且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以增强兔群的抗病力。

经过上述方法治疗,1天后,全群症状缓解,死亡减少,3天后,病情得到控制,全群采食基本恢复正常。此次共发病90多只,死亡37只。

7、小结

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粪便、低质饲料(如劣质鱼粉)及家兔肠道内。正常情况下,细菌与动物体保持平衡状态,不引起发病。当卫生条件差,环境气候改变,饲养管理不当,如饲料突然改变、搭配不当、粗纤维不足、含蛋白质的精饲料偏高时,导致消化机能紊乱,家兔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而引起发病。

兔魏氏梭菌病的防治
(一)流行病学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所产生外毒素引起的肠毒血症。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粪便和消化道中,因此寒冷、饲养不当以及饲喂过多精料时可诱发该病。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青饲料缺乏、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低、突然更换饲料饲喂劣质鱼粉、长期服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气候突变等应激是该病发生的诱因。
该病以急性腹泻、排黑色水样或胶冻样粪便、盲肠浆膜出血斑和胃黏膜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除哺乳仔兔外,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家兔对该病均有易感性。但毛用兔高于皮肉用兔,尤其以纯种长毛兔和獭兔高于杂交毛兔。各种年龄的兔均可以感染该病,但1~3月龄毛兔及獭兔发病率最高,主要经消化道或伤口传染。

(二)临床症状

感染后潜伏期短的为2~3天,长得可达10天,最急性病例看不到临床症状而死亡。大多数病例以下痢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初排稀软灰褐色粪便,随后突然出现胶冻状稀粪或带血、黑褐色水样粪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病兔腹部臌胀,轻摇兔身可听到“咣当咣当”的水声,肛门周围后肢和尾部被稀粪污染。病兔精神沉郁,严重脱水、食欲废绝,体温不高,少数病例病程稍长,多数在水泻的当天或第2天即死亡,大多数都为急性经过。死亡率可达100%。

(三)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兔尸体外观无明显症状。病程稍长的病兔尸体脱水、消瘦,腹腔有腥臭气味,胃内积有食物和气体,胃底部黏膜脱落,有出血和大小不一的黑色溃疡。肠壁弥漫性充血或出血,小肠充满气体和稀薄的内容物,肠壁薄而透明。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盲肠浆膜明显出血,盲肠与结肠内充满气体和黑绿色水样粪便,有腥臭气味。心外膜血管怒张,呈树枝状。肝与肾瘀血、变性、质脆。膀胱多有茶色尿液。

(四)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因,注意饲料合理搭配,多喂粗纤维含量高的饲料。适当减少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以减轻家兔胃肠道的负担。更换饲料要逐步进行,防止突然增加高蛋白、高能量饲料。饲料要清洁卫生,严禁喂发霉变质的饲料,特别是劣质鱼粉。

2.严格兔场防疫制度,做好消毒管理。兔场应该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兔。做好消毒和隔离工作。一旦发病,立即把病兔、可疑兔、健康兔隔离观察治疗,对病兔舍和周围环境用3%的火碱彻底消毒,对金属笼用火焰喷火灯彻底逐一消毒,水槽、料槽等用0.1%新洁尔灭浸泡、刷洗,用1∶80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剂带兔喷洒消毒。病死兔高温处理,粪便和垫料定点烧毁或深埋。

3.定期预防接种。每兔颈部皮下注射魏氏梭菌灭活菌苗1毫升,兔疫期4~6个月:仔兔断奶前l周进行首次兔疫接种,可明显提高断奶仔兔成活率。发生疫情时,应用魏氏梭菌灭活菌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或用金霉素22毫克拌料1干克喂兔,连喂5天,均有明显预防效果。

(五)治疗

由于该病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在出现水样腹泻时可尽早用抗血清治疗,每千克体重2~3毫升,疗效较好。同时对未发病的兔用魏氏梭菌灭活菌苗2~3倍剂量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抗菌药物如卡那霉素、红霉素等均可杀灭该菌,但对已产生的毒素不起作用,在治疗中仅起辅助作用。群体发病时可口服喹乙醇等。

如发病速度慢,在使用抗血清后,可用红霉素或金霉素,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对症治疗,可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内服食母生(每兔5~8克)和胃蛋白酶(每兔1~2克)等可明显提高疗效。

蓝点马鲛(黄海)洄游


黄渤海的蓝点马鲛越冬场位于黄海东南部外海海域(3200ˊ~3340ˊN,12440ˊ~12715ˊE),水深60~85米,底质为泥砂和细沙,10米层水温为12~13℃,盐度为32~33的海域。主要越冬期为1~2月。每年3月,鱼群开始陆续离开越冬场向北做生殖洄游。一部分鱼群向西,于4月下旬进入海州湾、连青石、青海、石岛诸渔场,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一部分鱼群向东北,经石岛渔场东部,沿20~40米海域北上,再绕过成山角进入烟威渔场,通过渤海海峡于4月下旬进入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及滦河口诸产卵场。产卵后的鱼群分布于附近海域分散索饵。秋季开始做适温洄游。9月上旬前后,渤海的鱼群陆续游离渤海,9月中
旬黄海北部的鱼群集中于烟威、海洋岛渔场进行索饵。10月上、中旬蓝点马鲛主群南移,主要集中于石岛、连青石、海州湾渔场以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索饵,12月下旬后,鱼群经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陆续返回越冬场。

银鲫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Gilbelio(Bloch)
[资源名称]: 银鲫
[外文名]: crucian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Ⅳ―16~19;臀鳍条III-5;胸鳍条I―16,腹鳍条I―8。鳃耙43~53。下咽齿1行,4―4,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1.9~2.7(2.4)倍,为头长的3.4~4.3(3.8)倍,为尾柄长的5.7~8.6(8.2)倍。为尾柄高的5.6~6.7(6.3)倍。头长为吻长的2.8~4.5(3.5)倍,为眼径的5.3~6.1(5.6)倍,为眼间距的2.2~2.6(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0.9(0.8)倍。 体侧扁,体高,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口端位,下唇厚。眼小,下咽齿第一枚成圆柱形,后3枚侧扁,齿冠有一道沟纹,鳃耙较多,细长。背鳍外缘平直,起点位于体长的中点,第三根硬刺后缘具锯齿,粗壮。腹鳍起点稍在背鳍起点之前,末端尖。臀鳍起点与背鳍后部第三至第五根分支鳍条相对。尾鳍分叉浅。 标二室,后室长为前室1.4~1.7倍。腹膜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流域各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与绥芬河水系支流,广泛分布江河、湖泊、水库。黑龙江水系鲫属仅三倍体银鲫一种。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静止或流水水域,喜居水草丛生水体。对各种水域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耗氧量较小。

银鮈


中文名称 银鮈
拉丁名称 Squalidus argentatus(Savage et Dabry)
地方名称 雷猴、红贡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银鮈属
拉丁属名 Squalidus Dybowski,187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5~6;侧线鳞38~40;下咽齿2行,35~53或25~52;鳃耙短而少,有的已退化,外侧5~79脊椎骨32~34。体长为体高的4.0~4.9倍,为头长的4.1~4.4倍,为尾柄长的4.8~5.5倍。头长为吻长的2.8~3.2倍,为眼径的3.2~3,5倍,为眼间距的3.0~3.8倍,为尾柄高的2.6~2.9倍。体长,背鳍基部稍隆起,腹部圆。日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眼较大。口角有一对须,与眼径等长或稍短。背鳍、臀鳍无硬刺,背鳍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末
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其次为藻类(硅藻、纺锤硅藻、绿藻等)和水生高等植物。

银鲴


[学名]: 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
[资源名称]: 银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I―7;臀鳍条III-8~9;胸鳍条I―15~16,腹鳍条I―8~9。鳃耙35~51。下咽齿3行,2.4.6―6.4.2。侧线鳞 。 体长为体高的3.3~4.0(3.60)倍,为头长的3.7~4.7(4.2)倍,为尾柄长的8.4~10.7(9.4)倍。为尾柄高的8.6~10.1(9.2)倍。头长为吻长的2.3~3.8(3.6)倍,为眼径的3.3~4.7(4.0)倍,为眼间距的2.1~2.9(2.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1.2(1.0)倍。 体侧扁,稍延长,头小,吻钝,口下位,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鳃耙短 ,排列紧密,下咽齿内行侧扁,顶端成钩状,外侧细条状。鳞片较大,腹鳍基部有1~2片长型的腋鳞。侧线前部微弯,完全。背鳍有一粗壮光滑的硬棘。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腹鳍起点在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中点,臀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起点近,肛门紧靠臀鳍。腹部无腹棱。尾鳍分叉较深。 鳔二室,后室长,为前室2倍。肠为体长的4.4~6.7(5.6)倍,腹膜黑色。体背部灰黄色,体侧与腹膜银白色。鳃盖膜上有一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腹、胸、臀鳍呈浅黄色,背鳍与尾鳍为浅灰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江河及支流,喜生活在有水流的水域,有集群活动习性,在河道深处越冬。

西湖银鮈


中文名称西湖银鮈

拉丁名称Squalidus sihuensis (Chu)

异名红贡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银鮈属

拉丁属名Squalidus Dybowski,187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浙江,及长江水域。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38。鳃耙7。下咽齿3.5-5.3。脊椎骨4+31。

体长为体高的4.5倍,为头长的4.5倍,为尾柄长的6.75倍,为尾柄高的10.8倍。头长为吻长的2.4倍,为眼径的3.0倍,为眼间距的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倍。

体长,略侧扁,头背部至背鳍起点之前隆起,向后渐低。胸部平坦,腹部稍圆。头中大。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薄,后唇沟中断。口角具须一对,微小,小于眼径1/3。眼较大,上侧位。鳃耙细弱。鳞片较大。侧线完全。腹膜灰黑色。鳔2室,后室长。肠短。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约等于至臀鳍末端距离。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起点后下方。臀鳍短,距腹鳍与距尾鳍基距离相等,肛门位于腹鳍与臀鳍间后1/3处。尾鳍叉形。

体银白色,沿侧线有一条浅黑色条纹,其上方具一列黑斑。背鳍中部有由黑点组成的横纹,尾鳍上有数条黑色条纹。胸、腹鳍灰色,臀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中下层鱼类,杂食性,喜栖于静小河湾、沿岸缓流区。

淡水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哈氏原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