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原鲨

中文名称哈氏原鲨

拉丁名称Triakis habereri Hilgendorf

英文名称Taiwanese dogshark, leopard shark, Haberer's cat shark, graceful cat shark

异名Proscyllium habereri Hilgendorf, 1904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皱唇鲨科

拉丁科名Triakidae

中文属名皱唇鲨属

拉丁属名Triak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在南海中国海域,东海南部;日本、朝鲜等西太平洋海区。

形态特征
体细长,眼长而尖;瞬褶发达。喷水孔细小,位于眼后,鼻孔近口端。前鼻瓣几伸达上颌前中央。口宽大,弧形,上下唇褶短小。齿细小而多,多齿头型。鳃孔狭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大小约相等,尾椎轴低平,胸鳍中大。体具暗褐色斑点和不明显的鞍状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卵生。

相关阅读

居氏鼬鲨


中文名称居氏鼬鲨

拉丁名称Galeocerdo cuvieri (Lesueus)

英文名称tiger shark, spotted shark, Rayner's tiger shark, leopard shark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Chondrichthyes

中文亚纲名板鳃亚纲

拉丁亚纲名Elasmobranchii

中文目名真鲨目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猫鲨亚目

拉丁亚目名Scyliorhinoidea

中文科名真鲨科

拉丁科名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鼬鲨属

拉丁属名Galeocerdo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暖温带、热带、亚热带各海区。我国各海均有捕获。

形态特征
头宽扁,吻短,广圆形,具瞬膜。喷水孔细狭。上唇褶粗大,下唇褶细狭。齿上下颌同形,宽扁斜三角形,齿头外斜,里缘圆凸,外缘凹入,近基底有几个小齿头,里、外缘及小齿头边缘均有细锯齿。鳃 孔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二背鳍很小,起点前于臀鳍起点。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尾鳍下叶后部近末端处有2个缺刻。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卵胎生,每次产10-82仔,4-6龄性成熟,至今可活12年。

中华原吸鳅


中文名称中华原吸鳅

拉丁名称Protomyzon sinensis Che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拉丁科名Homalopteridae

中文属名原吸鳅属

拉丁属名Protomyzon Hora,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8;臀鳍Ⅱ-5;胸鳍Ⅰ-17-19;腹鳍Ⅰ-7-8。侧线鳞72[(22-23)/(14-16-V)]86。

体长为体高的4.8-6.8(平均5.6)倍,为体宽的6.8-8.1(7.5)倍,为头长的4.3-5.3(4.7)倍,为尾柄长的8.0-9.6(8.9)倍,为尾柄高的9.0-11.2(10.6)倍。头长为头高的1.4-1.7(1.6)倍,为头宽的1.1-1.3(1.2)倍,为吻长的1.8-2.1倍,为眼径的4.8-6.2(5.3)倍,为眼间距的1.9-2.3(2.1)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5-3.3(2.9)倍。

体长,圆筒形,尾柄稍侧扁。头低,吻端圆钝,边缘较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弧形,中等大小,约为头宽的1/3左右。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亦无乳突,有1一2道细小横纹。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之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有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较小。眼侧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距较宽。鼻孔具鼻瓣。鳃孔小,仅限于头背侧,下缘不达胸鳍基部。鳞小,头背部及胸鳍起点到腹鳍起点间的前1/2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鳍基短,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距吻端较离尾鳍基为远。臀鳍基亦短,压倒后末端接近或超过尾鳍基部。偶鳍平展,末端圆钝。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基部无皮质瓣膜,末端近达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到臀鳍起点间的后1/3处。尾鳍微凹,下叶稍长。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短鲨直齿鲨


中文名称 短鲨直齿鲨
拉丁名称 Aprionodon brevipenn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软骨鱼纲
拉丁纲名 Chondrichthyes
中文目名 真鲨目
拉丁目名 Carcharhiniformes
中文科名 真鲨科
拉丁科名 Carcharhinidae
中文属名 直齿鲨属
拉丁属名 Aprionodon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眼圆形,具瞬膜。鼻孔狭小,唇褶不发达,只微见于口隅。两颌齿同形,细尖而直立,边缘光滑。无喷水孔,鳃 孔较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第二背鳍小,与臀鳍相对。尾基上下方具凹洼;尾椎轴上翘。

大麻哈鱼


中文名称大麻哈鱼

拉丁名称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chum salmon)

英文名称calico salmon,chum,chum salmon,dog salmon,keta salmon

异名秋鲑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鲑亚目

拉丁亚目名Salmonoidei

中文科名鲑科

拉丁科名Salmonidea

中文属名大麻哈鱼属

拉丁属名Oncorhynchus Suckley,1860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见于黑龙江、绥芬河和图门江等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Ⅳ9-11,臀鳍Ⅱ-Ⅲ12-15,侧线鳞132-148,鳃耙19-25,幽门盲囊165-206。

头长为体长的19.1%-24.8%,体高为体长的16.9%-24.8%,吻长为体长的5.7%-9.3%,眼径为体长的2.1%-2.6%,尾柄长为体长的15.8%-16.9%,尾柄高为体长的7.3%-8.7%。

体侧扁,背腹外廓大致相称,呈纺锤形。头长与体高相等或略小。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乌啄状。上、下颌不相愈合,二次性征个体的雄鱼尤为显著。上、下颌各有齿一列,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四对齿较大外,余均细小。舌弧上具有舌齿,左右各一列,每列二至四枚,背鳍居于体中稍后。腹鳍起于背鳍之后,近于臀鳍。尾鳍分叉不深。有脂鳍。

体色变化较大,入河洄游不久色彩非常鲜艳,背和体侧黄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十至十二条桔红色的婚姻色斑纹,雌鱼较浓,雄鱼较

大。到达产卵场时,体色更为黑暗。

生活习性
大麻哈鱼在海洋里生活三至五年。每年秋季大麻哈鱼成群集队渡过鄂霍茨克海,绕过库页岛,进入黑龙江,溯往原来的繁殖场地进行产卵。其沿江上溯的速度相当可观。根据每年各地见鱼的日期推算,每昼夜上溯30-50千米,井能冲越障碍,奋力前进。每年9月上旬在乌苏里江口即可捕到大麻哈鱼群。

大麻哈鱼属于肉食性鱼类,仔鱼主要食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进入海洋后摄取小型鱼类为食。

海水/淡水/咸水生。

繁殖习性
大麻哈鱼的产卵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当时江河的水温为2℃左右,产卵场由于具有涌泉,水温达5-7℃。当大麻哈鱼到达产卵场后,雌鱼侧扁游动,不断以尾鳍拍打砂砾,此时雄鱼接近雌鱼,互相摩擦,发现有别的雄鱼界入时,该雄鱼即进行驱逐。由于尾鳍的拍打,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100厘米左右、深约20厘米的坑,这就是产卵卧子,排卵受精于卧子内。完成后,雌鱼反复以尾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雌、雄鱼互为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大麻哈鱼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不再吃食和筑卧产卵,体力消尽,不久即死去,完成了繁衍子代的任务。我们采集到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失去食用价值。

大麻哈鱼卵粒较大,卵径5.6-6.5毫米,为桔红色,怀卵量为3 965-4 960粒。受精卵经过一冬的低温培育,到来年春孵出仔鱼,在产卵场所大约经过30天卵黄囊消失,然后随江流流入大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后鳍尖吻银鲛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