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额鹦嘴鱼

养鸭鱼 鱼肠养鸭

2020-10-29

中文名称宽额鹦嘴鱼

拉丁名称Bolbometopon muricatum (Cuvier et Valenciennes)

异名驼背大鹦嘴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鹦嘴鱼科

拉丁科名Scaridae

中文属名宽额鹦嘴鱼属

拉丁属名Bolbometop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0-2.5倍,头大,前额隆起,随着生长,其额部愈隆起呈瘤凸,颌齿愈合成齿板,整个表面粗糙,均无犬齿。齿板呈白色,上唇内唇内唇存在于唇的后半部,每侧上咽骨具扁平齿2行,有退化齿。下咽骨齿盘长大于宽,颊鳞3行,后鼻孔大,卵圆形,侧线中断,侧线鳞18+7,背鳍Ⅸ-10,臀鳍Ⅲ-9,胸鳍Ⅱ-13-14,尾鳍圆形(小个体)或上下叶延长(大个体)。

生活习性
海(水)生。

相关推荐

绿唇鹦嘴鱼


中文名称绿唇鹦嘴鱼

拉丁名称Scarus forsteri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Parrotfish

异名地瓜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鹦嘴鱼科

拉丁科名Scaridae

中文属名鹦嘴鱼属

拉丁属名Sca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背鳍前有鳞4个;颊部有鳞片2行。唇宽,包被齿板的绝大部分。两颌牙均愈合为齿板,下颌后方口角处每侧各具1犬牙。体侧无横带。尾鳍后缘凹入有若干绿色纵带。

生活习性
典型珊瑚礁鱼类,通常在礁盘内活动,体长约200毫米,数量较少。海洋生。

带尾鹦嘴鱼


中文名称带尾鹦嘴鱼

拉丁名称Scarus taeniurus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Parrotfish

异名地瓜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隆头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Labroidei

中文科名鹦嘴鱼科

拉丁科名Scaridae

中文属名鹦嘴鱼属

拉丁属名Sca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浅海。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背鳍前有鳞4片,颊部有鳞2行。唇宽,包被齿板的大部分。体侧不具横带,背鳍1-2鳍棘间膜的基部具黑斑,尾鳍具1或2条暗色横带。雌、雄鱼之间体色差异颇大。尾鳍截形。

生活习性
珊瑚礁鱼类之一,多栖息在礁盘内。体长130-260毫米,是常见的小型鹦嘴鱼。

海(洋)生。

宽额鲈


中文名称宽额鲈

拉丁名称Promicrops lanceolatus (Blo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宽额鲈属

拉丁属名Promicrop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中部,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粗壮,侧扁,被圆鳞,侧线管有分支,口大,颌齿甚细小,前端有小犬齿,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11鳍棘,14-15鳍条,鳍棘短。臀鳍3鳍棘,8鳍条,尾鳍圆形。

生活习性
暖水性珊瑚礁及沿岸性鱼类,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 000毫米,食用鱼类。

暖水性海(洋)生。

宽额鳢


中文名称宽额鳢

拉丁名称Channa gachua (Hamilton)

英文名称smoothbreasted snakehead,least snakedhea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鳢科

拉丁科名Channidae

中文属名鳢属

拉丁属名Channa Scopoli,177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海南岛、广西、云南。

形态特征
背鳍34;臀鳍23。侧线鳞41;侧线上鳞3;侧线下鳞7。

体长为体高的5.l倍,为头长的3.7倍。头长为吻长的5.l倍,为眼径的6.4倍,为眼间距的2.9倍,为尾柄长的4.0倍,为尾柄高的2.4倍。

形态如斑鳢。但头短宽且平扁,头长为宽的14.2倍。前鼻孔管较长,向前伸过上唇。头顶有扩大的鳞片,头侧鳞片亦较大。

体绿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有散在的黑色细点。奇鳍近边缘处较暗,边缘橙红色(液浸后为白色)。胸鳍略黄,有暗色横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宽额缨鲆


[学名]: Crossorhombus valderostratus
[资源名称]: 宽额缨鲆
 
[形态特征]:
 
背鳍82~89;臀鳍61~67;胸鳍(左)10~11,(右)8~9;腹鳍6;尾鳍17。侧线鳞53~58;鳃耙0+6~7,椎骨10+25个。 体长为体高1.8~2.1倍,为头长3.6~4.5倍。头长为吻长5~6.4倍,为眼径2.9~3.4倍,为眼间隔1.5~5.9倍,为最长背鳍条1.7~2.1倍,为左胸鳍长(雄)0.5~0.8倍或(雌)0.9倍,为右胸鳍长(雄)1.5~2.1倍或(雌)2.4倍,为左腹鳍长2.2~2.9倍,为尾鳍长0.8~1.3倍,为尾柄长6.2~8.4倍;尾柄高为尾柄长2.9~4.5倍。 体近长卵圆形,很侧扁。尾柄很短。头短高。雄色吻左侧有一尖长形吻棘,在眼间隔正前方有3横行具蓝绿色光泽的小黑点。两眼位头左侧,两眼外缘各有一黑色皮膜状突起;上眼较下眼稍后。眼间隔凹沟状,雄鱼显著较宽,在眼缘各有1~2眼棘,雌鱼较窄且无吻棘及眼棘。鼻孔每侧2个;左鼻孔位下眼前方吻侧,前孔有一皮质突起;右鼻孔位背鳍前端下缘。口小,前位。左上颌较眼径稍短,略达眼下方。两颌牙小,一行。鳃峡凹刻深,后端尖形。鳃耙短,长扁形,有小锯刺。 头体左侧被强栉鳞,上下颌无鳞,奇鳍有小栉鳞;头体右侧被圆鳞,鳍无鳞。仅有左侧线,侧中位,在胸鳍后上方呈弯弧状。 背鳍始于吻右侧鼻孔的上缘;成年雄鱼第7~9鳍条常较长;中部鳍条最长;后端鳍条很细短。臀鳍始于胸鳍始点稍下方,形似背鳍。左胸鳍侧位、稍低;第2鳍条最长,雄鱼突出呈丝状,雌鱼仅较第3鳍条略长。右胸鳍很短。左腹鳍基很长,始于鳃峡后端,第3~4鳍条最长;右腹鳍基很短,始于第4~5左腹鳍条基右侧。尾鳍尖矛状,中央11鳍条分枝。 头体左侧淡灰褐色,沿侧线有2~3个黑褐斑;鳍淡色,背、臀鳍外缘及尾鳍后端较灰暗,偶鳍有小褐点纹。体右侧雌鱼白色,雄鱼中后部为蓝黑色大斑状,斑达体背腹缘及尾柄。鳃腔膜与右侧腹腔膜无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温州外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海南省东沙群岛到台湾、浙江等东海中东部海区;西达斯里兰卡及非洲东岸,东到菲律宾。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热带暖水性小型底层海鱼,约分布于40~200米深海区

灰额刺尾鱼


中文名称灰额刺尾鱼

拉丁名称Acanthurus glaucopareius Cuvier

英文名称Surgeon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尾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canthuroidei

中文科名刺尾鱼科

拉丁科名Acanthuridae

中文属名刺尾鱼属

拉丁属名Acanthu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热带太平洋中、西部。我国见于南海。

形态特征
牙齿侧扁,不能活动。背鳍具9鳍棘28-32鳍条;臀鳍具3鳍棘26鳍条。腹鳍具5鳍条。尾柄两侧各具1个向前棘。眼下方有1半月形白色斑块。背鳍与臀鳍鳍棘基部各具1黄色纵带。

生活习性
典型珊瑚礁鱼类,多活动在礁盘浅水带,体长150毫米左右,较习见。

海洋生。

宽口光唇鱼


[学名]: Acrossocheilus monticola(Gunther)
[资源名称]: 宽口光唇鱼
[外文名]: Kuankouguangchunyu
[别名]: 桃花鱼,斑鱼子,无斑光唇鱼,火烧板
 
[形态特征]:
 
背鳍iii-8,臀鳍iii-5,胸鳍ⅰ-15,腹鳍i-8。侧线鳞38-40。第一鳃弓外鳃耙15~18。下咽齿3行,235 - 532。背鳍骨4 + 34~35 + 1。鳔2室,前室短,后室长大,后室为前室长的1.8~2.8倍。腹腔膜为黑褐色。标准体长为体高的3.3~3.8倍,为头长的4.4~5.1倍,为尾柄长的5.8~7.2倍,为尾柄高的8.2~9.7倍。头长为吻长的3.1~3.4倍,为眼径的4.0~4.7倍,为眼间距的2.1~2.9倍,为尾柄长的2.0~2.9倍。为眼后头长的2.1~2.4倍,为口宽的3.4~4.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6倍。体长,侧扁,较高,头后背部稍隆起呈弧形,腹部圆。头较小,呈锥形。吻较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无角质边缘。有须2对。眼中等大,侧上位。鳃耙短小。背鳍外缘稍外凸,背鳍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部距离的1/2处或距吻端稍近。胸鳍末端稍尖,后伸不达腹鳍基部,相隔约3-4个腹鳞。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二根分支鳍条基部相对,后伸不达臀鳍基部。臀鳍起点至腹鳍基部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约相等,后伸可达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鳞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腹鳍基部有腋鳞,背,臀鳍基部均有很低的鳞鞘。侧线鳞较平直。肛门位于腹鳍起点的中点,雄鱼肛门前缘有一向后延伸的突起。雄鱼生殖季节珠星特别明显,从吻端到前鳃骨之间的下方有2行颗粒状白色球星,近前者较大,前眶骨下方常有许多较小的珠星。生活时体侧有7~8个垂直黑色条纹,有时不明显。近鳃盖后缘的体侧上有一新月形的黑色斑块。头、腹部、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黑色,背鳍和尾鳍为前灰黑色。尾鳍上下边缘黑色,中部黄绿色带灰色,末端略带浅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四川  [原产地区]:忠县,乐山,雅安,简阳,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岷江、马边河、嘉陵江、长江干流、赤水河、乌江下游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4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山口海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